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 鷸鳥:種類繁多,體格大小不一。大多數嘴、頸、腳均長,也有少數三者皆短。羽毛多為黑褐等暗色系,長涉水捕食昆蟲、小魚與貝類等。
河蚌:體軟有殼,大者長八、九寸,能產珍珠,殼可製器。
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差異 有一些字詞文言文與白話文所代表的意義不同,視句子的用意而定。 例如: 舍→房舍、捨棄 而→因此、然後 禽→家禽、擒獲
白話文,乃指以當代通行語體之語法形式所創作之文體。故又稱語體文,而別於文言文。 五四以後,其所以通行前逐漸取代文言文,自是時代潮流之所趨,而生活及教育環境之改變。 白話是用今人的話來傳達今人的意思,是直接的;文言是用古人的話來傳達今人的意思,是間接的。
代詞的說明 鷸啄「其」肉→ 河蚌 蚌合而拑「其」喙→ 鷸鳥 「兩者」不肯相舍→ 河蚌和鷸鳥 漁翁得而並禽「之」→ 河蚌與鷸鳥
塞翁失馬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弔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 」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髀,人皆弔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 」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互保。 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與狐謀皮 周人有愛裘而好珍羞,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狸謀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於重丘之下,羊相呼藏於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何者?周人之謀失之矣! →比喻找錯商量的對象
成語寓言 狐假虎威:假借別人的威勢來恐嚇人。 鳩占鵲巢:比喻以霸道強橫的方式坐享別人的成果。 塞翁失馬:禍福常相轉,不能以一時論定。 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守株待兔:拘泥守成不知變通,或妄想不勞而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