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代汉语语法 3—1古汉语语法及其研究 一、《马氏文通》以前的《古汉语研究》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学生:刘雨欣 指导老师:马岩.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过程  3. 研究结果 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 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 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 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
Advertisements

春节对联、诗词赏析 —— 寒假作业交流总结. 春节又叫阴历 ( 农历 ) 年,俗称 “ 过年 ” 。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 统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 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 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 又是元宵节,那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 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Q Q q q ——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雨 说 郑愁予. 1. 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 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 用。 2 .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 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 逐步展现。 3 .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 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陈二军 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 我很矛盾:生在 《水浒》的世界,却 长了一颗《红楼》的 心,在这个《三国》 纷争的年代,独自去 《 》
大教育家孔子 年 1 月 11 日,一座总高为 9.5 米的孔 子青铜雕像在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 2011 年 1 月 11 日,一座总高为 9.5 米的孔 子青铜雕像在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
(一)由来: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冬至后 108 天,春分之后,谷雨之前,在每年的阳历 4 月 5 日。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 五百多年的历史。 《历书》: “ 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时万物皆洁 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 名。 ”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弟子规 带读简说. 一、弟子规之名称由来 原名【训蒙文】 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后经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
世界读书日 4月23日.
古诗鉴赏 (常用答题方法 ).
欣赏美.
欧阳修散文的卓越成就 一、 总体特点 二、北宋中期——散文繁荣 三 、欧阳修各种散文的特色.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 王维.
第三课 氓.
梦想的力量 博湖一小 赵秀珍. 梦想的力量 博湖一小 赵秀珍 读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相互交流一下。还可以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瑞恩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梦想的力量是什么? 读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相互交流一下。还可以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导入 一个女子,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
看一看:图中是什么?.
2、加一笔成新字 一 →二 二 →三、干、工 十 →土、士 口 →日、中 日 →目、白、田 月 →用 目 →自 木 →禾、本 大 →天、太、犬 人 →大、个 了 →子.
常州市戚墅堰实验中学 虞超群 执教 《诗经》选读 卫风·氓.
作文训练: 突出中心.
第一讲: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愛情直播不NG -破解戀愛迷思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 學生輔導中心.
枫树 苹果树 椰树 杨树 松树. 枫树 苹果树 椰树 杨树 松树 树 与 人类 提供氧气 提供材料 提供食物 美化环境 净化空气 防风固沙.
窗 泰格特(澳大利亚).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 智取生辰纲 刘晓玮 王麦喜.
人琴俱亡 刘义庆.
四组制作: 许顺楠、姬少丽、李澎、刘伏、 徐娅丽、李頔
经典诵读.
寓言四则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2、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3、智子疑邻《韩非子》 4、塞翁失马《淮南子》
贴近教学 服务师生 方便老师.
《考试大纲》对本考点提出的能力要求是: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据此,高考对汉字的笔画、笔顺、造字法等内容均不作考查,只考查现代使用的汉字字形的识记能力。命题的依据是《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包括20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考查重点为词语(包括成语)中的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本考点的能力层级为A。
了解你的輪廓線(三)體型篇 五官體型總體檢.
扁鹊传.
猜一猜 此物不稀奇, 生命不能离, 用刀切不断, 用网捞不起。 答案:水. 猜一猜 此物不稀奇, 生命不能离, 用刀切不断, 用网捞不起。 答案:水.
名人名言: 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 ——冰心 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 林晓.
川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三学习主题 第8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许崇善.
墨池记 曾巩.
在上一个世纪里,有一个叫食指的诗人,由于《相信未来》而住进了精神病院,至今没有痊愈……
  饮酒赋诗, 自古是文人的一大乐事。.
导入新课 请欣赏川剧变脸的视频以及各种变脸的脸谱。.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 玲玲的画 山东滨州市无棣县棣丰街道中心小学 曹雪敏. 生活中有些事真有意思!要是肯动 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 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碰 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 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歌咏对象是谁?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4)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屈原 欧阳修 司马迁 杜甫.
项羽之死 司马迁.
日常管理方法培训 东莞华强三洋电子有限公司注塑部 2008年08月29日.
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们为什么使你难忘?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师恩难忘》。首先我们就去名人殿堂来认识一下作者。
词 五 首.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成语运用专题训练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
第一章 神话.
— —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获奖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重点字词: 1、吾党之小子狂简 3、暴虎冯河 5、无所取材! 6、予所否者,天厌之 8、子哭之恸.
十五音乐 以乐治国与以琴养心.
夹 竹 桃 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 曹洁.
1城市概况4地理环境 2历史沿革5发展建设 3行政区划6国民教育
第10课 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瓦子中学 张广秀.
第一单元 自然奇观.
名句精华(11-20).
有这样一个人…… 他一心一意的想着人民。有一次,他冒雨去沈阳,路上,他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里还领着一个小女孩正在艰难地向车站走去。他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他见小女孩冷得直发抖,就脱下自己的贴身衣服给小女孩穿上,又拿出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他又一直把她们送到家里。那位妇女感激地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陈化店镇丁集小学 梁秋云.
16 葡萄沟.
29 父亲和鸟.
  你喜欢鸟吗?这些鸟可爱吗?.   你喜欢鸟吗?这些鸟可爱吗?   自己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把课后“我会认”里出现的字多读几遍。   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指读课文和生字。比一比,看谁读得准确。
一九九四年九月五日.
最苦与最乐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陈 新.
說話的藝術 香港仔工業學校 盧仲衡老師.
馬路如虎口,行車當心走 ~汽、機車篇~ 設計者/ 中壢國小 楊雅玲 老師.
语文S版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 天上偷来的火种.
二十四节气.
四时田园杂兴 麻丘中心小学 尚隆丹.
我叫 。 _________.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章 古代汉语语法 3—1古汉语语法及其研究 一、《马氏文通》以前的《古汉语研究》 第三章 古代汉语语法 3—1古汉语语法及其研究 一、《马氏文通》以前的《古汉语研究》

语法研究历史悠久。《公羊传》《谷梁传》已经涉及。例1: 《僖元年》“邢迁于陈仪。” (主·谓·补) 《庄十年》“宋人迁宿”。 (主·谓·宾) 《公羊传》“迁者何?其意也。迁之者何?非其意也。” 按:a.例的“迁”是不及物动词,邢侯自愿迁到陈仪。b.例“迁”及物的词,是宋国强迫宿国迁移。

例2:《成元年》:“秋,王师败绩于贸戎”。 《公羊传》“孰败之,盖晋败之。……然则曷为不言晋败之?王者无敌,莫敢当也。” 说明被动句指不如意、不愉快的事,为隐讳晋军打败王师,用被动式代替主动式。

西汉初: 诗《毛传》提出“辞”的概念:即语助 西汉初: 诗《毛传》提出“辞”的概念:即语助. 《文王》“思皇多士”。传:思,辞也。 《汉广》“不可求思。”传“思,辞也” 《苤苢》“薄言采之。”传“薄,辞也。” 《山有扶苏》“乃见狂且”传:“且,辞也”。 《载驰》“载驰载驱”。传“载,辞也”。 《大叔于田》:“叔善射忌。”传:“忌,辞也”。

唐代:孔颖达提出“语法”概念 《左传》:“棠君尚谓其弟员曰:‘尔适吴,我将归死,……尔其勉之,相从为愈。” 服虔注:“相从愈于共死。”孔颖达疏云:“服意‘相从’,使员从其言也。语法,两人交互乃 称‘相’。独使员从己语,不得谓‘相从也’。” ——此语法乃古代书面语习惯用法。

(宋)洪迈提出“句法”术语。 《容斋随笔》:“作文旨意句法固有规仿前人,而音节锵亮不嫌于同者。”——指作文的“句法”。 (元)卢以纬《语助》。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运用分析比较,排比归纳的方法,揭示出大量古汉语句法结构规律。

《马氏文通》问世以前,古汉语语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关于词类的研究 A、虚词方面: (a. 虚词解释;b. 分类;c 《马氏文通》问世以前,古汉语语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关于词类的研究 A、虚词方面: (a.虚词解释;b.分类;c.汇集专著) B、动词,形容词; C、 实词活用; 2、关于句子结构与句式的研究

a.古人对虚词作用的重视。 《墨子》:“自前曰且,自后曰己:方然亦且。” 墨子揭示“且”的语法意义有二: 其一,表示事情将要发生; 其二,表示事情尚未发生。 “己”的语法作用表示事情已经发生。 《谷梁传》:“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遂,继事之辞也。”说明“遂”用在两句之间,表两事相续。

《尔雅》:逮、及、暨、与也。《方言》:佥、胥,皆也。自山而东,五国之郊曰佥,东齐曰胥。 《说文解字》者,别事词也。皆:俱词也。宁,愿词也。 乎:语之余也。矣,语已词也。

西汉初,《毛诗诂训传》,七处提出“辞”的语法概念。指句首、句尾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气词或词头词尾,这是汉语词法虚、实两大分野的源头。

南北朝以后,对虚词的解释进入到分类总括阶段。 《文心雕龙·章句》说: “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 之而于以者,乃 句之旧体;乎 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

柳宗元把语气词叫“助字”:按用途分为“疑辞”、决辞二类。他在《复杜温夫书》中说: “所谓乎、欤、耶、哉、夫 者,疑辞也。矣、耳、焉、 也者,决辞也。”

孔颖达把汉语词类分为虚、实两类,他在《五经正义》中,以词义为标准,又把词分成“义类”和“非义类”两类。 《关睢疏》中说: “然字之所用,或全取以制义,关关睢鸠之类也;或假辞以为助者,乎而只且之类也。”

(宋)周火軍提出虚实之名,他在《清波杂志》中说: “东坡教诸子作文,或辞多而意寡,或虚字多,实字少,皆批谕之。”

C、元代,出现虚词的专著。 卢以纬《语助》,开先河。 (清)袁仁林《虚字说》一卷。 (清)刘淇《助字辨略》五卷,是对虚词分类的第一人。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收虚词160个,按传统三十六字母排列,因声求义。

B、动词、形容词的研究 前人认识到动词有主动和被动、自动和他动之别。 (1)《公羊》:“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

韦昭注《国语》,探讨了被动式的外部结构。 (2)《楚语》“使子南戮于诸侯。”注:“言为诸侯所戮。”

唐代,试图在理论上加以说明。 (3)《邶风·柏舟》:“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孔颖达疏:“小人见困病于我既多,又我受小人侵侮不少。言觏,自彼加己之辞;言受,从己受彼之称耳。”

(4)《周颂·赉》:“我徂维求定”。郑笺:“今我往以此求定”。 孔疏:“往者,自己及物之辞。”【自动】 (5)《小雅·甫田》:“我取其陈”。 疏:“且取者,自此及彼之辞耳。”孔氏分析得相当精到。【他动】

(元)刘鉴《切韵指南·经史动静字音》中正式提出“动字”、“静字”。 马建忠从静字中再分出“名字”,从而使实语的语法分类日趋完善。 (元)刘鉴《切韵指南·经史动静字音》中正式提出“动字”、“静字”。 马建忠从静字中再分出“名字”,从而使实语的语法分类日趋完善。

西汉初,《诗毛传》对形容写貌词有一些带规律性的认识。 其一是用词尾“然”。 《诗·邶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传:“风且雨凄凄然,鸡犹守时而鸣喈喈然。” 其二是用“××貌”。 《墉风·干旄》:“孑孑干旄。“传:孑孑,干旄之貌。”

其三是用“××声”。 《齐风·载驱》:“载驱薄薄。”传:“薄薄,疾驱声也。” 其四是用重言。 《大雅·云汉》:“旱既太甚,蕴隆虫虫。”传:“蕴蕴而暑,隆隆而雷。”

孔疏承毛传声貌词之说又有发展。 《魏风·葛屦》:“纠纠葛屦。”疏“纠纠为葛屦之状,当为稀疏之貌。” 《齐风·载驱》疏:“其车之声薄薄然”,“薄薄,车声状。” 《卫风·硕人》:“硕人其颀。”疏:“以类宜重言,故笺云欣欣然也。”

C、实词活用的认识。例如: (1)《大戴记》“五月,乃瓜。瓜也者,始食瓜也。”【名词动用】 (2)《国语》“子尚良食,吾归子。”韦昭注:“使子归也。” (3)《左传》:“夫子将有异志,不君君矣。”孔疏:“刘炫云:‘乃是不复以君为君矣。’”

(4)《易·丰》:“丰,大也。”王注:“音阐大之大也。” 疏:“凡物之大,其音有二:一者自然之大,一者由人阐宏使大。丰之为义,既阐弘微细,则丰之称大,乃阐大之大,非自然之大,故音之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2、关于句子结构与句式的研究。例如: (1)《春秋·隐元年》“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2)《周南·关雎》:“琴瑟友之。”《传》:“宜以琴瑟友乐之。” (3)《周颂·天作》:“天作高山。”《传》:“天生万物于高山。”

(4)《小雅·小旻》:“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传》:“迩,近也。争为近言。” (5)《唐风·扬之水》:“既见君子,云何其忧。”《毛传》:“言无忧也。” (6)《召南·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毛传》:“岂不,言有是也。”

古汉语语法成就不大的原因: 第一,语法发展缓慢,汉语内部很少用结构形态变化。古代文、言脱节,学习的是超口语的语言。 第二,汉族注重形象思维。古人治学方法是“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孟子》提出:“诵其诗,读其书。”

曾国藩《家书》中说:“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宏伟之概,非密永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 刘大魁说:“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

二、《马氏文通》的贡献与局限 马建忠(1845~1900)字眉叔,江苏丹徒人。1376年留学法国。《文通》是与他哥哥马相伯(1840—1939)合著的。该书出版于1898年,署名是马建忠。 1、著书目的:破语文神秘论,求读书作文只捷径。

《自序》说: 概夫蒙子入塾,首授以“四子书”,听其终日伊吾;及少长也,则为之师者,就书衍说;至于逐字之部分类别,与夫字与字相配成句之义;且同二字也,有弁于句首者,有殿于句尾者;以及句读先后参差之所以然;塾师固昧然也。而一二经师自命与攻乎古文词者语之及此,网不曰:“此在神而明之耳,未可以言传也。”噫嚱!此岂非循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蔽也哉?后生学者将何考艺问道焉?

第二、消极目的,使作文之人能把古代只能“神而明之”的东西宣之于口。 “童蒙入塾,先学切音而后授以葛朗玛,凡字之分类与所以配用成句之式具在。明于此,无不文从字顺,而后进学格致数度,旁及舆图史乘,绰有余力,未及弱冠,已斐然有成矣。……如能自始至终,循序渐进,……不惟执笔学中国古文词即有左宜右有之妙,其于学泰西古今之一切文字,以视自来学西文者,盖事半功倍矣。”

2、《文通》的内容 (1)取材范围 “上稽经史,旁及诸子百家,下至志书、小说,凡措字遣辞,苟可以述吾心之意,以示今而传后者,博引相参,要皆有一成不变之例。愚故网揣固陋,取《四书》《三传》《史》《汉》韩文,为历代文词升降之宗,兼及诸子,《语》《策》,为之栉比,繁称博引。”

据《语文研究》张万起的统计,《文通》用例7326句,可见: 第一,恪守既定原则; 第二,多用秦汉典籍,厚古薄今; 第三,繁征博引,用功甚勤; 编写方式: “因西文已有之规矩,于经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证繁引,以确知华文义例之所在。”

(2)《文通》的内容:10卷,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一卷)正名:全书总纲,开宗明义,对本书的字、词、次、句、读等术语做出界说。 第二部分(二—六卷)实字【词】:对各类实词进行详细论述。 第三部分(七—九卷)虚字【词】:对各类虚字进行论述。兼论了句法。 第四部分(十卷)句读:专论句法。

a、《文通》把实字分为五类:名字、代字、静字、动字、状字;其中:静字……形容词; 状字……副词;代字分类杂而无当,如把“其、所、者”三个本不相干的词生拉硬扯在一起,称为接读代字,很不科学。

B、虚字分四类:介字、连字、助字、叹字; 《文通》用字类假借说。马氏认为:“字分九类,足类一切之字。” 但字到具体句中,用途不同,词义有别,所以马氏又提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为解决这个矛盾,就提出凡一字临时充当了他类词的句子成分,就是“假借”。今人称“活用”。随意假借,也自乱其例。

C、词、次、比 词—句子成分。包括: 1、起词(主语);2、语词(谓语); 3、止词(宾语);4、转词(多指介词结 构,是动词的连带成分;少数指间接宾语) 5、表词(略同于英语表语,判断句、存现句的宾语);6、司词(介词宾语); 7、加词—状语的介词短语和同位语) 8、前词(代词所代的词语); 9、状词(状语)。

次—凡名代诸字在句读中所序之位曰次。 1、主次(主语); 2、宾次(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 3、偏次(偏正词组的修饰成分); 4、正次(偏正词组的中心词); 5、同次(同位语); 6、前次(同位语中位置在前的成分); (以上三组是相对的概念) 比:相当于英语比较级。是模仿英语的结果

D、顿、读、句 顿:(句子朗读时的小停顿); 读:(由主语、谓语组成,但又不能独立或半独立的句子形式) 句:完整的一个单句。

(3)《文通》的得失 A、成就; 1、第一部古汉语语法,奠定了语法学基础;其后,章士钊《中等国文法》、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杨树达《高等国文法》、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都受其影响。

2、《文通》的方法与内容虽有模仿,但多有创获。材料丰富,运用归纳与演绎,找到了不少语法规律。如: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等问题。 《文通》把汉语分为“虚、实”两大类,有一套语法术语,对后世研究汉语词类,开拓了新路。

B、不足; 1、研究方法生搬硬套,削足适履; 如:比较级问题。 2、重词法,轻句法。有训诂积弊; 3、术语复杂,重复矛盾不少。(如 词、次、比) C、参考书: 吕叔湘、王海棻《马氏文通读本》; 张万起《马氏文通研究资料》

三、古代汉语历史语法的特点 发展缓慢,相对稳定,也有变异。 A、上古汉语语法特点 第一、词类无明显语法标志。如: 树:《论语》季氏有嘉树焉。(名词) 《孟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动词) 善:教人以善。(名词) 有善人,有不善人。(形容词) 穷则独善其身。(动词) 后者如:“油然、沛然、莞尔”等;

1、语气词由少到多。 《诗经》“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2、词序是上古语法的重要手段。如: 《公羊传》“齐师大败。”(齐师是主动的) 《左传》“大败齐师。”(齐师是被动的) 《诗·竹竿》“岂不尔思?”(词序) 《诗·击鼓》“不我活兮。”(词序) 《尚书》“民献有十夫予翼。”

1、判断句表达不用系词。 2、主动句与被动句形式上没有区别; 《公羊传》“庄公死,子般弑,闵公弑【被动句式】,此三君死,旷年无君,设以齐取鲁,曾不兴师,徒以言而已矣。”

B、中古语法特点(晋——隋唐五代) 1、各类词均有语法标志。 名词“阿~、老~、~子、~头、~儿”;动词“着、了、过”;形容词“~底(的)”;副词的“~地”; 2、四声别义(郑玄、高诱、服虔、应劭之注多用之)

丧—平声,名词《荀子·天论》“天子之丧(sāng),动四海,属诸侯。” 去声,动词;又: “万(物)变而不乱,贰之则丧(sàng)也。” 妻—平声,名词;《战国策》“吾妻(qī)之美我者,私我也。” 去声,动词;《论语》“以其子妻(qì)之。”

操—平声,动词;《左传·襄31年》:“犹未能操(cāo)刀而使割也。” 去声,名词;《汉书张汤传》“汤客田甲,虽贾人,有贤操(cào)”

3、词序正常,前置宾语复位。 《蔡文姬诗》:“我曹不活女(你)。” 《南北朝小说》:“自尔莫敢近之。”〖古汉语表达为:莫之敢近〗 4、被动句进一步完善;“为……所……”式;

5、产生处置式:“把、将”字句。 秦韬玉《贫女》“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6、出现名、代复数形尾“们”,也作“门、每” 《齐志》“渠们底箇,江左彼此之辞。” 【近代汉语特点从略】

四、古代汉语语法学习的方法 1、古今比较法。 2、学习继承前人成果。

《史记》“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伯祥《史记选》“宁可答应了秦的要求,而让他负理屈的责任。” 《古代散文选》“宁可许给秦国璧,使他负理屈的责任。” 第三解释为:把理屈的责任加给秦国。负,加也。” 第四解释为:“以负秦曲,来使秦负担理亏的责任。负秦曲,兼语式结构。”

《说文》“负,恃也。”《段注》引文:“虎负隅,莫之敢撄。(孟子·尽心下)” 又:“昔秦人负恃其居,贪于土地。” 负、恃同义,即“依靠、依恃。” 使动,乃后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