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经济发展和经济社 会可持续发展.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高中政治解题例析 温州市第八高级中学 叶招财. (ls16-1) 27 .下列选项与漫画《上帝很忙》给我们的积极启示 最切合的是 A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B .时不我待,机不可失 C .滴水穿石,绳锯木断 D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题干 —— 准确把握材料。 注意题干最后一句往往是设 问指向。漫画题更重要的是注.
Advertisements

第九章 1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 第二节 通货膨胀与失业 第三节通货膨胀与失业 第四节 通货紧缩 了解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掌握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
知識經濟與知識管理 邱子恆 知識經濟的定義 Knowledge-based economy 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這種經濟直接依 賴於知識和資訊的生產、擴散和應用 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建立在知識和 資訊的生產、儲存、 使用和消費之上的 經濟 泛指以知識為基礎的新經濟運作模式.
連鎖與加盟管理 CHAPTER 4 第一節 台灣連鎖店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 連鎖經營型態 第三節 連鎖店營運管理 第四節 連鎖店未來發展趨勢 第一節 台灣連鎖店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 連鎖經營型態 第三節 連鎖店營運管理 第四節 連鎖店未來發展趨勢.
总量核算:围绕GDP的是是非非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石良平教授 2015年9月5日 1.
社会卫生策略 (social health strategy)
第四章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第九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工业化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化与优化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章 景观结构.
多元文化教育 主講:鄭瓊月 副教授.
大洋洲的范围 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特点 澳大利亚经济地理特点
第十章、农业与经济发展.
102年10月 公共債務法 講師:財政部國庫署 林組長達聰.
Associate professor: Liu Hailan 刘海澜
財政問題與國家經濟建設研習營 稅制改革與國家經濟建設 孫克難 主講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八月三十日.
漫谈 标准化人才培养 李丹青 二○○九年五月二十日 2017/3/7.
第五章 人口与体育人口 授课人: 倪京帅.
应用回归分析 信计学院统计系 沈菊红.
大 綱 壹、債務管理之重要性 貳、當前財政狀況 參、公債法及自治區債務相關規定 肆、債務管理策略.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金融专业本科课程 财 政 学 财 政 学 陈 刚 主讲.
企業政策報告 第二組 陳雅琦 謝宜芸 張惠娟 吳欣函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素质教育部 思政教研室.
英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及其借鉴与启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卢祖洵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发展.
第四章 市场与行业分析.
能源统计知识介绍 山东省节能监察总队 高会见.
增值税基本原理 山东省国家税务局.
我國高等技職教育簡介 教育部技職司司長李彥儀.
公民與社會第四冊 第四課 總體經濟指標 魏嘉美老師.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业 产 济 学 经 江西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裘 莹 TEL: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陈波 主讲.
比利时.
复习回顾 1.我国之所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A.是由我国生产力整体水平比较低决定的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
第 11 章 總體經濟的度量 本章內容要點 利用循環流程圖來瞭解總體經濟 衡量總產出的指標 國內生產毛額的意義與計算方法 衡量物價水準的指標
绪 论—— 痛并快乐着.
经济发展 与 环境保护 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 张庆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hapter 2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 2.1 何谓世界经济格局? 世界经济格局的定义 具体界定:
财 政 与 金 融 主讲教师:吕晨钟.
比較教育(世界各國教育) 王志明.
本 节 目 录 一、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二、工业化阶段 三、高效的益综合发展阶段 四、课堂巩固.
中国财政支出 庄志辉 赖灿荣
社会保障概论 宋 爽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1.
第1章 國民收入(I).
日本總體經濟 指導老師 許淑媖 國企三甲 余孟雪.
CH 5 國際行銷研究.
國中公民 國民所得的概念.
17 國民所得的意義與衡量 討論總體經濟問題與對策, 要有衡量指標。 國民所得是用來測度總體經濟活動的量標。
第十一章 套利定价模型 第一节 因素模型: 单因素模型和多因素模型 第二节 套利定价理论:
由白色的極簡奢華~談創意與創造力 分享人:陳博鍊 時間:96年12月25日 地點:彰化師範大學.
东南亚各国国旗.
國民所得概念 GDP與GNP概念 1.
宏观经济学 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作者:于姗姗 单位:辽东学院 教学课程:宏观经济学 适用对象:经济类本科.
第五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实践 认识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含义和核算方法;
五 初级阶段论.
第一章 绪论.
南韓經貿發展 前言 1950年,因韓戰爆發,令韓國變成廢墟。所有人都認為,韓國不可能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過來,也不會再有未來。
第 10 章 國民所得的衡量 經濟學 精簡本 作者 謝振環.
外埔國小106學年度下學期期末檢討會議 點亮外埔,幸福學生 校長 吳文芳 107/06/27 1.
南茜 罗斯 加拿大统计局 翻译:朱祖懿 校正:周乔、孙杰
失業與物價膨脹.
不動產市場分析與預測 第九章 銷售與需求預測.
財法一經濟學 第一章:為什麼要唸經濟學?.
本講章由楊偉文博士編寫 作為香港管理專業協會 「企業管理文憑課程」授課之用 © 2011
Chapter 13 總體經濟的衡量. Chapter 13 總體經濟的衡量 本章內容 國民所得與循環流程圖 衡量總產出的指標 國內生產毛額的三種計算方法 台灣的國民所得 福利與綠色國民所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十四章 经济发展和经济社 会可持续发展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经济发展 第二节 二元经济结构和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节 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 第四节 地区经济和协调发展 第一节 经济发展 第二节 二元经济结构和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节 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 第四节 地区经济和协调发展 第五节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六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学习目标 在第13章经济增长理论知识准备的基础上,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确立系统、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观。 2、学习时限 10小时 3、重点和难点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二元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 4、主要阅读参考书目 (1)邓小平:《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 (2)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第5章,第6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第一节 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的内涵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一节 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的内涵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经济发展的含义 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进和改善,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数量的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 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 经济增长不仅包含在经济发展之中,而且还是促成经济发 展的基本动力和物质保障。一般而言,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 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 长的结果。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 经济增长只是指一国经济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除了包 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 会和政治等方面的进展,其发展程度需要用能反映这种变化的 综合性指标来衡量。

二、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基本分为两类: 一类是采取经济、社会、政治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标准来衡量; 综合指标体系 世界发展指标体系 另一类是采取生活质量标准来衡量。 “生活的物质质量指标”,简称为PQLI指标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提出一套“社会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人均GNP、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四个部分组成,分解为16项指标。

三、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 2、人口数量 3、科学技术 4、文化教育

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等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关系。 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第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二,是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第三,是适应国内经济社会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3.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经济发展方式概念: 就是在一定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关乎经济健康、稳定、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经济发展理念、路径、内部动力、外部环境等方法、手段的组合或选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论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点 首先,发展的理念上突破 其次,发展的道路上突破 再次,发展的国际环境上突破

五、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 (1)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如何做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观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观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统一需要做到: 第一,更加注重社会发展 第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第三,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第二节 二元经济结构和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二元经济的含义 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中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并存的状况。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的。把经济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现代的城市工业部门;另一个是传统的乡村农业部门。 一国经济中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并存的状况,被称为二元经济结构。

二、二元经济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元经济的正效应 二元经济的消极影响

三、中国逐步转变二元经济结构和实现新型工业化 1.中国二元经济的现状 我国虽然已走过单一传统农业经济发展阶段,但距离一元的现代化经济还很远,目前的经济具有明显的二元经济特征。中国的经济社会也具有二元结构的明显特征——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现代的生产方式并行不悖。 2.中国国民经济现代化面临的课题 (1)国民经济现代化,从结构分析角度看,就是国民经济从单一的传统农业经济走向传统农业经济与现代工业经济并存的二元结构,再从二元经济走向现代农业经济与现代工业经济,最终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使二元经济走向一元的现代化经济的过程。 (2)两大难题: 第一,农业落后,急待实现现代化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一条规律。 第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第三节 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 一、产业划分和产业结构 产业是按社会分工而从事物质产品生产或提供劳务的一切经济活动群体的总称。 第三节 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 一、产业划分和产业结构 产业是按社会分工而从事物质产品生产或提供劳务的一切经济活动群体的总称。 产业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它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基本方面。 产业结构的类型划分,同对产业的划分有着直接的联系。

二、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发展 1.产业结构演进是指产业结构本身所固有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动趋势。 2.产业结构阶段性特征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演进呈现出以下阶段性特征: 一是工业化过程, 二是重工业化过程, 三是加工化过程, 四是高加工化过程, 五是技术密集化或高科技化过程,此后将是信息化过程。

三、产业结构优化和高度化 1.产业结构优化内涵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产业结构实现协调与平衡,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过程。 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概念,在一国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 (2)产业结构优化是相对的、具体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普遍的衡量其水平高低的标准。 (3)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是协调发展和最高效益原则。 (4)产业结构优化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需要,但直接目标却是整体经济效益最大。

2.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是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为提高经济效益,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科学技术水平、消费需求结构、人口基本素质和资源条件,对起初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各产业协调发展。 合理的产业结构的衡量标准是:(1)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2)要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3)能取得较高的整体经济效益,并能保证社会有效需求的满足。(4)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3.产业结构优化或合理化的意义 产业结构优化或合理化,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是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其次,它是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再次,它是一国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客观要求; 最后,它也是迎接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挑战的迫切需要。

4.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结构优化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经常调整,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现代化、高度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顺序由较低阶段或层次向较高阶段或层次演进的过程。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实质就是科学技术发展和分工深化使产业结构不断向深加工化、高附加值化发展,从而更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趋势。

第四节 地区经济和协调发展 一、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1.地区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 第四节 地区经济和协调发展 一、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1.地区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 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通常包括: (1)地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 (2)地区劳动生产率水平。 (3)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程度。 (4)地区市场发育水平。

3.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4.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又称为区际差异),是指一国的各个地区之间在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状况、市场发育程度等各个方面的发达与不发达同时并存的空间格局。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客观规律。 4.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 第一,地区资源禀赋差异。 第二,地区分工水平差异。 第三,地区经济结构差异。 第四,社会历史原因。 一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通过一国根据各地区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差异、劳动地域分工、产业结构、社会政治文化传统等特点进行合理的地区经济分工和地区结构优化达到平衡。

二、地区经济分工和结构优化 1.地区经济分工 各个地区的社会劳动的地域划分和独立化,称为地区经济分工,或区际分工。 按资源禀赋的不同属性,区际分工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以自然资源差异为基础的区际分工,这种分工比较稳定; 另一种是以其他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水平为基础的区际分工,这种分工经常处于变动之中。 按产业结构的差异,区际分工又可分为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两大类: 前者是指地区间不同产业上的分工, 后者是指地区间相同产业不同档次产品上的分工。 实践中的区际分工往往是交错进行的。

2.地区结构优化 地区结构优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各地区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3.地区间经济发展需坚持的原则 考虑地区间经济发展合理化、协调化时,一般需要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国家“输血”和地区“造血”有机结合的原则。 第二,近期经济效益和长期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原则。

4.地区结构优化的意义 5.地区结构优化的衡量标准 首先,地区结构优化就是要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其次,地区结构优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本质因素,为经济发展提供后劲,因而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意义更为重大。 5.地区结构优化的衡量标准 首先是各地区经济优势是否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是地区经济发展是否协调。

三、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协调发展 我国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显现出由东向西依次递减,而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则由西向东依次递增的地区经济分布态势。客观上存在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区。 我国区际差异的成因 区际差异的客观存在对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 一方面,适度的区际差异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过度的区际差异对经济发展也具有不利影响。 如何消除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一,加强地区之间经济分工协作。 第二,加强地区内经济的综合发展。 第三,解决区际差异过大的问题,还需要政府政策的干预。

第五节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的外部性 二、经济发展的环境保护 经济增长不仅能改造环境,还能破坏环境,这就是经济增长的外部性。 第五节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的外部性 经济增长不仅能改造环境,还能破坏环境,这就是经济增长的外部性。 二、经济发展的环境保护 一个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从而引起它的供给能力的问题; 另一个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排出的废弃物容纳量的有限性,从而引起它的自净能力的问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人与自然之间矛盾作用的结果。

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持续发展是指能够长期持续的发展。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明确的,其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进行下去。 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一,合理利用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环境污染是难以避免的,必须有效治理。 第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

第六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内容 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其较长期内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以及如何实现所作出的总体筹划和决策。 2.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基本内容 第一,战略指导思想。 第二,战略目标。 第三,战略阶段。 第四,战略重点。 第五,战略措施。

二、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依据和原则 1.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科学依据主要是: 首先,要符合本国社会制度的性质。 其次,要从基本国情出发。 再次,要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办事。 最后,要充分考虑国际形势及其变动趋势。

2.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第一,因国制宜,扬长避短。 第二,立足本国,放眼世界。 第三,把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包括在发展战略目标之内。 第四,部署好战略阶段,选择好战略重点。 第五,保持发展战略相对稳定。 第六,要反对保守和冒进两种倾向。

三、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主要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阶段和战略重点三个方面的内容。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会议上,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实际情况,又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之路。

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阶段 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实现。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二步,从1990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也提前5年于1995年实现。人民生活正朝小康水平迈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教科文建设也取得很大进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进一步健全。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量事实证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阶段布署是切实可行的。

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 党的十二大 党的十四大 党的十五大 党的十六大 党的十七大

本章小结 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二元结构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

复习思考题 一、解释概念 经济发展、科教兴国、二元经济、农业现代化、产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地区经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区际分工、地区结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二、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三、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四、二元经济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五、如何逐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 六、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七、产业结构优化和高度化对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八、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九、为什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战略阶段、战略重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