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覺生理與聲音傳遞 張素玉 2009/07/14
壹、聲音的路徑
貳、外耳 (一)耳廓(pinna) 1.耳廓是我們看的到裸露在頭部二側的部位。 2.耳廓的作用為蒐集聲音及美觀。 3.耳廓是軟骨及皮膚構成的,因為缺少血管及皮下組織,因此比較怕冷。 4.耳廓將接收的聲音傳輸至外耳道,並擴音約4-6dB。
(二)外耳道(external auditory cannal) 1.外耳道的作用是傳達音波。 2.外耳道的長度約為2.3公分~2.9公分;成人的平均長度約為2.5公分。 3.外耳道的直徑約為0.7公分,大多數都不是呈直線的。 4.外耳道的表面會產生分泌物,其中皮脂腺分泌皮脂,它是一種對昆蟲有毒的一種物體;另外盯聹腺會產生黃色的分泌物,稱為耳垢。它的功用是讓耳道不會太乾,同時防止昆蟲侵入耳道。 5.外耳道的毛髮向著耳道口的方向生長,除讓昆蟲不易入侵外,更有保護耳膜的作用。
二、中耳(The Middle Ear) (一)耳膜(Eardrum)或稱鼓膜(Tympanic membrane) 1.耳膜是一個中間向外凸出如漏斗的橢圓形薄膜。 2.耳膜只有7mm的厚度,顏色像粉紅且帶透明。 3.耳膜非常有彈性,它可以捕捉音波的振動,並將之傳至中耳。
(二)中耳肌肉 1.中耳內有二條肌肉,分別為鼓膜張肌(tensor tympani musle)及蹬骨肌(stapedius musle)。 2.鼓膜張肌的一頭接在鎚骨板上,另一頭接在中耳的耳壁上。 3.蹬骨肌的一頭接在蹬骨頸部,另一頭接在中耳的耳壁上,它是人體中最小的一條肌肉。 4.此二條肌肉拉緊聽小骨鏈,使它們對聲音的振動有更靈敏的反應;同時保護聽小骨及耳膜。
(三)聽小骨(Ossicles) 1.三個聽小骨分別為鎚骨(malleus)、砧骨(incus)、蹬骨(stapes)。 2.三個聽小骨組成聽小骨鏈,接收耳膜的振動,將聲音傳至卵圓窗(內耳)。 3.蹬骨是人體最小的一個骨頭 。
(四)歐氏管(Eustachian tube) 1.又名耳咽管,一頭在鼻腔上部另一頭通中耳腔。 2.小孩子的歐氏管是短的、直的、開放的,因此較易受到感染。 3.大人的歐氏管有點彎,平時為封閉狀,因此比較不會受到感染。 4.歐氏管可藉吞嚥、打噴嚏或打哈欠時開啟以平衡中耳壓力及導流中耳之液體
(五)中耳小窗:橢圓窗或稱卵圓窗(Oral window)及圓窗(Round window) 1.卵圓窗(Oral window)隔開中耳與內耳的前庭階(scala vestibuli)。 2.圓窗(Round window) 隔開中耳與內耳的鼓室階(scala tympani)。也稱為第二鼓膜。
貳、內耳(The Inner Ear) 一、前庭(Vestibule):包括兩囊及三個半規管 1.它位於卵圓窗的內側,是個很小不規則的空間。 2.前庭無聽覺細胞,因此無聽覺作用。 (一)球形囊(saccule)及橢圓囊(utricle) 1.管內充滿液體,是由耳蝸連接過來的。 2.球形囊及橢圓囊構造相同,又稱耳石器官。兩囊與靜態平衡有關。 (二)半規管(Semi-Circular Canals): 2.是我們人體平衡器官之一,它讓我們知道是不是正在移動、移動的方向以及身體處在空間中的位置。半規管與動態平衡有關。
三、耳蝸(Cochlea): 1.它是內耳也是聽力最重要的部位。 2.耳蝸是一種旋轉狀的構造,約二又四分之三轉,展平長約35mm。內部充滿淋巴,外圍是一層人體最堅硬的骨頭保護著。 3.耳蝸有三個隔間,稱為前庭階(Scala Vestibuli)、中階(Scala Media)(又名蝸管)、鼓室階(Scala Tympani)。前庭膜(Reissner’s Membrane)隔開前庭階與中階,基底膜(Basilar Membrane)隔開中階與鼓室階,前庭階與鼓室階於耳蝸頂端的蝸孔(helicotrema)相通(圖9-10)。
圖9-10 耳蝸隔間與展平
4.中階的結構: (1)中階以前庭膜為天花板,以基底膜為地板,室內充滿內淋巴液。 (2)位於基底膜上面的是浸在內淋巴液的柯氏器(Organ of Corti),屬聽覺器官的最尾端部位。 (3)基底膜的不同部位對頻率的敏感度不同,基底膜受到聲波的振動而振動,一旦聲音進行波達到了最高峰,能量便迅速消失,而這最高峰也就是這個頻率在基底膜上最敏感的部位。中階對16~20000Hz的頻率有感應,高頻率在基底膜底部振動,低頻率在基底膜頂部振動。振動使毛細胞彎曲形如剪毛,稱為剪毛運作,刺激聽神經的纖維,產生電化學(Electrochemical)的刺激,傳導至聽覺中樞。
5.柯氏器(Organ of Corti): (1)柯氏器內有毛髮細胞;分為內毛細胞及外毛細胞,毛細胞上佈滿纖毛。 (2)內毛細胞一排,約有3500個;外毛細胞三排,約有12000個。 (3)毛細胞和聽神經的神經纖維相連接,神經纖維約有30000個。 (4)這些毛髮細胞會感應中階內液體傳來的振動或毛細胞上面覆膜的移動。 (5)毛髮細胞可將接收到的液體流動及振動轉換成神經刺激。而這些神經訊號在腦部 會被轉譯為〝聲音〞。 (6)神經會被組織起來成為聽覺神經,且直通我們腦部的聽覺區。
聽覺的受器,延伸於基底膜上,含有接收細胞和毛細胞。' 當受到刺激時會產生神經衝動至聽神經,上傳至聽覺中樞。 耳蝸管內柯替氏器及毛細胞 柯替氏器 (organ of Corti) 聽覺的受器,延伸於基底膜上,含有接收細胞和毛細胞。' 當受到刺激時會產生神經衝動至聽神經,上傳至聽覺中樞。 毛細胞 (hair cells) 約有17,000~23,000個,分為內毛細胞及外毛細胞兩種。
輕微受損的內毛細胞 正常的毛細胞 輕微受損的外毛細胞
內耳的毛細胞因噪音受損傷前後對照圖
在小雞完全喪失毛細胞給予單一基因5天後,可以觀察到新的毛細胞組織。 10天後即有較多且清楚的再生毛細胞束。 再生毛細胞經過21個星期就可成熟且接近正常。
人耳是一副非常神秘且神奇的器官, 更是一個非常完美、有效力的能源轉換器,它把接收到的聲能由耳翼收集,經過外耳道傳到耳膜,耳膜的振動將聲能轉換為機械能,經由聽小骨傳到坐落於卵圓窗的鐙骨踏板。鐙骨踏板的移動在耳蝸內產生液能。 當踏板往內壓時,圓窗就向外突起,來釋放受壓的液體壓力。當踏板往外移動,圓窗就向內移。液能也能引起基底膜、前庭膜、覆膜和柯氏器的毛細胞易位。當液體流動引起毛細胞移動,產生剪毛作用時,製造出神經或電能,電能經由聽神經傳到大腦。
謝謝大家 下週見 Z.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