GMO與食品安全
GMO ? GMO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指生物體基因之改變,是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技術,將遺傳物質轉移(或轉殖)入活細胞或生物體,而產生基因改造,並非由於天然之交配或天然的重組所產生。 (衛服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改善農作物栽種之災害、增加栽種收益 解決糧食不足 (根據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統計,2030年世界人口將增加到80億人,其中8億人將處於飢餓狀態。)
GMO 歷史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基因改造植物--含有抗生素藥類抗體的菸草在美國成功培植 ( Clive James, 1986 ) 1992年,世界上第一個商品化種植基因改造作物的國家-中國,生產種植抗黃瓜鑲嵌病毒基因改造菸草 1994年,美國FDA允許基因改造番茄在市面銷售,開啟GMO銷售
GMO主要類別 植物性 抗蟲、抗旱、抗除草劑等 已有黃豆、玉米、油菜、棉花等產品 動物性 目前均為商業化 微生物 食品添加物、乳製品等,範圍廣泛
植物性 GMO 現況 2014年全球GMO農業面積約1.8億公頃 (大約50個台灣面積),美洲佔了87%,亞洲、 澳洲佔 11%,中東、非洲及歐洲僅 2 % ( 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 2014 ) 全球約 81%的大豆、35%的玉米、30%的油菜和81%的棉花是基因改造產品 ( 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 2014 )
微生物 GMO 現況 多數是利用基因改造微生物所生產酵素、加工助劑,即該基改微生物為一生物反應器之功能 ,且該微生物並不會添加到最終食品中 少數為使用基改微生物參與食品發酵過程 ( FDA,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 )
微生物 GMO 現況 發酵食品: 麵包、醬油、啤酒、乳製品 發酵食品: 麵包、醬油、啤酒、乳製品 微生物代謝產物: 胺基酸 (L-tryptophan 及L-threonine)、 有機酸、維生素 (維生素 B 2及維生素C)、色素及香料 微生物酵素
微生物 GMO 現況 第一個採用基因工程改造的食品微生物為麵包酵母 (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 部分基因工程改良之基因工程菌
微生物 GMO 現況 基因工程改良之食品酶
微生物 GMO 現況 蛋白質藥物 預期由基因轉殖動物、植物來生產蛋白質藥物。 基因重組技術所生產蛋白質藥物產 量,平均年成長率約為 41% ,另以基因重組微生物發酵所生產血清,取代來自天然血漿萃取的方法成長最迅速。
GMO食品檢測 PCR 檢測 ex : 針對 花椰菜花葉病毒 (CMV) 35S promoter和 NOS terminator,可檢測出現有全球商業生產中的絕大多數植物基因改造品種 QPCR定量檢測 可測得檢體樣品中GMO所含之比例
GMO 食品安全管理 目前未能直接證明基因改造食品對人類或其他生物有害,故不同國家亦採取不同措施 台灣 基因改造食品 安全性評估: 1. 基因改造食品基本資料之評估 2. 是否具潛在之毒性物質或過敏原 3. 針對全食品設計之適當的動物試驗 (衛服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基因改造食品安全性評估方法 )
GMO 食品安全管理 台灣 含量比例: 2014年12月公告,含量超過 3% 則列為基因改造食品,並須加以標示「基因改造」或「含基因改造」字樣,由2015年6月1日起實施 標示: 終產品已不含 轉殖基因片段 或 轉殖蛋白質 者,調整為應標示「本產品為基因改造??加工製成,但本產品已不再含基因改造成分」或「本產品加工原料中有基因改造??,但本產品中已不再含有基因改造成分」 ( 食品藥物管理署修正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標示相關規定 ) 歐盟:0.9% 歐盟:不管產品能否測出含基改的DNA或蛋白質,只要有基改成分,都必須標示
結論 GMO商機利益雖龐大,但未知的風險過多 GMO確實能克服作物耕種培育所面臨的多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