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 :徐同林 夏正仁 李美皆
一、生平简介 二、文学创作 三、作品赏析
元好问(1190-1257) 字裕之,号遗山,忻州秀容人。 自幼聪颖好学,7岁能诗,称“神童”。
金宣宗兴定五年进士,37岁始入仕途,任镇平县令。1231年被召入京,任国史院编修、吏部员外郎。次年,入翰林、知制诰。金亡不仕。为金元之际北方文坛之宗主。有《遗山集》等。
金元之际创作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了金元之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有《元遗山集》传世。除精于诗歌外,还擅长词赋、散曲、文论,多有佳作,饮誉古今。
其诗嗣响子美,方轨放翁,古文浑雅,乐府疏快。国亡以文献自任,所著《壬辰杂编》虽失传,而元人篆修《金史》多本其书,故独称雅正。诗文史学,萃于一身,非第元明之后无与颉颃,两汉以来,固不数数观也。此所以后人撰谱笺诗景仰不绝欤! 缪钺《元遗山年谱汇篆·序例》
忆少时读遗山诗,虽不尽悉其身世,然往往悲凉感激,潸然欲泣。及读诸家年谱,参之金元史籍,始知遗山之诗,国势人心有可为恸哭流涕者。诗人忧愤,无裨陆沈,其感人者深,而遭逢亦可痛矣。金自大定明昌以还,文风蔚起,遂于末造,笃剩遗山,卓为一代宗匠。 缪钺《元遗山年谱汇篆·序例》
孤亭突兀插横流, 气压元龙百尺楼。 万里风涛接瀛海, 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淡月鱼龙夜, 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 浮云西北是神州。
题为《横波亭》。为青口帅赋是原注。横波亭当在江苏赣榆县城青口镇的青口河上,该镇濒临海州湾,为水陆要冲之地。青口河由西北贯穿全县,经青口镇注入黄海。
此处风潮激荡,颇为壮观。还可东眺立有秦始皇碑的秦山岛。据[清]李光廷《广元遗山年谱》,此诗作于兴定三年三十岁之前。
此诗借咏山亭周围山川形势,勉励驻军在国破家亡之际,要心忧天下,奋发有为。诗情由景生,情景会通,为元好问诗歌代表作之一。
全诗以屹立中流的横波亭作比喻,激励青口帅移剌瑗抵御外敌,倚剑长驱,收复被蒙古军占领的土地。
诗风豪迈苍劲,对偶工整,颈联尤为精炼清劲。时人李治称其诗“律切精深,有豪放迈往之气。”此诗可配此赞语。 罗斯宁《辽金元诗三百首》
高启(1336-1374) 字季迪,号槎轩。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洪武二年应诏赴金陵篆修《元史》,旋委以重任,不久辞官返乡。洪武六年,借故遭腰斩,年39岁。
元末明初最杰出的诗人,“吴中四杰”之一,尤擅长七言歌行,有“明诗之冠”的称号。曾隐于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有《高太史大全集》。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锺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高启的代表作之一,对其感情基调的体会分析,每多歧解纷呈,或以为歌颂,或以为讥讽。
第一段写景。这首八句以刚健的笔调和拟人的手法描绘了金陵山川形胜天下的雄奇景观,境界阔大,气势雄伟。
第二段怀古。这中间一段十二句为全诗的重心,回顾自秦朝以来群雄争霸金陵的历史,怀古之情沉雄而不感伤。
第三段寄兴。这最后四句咏今,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四海升平的期盼之情。
金陵怀古,又一绝唱; 感情超迈,波澜壮阔; 四句一韵,音韵铿锵; 七言为主,间杂长短; 风格豪迈,气势跌宕; 神似太白,逼近唐人。
《将赴金陵始出阊门夜泊二首》 乌啼霜月夜寥寥,回首离城尚未遥。 正是思家起头夜,远钟孤棹宿枫桥。 烟月笼沙客未眠,歌声灯火酒家前。 如何才出阊门宿,已似秦淮夜泊船。 黯然销魂+杜牧式的“夜泊秦淮”
“莫兴哀”!《晚登南冈望都邑二首》 落日登高望帝畿,龙蟠山下见龙飞。 云霄双阙开黄道,烟树三宫接翠微。 沙苑马闲秋猎罢,天街车斗晚朝归。 明朝欲献升平颂,还逐仙班入琐闱。
秦金不压气佳哉,紫盖黄旗此日开。 残雪已销鳷鹊观,浮云不隐凤凰台。 山如洛下层层出,江自巴中渺渺来。 六代衣冠总成土,幸逢昌运莫兴哀。
——思考“所以能国者”和所以“兴者”“亡者” 《四臣论》 ——思考“所以能国者”和所以“兴者”“亡者”
古之所以能国者,有四臣焉。何谓四臣?曰:社稷之臣、腹心之臣、谏诤之臣、执法之臣。……
故无社稷之臣,则无与抗大难;无腹心之臣,则无与图大功;无谏诤之臣,则无与格大过;无执法之臣,则无与除大奸。无与抗大难必危,无与图大功必败,无与格大过必昏,无与除大奸必弱。故古之兴者,未尝无四臣;而亡者,未尝有四臣也。
呜呼!四臣者,岂真不易得耶?君无优养作起之术尔!故所以待社稷之臣者,当尊以礼,……而大难可抗矣。待腹心之臣者,当推以诚,……而大功可图矣。待谏诤之臣者,当纳以宽,……而大过可格矣。待执法之臣者,当假以威,……而大奸可除矣。……予恐后世之君,无四臣而致败也。
庾 信:哀江南赋(并序) 李 白:金陵歌送别范宣 登金陵凤凰台 金陵三首 卢 纶:金陵怀古
刘 禹 锡:西塞山怀古 金陵怀古 金陵五题 石头城 李 贺:还自会稽歌
李商隐:南朝二首 陈后宫二首 景阳宫双井桐 景阳井 温庭筠:鸡鸣埭曲 蒋侯神歌 谢公墅歌 台城晓朝曲
杜 牧:泊秦淮 台城曲(二首其一) 许 浑:金陵怀古 韦 庄:台城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南乡子 范成大:望金陵行阙
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 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 百字令·登石头城 龚 贤:登清凉山 吴伟业:遇南厢园叟感赋 侯方域:金陵题画扇 诸可宝:莺啼序 孔尚任:桃花扇
吴伟业 (1609-1672) 字骏公,号梅村, 江苏太仓人。 明清之际著名诗人。
诗感怀身世,反映现实,以七言歌行著称。早期风格绮丽,明亡后多激荡苍凉之音,自成“梅村体”。有《吴梅村全集》。
(一)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二)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只有泪沾衣。 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晧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座客。 座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晳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三)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栏。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专征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珠连万斛愁,关山飘泊腰支细。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四)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君不见, 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鸟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一、明末清初世事巨变,引出男女主人公 二、吴三桂与陈圆圆由初相识到几经离合 三、就圆圆家乡同伴好友的反映,写其不寻常的身世 四、对吴、陈二人的故事的评议
这是“梅村体”的代表作,也是吴伟业著名的长篇歌行。这首史诗般的叙事诗,以陈圆圆与吴三桂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了明清易代的历史风云,讽刺了吴三桂重色卖国“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可耻行径。
关于主题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歌颂爱情说 讽刺卖国说
1、歌颂爱情说: 讴歌了陈圆圆的美丽,她那可怜的身世和在爱情上的悲欢;讴歌了吴三桂对爱情的坚贞、捍卫爱情的勇敢(至少在诗里是这样),并倾诉了个人在群体缠缚下的悲哀与痛苦。(章培恒《元明清诗鉴赏辞典序》,钱仲联章培恒等撰《元明清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1页)
2、讽刺卖国说 该诗不但没有表露出对吴三桂颇多的同情,而且从否定世俗富贵享乐这一层面上进一步否定了吴三桂的降清行为,从而彻底撕破其“冲冠一怒”的价值,也使作者对他的讥讽与鞭挞达到了入骨三分的效果。潘定武,《〈圆圆曲〉情感倾向试探》,《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严迪昌:主旨应是为陈圆圆立传,“一代红妆照汗青”是全篇的诗眼。 《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96-402页
全诗时而顺叙倒叙,打破时空,时而夹叙夹议,倍增精警。言情隽永,叙事精巧;用典频繁而贴切,引人联想,耐人寻味;丽藻铺陈,蝉联转韵。
胡薇元《梦痕馆诗话》卷四: “此诗用春秋笔法,作金石刻画,千古妙文。长庆诸老(元稹、白居易等),无此深微高妙。一字千金,情韵俱胜。”
黄天骥评价此诗是“继白居易《长恨歌》以后最值得注意的歌行体长诗之一”。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810页
《圆圆传》作者清代陆次云《湖壖杂记》说:“梅村效《琵琶》、《长恨》体作《圆圆曲》,以刺三桂,曰‘冲冠一怒为红颜’,盖实录也。三桂赍重币求去此诗,吴勿许。当其盛时,祭酒能显斥其非,却其赂遗而不顾,于甲寅之乱似早有以见其微者。呜呼,梅村非诗史之董狐也哉!”
1、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一诗表明作者在入明初期对新政权持怎样的感情? 2、元好问与萨都剌、纳兰性德均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作家,试回忆我们过去还学过那些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
3、我们课本中选有许多英雄之作,辛弃疾、文天祥、林则徐皆然。试说明其共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