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語 相關生理機能與構造概述 台灣首府大學 幼教系
聽覺的生理構造
聲音的產生 耳朵、介質、力量、振動體 聽覺能力是語言發展的學習必 備基礎能力
人耳的構造與功能 不同的動物具有不同的聽覺構造: 人類的聽覺接受器:耳朵 1.外耳(耳廓+外聽道) 2.中耳(鼓膜+ 三小聽骨+中耳腔) 3.內耳 (耳蝸+前庭+半規管)
外耳和中耳:聲音傳遞有關 內耳:具聽覺與平衡覺的受器
助聽器與人工電子耳 耳聾: 傳導性 中樞性 感覺性耳聾
傳導性耳聾 常因鼓膜破裂或聽小骨異常 可用助聽器將聲音放大傳入內耳,聲音的分 析部分仍由內耳負責
感覺性耳聾 或稱神經性耳聾 因噪音、藥物等破壞耳蝸內的毛細胞死亡或 聽神經異常 可以人工電子耳(植入的電極取代耳蝸功 能),將聲波轉換為電流,直接刺激聽覺神 經,達到聽力補償作用
中樞性耳聾 為腦幹、視丘或聽覺中樞受損 無法以此兩種方式解決聽覺的問題
眩暈(vertigo)與頭暈(dizziness): 頭暈為一種天旋地轉的感覺,大部分的頭暈與貧血、姿 態性低血壓等有關 眩暈者會覺得外面的景物好像在晃動 動暈症: 是指乘坐車輛、船隻、飛機等交通工具容易造成的眩暈 這種眩暈主要是視覺與前庭的感覺發生暫時性衝突,或 是內耳前庭系統內部訊號彼此不協調所致 ex:車子內看窗外,景象是左右移動,平衡器官感覺車子是向前移動 大腦接收的運動訊息和視覺訊息不一致
說話的生理基礎 呼吸、發聲、共鳴、構音
呼 與 吸
呼吸 與 說話 呼吸時 50%吸氣 50%呼氣 說話時 15%吸氣 85%呼氣 上氣不接下氣(少於2.5秒)
發聲 聲帶長短、厚薄決定振動的次數 女性聲帶 每秒振動 250 次 男性聲帶 每秒振動 130次
共鳴 聲帶發生的聲音微弱,因此停留在咽 頭、鼻腔、嘴巴共鳴 共鳴腔愈大,聲音愈低(ex: ㄚ 、ㄛ) 鼻腔共鳴(ex: ㄇ、ㄋ、ㄢ、ㄥ)
構音 舌頭:舌下的薄膜(舌繫帶),太短, 會導致ㄓ、ㄔ、ㄕ、ㄖ無法發音 嘴唇:聲帶的末端,影響共鳴(ㄅ、ㄈ) 下巴 顎部:ㄉ、ㄊ 牙齒:漏風現象
說話、語言的神經生理基礎 神經元、神經系統
神經元 所有的心智活動或行為都由神經系統掌控 神經元:基本元素、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傳 遞訊息 三種: 感覺神經元(聽、視、嗅、觸) 動作神經元(流汗、流淚) 中間神經元(刺激到反應之間的所有調整、 統合)
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系統 週邊神經系統 大腦 神經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