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16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考 纲 考 情 【知考纲】 【明考向】 1.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人大代表的产生;人大代表的职责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明考向】 1.从知识的考查看:立足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重点考查人大代表的职责与权利、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与民主集中制的活动原则 2.从试题类型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考查,试题主要立足我国法制完善,人民权益保障,通过措施类和体现类形式,具体考查对民主集中制的理解,以及人大和人大代表的主体行为
高频考点一——人民代表大会 [考点突破] 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2)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2.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
高频考点一——人民代表大会 [考点突破] 3.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4.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及任期 3.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4.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及任期 由民主选举产生。县级以上的人大代表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即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各级人大代表每届任期五年。
高频考点一——人民代表大会 [考点突破] 5.人大代表的职责 (1)权利:主要有审议权、 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2)义务: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等。
高频考点一——人民代表大会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一 人民代表大会 命题角度一 人民代表大会 [典例1] (2013·安徽高考)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依法选举和决定任命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由此可见( ) ①我国人大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人大代表享有选举权、审议权和决定权 ③全国人大决定国家的一切事务 ④其他国家机关必须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高频考点一——人民代表大会 [命题探究] 定考点:全国人大的职权和民主集中制原则 抓关键:掌握全国人大会议上每一项议程所反映的政治生活道理。 [解析]选B 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据此可以判断,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人大代表享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②错误。③说法不恰当,故不选。
高频考点一——人民代表大会 [命题探究] [对点练1] 2013年10月21日,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这表明( ) ①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最高立法权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①④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C 在我国,全国人大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故①错误。全国人大拥有最高立法权,故②错误。
高频考点一——人民代表大会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二 人大代表 命题角度二 人大代表 [典例2] (2013·海南高考)与十一届全国人大相比,十二届全国人大的代表组成结构进一步优化。来自基层的工人、农民代表401名,专业技术人员代表610名,分别提高了5.18%、1.2%;党政领导干部代表1 042名,降低了6.93%,其中省级政府组成部门领导干部减少了三分之一。这一变化有利于 ( ) ①加强人大与基层群众的联系 ②推进人大对政府工作的有效监督 ③提高人民代表大会的决策效率 ④保证人民群众直接参加国家管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高频考点一——人民代表大会 [命题探究] [解析]选A 十二届全国人大的代表组成增加了来自基层的工人、农民代表及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加强了人大与基层群众的联系,①符合题意。党政领导干部代表减少,有利于推进人大对政府工作的有效监督,②符合题意。上述措施对人民代表大会的决策效率没有影响,③不符合题意。人民群众不能直接参加国家管理,④错误。故选A项。 定考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抓关键:要注意从全国人大代表的组成,分析“有增有减”的意义。
高频考点一——人民代表大会 [命题探究] [对点练2] (2012·福建高考)某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于2012年1月中旬召开。会前,部分人大代表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形成议案提交大会。会议期间,市政府工作报告经代表们审议后,在全体会议上获得通过。这表明人大代表有权依法( ) ①向人大提出议案 ②向政府机关提出质询 ③决定国家重大事项 ④表决各项决定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高频考点一——人民代表大会 [命题探究] [解析]选A 材料中人大代表深入基层调研,形成议案提交大会,说明人大代表具有提案权,故①可选。市政府工作报告经人大代表审议后,在全体会议上获得通过,说明人大代表具有审议权和表决权,故④可选。材料没有涉及人大代表的质询权,故②不选。决定国家重大事项是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而非人大代表的权利,故③不选。
高频考点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考点突破]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及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高频考点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考点突破]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实行民主集中制 (1)含义: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2)表现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 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高频考点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考点突破]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 (2)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3)优越性: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高频考点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一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典例3] (2012·全国卷)在2012年2月召开的Z市八届人大常委会一次会议上,Z市市长提请关于市口岸局局长的任命案未获通过。市长提请任命的人选被人大常委会否决,这表明( ) ①地方人大是本行政区的国家权力机关 ②人大常委会对政府工作行使了决定权 ③人大常委会拥有对政府组成人员的任免权 ④行政权力受到人大常委会的有效制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高频考点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命题探究] 定考点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抓关键:理解材料中“市长提请局长任免案未通过”这一政治现象所蕴涵的知识。 [解析]选B 在我国,各级行政、司法机关由本级人大产生,任免权是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一项重要权力,故①③正确。②错误,任免权主要涉及人事问题,决定权主要涉及重大事项的决策。任免权本身属于人大的权力,人大常委会行使任免权不是对行政权力的制衡,故排除④。
高频考点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命题探究] [对点练3] 2013年3月1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了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当场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表决结果。这说明 ( ) ①全国人大行使最高决定权 ②全国人大行使最高监督权 ③人大与“两院”互相监督 ④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 全国人大表决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是在行使监督权和决定权,故选①②。是人大监督“两院”,而不是“两院”监督人大,③错误。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④错误。
高频考点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典例4] (2013·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下表所列是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部分工作。 1 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原则上都在中国人大网上公布,五年中先后向社会公布48件法律草案;同时健全吸纳公众意见反馈机制,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2 结合听取审议国务院有关报告开展专题询问,并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现场直播;对重点问题加强跟踪监督 3 加强和改进代表联络服务工作,建立健全260多个全国人大代表小组,拓宽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渠道,支持代表通过多种形式听取和反映群众意见 4 依照法定程序,保证常委会组成人员充分发表意见,在基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进行表决,实行一人一票,按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
高频考点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命题探究]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材料中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民代表大会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设问来看,本题要调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从材料来看,表格实际上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这就基本决定了答案的要点。由表格中“吸纳公众意见”“加强跟踪监督”“拓宽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渠道”“按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等关键信息可知,本题应从公民的政治参与、人大行使监督权、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民主集中制原则等角度进行分析。 定考点:人大常委会的职权 抓关键:解答本题时应把握好所限定的知识范围(政治生活)、明确行为主体(人大常委会)和切入角度(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材料限定(表格材料)。
高频考点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命题探究] [答案](1)扩大人民有序参与立法的过程,做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2)通过行使监督权促进政府改进工作,对人民负责。 (3)支持人大代表更好地履行职责,代表人民利益。 (4)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体现人民意志。
高频考点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命题探究] [对点练4]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它( ) ①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②决定着国家的其他各种具体制度 ③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形式和重要途径 ④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①错误。②③④正确说明了原因,故选B项。
第17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考 纲 考 情 【知考纲】 【明考向】 第17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考 纲 考 情 【知考纲】 1.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2.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明考向】 1.从知识的考查看:立足民主法制建设,主要考查党的地位与执政方式,以及政协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作用 2.从试题类型上看:选择题多以体现类试题为主,指向中国共产党和政协的职能。非选择题主要以原因类和措施类为主,主要分析中国共产党如何维护民生,政协如何履行职能
高频考点一——中国共产党 [考点突破] 1.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地位的确立 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3.党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高频考点一——中国共产党 [考点突破] 5.坚持党的领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6.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7.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高频考点一——中国共产党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一 党的性质、地位和执政理念 命题角度一 党的性质、地位和执政理念 [典例1] (2013·山东高考)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多年来,党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转折。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①坚持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 ②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③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高频考点一——中国共产党 [命题探究] [解析]选C 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体现了其领导核心地位和执政地位,同时也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故②④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执政,排除①。③错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由政府履行,中国共产党不履行政府职能。 定考点: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及执政能力 抓关键:需要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但不能代替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高频考点一——中国共产党 [命题探究] [对点练1] (2012·天津高考)“俯身接地气,用心听民意。”近来在广阔的华夏大地上,新一轮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正在蓬勃展开。群众反映干部们带来了政策和资金,改善了干群关系;干部们体会到只有“接地气”,才能“有人气”。下基层活动的良好成效体现了我们党( ) A.坚持政治领导的领导方式 B.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C.坚持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 D.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 [解析]选D “接地气”就是要深入群众之中,密切联系群众;“有人气”则强调了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体现了D项。A、B、C三项均与题意无关。
高频考点一——中国共产党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二 执政方式 命题角度二 执政方式 [典例2] (2013·江苏高考)随着微博、微信等的广泛使用,公民的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日益快速、便捷和多样化,其参政、议政的效果和能力也得以快速提升。 面对“微时代”政治生态发生的巨大变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 ) ①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党的纯洁性 ②引导社会舆论,履行国家管理职能 ③完善执政方式,提升执政能力和水平 ④关注民生民意,更好地实现党的宗旨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①与题意不符。政府履行国家管理职能,②错误。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定考点:中国共产党及其执政理念 抓关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和该题的背景材料进行选择。
高频考点一——中国共产党 [命题探究] [对点练2]漫画《春雷后的春雨》告诫我们,要想切实维护人民利益,党必须( ) [对点练2]漫画《春雷后的春雨》告诫我们,要想切实维护人民利益,党必须( ) A.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的责任意识和执政能力 B.发挥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领导核心的作用 C.坚持依法行政,科学决策、审慎用权 D.加强党内民主制度改革,使党成为全民的政党 [解析]选A 漫画中“某些基层干部”侵犯了人民的利益,故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故答案为A项。侵犯人民利益的根源并不在于党的地位,而在于党的执政方式,故排除B项。C项属于政府的工作原则,故排除。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可能成为全民政党,排除D项。
高频考点一——中国共产党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三 综合考查有关党的知识 命题角度三 综合考查有关党的知识 [典例3] (2013·安徽高考)“收入倍增”和“教育发展”关乎民生之利,为人民群众所广泛关注。某校高三学生在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过程中,围绕这两项内容进行了交流。请你参与其中。 第一组 聚焦“民富” 十八大报告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前,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挑战是经济下行压力,需要激发人民群众的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结合第一组观点,回答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
高频考点一——中国共产党 [命题探究] [解析]本题应着重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确定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坚持民主执政和科学执政。充分发扬人民民主,激发人民创造热情;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定考点: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性质、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 抓关键:一是明确设问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二是明确设问的类型——措施类。
高频考点一——中国共产党 [命题探究] [对点练3]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点练3]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高频考点一——中国共产党 [命题探究]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和加强与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等要求。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发挥领导作用的。
高频考点一——中国共产党 [命题探究] [解析]本题考查党的领导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文化建设的。解答本问时要紧紧抓住党的会议内容、文化体制改革等关键信息归纳答案。 [答案]通过党的会议和决定,加强党的领导,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地位和奋斗目标。确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
高频考点二——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考点突破] 1.我国的政党制度及其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 (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双方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2)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5)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三大职能。
高频考点二——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考点突破] 3.特点及优越性 (1)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 (2)优越性: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高频考点二——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一 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命题角度一 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典例4]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2012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进行界别分组讨论时,政协委员就如何管理政府预算外资金、治理“小金库”展开激烈辩论。这种辩论是( ) ①人民政协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的体现 ②人民政协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表现 ③政协委员管理国家事务的具体表现 ④政协委员参与政治协商的基本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政协委员就政府工作展开辩论是人民政协履行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表现,因此①②符合题意。③错误,政协委员不是国家机关,不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④错误。 定考点:政协的职能 抓关键:政协委员辩论的内容,即如何管理政府预算外资金、治理“小金库”。
高频考点二——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命题探究] [对点练4] (2013·福建高考)有全国政协委员认为,坐上了政协委员这个位置,就不是个普通人,就得对宪法负责,对国家和人民负责,并建议委员们对宪法宣誓。这说明 ( ) A.人民政协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机关 B.政协委员有权依法制定宪法和法律 C.政协委员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履行职责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解析]选C 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A项不选,人民政协不属于国家机关。B项错误,在我国,政协没有立法权。D项不选,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C项符合题意,当选。
高频考点二——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二 我国的政党制度 命题角度二 我国的政党制度 [典例5]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2012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来自网民的部分意见和建议入选全国政协提案征集函,并以“参阅线索”的形式发给了全体政协委员作为参考。部分网民还应邀参观政协提案办理流程,旁听提案办理协商会。上述做法( ) ①是政协积极创新与人民群众直接对话形式的表现 ②提供了公民直接参与国家决策和管理的有效途径 ③保障了人民群众民主监督权利的实现 ④是提高政协委员提案质量的具体举措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高频考点二——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命题探究] [解析]选B 题干中政协委员参阅网民意见以及邀请群众旁听提案办理协商会,体现了①。②中“公民直接参与国家决策和管理”的说法不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而不是民主监督,③与题意不符。题干中的做法有助于提高政协委员提案的质量,因此④符合题意。 定考点: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 抓关键:认清人民政协的性质和政协委员的职权。
高频考点二——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命题探究] [对点练5] (2012·新课标全国卷)近年来,公共外交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全国政协成功举办了以“对话、合作、共赢——中国与世界”为议题的第六次“21世纪论坛”。在十一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上,政协外事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加强我国公共外交的书面发言,部分委员还提交了相关提案。由此可见,人民政协( ) A.创新了参政议政的方法和途径 B.履行了参与国际事务的新职能 C.积极参与行使国家对外职权 D.是推动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
高频考点二——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命题探究] [解析]选D 针对公共外交,全国政协举办论坛、政协委员提交议案,表明政协是推动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答案为D项。材料未涉及政协对参政议政方法、途径的创新,A项不选。参与国际事务和行使国家对外职权的主体是国家机关,政协不是国家机关,B、C两项不选。
考 纲 考 情 第18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知考纲】 【明考向】 第18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考 纲 考 情 【知考纲】 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3.我国的宗教政策 【明考向】 1.从知识的考查看:立足民族地区发展成就和政策支持,考查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从试题类型上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通过体现类和原因类试题,聚焦考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治因素,以及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理解
高频考点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考点突破]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有56个民族,总称是中华民族,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高频考点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考点突破]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首要原则:坚持民族平等,其法律依据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2)重要原则:坚持民族团结,这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根本原则: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高频考点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 新型的民族关系 命题角度 新型的民族关系 [典例1] (2011·安徽高考)为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内地省市根据国家要求认真落实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落实教育对口支援工作( ) ①是增进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治保证 ②是贯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原则的具体体现 ③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④体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高频考点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命题探究] 定考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抓关键:掌握处理民族关系原则的具体体现。 [解析]选B 落实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是贯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原则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②④应选。坚持党的领导是维护民族平等、团结的政治保证,①错误。落实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有利于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并不能完全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③不选。
高频考点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命题探究] [对点练1] (2014·杭州中学质检)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西藏珞巴族人口不足3 000人,也拥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 ) A.民族团结原则 B.民族互助原则 C.民族平等原则 D.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解析]选C 各民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人大代表,可见政治地位的平等,故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答案为C项。
高频考点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考点突破] 1.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1)发展阶段 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少数民族“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1954年9月,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高频考点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考点突破] ③1984年10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200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改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地位。 (2)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意义 有力地保障了民族自治地方的合法权益, 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高频考点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考点突破]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及内容 (1)含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内容 ①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②自治机关: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③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高频考点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考点突破] 3.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必要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2)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高频考点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 命题角度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 [典例2] (2012·上海高考)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自治机关可以( ) A.享有行政管理权、独立立法权和司法权 B.根据本地实际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C.同外国签订双边经济、文化、科技等协定 D.自行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 [解析]选B 自治机关没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立法权,故A项错误。这是自治机关立法自治权的体现,故B项正确。自治机关不具备此项权力,故C项错误。不符合自治机关自治权的规定,故D项错误。 定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自治权 抓关键:正确理解教材中有关民族自治地区自治权的体现。
高频考点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命题探究] [对点练2] 2013年5月1日,第九届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暨中国州长论坛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举行,全国11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州长及代表汇聚中国金州,共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及经济社会发展。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州自治权由所有少数民族享有 B.自治州的自治权由州人大和政府行使 C.自治州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最低级别 D.实行州级自治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解析]选B A项错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是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C项错误,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级: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D项错误,实行州级自治与共同富裕没有直接关系。
高频考点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命题角度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典例3] (2012·江苏高考)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努力建设团结、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西藏所走的这条道路( ) ①保障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②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③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④说明了社会历史是由人的目的决定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 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④属于唯心史观,排除。①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A项。 定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抓关键:在组合式选择题中恰当地运用排除法,将④排除。
高频考点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命题探究] [对点练3] “能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脚印,能带走的只有自己的影子。”每当想起旧西藏农奴唱的这首民谣,拉萨北京中学的索朗卓嘎就很庆幸自己出生在新社会。确实,西藏民主改革以来,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藏族同胞能过上幸福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 ①西藏自治区拥有高度自治权 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藏族人民能直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④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选C 此题考查民族地区发展的原因。高度自治权属于特别行政区,排除①。人民通过选举代表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排除③。
高频考点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考点突破] 1.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②地位: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①含义: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②目的: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高频考点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考点突破] (3)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并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2.弘扬科学精神 (1)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2)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对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3)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频考点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一 我国宗教政策的内容 命题角度一 我国宗教政策的内容 [典例4] (2013·全国卷)2012年国家宗教事务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提出,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界人士可以为公益慈善事业捐款捐物,设立公益慈善项目和公益慈善组织,宗教界依法从事上述公益慈善活动可以享受相关扶持和优惠政策。这一规定的出台( ) ①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 ②表明政府具有组织宗教公益慈善活动的职能 ③促进了宗教公益慈善事业与正常宗教活动的统一 ④更好地保护了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的合法权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高频考点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命题探究] 定考点: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抓关键:把握材料的核心意思,把知识点与材料相结合。 [解析]选B 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有利于引导宗教更多地服务社会、为国家做贡献,从而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①入选。而发布的意见本身就有利于保护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的合法权益,④入选。政府不具有组织宗教公益慈善活动的职能,②排除。③与题意不符。
高频考点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命题探究] [对点练4]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在香港红磡体育馆隆重开幕,论坛的宗旨是为世界佛教徒搭建一个交流、合作、对话的高层次平台,为国际佛教交流提供良好契机。论坛主题为“和谐世界、众缘和合”。这表明我国( ) A.政府不再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B.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C.保护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 D.政府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
高频考点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命题探究]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看,本届论坛的宗旨是为世界佛教徒搭建一个交流、合作、对话的高层次平台,为国际佛教交流提供良好契机。这是宗教界的交流问题,因而D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明显错误,B、C两项与题意无关。
高频考点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二 我国宗教的积极作用 命题角度二 我国宗教的积极作用 [典例5] (2012·江苏高考)我国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他们在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这充分说明了( ) A.我国宗教是信教群众自办的事业 B.我国宗教团体是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 C.我国依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D.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高频考点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命题探究] 定考点:宗教的作用 抓关键:读懂题干的意思,分析宗教的积极作用。 [解析]选D 我国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说明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故选D项。A项错在“群众自办”上。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我国依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C项不选。
高频考点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命题探究] [对点练5] 近年来,国际安全的焦点依然在西亚北非地区。这些地区存在着尖锐的民族和宗教矛盾。我国也存在多种宗教,但相对于这些国家和地区而言,我国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宗教在我国能起到积极作用,是因为 ( ) ①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②我国宗教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③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④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我国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起到积极作用的原因。①本身表述错误,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②表述错误,我国宗教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