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间: 考试方式:开卷。 考试题型: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分析题。 考试范围:考试内容涉及于每一章。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Advertisements

座位排列(严格按方阵、学号就座) 空 位 旅 游 管 理 行 管 1 班 行管 2班 旅管 3班 旅管 2班 旅管 1班 讲 台 进门.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Welcome ! DREAM.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二章 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 一 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和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章程》 填空学习之一 (总纲部分)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理论与经验 ◆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形成 ◆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概论
邓小平理论.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 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期末复习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科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政治教研室.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基本理论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及其历史进程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七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七章.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3)“二次革命论”与“一次革命论”和“无间断”革命理论的错误倾向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制作人:生雅利.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制作人:生雅利.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 课标: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三专题.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三篇 组织工作.
第七章 共产主义 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006/04.
导 言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要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课程标准 : 1、阐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开放教育必修课程 邓小平理论概论 主讲:胡支农.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毛泽东思想 12建筑学第二小组18~34.
本章目录 教学目的 重点和难点问题 教学内容 课堂小结 延伸 阅读 复习 思考 教学 案例. 本章目录 教学目的 重点和难点问题 教学内容 课堂小结 延伸 阅读 复习 思考 教学 案例.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永 永 远 的 丰 碑 PPT模板下载: 行业PPT模板: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祝愿我们的国家和党永远强大, 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让我们一起为党呐喊,为党祝福!.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考试时间: 考试方式:开卷。 考试题型: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分析题。 考试范围:考试内容涉及于每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复习 考试时间: 考试方式:开卷。 考试题型: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分析题。 考试范围:考试内容涉及于每一章。 复习要求:请每一位学生以课后小结为准。

第一章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历史过程,重点思考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回答的问题(三个如何) 从第二节到第四节,分别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重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一一进行了阐述。 第五节集中讲科学发展观,列有三个目,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发展是要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方法

关于三大成果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 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 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讲,关键要使学生了解,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主题、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党的自身状况,都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关于内容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党的建设的理论。 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

邓小平理论 教材在第一章突出了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的4大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改革开放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另外,还概括地提到关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祖国完全统一、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思想

关于历史地位和意义 教材三个理论成果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都讲了三点。 第一点连在一起就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第一点讲的是这几个理论成果分别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 第二点连在一起就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科学指南;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这第二点讲的是这几个理论成果的实践指导意义。 第三点连在一起就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这第三点讲的是这几个理论成果的长远指导意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二章是通过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讨论而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的。 第二章下面一共分了三节。 第一节是从历史的角度讲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设两个目。 第一个目讲毛泽东对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贡献,讲这一路线的提出和确立。 第二个目讲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贡献,讲重新确立和新的发展。

第三章 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新民主主义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主要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和领导等问题。 关于中国革命的对象,从总体上来说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人民大众,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其中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根本动力,无产阶级又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在这里,可以通过分析一般无产阶级的特点和中国无产阶级的特殊优点,说明无产阶级能够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无产阶级对于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经过了一个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过程。 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是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官僚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对象,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又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对民族资产阶级应取慎重的政策。小资产阶级包括小商人、小手工业者、知识分子和自由职业者,他们是劳动者而不是剥削者,不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 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革命的第一步是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发展到第二阶段,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两个革命中间必须衔接,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 在这一问题上,重点分析两种错误观点:在党的历史上,“左”倾教条主义的“一次革命论”只看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而忽略了二者的区别,主张“毕其功于一役”,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放在一起来完成,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时,也反对民族资产阶级,把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对象。来自右的“二次革命论”只看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而没有认识到二者的联系,主张民主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来领导,革命的前途是资本主义,将来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二次革命论”和“一次革命论”错误的实质,在于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关于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教材在这里主要说明:新民主主义国家既不同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同于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建立的是不同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也不同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1947年12月,毛泽东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用,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保护民族工商业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共产党人不但不怕资本主义,反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提倡它的发展。毛泽东认为,与封建主义相比,资本主义是一种进步的生产关系,中国需要经过一段资本主义的发展才能走向社会主义。这个资本主义不是泛指一般的资本主义,而是特指民族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与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经济相适应,必须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也就是坚持民族的形式、科学的内容、大众的方向。 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化,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客观依据: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 第二,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要想成功,必须发动农民、依靠农民和武装农民,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第三,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农村则是反革命力量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先占乡村,后取城市,走具有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 以上三点第一点讲的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第二点主要讲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第三点主要讲中国革命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农村。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教材重点分析了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由于敌人的强大和革命力量的弱小,由于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和不平衡性,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是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由于无产阶级和农民、小资产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面临着共同的敌人,因此能够结成统一战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三是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经验。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及其关系;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同盟者领导的两个条件;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方针。

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力量强大,中国革命必须坚持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斗争;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是党指挥枪。此外还应该清楚,武装斗争要和其它斗争形式相结合。 党的建设也是一条重要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科学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是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一理论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并不拘泥于已有的现成结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独立自主地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四章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第二,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第三,经济上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第四,文化上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领导地位并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它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两重性: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与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在此,应该重点回答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存在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为了将非公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而在改革开放中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能不能因此就认为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搞早了,搞糟了呢?要科学地认识这个问题,必须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历史关联。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的一个相当长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克服,甚至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特别是此后不久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经济建设中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社会主义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四,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二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第五章 从第五章开始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5——7章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本章从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开始,主要分析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第一节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史过程。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在思考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他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第二次结合”的任务提出后,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中既取得了成果,也曾经发生过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失误,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由此才有后来拨乱反正的需要。正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也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这是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背景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要求。对待这段历史的科学的态度是既要肯定初步探索的成果和意义,又要承认探索过程中经历过曲折,产生过严重失误,因此需要拨乱反正。

第二节讲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分析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重要意义。重点是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三节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主要是分析“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重要理论命题。

第六章 本章分设三节。 第一节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进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第二节讲社会主义初级阶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从分析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认识的历史演变开始,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第三节讲社会主义初级阶的发展战略。分析从毛泽东的“两步走”战略到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实践基础和贯穿在其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理论品格。

难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 在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上,存在一个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的问题。我们作出我国社会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并肯定它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这种判断,有没有科学根据,还是仅仅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如果确有的科学根据的话,根据是什么;为什么同样都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被称作为新民主主义时期,而现在却成为社会主义的一个发展阶段。 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到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它们在社会性质上的明显不同。

第七章 本章分析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 第一节讲改革的有关问题,从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分析入手,分四目进行分析。讲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提出了系统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和邓小平在这个问题上的丰富和发展。讲怎样认识改革是革命,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讲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它的简要进程和重大成就,以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讲开放的有关问题。 分三目分别分析对外开放的历史、现实和理论依据,说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讲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它的含义、简要进程和成就;分析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施互利双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安全。

第八章 本章分设四节,分别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些重大方针。

第一节 第一节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首先分析我国历史上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过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历史的分析,肯定它的历史作用,指出它的问题所在,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历史和理论依据。进一步以改革开放的实践为依据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最后归结到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说明它与西方实行的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强调不能用市场经济一般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

第二节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首先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过程体现的所有制理论上的与时俱进。然后分析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根据,正确认识它所包含的两个组成部分不同的经济性质,分别分析它的两个组成部分的内容、含义,它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不能否定和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第三节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分别分析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内容,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中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以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问题。

第四节围绕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有长远意义的重大战略方针。 创新型国家 转变发展方式,新型工业化 新农村 区域协调 两型社会

第九章 本章共分三节, 第一节主要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制度, 介绍了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具体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涵义、形成和发展、实质、特色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介绍了我国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体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发展过程、特点和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取得的成绩。 我国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具体包括我国政党制度形成的过程、特点和优势。 我国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体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特点和成绩。 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具体包括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必要性和现阶段基层民主建设的主要形式。

第二节“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包括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讲依法治国方略,重点介绍了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主要内容及意义。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

第三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重点讲政治体制改革。本节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讲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属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和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第三部分重点讲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人权,侧重分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民主、自由、人权方面的区别与联系,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主、自由、人权观。

第十章 阐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指导方针, 解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阐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方针政策,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基本方针政策。

本章主要分三节, 第一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主要介绍代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部分主要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即“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第三部分主要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新增的内容。本节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第二至第五部分主要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三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主要讲发展教育科学文化; 第三部分主要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第十一章 本章包括二节, 第一节主要讲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用历史叙述的方式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包括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和谐社会的一些设想,同时结合当代中国现实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论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包括二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第十二章 第一节,主要阐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第二节,主要阐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从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的转变; 第三节,着重阐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第四节,主要阐述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这个问题,以往的教材都有所涉及,但是对内容的阐述却不尽相同。其核心观点包括:一是“一个中国”;二是两制并存,主体是社会主义;三是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四是在台、港、澳地区实行高度自治。

第十三章 认清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条件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外交方面的基本原则、方针和政策; 通过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和作用提高的分析,明确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信心。

第一节主要分析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阐述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的趋势, 突出分析了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问题。

第二节主要分析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发展、基本原则和宗旨,特别是加强了对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形成发展脉络的分析,从毛泽东讲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肯定了中共几代领导人对这一问题的贡献。强调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要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真诚愿望,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宽广胸怀和外交能力。

强调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政策主张,努力同各国一道实践建立和谐世界的目标, 其基本点:一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二是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三是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四是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十四章 本章共三节,主要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应该依靠谁、团结谁这一根本问题。 第一节主要回答依靠谁的问题。概括分析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加强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动员和组织各族人民群众、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主要回答团结谁的问题。概括阐述了统一战线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方面具有的特殊的优势。阐述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和任务,强调新世纪新阶段,必须努力把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坚持以人为本、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具有空前广泛性和巨大包容性的统一战线。同时,对民族和宗教问题也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作了分析。 第三节着重分析人民解放军作为党领导下的一支特殊的依靠力量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历史使命,分析军队和国防建设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等问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提高国防意识,认清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大意义。

第十五章 了解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党始终恪守的政治立场; 充分认识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现实途径和重大意义。

谢谢合作,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