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背景——“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会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八单元 17 — 18 世纪的启蒙思想. 为什么继文艺复兴之后, 17 世纪的欧洲再次 发生了思想解放运动? 一、启蒙运动的发生 1. 原因: 西欧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 自然科学的发展,导致近代唯物主义 哲学的确立 经济: 政治: 科学文化:
Advertisements

单元 小结 西方 人文 精神 的起 源及 其发 展 单元 小结 西方 人文 精神 的起 源及 其发 展 一、西方人文主义发展的历程 二、启蒙思想与中国明清 之际的批判思想的比较 二、启蒙思想与中国明清 之际的批判思想的比较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第 22 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 记薄 1 、经济体制改革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战争到五四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日落紫禁城 1.
座位排列(严格按方阵、学号就座) 空 位 旅 游 管 理 行 管 1 班 行管 2班 旅管 3班 旅管 2班 旅管 1班 讲 台 进门.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开端 技术 制度 思想.
高二上册复习之一 第一单元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维新派 东莞市光明中学·常长岭.
改革成就“中国梦” 改革铺就“强国路” 专题设置背景之热点篇
把书读薄 高考五大高频考点专题整合 专题四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明确高考动向 形成知识体系 做到触类旁通.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专题八 明治维新 一是走向崩溃的幕府政权; ——改革的背景; 二是明治维新的举措; ——改革的内容; 三是迅速崛起的日本; ——改革的影响;
三 菱 集 团 1870年10月岩崎弥太郎在土佐藩设立的九十九商会,贩售铸铁制成的“天水桶”,1873年3月,改名为三菱商社。2008年有6家下属公司位居《财富》世界500强之列。
两晋与南朝.
  你知道这幅画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由谁创作的吗?
八国联军侵华.
1.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是 _____ 2. 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_____ 3.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的国王是_____
《小学教育学》 模块二 小学教育源流 第五单元 小学教育走向的探究成果分享 自主学习指南.
日本 明治维新 第八单元.
课标要求: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 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戊戌变法 历史选修二复习课.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49课时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日本简介 东亚岛国 大和民族 日本文化 北海道 本州 四国 九 州 赏樱会 大和民族.
高考第一轮专题复习 选修Ⅰ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目 录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第2讲  近代欧洲历史上的改革 第3讲  近代亚非国家的改革.
明治新政府建立后,颁布了《五条誓文》作为施政纲领,表示改革的决心。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进程 马尼拉亚太地区高级财政金融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加强地 区金融合作新机制的设想,又称“马尼拉框架协议”
第十二章 南京临时政府 1912年1月9日 教育部成立蔡元培首任教育总长。 教育部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历象
你认识他们吗? 他们两个在日本近代化的道路上究竟起了什么作用?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七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世界近代史复习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第三单元 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 避免革命的改革 俄国1861年改革.
第22课 引领时代的思考 ——欧洲启蒙运动.
正面图案  中央为俄罗斯银行标志——双头鹰图像,下方为“БАНК РОССИИ”(俄罗斯银行)字样。币的外缘上方刊面额"ОДНА ТЫСЯЧА РУБЛЕЙ"(1000卢布),下方刊年号2011,左侧为材质和成色,右侧为纯金重量及莫斯科造币厂标志。 背面图案: 左侧为一名农夫在田间卖力耕作的景象,背景为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和云朵图案;右侧为一支呈45度角放置的鹅毛笔,下方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名。左上缘为俄语“废除农奴制”字样,右下缘为锁链修饰,下缘中央为废除农奴制的时间“1861”字样。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回顾知识: 资本主义国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半总统半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地方分权型单一制国家 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国家 光荣革命 法国大革命 英国
第三篇 组织工作.
中国药物GCP检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李见明         北京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奔跑吧,历史!.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西藏 Tibet.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英语口译 3 Culture and Language.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温故知新 英、法是通过什么方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英国光荣革命 法国大革命.
第9课 西欧和 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22课 引领时代的思考 ——欧洲启蒙运动.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甘肃农业大学伏羲学者年度考核 伏羲杰出人才 潘晓婷,女,体育教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欧洲 启蒙思想.
温故知新 英国 法国 美国 资本主义 流血战争 俄国、日本.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Sssss.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2讲 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背景——“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会 第2讲 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 1.背景——“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会 (1)必要性:中世纪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 (2)条件 ①经济上:西欧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②思想上:文艺复兴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自然科学的诞生。 ③各阶层想摆脱天主教会的统治。

2.表现——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①导火线:教皇兜售“赎罪券”。 ②序幕: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③主线:核心是“因信称义”,认为《圣经》至高无上。提出了“信徒皆为祭司”的思想,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特权地位。提出要建立一个廉俭的教会,改革教会习俗。主张建立民族教会。 ④影响:点燃了德国人民反对教会的烈焰。其主张逐渐被德国社会接收,路德教获得了合法地位。

(2)卡尔文宗教改革 ①内容:信奉“因信称义”的思想。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主张彻底改组教会,建立民主教会。 ②影响:日内瓦建立了共和性质的神权国家。日内瓦成为“新教的罗马”。 (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①内容: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废除与国家法律抵触的教规。建立了英国民族教会,断绝了与罗马教廷的关系。 ②影响: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改革很不彻底。引起了后来的清教运动。

(4)尼德兰宗教改革 ①背景:尼德兰工商业发展较快、较早地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卡尔文教在尼德兰盛行。西班牙统治者仇视新教,迫害新教徒。 ②性质:是一场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 ③结果:尼德兰北部赢得独立,建立了荷兰共和国,成为17世纪的“海上马车夫”。 (5)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 ①背景: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使罗马天主教会的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天主教会内部的有识之士倡议改革。 ②内容:清除内部积弊,重新审定教义、教规;继续强化异端裁判所;网罗各种狂热的信徒,组建反对新教改革的团体,破坏宗教改革,提升教皇声威。 ③结果:通过内部改革,罗马天主教会暂时摆脱了困境。

3.历史作用——改革冲击波 (1)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新教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为资产阶级勾画了政治蓝图。 (2)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发展,激发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催生了民族国家教会,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 (3)使得大量教会财产转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1.政治上: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宗教改革以后,出现了路德派、卡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的基督教派别,它们统称为新教。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各国封建统治者的权力得到加强,《圣经》纷纷被翻译成当地文字,所有这些都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2.经济上:宗教改革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上:宗教改革思想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卡尔文派成为日后尼德兰革命的旗帜,清教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①政治:马木鲁克掌握实权,内部争权夺利。 ②外交:闭关政策。 ③经济:封建主任意征收捐税,盛行包税制。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背景——亟待拯救的文明古国 (1)国际:欧美各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2)国内 ①政治:马木鲁克掌握实权,内部争权夺利。 ②外交:闭关政策。 ③经济:封建主任意征收捐税,盛行包税制。 (3)法国的入侵: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使埃及人民蒙受空前的浩劫。 (4)穆罕默德·阿里:1805年被推举为埃及总督,组织人民抗击英军入侵,并赶走英国侵略者。

2.内容——中兴埃及的改革 (1)经济:大力发展经济 ①农业:废除包税制,铲除马木鲁克势力。实行土地国有化,征收统一的土地税。兴修水利,推广农具,鼓励农民广泛种植经济作物。 ②工业:引进西方技术、购买设备,建立近代化的国营工厂,重点发展军事工业,民族工业初具规模。 ③外贸:对外贸易活跃,年年顺差。 (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 ①中央:设最高国务委员会,下设七个部,官员由阿里直接任免。 ②地方全国划分为七个省,省长由中央任免,下设县、乡、村三级行政机构。 ③军事:废除雇佣兵役制,实行征兵制。学习西欧军事技术,按西式方法训练军队。

(3)文化教育: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 ①仿照西方教育制度,建立各级学校。 ②派遣赴欧留学生。 ③建立印刷厂和创办报纸。 ④邀请外国专家讲学。

3.影响——对阿里改革的评价 (1)积极作用 ①中央集权得到强化,形成了安定、有序的政治局面。 ②促进民族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加快了埃及近代化进程。 ③军事力量增强,维护了埃及的独立和主权。 ④推动埃及文化事业发展,培养了各类人才,为其他领域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2)局限性 ①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农民依然没有人身自由。 ②阿里很快走上穷兵黩武、对外扩张的道路,削弱了国力。

1.工业方面:从西欧国家引进技术、设备、人才,提高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发展速度。 2.政治方面:在中央设立国务委员会,相当于欧美国家的内阁,下设若干政府部门。 3.军事方面:派人到西欧学习军事技术,聘请外国教官,按照西式方法训练军队。 4.文化教育方面:仿照西方教育制度发展教育。 5.外交方面:实行有限度的开放,加强与西方的交流。

(1)政治: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导致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 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1)政治: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导致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 (2)经济:落后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资本主义的总体发展水平大大低于西欧诸国。 (3)思想:出现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①十二月党人:反对沙皇封建专制、废除农奴制,发展资本主义。 ②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展开争论。 (4)国际:克里米亚战争暴露出农奴制俄国的落后,进一步加剧了俄国的国内矛盾。

2.内容——自上而下的改革 (1)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挽救统治危机,重振大国威望。 (2)内容:农民的“解放” ①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②经济上: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要高价赎买。 ③组织上:建立“村社”,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3)评价:改革的两面性

3.影响——促进了俄国近代化 (1) (2)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 (3)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使其变革的愿望强烈。

1.1861年“解放”法令废除农奴制度后,俄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确立,这就要求政治体制方面也作出相应调整。 2.“解放”法令实施后,地主的地方统治权和对农奴的司法权也随之逐步消亡。沙皇政府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于19世纪60—70年代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较重要的就是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改革。它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反作用的社会规律的具体体现。 3.“解放”法令、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都是俄国通过改革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①幕府统治末期,日本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②商品经济渗入到农村,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加速了社会的分化。 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走向崩溃的幕府政权 (1)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 ①幕府统治末期,日本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②商品经济渗入到农村,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加速了社会的分化。 ③18世纪末,各地大名开始负债度日;武士头衔买卖;新兴阶层出现。

(2)人民的抗争 ①城市中经常发生“米骚动”事件。 ②大盐平八郎起义失败,但直接打击了幕府统治者和巨商。 ③各地大名也挑战幕府权威。 (3)佩里叩关(“黑船来航”) ①背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殖民扩张。 ②概况:1853年,佩里率船队在浦贺港登陆,向幕府施加压力。 ③结果:《日美亲善条约》签订。 ④影响:叩开了日本大门,使日本彻底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日益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

(4)倒幕运动 ①原因:日本濒临沦为西方列强半殖民地的边缘。攘夷论日益风靡全国。幕府政权极力镇压国内人民的起义,与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 ②导火线:“安政大狱”。 ③条件:长州藩和萨摩藩的大名在与幕府的斗争中走到了一起,为倒幕运动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 ④过程:京都秘密会议→讨幕密旨→“奉还大政”和辞去“征夷大将军”职位→“王政复古”政变→初步胜利→鸟羽、伏见战役。 ⑤结果:德川庆喜投降,倒幕派摧毁了幕府政权。

2.内容——明治维新的举措 (1)政治:彻底破除旧的政治体制 ①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统一。 ②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 ③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 (2)经济:实行“殖产兴业”政策。先是采取大力创办官营企业来带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方针,后又改为“处理”官营企业和大力扶持、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方针。

(3)军事:发展军事力量,实现富国强兵 ①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常备军。对官兵灌输武士道精神和忠君爱国思想。 ②设立专门军事院校,培养高级军事人才。 ③建立近代化海军。 ④军事机构改革中逐渐形成了陆军省、参谋本部等军事机构。 ⑤扶植军事工业,发展军工生产,极力改进军事装备。 ⑥建立近代警察制度。 (4)实行文明开化,用西方文明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①教育改革:整顿旧的教育机构,建立三级近代学校体制;创立各种专业技术学校;推行军国主义教育。 ②传播改革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提倡自由主义和欧化主义。 ③改变社会风俗和生活方式中的陈规陋习,进行“欧化”运动。

3.影响——迅速崛起的日本 (1)积极作用:推动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②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③摆脱了沦为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道路。 ④使日本改变了落后面貌,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2)局限性:踏上军国主义道路 ①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各国带来深重灾难。 ②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势力,形成了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

1.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渐发展为资本主义强国。 2.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基本确立了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3.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逐渐获得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也使日本成为19世纪亚洲地区唯一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4.但明治维新运动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1.背景——酝酿中的变革 (1)社会背景: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 (2)阶级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思想基础:新思想在怀疑和思考中演进。

(4)康梁维新思想 ①主张内容:呼吁变法图存,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②理论著作: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严复的译著《天演论》。 ③宣传方式: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上书皇帝”;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

2.内容——百日维新 (1)施政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 (2)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3)主要内容 ①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办报,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②经济: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③军事:裁汰绿营,用西法训练军队。 ④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等。

(4)结果:失败 ①标志: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②原因: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势力过强。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采用的方式及手段有误。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评价——戊戌余音 (1)爱国: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政治运动。 (2)进步:是探索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3)启蒙: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4)结论:其失败说明资产阶级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的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例1 (2014·高考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对俄国1861年改革认识评价 例1 (2014·高考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解析 第(1)题,材料一反映的是克里米亚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回答第一问;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结合俄国当时的落后制度,可以得出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第(2)题,“延缓了革命”可以从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和社会矛盾的角度回答;“但并不能消除革命”可以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角度回答。

答案 (1)国家:英国、法国。 理解: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 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答三点即可)

例2 (2014·高考山东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从综合分析评价角度考查戊戌变法 例2 (2014·高考山东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向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 材料二 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 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

(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 解析 第(1)题,从材料一中“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以及材料二中“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非变法也”等信息去概括共同点。第(2)题,从材料一中“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及材料二中“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护专制统治角度分析作答。

答案 (1)相同: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例3 (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全新的视角比较清末新政和戊戌变法 例3 (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解析 本题以清末新政和戊戌变法为命题切入点,戊戌变法为必修和选修均有的教学内容,学生比较熟悉,题目提供的信息即清末新政。本题是一道比较好的源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且高于教材的试题,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概括、分析、对比历史事件的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可归纳出“向西方学习”“侧重制度改革”的共同点,结合所学可知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第(2)题,从主导者、地方支持度、过程、国内外情况等角度考虑,可以在材料中找到前两个,“过程”和“国内外情况”则需要与戊戌变法相对照得出,尤其注意戊戌变法103天即夭折,1901年清政府已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认清清末新政的实质是维持专制统治。

答案 (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