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 本讲从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对全球化的内容和传导机制作进一步论述。 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 北美自由 贸易区 第八章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 本讲从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对全球化的内容和传导机制作进一步论述。 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 北美自由 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
地区一体化的基本理论 国际经济学与国际政治学在欧洲经济一体化方 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欧洲经济一体化具有理论先行、引领地区一体 化实践的突出特点。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理论有:功能主义、新 功能主义、政府间主义和新制度主义。
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 主要代表人物:大卫·米特朗尼(David Mitrany) 1943年米特朗尼提出了功能主义理论,认为各 国可以在具有共同利益的具体功能领域开展合 作,这种合作具有自动扩展的特点,在一个职 能部门内的合作交刺激其它部门的合作意愿。 在功能主义指导下,欧洲从个别职能部门开始 合作,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 功能主义思想直接影响了欧洲早期一体化进程。
新功能主义(neofuctionalism) 主要代表人物:Ernst B.Haas、Joseph S.Nye 新功能主义对功能主义进行了批判,认为一体化发 展的主要因素是外溢效应,经济利益是一体化进程 背后的驱动力量。哈斯认为,政治一体化是一个进 程,通过这一进程,几个处在不同国家环境中的政 治行为体被说服将其忠诚、期望与政治行动转向一 个中心。因而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自我强化的能 动过程,一旦启动,会产生意料不到的效果,即所 谓的外溢效应。
功能外溢、政治外溢、环溢和回溢 功能外溢:国家间在经济、技术等领域合作的成功会外 溢到政治领域,推动政治领域合作的展开,最终实现超 越民族国家之上的政治联盟。 政治外溢:超国家机构及个人是一体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超国家机构的冲突协调,有助于提升利益共同性,并促 使政治精英将关注点转向欧洲层次,不断推动一全化进 程的发展。 环溢:一体化的功能范围增加,但超国家机构的相对权 力没有提高。 回溢:一体化的功能权力均收缩到外溢前的状态。
政府间主义(intergovernmentalism) 代表人物:Stanley Hoffmann、Alan Milward 20世纪60-80年代,霍夫曼等学者从国家中心主义视角,重新 评估新功能主义理论,提出了政府间主义理论。 政府间主义把成员国政 府作为首要的行为体和分析单位,研 究成员国政府的决策和行动模式,他们认为新功能主义者在 对低级政治和高级政治认识上存在错误。低级政治和高级政 治是相互独立的领域,外溢效应在低级政治领域较为适用, 但在高级政治领域难以发挥作用,低级政治领域的一体化进 程很难外溢到高级政治领域。换言之,功能性的一体化并不 必然导致政治一体化。
各国政府愿意在低级政治领域合作,但是在高级政治领 域,只能通过政府间的磋商和协调以及持续的讨价还价 进行。一体化只有在符合国家利益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成 功。国家利益决定一体化进程的范围和深度,一体化是 国家利益的汇聚,是国家的理性行为和政治决策的结果。 在欧盟的发展历程中,起核心作用的是成员国政府而非 超国家组织起到了核心作用,一体化加强而不是削弱了 成员国政府的地位。欧洲政治一体化只能通过欧洲国家 政府间的磋商、协调以及讨价还价来实现。
自由政府间主义(Liberal intergovernmentalism) 代表人物:安德鲁·穆拉维斯基(Andrew Moravcsik) 著作:《欧洲的抉择——社会目标和政府权力:从墨西拿到马斯特里赫特》 20世纪90年代,安德鲁·穆拉维斯基在传统政府间主义的基础上,既强调国 家中心主义,又肯定经济利益在欧洲区域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形成了自由政 府间主义理论。该理论批评了新功能主义者对一体化外部限制因素的忽略, 认为国家的经济利益、政治制约以及委托授权等都在一体化进程中起到了重 要作用。 一体化的范围、形式和实质都是成员国政府之间谈判博弈的结果,反映了各 国偏好和实力的集合。欧洲各国紧密合作推进一体化的根本动因是经济利益, 一体化是民族国家领导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的一系列理性选择的结果。 在这些经济利益中,首先是商业利益,其次是各国执政联盟的宏观经济偏好, 这种偏好是随着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刺激而慢慢形成的。
穆拉维斯基认为,经济动机是一体化的首要因素。欧洲一体化进程 从一开始就是由国家经济利益驱动的,一体化的目的,就是要通过 政策协调,来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政府间谈判是一体化进 程的关键。每一次协定的达成,都有充分的政治经济动机,而地缘 政治利益和观念则处于次要地位。 以《马约》为例 ,长期经济利益、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在一个 框架内协调各国政策的愿望,这三方面因素解释了马约谈判的结果。 自由政府间主义开启了以经济利益为核心、以经济利益、相对权力、 可靠承诺三重组合解释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研究范式,构建了国家偏 好形成、国家间博弈、选择国际制度的三阶段分析框架。经济利益 决定国家的偏好;国家实力与不对称相互依赖决定国家间博弈的结 果;对国家承诺可靠性的担心形成汇率和委托主权的制度。
一、欧洲一体化 欧洲一体化的动因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欧洲一体化的三大支柱
1、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煤 钢 联 营 和 罗 马 条 约 1952年: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六国组成欧洲煤钢共同体,实行煤钢联营,相互之间取消煤炭和钢铁的关税和进出口限制,对外实行统一关税和共同贸易政策。 1957年:上述六国签订《罗马条约》,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六国间实行经济一体化政策,成员之间贸易自由化,建立工业品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1958年1月《罗马条约》生效。 1958年:在《罗马条约》生效的同时,建立了欧洲原子能联营。
从欧共体到欧盟 1967年7月:上述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成立了欧洲议会、欧洲法院和部长理事会,执行委员会和欧洲理事会等机构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 1973-1986年: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先后加入,成员扩展为欧洲十二国。 1986年5月:欧洲共同体十二个成员国签订《欧洲 一体化文件》,决定以原料、商品、资本、劳务 和人员自由流动为主要内容的欧洲统一大市场。 1991年12月11日,在马斯特里赫特会议上,欧共 体首脑们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确立了建立欧洲 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目标,1993年11 月1日,条约生效,自此欧共体发展成欧洲联盟。
一体化的里程碑:《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十二个成员国在荷 兰的马斯特里赫签订《政治联盟条约》和 《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该条约规定欧洲 政治经济一体化有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1990年7月-1993年12月,以 资本流动自由化、欧洲汇率机制和财政金融 政策协调一致为主要内容; 2、第二阶段是1994年1月开始筹建欧洲货币 机制和为欧洲中央银行作准备; 3、第三阶段是1999年发行欧洲货币——欧元, 正式筹建欧洲中央银行。
欧盟东扩 2004年5月: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 莎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尔他、波兰、 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10国被接纳为成员国, 这10国多属原苏联东欧势力范围,人们将这 次扩充称为欧盟“东扩”。2013年7月1日零 时整,克罗地亚正式加入欧盟,成为第28个 欧盟成员国。 截止2013年底,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和黑 塞哥维那、马其顿、冰岛、科索沃、黑山共 和国、塞尔维亚、土耳其、摩尔多瓦9个国 家正排队等待加入欧盟。
欧洲一体化示意图 东欧、中欧、南欧诸国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欧共体 (核心) (紧密层) (外围)
欧盟现有28个成员国,总面积432. 2万平方公里, 人口5亿,GDP16 超国家机构包括欧洲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联盟 理事会、欧洲理事会、欧洲法院和欧洲中央银行。
2、欧洲一体化的四大支柱 (1)关税同盟。 由煤炭、钢铁两种商品逐渐扩大到其他商品贸易,对内取消关税和进出口限制,对外实行统一关税壁垒。 (2)共同农业政策。 通过价格对区内外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进行调节。目标价格:农产品的生产商可能得到的最高价格,由部长理事会每年定一次,目的是保护农产品消费者。干预价格:农产品生产商可能得到的最低价格,以保护农民的利益。门槛价格:外来农产品的最低价格,以保护区内农业设立共同农业基金,用于出口补贴,干预性收购和规避汇率风险,改进生产,提升农业水平。 (3)单一货币。 1971年2月 构想阶段。 1978年12月 试验阶段。创建欧洲货币单位(埃居)用于区内结算。 1986年5月 决定建立欧洲大市场,发行单一货币。 1991年12月 决定1999年1月1日起发行欧元。
(4)人员的自由流动:申根协定 1985年6月24日,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和卢 森堡五国在卢森堡边境小镇申根(SCHENGEN)签订 《申根协定》。 《申根协定》包含三个主要内容:(1)开放边境。 取消边境检查点,各国共同协调对申根区之外的边 境控制。在协定签字国之间不再对公民进行边境检 查;(2)国际自由旅行。申根协定规定,成员国 对短期逗留者颁发统一格式的签证,即申根签证, 申请人一旦获得某个国家的签证,便可在签证有效 期和停留期内在所有申根成员国内自由旅行,但从 第二国开始,需在3天内到当地有关部门申报。(3) 设立警察合作与司法互助制度。共享信息系统,申 根国家的警方随时发布通缉罪犯、失踪人员和被盗 财产警告。
申根公约和申根区 1990年6月,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4国加入《申根 协定》。同月,《申根协定》9个签字国又签署了有100多项 条款的《申根公约》,就9国领土内部开放后在警务、海关和 司法等方面的合作作了具体规定。 1995年3月26日,《申根协定》正式在法国、德国、荷兰、比 利时、卢森堡、西班牙和葡萄牙7国之间生效。 1997年10月——1998年4月,《申根协定》先后在希腊、意大 利和奥地利生效。 2001年3月25日,《申根协定》在瑞典、芬兰、丹麦、挪威和 冰岛正式生效。 2007年12月21日,爱沙尼亚、匈牙利、立陶宛、拉脱维亚、 马耳他、波兰、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和捷克9个欧盟国家加 入《申根协定》,使申根区范围扩大至24个国家。 截至2012年1月1日,公约拥有28个成员国。其中24国为欧盟 成员国,瑞士、挪威、冰岛和列支敦士登四国为非欧盟成员 国。英国和爱尔兰为有限加入《申根协议》国家,仅提供警 方信息合作,并未取消边境检查。
有限签约国 英国 爱尔兰 持单次签证可能被拒绝入境的国家 圣马力诺 梵蒂冈 摩纳哥
申根协定的意义 《申根协定》国取消了内部边界,极大方便了 人员、货物、资金和服务在欧盟内部的自由流 动。无论是不是欧盟成员国家的公民,无论来 自哪个国家的外国人,只要在这些国家中的其 中一个国家获得了合法居留和入境签证,就同 时获得了申根国家自由通行的权利。 《申根协定》实现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人员自 由流通,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3、欧洲一体化的动力 (1)强烈的政治联合推动了经济相互依存的深化。 (2)超国家机构的超前指导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保证。 (3)主要国家的政治妥协是欧洲一体化的润滑剂和粘合剂。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NAFTA的筹组及其主要内容 组建过程:1 1965年,美加汽车协定 2 1988年,美加自由贸易协定 组建过程:1 1965年,美加汽车协定 2 1988年,美加自由贸易协定 3 1987-1992年,美、墨、加三国谈 判
主要内容: 1、市场准入 撤废区内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进口限制,对区外实行统 一关税。 2、原产地规则 区内产品的认定(1)从原料到成品全部是区内的并在区内完成; (2)原料来自区外在区内完成生产; (3)销售价格的60%或成本的50%来自区 内; (4)特殊商品如汽车的本地零部件则必须 达到一定水平。 3、投资、金融和知识产权的区内国民待遇 4、环境保护 首次把环保列入自由贸易协议,美墨双方分阶段解决边境的环 境质量。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NAFTA与美国全球战略 1、美国多轨经贸战略的 一环 2、推进拉丁美洲经济一 体化的基础 3、美国主导的经济互补 实体
三、亚太经济合作(APEC) 亚太经济合作的由来和发展 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历次会议 亚太经济合作的由来和发展 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历次会议 亚太经济合作的特点 1、以多样性为前提的对话协商型合作机制; 2、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全方位合作与开放; 3、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多层次动态赶超机制。
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历次会议 时间 地点 议题 1 1989 堪培拉 宣布APEC成立,寻求开放式经济合作 2 1990 新加坡 讨论经济合作项目,成立直接投资等七个工作小组 3 1991 汉城 汉城宣言,接纳中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北为成员 4 1992 曼谷 决定在新加坡成立APEC秘书处 5 1993 西雅图 成员国非正式首脑会议,接纳墨西哥、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 6 1994 雅加达 通过贸易、投资自由化计划和经济技术合作茂物宣言 7 1995 大阪 通过落实茂物宣言的行动纲领 8 1996 苏比克 通过菲律宾行动计划,强调成员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9 1997 温哥华 《部门自愿提前自由化》附件、《成员资格声明》 10 1998 吉隆坡 讨论东南亚金融危机对策,接纳俄罗斯、秘鲁、越南 11 1999 奥克兰 《促进竞争和管理制度改革原则》、《政府采购非约束性原则》、《电子电气相互认可安排》 12 2000 文莱 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新经济、经济技术合作、人力资源开发以及扩大亚太经合组织的作用和影响 13 2001 上海 14 2002
亚太经济合作的前景 3个10+1自由贸易 区谈判 10+3对话机制 清迈协议和亚洲 货币兑换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