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温里药 定义:凡是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适应证: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 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 效,常用于治疗瘀血证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 药或活血祛瘀药。活血化瘀作用较强者,称为 破血药或逐瘀药。 一. 含义:
Advertisements

理血药对. 桃仁 — 红花 桃仁 红花 组成 桃仁:苦甘而平,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 血 1. 配对机理 红花: 味辛而温,破血、行血、和血、调血.
第四章 虚证. 虚证的概念 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 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分 类 气 血 阳 阴 治 法 虚者补之.
孩儿们, 下午好!. 第一章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学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就是依据中医理论进行辩证论理,凭借四诊所得资料, 辨别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机、病性、病情。法,就是 依据辩证所得的综合判断,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具体的 治疗方法。方,就是依据治法进行合理恰当的组成或选方。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教学目的 掌握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 效成分、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理气药的功效主治; 理气药常用的实验方法 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效 成分、药理作用 教学重点 理气药的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 效成分与药理作用。 第十二章.
第十六单元 补阳药. 功效 本类药物味多甘、辛、咸,性多温热,主入肾经。 本类药物味多甘、辛、咸,性多温热,主入肾经。 咸以补肾,辛甘化阳,能补助一身之元阳,肾阳之虚 得补,其他脏腑得以温煦,从而消除或改善全身阳虚 诸证。 咸以补肾,辛甘化阳,能补助一身之元阳,肾阳之虚 得补,其他脏腑得以温煦,从而消除或改善全身阳虚.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第八章 解 表 药解 表 药. 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表证的 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一. 含义 :
第十节 止血药 定义: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 常用以治疗出血证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适应证: 出血证可由多种原因造成,主要表现 为咯血、咳血、鼻出血、吐血、便血、 尿血、崩漏及外伤出血等。 可分为:血热妄行所致出血;虚寒性 出血;出血兼有瘀滞。
中药复方治疗痛经 的统计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附属新华医院 中医科 倪建俐. [ 摘要 ]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治疗痛经的用药规律。 方法:收集近二十年来治疗痛经的中药复方 176 首,建立中药复方数据库,用统计学方 法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 结果:在所使用的 62 种中药中,活血化瘀类 中药和理气类中药的使用比例和使用频率.
第二节 芳香化湿药. 定义: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醒脾作 用的药物,称化湿药。 湿邪为患湿邪为患 湿邪化热 湿热证 清热燥湿药 苦寒 清热燥湿 暑湿湿温 湿阻中焦 芳香化湿药 辛温香燥 芳香化湿 水湿浸淫 水湿病证 利水渗湿药 甘淡平 渗利水湿 水湿积聚 水肿实证 峻下逐水药 多有毒 峻下逐水 风湿浸犯.
第十七节 开窍药 定义:凡以开通心窍,启闭醒神为主要 作用,用以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 开窍药。 适应证: 用于治疗温病热陷心包、痰浊蒙蔽清 窍之神昏谵语,以及惊风、痫病、中 风等猝然昏厥、痉挛抽搐等症。 特点:味辛、芳香,善于走窜,入心经。
第一章解表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麻黄 - 桂枝 药对出处《伤寒论》 麻黄 桂枝 麻黄 桂枝组成.
第四章 袪风湿药.
第二十章 祛湿剂.
第十五章 理气药 【含义】凡以疏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 物,称为理气药,又叫行气药。
第十四节 安神药 定义:凡以宁心安神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心神不宁病证的药物,称为安神药。 适应证:
理血剂 【概念】   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治疗瘀血和出血证的方剂,统称理血剂。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八章 理气药.
第十讲 温里药 含义: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叫祛寒药。
祛风湿药.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 十 一 章 理气剂.
第十五章 活血化瘀药 掌握活血化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掌握丹参、川芎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了解益母草、 延胡索其他药物的药理作用。
王 付 制作.
温里剂 【概念】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属于“八法”中的“温法”。
中药学 铁岭市卫生学校 中医药教研室 赵立彦.
中药学总论 董振华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
中 药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本篇主要论述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病证的辨证施治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第十 金匮教研室.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第八节 理气药 定义:凡以舒畅气机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第三节 补血药.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第十 概述 概念 腹满、寒疝、宿食 三病合篇的缘由: 腹满 辨证与治则 实热性腹满与虚寒性腹满的辨证
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 【含义】祛风湿—指以苦燥之性的药物祛除流于 肌肉、经络、筋骨、关节等处的风湿之 邪,用治风湿痹痛的方法。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第一节 祛风湿药及方剂.
46、 痹 证.
1.特点:多为辛苦寒(辛能发散、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入肝脾肾经。 2.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 3.主治:风湿热痹。
川乌 附子 一、教学重点 二、真伪问题:名称求真、药用历史、基原鉴定、产地采制 性状特点、显微特征、 理化鉴定、草乌
第七章 温里药.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 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实 证 定义: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 理产物蓄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 表现的 病理概括。 包括气滞、血瘀、湿阻、痰、
第四节 祛风湿药 定义:凡是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经行感冒.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气血同病辩证.
产后痹病案讨论 参与作案人员 李平 刘畅 杨吉祥 杨珍 罗小利 唐丽 侯昱昊 鲜子兰.
消食药.
第十五章 理 气 药.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目的要求: ⒈了解呕吐、哕、下利病的概念及合篇意义。 ⒉ 熟悉呕吐、哕、下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和禁忌。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第二章 寒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第 八 章 固涩剂.
利水渗湿药.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金匮教研室.
第八章 温里药 掌握温里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掌握附子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了解干姜、吴茱萸的药理作用 ⑴⑵⑶.
中药学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六经病小结与脉诊.
消 食 剂.
中药学 第十四章 温里药.
第五章 实 证 概 述.
活血化瘀药.
第二十章 活血化瘀药.
第五章 化湿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七节 温里药 定义:凡是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适应证: 第七节 温里药 定义:凡是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适应证: 里寒证因外邪入侵,直中脏腑经脉,或自身阳气不足,寒从内生所致。 本类药物因其主要归经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主治脾胃湿寒证、肺寒痰饮证、肝经受寒证、肾阳不足证、心肾阳虚证和亡阳证等里寒证。

特点:大多温热而味辛。分别归脾、胃、肝、肾、心、肺经。少数药物有毒。 病机与配伍: 里寒因外寒入侵兼有表寒者,~辛温解表药; 寒凝气滞者,~行气药; 寒凝血瘀者,~活血祛瘀药;

寒湿内阻者,~芳香化湿药; 虚寒相兼,阳虚不足者,~温阳散寒药; 气虚欲脱者,~大补元气药。

[附子]

[附子] 辛、甘、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子、白附片、淡附片。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 用于亡阳证。本品辛甘大热,能助心阳,补肾阳,并能散寒,故为回阳救逆之要药,常用于救治亡阳危重证。 治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的亡阳证,多~干姜、甘草同用,以回阳救逆,如“四逆汤”;

治久病气虚欲脱,或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者,症见冷汗淋漓,手足厥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者,~人参,如“参附汤”。 用于阳虚诸证。本品辛甘大热,能下助肾阳,中温脾阳,上济心阳,对肾、脾、心等多种阳虚证皆可补火助阳。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阳萎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肉桂、山茱萸、熟地等同用,如“右归丸”; 治脾肾阳虚,寒湿内盛的脘腹冷痛,食少便溏或泄泻,~党参、白术、干姜同用,如“附子理中汤”。

用于寒痹证。本品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善治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寒痹痛剧者,~桂枝、白术、甘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5g。先煎。

药理研究: 本品含乌头碱、次乌头碱等生物碱。 煎剂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并有抗炎、抗心肌缺血、缺氧作用。 久煎其有效成分乌头碱被破坏,而强心成分不随煎煮时间延长而丢失,但对抗炎、镇痛作用有影响。 乌头碱有毒,使用时应用炮制品。

[干姜]

[干姜] 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生用。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应用: 用于脾胃受寒证和脾胃虚寒证。 本品辛热,入脾胃经,治疗外寒内侵之脾胃寒症 ,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高良姜,如“二姜丸”; 治疗脾胃虚寒证,~党参、白术等同用,如“理中丸”。

用于亡阳证。本品辛热,能回阳通脉。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的亡阳厥逆,脉微欲绝者,~附子等同用,如“四逆汤”。 用于寒饮咳喘。治疗寒痰迫肺所致的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细辛、五味、麻黄等同用,如“小青龙汤”。

用法用量:煎服,3~9g。 药理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 有镇吐、镇静、镇痛、祛风健胃、止咳作用。

[肉桂]

[肉桂] 辛、甘、热。归脾、肾、心、肝经。 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生用。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应用: 用于阳虚证。本品辛甘大热,功似附子温补肾、脾、心阳,为补火助阳要药,适用于肾、脾、心等多种阳虚证。~附子,相须为用。

用于寒凝疼痛证。本品甘热助阳,辛热散寒以止痛,为治寒凝诸痛之良药。 治寒邪内侵的脘腹冷痛,可单用或~干姜、高良姜等同用; 治寒疝腹痛,~吴茱萸、小茴香等同用; 治胸痹心痛,~附子、干姜、川椒等同用; 治风寒湿痹,~独活、桑寄生、杜仲等同用,如“独活寄生汤”。

用于寒凝血瘀证。本品能温通血脉,促进血行,消除瘀滞,常用于妇女经血不调、经闭、痛经等证,可随证配伍应用,可~当归、川芎、小茴香同用,如“少腹逐瘀汤”。 用法用量:煎服,1~4.5g,后下,研末冲服,每次1~2g。

药理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桂皮醛、乙酸桂皮酯等。 有扩张血管、促进血循环、增加冠脉及脑血流量等作用; 具有镇痛、镇静、解热、抗惊厥等作用; 对胃粘膜有缓和的刺激作用,能促进肠蠕动,帮助消化,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等。

[吴茱萸]

[吴茱萸] 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生用或醋制用。 功效: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

应用: 用于寒凝疼痛证。本品善入肝经,辛散苦泄,性热祛寒,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 治厥阴头痛,~人参、生姜,如“吴茱萸汤”; 治寒疝腹痛,~小茴香、川楝子、木香;

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桂枝、当归、川芎,如“温经汤”; 治寒湿脚气肿痛~木瓜、苏叶、槟榔,如“鸡鸣散”。

用于胃寒呕吐证。治胃寒呕吐、呃逆之证,~生姜、半夏等同用;治肝郁化火,肝火犯胃,~黄连等同用。 用于虚寒泄泻。为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同用,如 “四神丸”。 用法用量:煎服,1.5~4.5g。外用适量。

药理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吴茱萸烯、吴茱萸内酯、吴茱萸酸等。 有镇痛作用,能升高体温,降低血压,大量时能兴奋中枢,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

小 结 温里药:具有温里散寒作用,主治里寒证。 [附子]——温性较强,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小 结 温里药:具有温里散寒作用,主治里寒证。 [附子]——温性较强,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干姜]——增强附子的回阳作用,降低其毒性;温中散寒,温肺化饮。

[肉桂]——温性较盛,为补火助阳要药。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吴茱萸]——长于温肝散寒,治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善治疝气疼痛,巅顶头痛、干呕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