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小學EQ教育課程 《EQ學園─好人氣養成班》 臺北市八頭里仁協會 張黛眉
低年級學童的人際關係 好朋友的選擇是基於特定情境或場合的需要。例如孩子在學校和附近鄰居兩邊擁有不同的朋友,而且只有在玩某些遊戲時才會想到要找某些人來一起玩。 友誼較短暫但也較容易形成。 社會性認知能力發展,溝通技巧的改善,減少了直接攻擊的行為,取而代之的是合作、妥協折衷及分享等正向的人際互動行為。
中年級學童的人際關係 升上中年級之後,孩子之間的交往和互動比起低年級更加緊密和複雜。隨著社會性認知能力的發展,孩子逐漸瞭解到社交行為對自己和他人的影響力。
國小中年級學童的人際關係 在學校裡開始發展出好朋友的關係,享受友誼帶來的樂趣和溫暖;但同時也必須面對同學之間的嘲弄和欺負,拒絕和排擠。
國小中年級學童的人際關係 孩子必須發展出解讀他人的語言及非語言訊息的能力,以及適切的社交技巧,才能因應日益複雜的人際關係。
前青春期的人際關係 孩子首度放棄對年長者的依賴關係,發展第一個真正同儕親密關係的關鍵時期。 這種親密的、同性間的友誼關係是必需的,因為它可以培養孩子對他人需求的敏感度、增加這個時期的快樂情緒、替未來的社會調適性打下基礎。
青少年階段的人際關係 與同儕之間的關係模式會開始轉變得更為穩定、親密,重要性和不可取代性越來越增強。 同儕關係取代了原先父母所能提供的社會支持及親密感的來源。與同儕的相似性成為人際關係好壞的重要基礎。
社會性認知能力 同理心 用他人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的能力 能夠考慮到他人的立場的能力 能夠對別人行為背後的信念、期望及目的有所理解和推論,做合理的解釋的能力。
社交技巧 適切的自我揭露能力 自我肯定的能力 對非語言行為的認知敏感度,能敏銳的看出同儕的想法或情緒,並且也能夠對其做出較為適當的回應。 能妥善的運用語言及非語言的溝通技巧進行人際互動。 加入一個團體的技巧 處理人際間的衝突
第二部分:人際關係技巧 第5課:人際俱樂部 第6課:人際放大鏡 第7課:人際病毒特搜隊 第8課:做個人際小達人 學習從他人的角度思考 學習同理他人的情緒和想法 第6課:人際放大鏡 學習從情境線索正確推論他人行為意圖, 瞭解造成歸因偏差的原因 第7課:人際病毒特搜隊 學習分辨善意的玩笑與惡意的嘲弄 體驗欺負行為所造成的傷害,學習拒絕欺負 第8課:做個人際小達人 學習建立自信的行為習慣 學習有效應對嘲弄的具體方法
第五單元 同理心 學習從他人的角度思考 學習同理他人的情緒和想法
同理心是人際關係的基礎 同理心和維持友誼有高度的相關性 將心比心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有同理心的人不會欺負別人 有同理心的人比較能體諒他人的處境 有同理心的人比較有能力化解衝突 同理心的人比較能夠體貼別人、幫助別人、樂於和別人分享,並因而擁有較佳的社交技巧與人際關係,是高EQ的重要表徵之一。
同理心是什麼? 1.同理心的定義:能夠設身處地的站在他人的立場和角度(認知),體會他人的感受(情緒),並且表達出對他人情緒及想法的理解(行為)。 2.同理心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 3.每個孩子因著天生氣質的不同而展現出不同程度的同理心。 4.六歲左右,孩子開始脫離自我中心的階段,發展出站在他人觀點的能力。這項能力會隨著年齡成長而發展。
社會性認知能力的發展 自我中心期(3-7歲):幼兒主觀的認定自己所想的就是別人所認為的。 自我反省期(6-12歲):知道別人有自己的想法,會用自己的想法來推測他人的想法。 第三個人的觀點(9-15歲):站在第三個人的觀點來看另外兩個人之間的關係。 深層社會觀點期(青少年及成人期):瞭解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能夠瞭解社會上不同族群間立場不同想法不同的原因。
同理心是可以靠後天培養和訓練的
同理心可以是拍拍對方的肩膀、摸摸他的頭、靜靜聽他說,也可以是一張卡片,或以其他事物表達瞭解、安慰之意; 當孩子口語能力日漸成熟之後,則可以用「你感到…」、「你的意思是…」、「因為…,所以你覺得…」等口語溝通的方式,或者以一張便條、一封E-mail來表現。
同理心的反應(行為層面)-1 一個具有同理心的人,能夠敏銳的覺察別人的情緒,正確的解讀非語言訊息,並且用豐富的情緒辭彙來表達他的理解。 對方說話時,眼睛要注視著他,不要做其他事情,不插嘴。 傾聽對方的表達和感受。
同理心的反應(行為層面)- 2 仔細觀察對方的非語言訊息:有時嘴巴說的是一回事,表情和肢體語言透露的卻是另一種訊息。語言可以欺騙,非語言訊息往往才是真實的。 表達出你的理解:你不但把他的話聽進去,也瞭解他的意思和感受。「剛才聽你這樣說,你的意思是不是 …」「你是不是要告訴我…」「對,我也有這種感覺。」「我可以理解,換成是我,也會很不舒服。」
第六單元 意圖歸因 學習從情境線索正確推論他人行為意圖 瞭解造成歸因偏差的原因 學習尊重他人的人際空間
意圖歸因 別人的行為是… 故意的 不小心的 不確定是故意的還是不小心的
孩子被別人撞倒時,如果他把這個人的行為歸因為不小心,或這個人是「因為別人推他,他才接著撞倒我」,那麼孩子就比較能體諒對方的行為。 但如果孩子認為這個人是故意的,或者這個人很粗魯等,那麼即使疼痛的程度一樣,孩子可能會以負向的態度回應對方,甚至反擊回去。
影響意圖歸因的因素: 1.對人際線索的解讀能力。 2.對方與自己的交情,或是那個同學在班上被接受的程度。 3.孩子自己的社會經驗和人緣狀況。
社會互動中的歸因偏差 同樣是被人絆倒,但是絆倒孩子的人是他朋友或他不喜歡的同學,就會有不同的歸因。朋友可能不是故意要絆倒他的 ,但那個討厭的同學一定是有意要讓他難堪的。 人緣好的孩子對行為背後的社會性線索以及成因有較多的了解 ,對行為的後果有比較正確的預測能力。 人緣不好的孩子對於別人拒絕的解釋較傾向於認為是自己沒有交朋友的能力。
歸因偏差常常會引發防衛性的攻擊行為:把別人不小心的行為認為是故意的
「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固然是人性的必然,但若在成長過程中未能逐漸成熟,發展出相對理性客觀的歸因習慣,就可能成為人際交往的致命傷。
許多大人都會在孩子抱怨別人讓他不舒服時,急著對孩子說:「他又不是故意的」、「你一定先對他……,他才會……」等。但事實上,不小心與故意並存在人際關係裡,一味的要孩子接受「對方不是故意」的歸因,可能導致兩種不盡理想的結果,一是孩子的情緒得不到抒解,反而更加怨恨對方;二是孩子認同了大人的歸因,相信別人的不當行為都是不小心的,結果招致更多的惡意欺負。
執著於負向歸因的孩子容易被排擠孤立,老是做正向歸因的孩子則容易被嘲弄欺負。 對於別人的社交意圖能夠做準確的歸因,才能夠在寬容他人無心之過的同時,也能對別人的惡意有所防範,學會適當地保護自己。
人際空間 1.每個孩子的人際空間大小不同。 2.孩子到了中年級,開始出現「男女授受不親」的觀念,對於與異性之間的人際空間會比對同性更加敏感在意。 3.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人際空間,是造成人際衝突的原因之一。
第七單元 欺負行為 學習分辨善意的玩笑與惡意的嘲弄 體驗欺負行為所造成的傷害 教孩子定義欺負行為 學習拒絕欺負他人
友善行為清單 輕鬆、友善的微笑 叫別人的名字向人打招呼 別人說話時,仔細聆聽表示感興趣,不要打岔或問不相干的問題 邀請別人加入活動 真誠稱讚別人 與人分享 友善地對許多不同的人說話 主動幫助別人
人際關係中應該避免的行為 吵鬧或令人分心的行為: 模仿別人說話或動作 發出令人分心的噪音 以極大或刺耳的聲音說話 用牙牙學語的口氣說話 踢別人的椅子 別人都安靜在聆聽時,在一旁講話或發出噪音 當別人忙著工作時,卻在一旁哼哼唱唱
人際關係中應該避免的行為 干擾行為: 拍打或擢別人,好引起他們注意 站得離別人太近 將某種東西(物品、手或臉)直接放在別人的臉孔前 盯著人看 竊聽別人私下的談話 大聲說出某人的祕密或私事 人們談話時,插嘴干擾
人際關係中應該避免的行為 令人挫折的行為: 打斷某人的遊戲或計畫 將別人的課本、紙張或筆用力扔到地上 故意擋住別人的路 拒絕分享,也不與人依序輪流 插隊 霸佔公用的物品 做事慢條斯理好讓其他人輪不到
人際關係中應該避免的行為 惡劣的行徑 奪取別人的東西 破壞別人的東西 故意絆倒別人 推開或撞開擋路的人 故意粗暴或傷害他人以製造笑果 對某人惡作劇 當某人遇到糟糕的事情時幸災樂禍
區分開玩笑和欺負 1.大部分的嘲弄都沒有惡意,只要一笑置之就好了。用幽默化解。 2.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像是生氣或是大哭,反而把事情弄得更糟。 3.善意與惡意玩笑的特徵。
四種欺負的類型 1.語言欺負 2.肢體欺負 3.關係欺負 4.網路欺負
欺負關係的形成過程 當孩子被欺負時,其他孩子通常被動的站在一邊旁觀,慶幸被欺負的人不是自己。 這種情形變成一種認可和鼓勵,使威嚇型孩子繼續找他們的麻煩。於是在自己和他人眼中更加確立了受害者的角色。 惡霸型孩子會到處找人修理,然後集中火力只欺負那些反應方式令他們志得意滿的孩子。
當你看到欺負發生時 絕對不要在一旁大笑或是喝采、圍觀看熱鬧 如果你和欺負者的交情還不錯,可以試著和欺負者談一談 如果你的朋友,總是說服你去做些你不想做的事,你可以考慮慢慢的疏遠他。 當你看到你不認識的人被捉弄,或威脅,當場可以表現得好像你是那個被欺負的人的朋友,和他打招呼、說說話或是聊起一些事情,也許對方因為看到有別人在,就不會再繼續欺負他。 如果你旁觀到很危險的欺負正要發生,還是要立即去報告大人出面制止,通報並不是告密,但要提醒大人不要說出你是通報的人,以免事後遭到報復。
第八單元 如何應對別人的欺負 學習建立自信的行為習慣 學習有效應對嘲弄的具體方法 共創一個友善的教室
被欺負的孩子要學會 越顯露脆弱的一面,就越可能成為惡霸同學欺負的對象。 告訴自己:「這樣不對,我不該受到這樣的待遇。」 屈服於對方的要求,將會沒完沒了。 用果決的反應,制止對方繼續的欺負 有自信的肢體語言,例如瞪著對方 避免和逃脫危險情境的方法 成群結隊才安全 建立自尊和自信:正向的人際經驗
如何不成為被欺負的對象 自信的態度:一個人給別人的印象很大部分是透過身體語言傳達的,身體語言包含:眼神、說話的方式、臉部的表情、手的動作、身體的姿勢。一個人走路的方式也會告訴你,他過得怎樣,以及他是如何面對這個世界的。所以一個由內而外有自信的人,會打從內心喜歡自己,走路抬頭挺胸,說話時直視對方,面帶笑容,用身體語言散發出內在的自信和吸引力。
如何面對別人的欺負和嘲弄 第一招─不動如山:不反應(走開,不理他,一笑置之,開始做自己的事,例如看書或畫畫) 第二招─堅定溫和:眼神堅定的告訴他:「你這樣說我很不舒服。」「無聊」「這招太老套了」「一點也不好笑。」 第三招─聲東擊西:練習小小的反擊方法,說:「你今天心情不好嗎?」「這樣啊?」「隨便你。」「說得好。」「是喔。」「你在開玩笑吧?」「你說到好笑的地方再叫我。」「你只是在表現你的惡意罷了。」 第四招─移情別戀:如果好朋友疏遠你,再去結交新的朋友。 第五招─溜之大吉:如果對方很兇惡或是人多勢眾,你就要避開那個人,和其他同學結伴走。
面對欺負的處理原則: 1.當孩子遇到被欺負的事,往往覺得丟臉而不敢告訴別人。我們鼓勵孩子,還是要回家告訴父母,和父母商量對策。 2.如果孩子被欺負的情況並不嚴重,父母不要越俎代庖,出面替他解決,反而讓孩子沒有機會學習如何自己去面對和解決問題。 3.但是當問題嚴重或是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改善時,父母還是要和老師聯絡,瞭解問題的情況,幫助孩子面對和改善。在處理過程中要留心不要讓孩子因此更被欺負者當作眼中釘,在成人不在場時,更加倍被欺負。
面對欺負的處理原則: 4.相反的,有些孩子習慣凡事都去告訴老師,生活中一點小事自己無法解決,就去找老師告狀。一方面因為老師要處理的事情很多,無法在孩子每一次的爭吵都出面處理,另一方面也會被同學認為是告密者,更加被討厭、欺負。對這樣的孩子,我們要教他學習面對和因應別人欺負的方法,當他自己有能力解決時,就不會凡事都去告狀和求助。 5.有時候情況很危險,一定要告訴自己信賴的大人,像是老師或是校警,即使是別人的事也要去通報,但是要請老師不要告訴同學是誰說的,以免自己成為欺負者的下一個目標。
共創一個友善的學習環境 由老師帶領,從班級著手,建立共識和規範。 清楚明白什麼是欺負的行為。 形成班級的文化,互相監督和提醒。 由老師帶領,從班級著手,建立共識和規範。 清楚明白什麼是欺負的行為。 形成班級的文化,互相監督和提醒。 從中年級開始建立正確的觀念和行為習慣。
參考書目: 教出受歡迎的孩子 (信誼) 人見人愛是教出來的(久周) EQ家庭(天下) 終結霸凌(天下) 別找我麻煩(天下) 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五南) 遠離暴力:青少年防暴手冊(星晨) 惡霸來了,怎麼辦?(新迪) 為什麼她們都不跟我玩(旺旺) 快樂交朋友(天下) 教出會做人的孩子(凱信) 陪孩子面對霸凌(心靈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