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古诗文试题分析 暨2010年备考复习建议 福州市高中语文中心组 2009.9
名句名篇默写 考点解读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背诵14篇(段落),由于兼顾使用不同教材的实验区校《2009年福建省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要求背诵13篇(段落)。
试题回放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长太息以掩涕兮,——。(屈原《离骚》) 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长太息以掩涕兮,——。(屈原《离骚》) 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2)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蜂房水涡,——。(杜牧《阿房宫赋》) 月出于东山之上,——。(苏轼《赤壁赋》) 答案: (1)哀民生之多艰 金就砺则利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人道寄奴曾住 (3)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徘徊于斗牛之间
命题规律分析 1.三小题六句都严格在《2009年福建省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范围内设题; 2.三小题六句做到诗、词、文兼顾,并按时间先后排列; 3.《2009年福建省语文高考考试说明》样题1四小题任选三小题,《2009年福建省语文高考考试说明》样题2、2009年高考福建卷是必答题而不是选做题; 4.该题的难点不在背诵,而在于“写”——正确无误地默写。考生的易错处在于同音字、形近字或者漏写虚词、顺序颠倒。
答题剖析 考场失分原因: 1.考生因素 (1)背诵积累不足,有的考生没填满空缺处。 (2)对原诗文意义理解得不透彻,识记不准确,错别字严重。 (3)考试心理浮躁,忽视题目要求。 2.教学因素 (1)只强调重要性而不抓落实,放任自流; (2)急功近利,只重视“名句”的背诵,忽视全面复习。
备考策略 (1)化整为零,篇幅较长的篇目可以分成几部分进行。 (2)“背”与“写”相结合,“记忆”与“理解”相结合。 (3)整理错误案例,分析原因,强化巩固。
附: 典型错例 无以至(致)千里 烽(风、锋)火扬(杨)州路 挟飞仙以遨(翱)游 后人哀之而不鉴(签)之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 樯(墙)橹灰飞烟灭 同是天涯(崖)沦落人 铁骑突出刀枪鸣(明) 渺沧(沦、苍)海之一粟(栗) 故不积跬(硅)步 可以横绝峨眉(嵋)巅(颠)
文言文阅读 考点解读 2009年《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规定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一般是指文本的内容不深奥,语言不艰深,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阅读的难度不大。“浅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高考提供的文本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 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1)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4)筛选文中的信息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前三项能力层级为理解,B级,后两项为分析综合,C级。
命题趋势 l、选文来源呈多元化态势,史传文章仍是重点; 2、选文注重内容的可读性,突出人物的思想品德和传统美德; 3、基础知识考查全面,非选择题受到重视。 翻译题是重中之重。
试题回放 2009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2.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答案:C)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了:明白,了解 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戚:忧愁 C.县吏怪其意气 怪:责怪 D.见其面斥人过 面:当面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B)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 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5分) (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4分) 答案:(1)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2)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答题剖析(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2.(3分)C [C项中“怪”是形容词意动用法。A项中的“了”采用组词法和代入法可以排除。B项的“戚”字有“忧愁”的意义;D项中,“面”为名词作状语。] 3.(3分)B [A、B、C三项均可以从文本中找到对应的位置,而D项侧重从全文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B项中的“无法与他们交流”与原文中的“与之语,不答”在意思上不相同,从文意上看,“不答”是“不想回答、理睬”或“不愿回答、理睬”,而不是无法与他们交流。]
第4题: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5分) 译文: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且”、“宁”、“以”、“忧”各1分;语句通顺,意思对,1分。“以”译为“拿、用”也算对。且:况且,尚且也可;宁:怎么能,难道,与句末的“邪”构成反问语气;以:因为,译为“拿、用”也可;忧:使动用法,使(让)……担忧(忧虑,忧愁)。]
评分示例: A.(5分例) 例1. 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例2. 况且我难道会因为吃和穿的问题而使我的母亲忧愁吗? 例3. 尚且我怎么会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例4. 况且我难道要因为衣食的问题使您担忧吗?
B.(4分例) 例1. 况且我怎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的母亲担忧。 (没有译出“宁”与““邪”构成的反问语气,扣1分) 例2. 况且难道我愿意以衣食之缺让我的母亲担忧吗? (“以”没有译出,扣1分) 例3. 况且鸿怎么能让母亲担忧吃穿呢?
C.(3分例) 例:况且我难道在衣食方面让我的母亲担忧过吗? (“以”译为“在……方面”不够妥当,“过”造成该句语气与原文明显不一致,各扣1分) D.(2分例) 例: 况且鸿宁愿因为衣食问题使母亲担忧。 (“且”、“以”、“忧”翻译正确,得3分,但“宁”错译导致语意错误,扣1分)
E.(1分例) 例:况且鸿也会担心母亲的穿着和温饱。 (语意明显错误,但“且”字翻译正确,得1分) F.(0分例) 例1. 而且鸿甘愿用衣食担忧我的母亲。 例2. 而且自新对母亲的衣食住行感到担忧啊! (语意完全错误)
(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4分) 译文: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辄”、“诣”、“匿”,各1分;语句通顺,意思对,1分。辄:就,译为“总是,往往,常常”,不扣分;诣:到(往)……去;匿:隐藏、藏匿。“自代”,本文指“代人受过”、“代人受罚”,“受责罚”的意思没有译出,不扣分;“他所”指“别的地方”、“其他地方”。“而”表并列,不译或译为“并且”均可;译为“却”但不影响全句意思的不扣分。]
评分示例: A.(4分例) 例1. 自新就到县里代替兄长受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其他处所。 例2. 自新就自己代替哥哥去县衙,而把他哥哥藏在其他地方。
B.(3分例) 例1. 张自新就代替其兄到县府,而把其兄藏到自己的住所中。 (“他所”表述有误) 例2. 张自新就代替兄长当里长,而把其兄藏到别的地方。 (“自代”错译) 例3. 自新就因为县衙的命令自己代替兄长,而把兄长藏在其他地方。 (“诣县”错译) 例4. 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而隐瞒了他哥哥的其他住所。 (隐瞒的对象有误)
C.(2分例) 例1.自新自己代表里长拜访县令,却将他哥哥隐藏在其他地方。 例2.自新把自己当作里长,而将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前句语意错误) 例3. 自新就到县衙代替,而不说出他兄长居住的其他地方。 例4.自新就到县衙代替哥哥,然后指出他兄长的住所。 (后句语意错误)
D.(1分例) 例1. 自新就秘密地上书向官府代替哥哥,而不去他兄弟处所。 (语意错误,“辄”字翻译正确) 例2. 自新立刻到官府自首,并藏匿他兄长的任何住所。 (语意错误,“匿”字翻译正确)
E.(0分例) 例1. 自新自己取兄长里长之位而代他处理县务,又寻找他兄长的别的住处。 例2. 自新举报县吏贪污,让他哥哥逃到他的家里。 例3. 自新自我推荐到县里,因而就住在他兄长的住所。 (语意错误,得分点未译出)
备考策略 1.时间安排(25-30课时): 依托课本(必修五本教材和选修教材),夯实基础;总结规律,提升能力;对照试题,查缺补漏。 2.深度广度:细化考纲,落实考点,抓住基础,提升能力。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透视——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 1.关于文言实词词义的考查 文言实词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所考的四个实词,虽说不一定都是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但也是教材中常见,在中学课本中可以找到出处,所以复习时回归课本非常重要。
全国18套文言实词考点(错项)例举: (1)动:招致(答案:经常) (2)禀:赐与(答案:生性、禀性) (3)鄙:品德低下(答案:见识浅陋) (4)加:增加(答案:施加) (5)博:增加(答案:换取、接受) (6)谢:感谢(答案:道歉) (7)怪:责怪(答案:以……为怪) (8)奇:奇妙(答案:认为……惊奇) (9)诛:惩罚(答案:诛杀) (10)弛:延缓(答案:松弛)
(11)薄:削弱(答案:迫近) (12)庶几:差不多(答案:希望、企图) (13)季:季节,季候(答案:秋天最后一月) (14)布:宣告(答案:散布、宣传) (15)率:率领(答案:都,全) (16)立:订立(答案:立即) (17)过:经过(答案:错误) (18)课:抄写(答案:学习) (19)去:归去(答案:离开、消失)
在2009年18套试题中,作为正确选项出现,考查中涉及到的文言实词还有: 肃、会、堪、闲、直、爨、益、度、竟、秉、宥、比、秩、规、觉、延、过、加、了、成、面、起、摄、婴、乘、利、弭、自分、零、介、躬、宾、属、引却、魁垒、数、吾侪、捐、期、犯、素、革、一、病、角、蓄。 【注】爨:(cuàn)烧火做饭。 魁垒:坎坷不平的样子;雄伟。
2.关于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考查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长度压缩、题量减少、客观题减少的趋势日益显现,文言虚词单独设题的省份逐年减少。2009年语文高考,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安徽卷、广东卷、湖南卷、江西卷、山东卷、四川卷、浙江卷等10份试题考查了文言虚词。 这10份试题中,《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常用虚词,一共考查了13个,只有“何、乎、若、也、则”5个虚词没有考查到。被考查的13个虚词中,“以”出现的频率最高,为7次;其次是“而”,考查了6次;再次为“其”,考查了5次;再次为“之、乃”,分别是4次;“为”考查了3次;“因、所、于、者”分别出现了2次。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认为…… 轻 把…… 看得 轻) 3.关于句式和用法的考查 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纲》指的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2009年的高考试题中,直接对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考查只有浙江一卷,考查了形容词的活用: 浙江卷第19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答案:C) 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使……高兴) B.凶其身(使…… 受到伤害)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认为…… 轻 把…… 看得 轻) 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使…… 保全)
4.关于翻译的考查 文言翻译的考查,北京卷和上海卷采用四选一的形式,让考生选择不符合文意的一项;其余各套试题的文言翻译,均采用主观题的形式(上海卷第20题也是主观翻译),要求考生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对文言翻译试题举例分析如下: (一)词语的理解和分析 (1)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来缚而柙以予齐。(“于是”古今异义,在这种情况下) (2)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再”,古今异义,两次。) (3)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礼”,名词作动词,厚待、礼待) (4)诏不许,然甚壮其意。(“诏”名词作动词,下诏) (5)友人舆送谦寺,谦开厅事以待之。(“舆”,名词作状语,用车)
(6)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异”意动用法,认为… …是奇特的) (7)召不许,然甚壮其意。(“壮”,意动用法,对……很赞赏) (8)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来缚而柙以予齐。(“来”,使动用法,“使……来”,“交来、送来”) (9)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丧”“亡”,使动用法,使……灭亡,使……丧命)
(二)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1)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者,……者也,判断句)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不吾予”,宾语前置,不肯给我)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被之以威”,状语后置,用威风压倒对方) (4)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里人疾周者”,定语后置,有憎恨沈周的乡人) (5)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省略句式,“携[之]以入山”)
(6)自薪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两处省略:“自代”后应有宾语“兄受搒掠(拷打)”;“而匿其兄他所”应为“而匿其兄于他所”) (7)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所以”,固定结构,用来……) (8)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可……乎?”,固定句式,怎可……呢) (9)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匪唯……抑亦……”,不仅是……,而且是……)
分析和综合 1.筛选文中的信息 根据阅读材料具体情况的不同,命题形式也可出现不同的变化。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在这道题的考查中,根据选文材料的不同,要求分析归纳的角度也有不同的变化。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文言文阅读试题中较少直接考查,大多将这一考点隐含在“理解、分析、概括”的四个选项中。
鉴赏与评价 考查指向三个方面:一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二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三是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途径方法:课内与课外 4.分类指导: ——不同类型学校、班级、学生:因材施教 5.易混易错:一词多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句式和用法
重点难点:文言翻译 1.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 2.文言翻译的种类——直译和意译 3.文言翻译的方法一留、补、删、换、调 (1)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 (2)充分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 (3)看清上下文的意思和关系。 (4)一般词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
4.文言难句的翻译 (1)注意词的古今异义; (2)注意一词多义; (3)注意词类活用; (4)注意文化知识; (5)注意通假现象; (6)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5.学法指导: 一种思维,辨明古今/立足课本,抓住基础/积累经验,探索规律 (1)从教材中的史传文章找基础、找规律、找方法(10篇课文要抓住):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荆轲刺秦王(《战国策》)、鸿门宴(司马迁);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劝学(《荀子》)、过秦论(贾谊)、师说(韩愈);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苏武传(班固)、张衡传(范晔) (2)省质检、市质检试题要用好; (3)不可忽视查缺补漏的工夫和作用。
古诗阅读 一、考点解读 “要求考生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所给的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 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 (一)考查内容 高考古诗阅读试题主要考查思想内容赏析(即写了什么)和语言技巧赏析(即怎么写的),在考查内容上可分为思想内容赏析型、语言技巧赏析型两大类型。 (二)命题形式 在命题形式上,高考古诗阅读试题一般可分为阐释分析型、评价赏析型、对比赏析型、填充型、开放型五大类型。一道试题,有的只采用一种命题形式,有的采用2-3种命题形式。
1.阐释分析型 一般针对某个具体词句设问,指向明确。要求考生正确解读文本,紧扣题目要求,对诗歌有关内容作准确而深入的分析,使鉴赏的观点让人信服。 2.评价赏析型 一般是要求分析前人对原作的评价。解答的关键在研读评价语,找到评价语的评价点,从诗歌中把握有效信息,作为鉴赏的依据。
3.对比赏析型 本题型考查内容是多样的。解答的关键在要注意审读题干,注意提示语,确定对比点。熟悉相关考查点的答题模式。 4.填充型 这是一类限制性较强的主观试题,考查的内容比较全面,要看清填充的要求作答。 5.开放型 所谓“开放”是指试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各有各的道理。解答的关键在认真审读题干,选择一种观点,从诗歌中把握足够的理由来支持你的观点。
二、试题回放 (2009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 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参考答案: (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1)题答案可从“离家-----思乡-----厌听歌声”进行理解,得分点如下: 1.表达出“离家日久”、或“厌倦漂泊生活” 的意思,1分。(“离家”的意思可表述为“漂泊在外(异乡)”、“在外为官或谋生”、“羁旅生活”等;若答“离家今几宿”也可。) 2.表达出“思乡”或“想家”的意思,1分。 没有说出“怕听棹歌声”,不扣分。 表述中出现个别错别字,不影响整体意 思,不扣分。
A.(2分例) 例1:因为诗人已经离家几宿了,说明他离家时日 已久,心中满是思念与忧愁,再听歌声,怕触景伤情,更是悲伤。 (点明离家,所以思乡,怕听歌声) 例2:诗人离家已有几日,心中想念自家,看到船外的残雪、大雁、新月等景物,思乡之情更加浓烈,几夜都听船工所唱的歌,思乡之情越来越浓。 (点明离家,思乡,分析准确) 例3. 诗人离开家乡,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会勾起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 (离家→思乡)
B.(1分例) 例1:因为船工的歌声会勾起诗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没有点名离家,只点明思乡,分析不完整) 例2:因为诗人正在离自己的家乡越来越远,而此时诗人正是坐在船中,所以就厌听歌声。 (点明离家,但没有点明思乡,分析欠准确)
C.(0分例) 例1:棹歌声响起就意味着离家的船只开动驰向远方了。 (分析“厌”的原因错误,不得分) 例2:破坏了江面周围环境的宁静。
(2)题答案得分点 1. 分值分布:景情分析3分 ,语言表达1分。 2. 景情分析:指出“借景抒情”“融景入情”,1分,结合颔联展开分析,2分。 3. 如果没有出现“借景抒情”“融景入情”等说法,但景情分析过程中包含了这些含义,也可。如:诗中描写了“残雪”、“雁断”、“新月”、“潮生”等凄迷景致(或营造凄凉、悲凉氛围,或凄冷、阴冷画面等),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或流露了诗人的寂寞、孤独、向往、希望之情也可)。 4. 分析前2联或前3联(须含颔联)景情关系的,最多得2分。 5. 没有分析颔联,只分析颈联(或首联,尾联)景情关系的,最多给1分。 6. 表述中出现个别错别字,不影响整体意思,不扣分。
A.(4分例) 例1:诗中以残雪,雁断等悲景描绘了单飞的孤雁在雪中飞行,天边一托新月从海面升起,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离乡多日之后对家乡的思念,以及自己的孤单,寂寞的愁情。 例2:残缺的雪与走失的大雁,刚升起的月亮与刚起的潮水,无不体现了凄凉之意,正似作者此时孤独寂寞的心情,也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融入此景之中,一景一情的融合,将作者的心情完全的表现出来。 例3:“残雪”让人想到寒意,“断雁”往往带着思乡之情,那天涯共此时的“月”照着天各一方故人和自己,心情如潮般澎湃。作者写的景中皆带情感,表现他思念故人。 (景情分析正确,语言表述到位)
(景情分析基本正确,对“新月带潮生”的分析 不很到位) B.(3分例) 例:颔联写了残雪和雁断,还有月亮,这残雪雁断般的情景让诗人格外的凄凉,抒发了诗人对家乡无比的依恋之情。 (景情分析基本正确,对“新月带潮生”的分析 不很到位) C.(2分例) 例:本联中诗人运用了“残雪”“雁”“月”“潮水”等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运用,作者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景情分析不很到位,语言表述不很到位)
(点到情景相融,但分析的是颈联,对象错误) D.(1分例) 例 :诗人写“天与水相融,舟与树相伴”,将景情相融,突出了作者倍思亲的感觉。 (点到情景相融,但分析的是颈联,对象错误) E.(0分例) 例 :把天、水、树、木在一起,作家离家越来越远,自己对生活的担忧,只能随着舟走。 (赏析对象错误,情景分析错误)
三、备考策略 1.学会赏析词语 这类词语往往是有丰富信息的动词、形容词,有的就是诗歌的诗眼 2.学会鉴赏意象、意境 3.学会赏析情感内容(概括主旨、评价思想感情) 4.学会鉴赏语言表达(语言风格、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切记: 题目、注释是“拐杖”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注意起、承、转、合 绝句第三句,律诗二三联,词的上下阕过渡处特别值得细细品味
修辞格:比喻、拟人、对偶、夸张、互文、用典等; 表达手法: 修辞格:比喻、拟人、对偶、夸张、互文、用典等; 写法:烘托、渲染、联想、想象,以动衬静、以乐写哀,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 分析时一定要注意: 1.抓住意象2.由形到神3 .不可乱贴标签
组织诗歌答案,应当记住四句话:扣住一个点,抓住两个字,记住三句话,坚持四步走。 “一个点”指“问点”,弄清题目的要求是什么; “两个字”指“情、景”,情景关系是诗歌创作的主要因素; “三句话”指“写了什么,如何写的,有何作用”; “四步走”指默读全诗感受形象,理解意境感悟诗情,针对问点组织语言,揣摩文字誊清答案。 在文字表述方面,一般按照由总到分的形式来组织文字。那种不作深思随手答题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复习建议 1.认真研究2004年一2009年高考卷的古诗阅读试题所呈现的特点,不要局限于《2009 年福建省语文高考考试说明)。 2.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结构和他们不同的发展阶段,不要头痛医脚,导致无效复习。 3.教学目标:①积累有效知识;②传授实用技术;③培养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