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湖南省岳阳市岳化一中 李亚权.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三岔中学 吴翠英 意境指文学作品中通过意 象组合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或 自然景色)与诗人主体审美情 感(思想感情)融合为一而形 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情景交 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导和开拓 出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 意象。 景 情 境.
Advertisements

因数与倍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因数与倍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扶余市蔡家沟镇中心小学 雷可心.
2006 高考语文试题走向 及复习应试策略. 第一部分: 2006 高考语文试题走向分析 一、主观题考查力度加大。 二、开放性试题更受青睐。 三、试卷更贴近现实生活。 四、题意作文值得关注。
古诗鉴赏 — 鉴赏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 1.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明确考纲要求 写什么?怎样写? 为何写? 即是从内容、形式、思想感情三方面入手解答题目.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本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 2 、 3 、 5 的倍数特征,同学们要注意观察 和总结规律,掌握 2 、 3 、 5 的倍 数分别有什么特点,并且能够按 要求找出符合条件的数。
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小学 邓华.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下面哪些数是 2 的倍数?哪些数是 5 的倍数? 2,5的倍数的特征:只看个位上数就能进行判断。 2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的数。
29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盆 位 分 芽 煮 并 宣 盛 选 规 丝 表 要 没 孩 挑 选挑 选.
诗歌鉴赏 应答模式 2006、12、15.
诗 歌 鉴 赏 刘春玲.
高考诗歌鉴赏 答题模式归类.
5.泉水.
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 跳下了山岗 走过了草地 来到我身旁 泉水呀泉水 你到哪里你到哪里去 唱着歌儿弹着琴弦流向远方 请你带上我的一颗心 绕过高山一起到海洋 泉水呀泉水你可记得他 在你身旁是我送他参军去海疆 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 流向远方.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本文的写作顺序 第一部分(1—5段)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 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品味·形象类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 之形象类诗歌鉴赏 S.X.W.
助读新课启航 第一单元 识记知识必备 第1课 探究文 本研读 揣摩领悟 写法借鉴 整合技法指导 应用体验之旅.
《春曉》.
1.春的消息.
秋 天 作者: 何其芳 课件制作:盐步中学 辛彩明.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秋词》 刘禹锡 可园学校 王国荣. 《秋词》 刘禹锡 可园学校 王国荣 霜叶红于二月花.
江 雪 柳宗元.
古诗鉴赏.
摄影、制作:Yuezhy 音乐:《第23钢协》第3乐章 作曲:莫扎特
单元六: 轻叩诗歌的大门.
诗配画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无需注册.
古诗配画.
古诗配画.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形象 兴宁一中 王柳萍.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二 诗歌艺术手法鉴赏之 表达方式 舒兰一中 段晓峰.
近 体 诗 学 习 目 标 学 海 导 航 山 居 秋 暝 八 首(之一).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 李娟.
《小学教育学》 模块二 小学教育源流 第五单元 小学教育走向的探究成果分享 自主学习指南.
第二单元 走进大自然 第5课 春天来了 B案 执教: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区长春高新第一实验学校 李雪莲.
第二单元 走进大自然 第5课 春天来了 B案 执教: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区长春高新第一实验学校 李雪莲.
诗歌鉴赏之 衬托对比 渲染烘托 金榜苑教研中心.
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 习作四 南京市五老村小学   王咏慧.
小螺号.
缶乐器介绍 缶,中国古代的打击乐器。缶”亦作“缻”,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缶,因为是由土烧制而成,也就是土类乐器。最原始的陶“缶”由于易碎,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完整的了,保存较多的都是青铜“缶”。如方形的青铜缶有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奥运缶就是以这个冰鉴缶为原型制作的。此缶有夹层,夹层里面放冰,缶里面放食物饮料,实际上就是个古代的小冰箱。
诗歌鉴赏之 人 物 形 象 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
古代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核按钮》P51、P52 古代诗歌鉴赏 之 鉴赏人物形象.
近 体 诗 学 习 目 标 学 海 导 航 山 居 秋 暝 八 首(之一).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主讲教师:陈国全.
2009高考诗歌鉴赏 专题备考方案 天津市复兴中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送别诗鉴赏练习 相见时难别亦难.
诗 歌 鉴 赏(三) 第一课时.
忆一忆 滨海中学高二语文组:刘春山.
 做一做   阅读思考 .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小学 叶群芳.
日月潭 山东省兖州市大安镇中心小学 刘建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整合思维导图的初中英语教学设计 主讲人:卢璐.
月光曲 贝多芬.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 比例的意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古 诗 江 上 渔 者 岳阳小学 肖云珩.
语文园地二.
EBNF与操作语义 请用扩展的 BNF 描述 javascript语言里语句的结构;并用操作语义的方法描述对应的语义规则
1.5 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
10.3平行线的性质 合肥38中学 甄元对.
中欧项目部 张茂松.
DESIGN IN SU LAURN.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1 秋天的图画.
正弦函数图象是怎样画的? 正切函数是不是周期函数? 正切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 y=tanx,xR, 的图象 叫做正切曲线;
第二节 函数的极限 一、函数极限的定义 二、函数极限的性质 三、小结 思考题.
位似.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 上册 轴对称 高效课堂编写组 高向玲.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湖南省岳阳市岳化一中 李亚权

形 象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 “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意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鉴 赏 指 导 具体要求 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答案构成 (1)把握形象的特征 (2)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3)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鉴 赏 指 导 具体要求 (1)把握形象的特征 (2)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3)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课堂示例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简析下面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参考答案】闺中少妇。时值春日,远怀征夫的怨诗。写出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和战争给妇女带来的痛苦。

课堂示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参考答案】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课堂示例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3、简要分析诗中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江雪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参考答案】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规范答题技巧 (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课堂示例 什么形象 形象的特征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什么形象 形象的特征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形象的意义

课堂示例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什么形象 (1)寒冷、寂静(或:冷峭) 形象的特征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 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形象的意义

常见人物形象举隅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常见人物形象举隅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意 象 基本思路: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意 象 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 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色彩描写 基本思路: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一些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课堂示例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分析: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课堂示例 (1)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秋 词 刘禹锡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 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1)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例: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 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在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

课堂示例 (2)乐景衬哀情 谢亭送别 谢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绝句 杜甫     (2)乐景衬哀情 谢亭送别 谢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课堂示例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的鸟鸣。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开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分析意境型题目的解题方法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分析意境型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 题 示 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巩固练习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练习1: 下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答题指导: A、选取了哪些意象? B、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明月、风灯、宿鹭静、跳鱼鸣(以动写静),这四个意象有机组合成清幽、静谧的意境。

  练习2: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问题: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后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练习3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诗紧紧围绕诗题“小池”来描写,取景别致,试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用“眼”形容泉小,用“无声”说明流细,“尖尖角”说明荷叶初出,也突出蜻蜒的小巧。作者所选景物小巧天真,别致有趣,动静结合,令人神怡。

练习4 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参考答案: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   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  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练习5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练习6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日  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 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⑴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⑵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参考答案:(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点出景物1分,说明特点1分。) (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点出“。(点出“思乡”2分,点出“迟暮”2分。意合即可。)

练习7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练习8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局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  (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练习9                    雨   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本诗前两句是扣住什么来写春景的?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前两句诗扣住象征春色的“花”来写春景。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所见的情景相对比、映衬,透露出一片惜春之情。(诗人看着雨后花落春残之景,惋惜而扫兴)。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练习10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2、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练习11 分析这首诗是如何咏物言志的? 小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分析】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练习12:分析下面这首诗的画面美。 答题指导: A、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画面。  练习12:分析下面这首诗的画面美。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答题指导: A、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画面。 B、这幅画面是怎样组合而成的?可从色彩、动静、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分析。 C、概括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分析:A、这首诗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  B、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C、也表现作者陶醉在春光中的怡然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