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 一阶动态电路分析 实训4 简易电子门铃的制作与电路测试 4.1RC放电电路 4.2RC充电电路 4.3 微分电路与积分电路 实训4 简易电子门铃的制作与电路测试 4.1RC放电电路 4.2RC充电电路 4.3 微分电路与积分电路 4.4 一阶动态电路及其分析方法 习题与思考题4
实训 4 简易电子门铃的制作与电路测试 1. 实训目的 (1) 熟悉电子电路的连接方法; (2) 基本掌握示波器的使用方法; 实训 4 简易电子门铃的制作与电路测试 1. 实训目的 (1) 熟悉电子电路的连接方法; (2) 基本掌握示波器的使用方法; (3) 认识RC动态电路的主要特点; (4) 了解555集成电路的基本功能。
2. 实训设备、 器件与实训电路 (1) 实训设备与器件:直流稳压电源一台,双通道示波器一台,万能板一块,8Ω扬声器一个,按键一个,电阻、电容、 导线若干。 (2) 实训电路与说明: 实训电路如图4 - 1所示。 图中555为集成定时器电路。555定时器具有如下特点: 当它按图4 - 1的方式将2、6脚连到一起时,如果连接点的电位高于电源电压的2/3,则3脚的输出电压等于0V,7脚对地短路,如果连接点的电位低于电源电压的1/3时, 则3脚的输出电压等于电源电压,7脚对地开路。
图4-1 实训4电路图
3. 实训步骤与要求 1) 连接电路按图在万能板上将电路连接好,注意,IC的引脚及电容C1、C3的极性不要接错。 2) 通电试听 接通电源(5V),按下按键S,此时,可以听到扬声器发出的单一频率的声音。松开按键,声音停止。
3) 测试输出波形 打开示波器, 用通道1输入探头的“地”与电路的“地”相连, 中心头接至扬声器的上端。 注意,如果你事先不会使用示波器, 请仔细阅读示波器的说明书直至能正确使用为止。 如果操作正确,当按下按键喇叭发声时,我们可以在荧光屏上看到如图4 - 2(a)所示的脉冲波形。要求用示波器读出输出波形的周期T及脉冲的宽度T1,并记录在实训报告上(为减少声音干扰,可以将扬声器从电路中断开)。
4) 测试555第2、 6脚的波形 用示波器通道2输入探头的中心头接555第2、 6脚, “地”与“地”相接。 按下按键,此时,我们可以观测到如图4 - 2(b)所示的锯齿状波形。如将示波器的输入状态设置为直流,我们可以读出其幅度最小值约为电源电压的1/3, 其最大值约为电源电压的2/3。 在荧光屏上比较通道1与通道2的波形我们可以发现,锯齿波的最小值与输出波形从低电平向高电平过渡对应,锯齿波的最大值与输出波形从高电平向低电平过渡对应。
图4-2 电路中对应点的波形
5)试验电容C1对输出信号周期的影响 将电容器C1由10 μF替换为20μF,再次测试步骤3)与4)中测试到的波形,并记录周期T与脉冲宽度T1。在这一步骤中我们可以发现,波形的形状基本没有改变,但波形的周期与脉冲宽度却变大了。 6) 试验电阻R1对输出信号周期的影响 在步骤5)的基础上,将电阻R1由10kΩ替换为20kΩ,再次测试上面两处的波形,同时记录T与T1。可以发现,T与T1又变大了。
4. 实训总结与分析 1) 音频信号产生的原理 从上面的实训中,我们在扬声器测得如图4 - 2(a)所示的输出波形,它的频率恰落在音频范围内,因此可以推动扬声器发出声音。我们知道,电路中并没有音频信号源,显然, 加至扬声器的音频信号是电路自己产生的。音频信号产生的过程,涉及到电路的过渡过程,我们可以按如下过程来定性地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
(1) 从接通电源到C1两端电压升高至2E/3。 接通电源后的瞬间,由于电容C1内部原先没有储存电荷,由物理学知识我们知道,其两端电压为0。根据555的性质,其3脚电压等于电源电压,7脚对地开路。这以后,电源E要通过电阻R1与R2对电容C1充电,使C1两端电压升高。当C1两端电压高于2E/3时,根据555的性质,其输出电压立即跳变至0V,7脚对地短路。由于7脚对地短路,电源E无法再通过R2对C1充电,C1两端电压不可能再升高。这一段时间,与图4 -2中0~t1时间段对应,从(b)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充电过程中, 电容器两端电压逐渐升高的情况。
(2) 电容C1两端电压从2E/3降到E/3。C1两端电压升至E/3后无法再升高,同时也无法维持这一电压值。由于R2上端通过555第7脚接地,C1要通过R2对地放电,电流从C1流出,其两端电压随着放电过程慢慢降低。当C1两端电压降至E/3时, 555输出电压立即从0 V跳变至E,7脚对地开路。由于7脚开路, 电容C1不可能再通过R2对地放电, C1两端电压不可能再降低。 这一过程,与图4 - 2中t1~t2时间段相对应,从(b)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放电过程中,电容器两端电压逐渐降低的情况。
(3) 充电放电的不断循环。 显然,电路跳变后,电源E又要通过R1与R2对C1充电,完成t2~t3的过程,引起电路又一次跳变。然后,C1又通过R2放电, 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输出波形如图4 - 2(a)的振荡。如果图4 - 2(a)波形的频率为f, 则它可以分解成许多频率为nf(n=0, 1, 2, …)的正弦电压,nf称为f的谐波,所以,我们把这种振荡器称为多谐振荡器。
2) 决定振荡周期的因素 在实训步骤5)与6)中, 改变C1或R1的值,输出波形的周期发生了变化。显然,振荡周期与它们有关。从图4 - 2(b)中我们可以看出,振荡周期T等于电容充电时间T1与放电时间之和。我们还可以看出,充电时间明显大于放电时间。这是因为,充电电流同时流过了R1与R2,而放电电流只流过了R2。可以证明,在电容充放电电路中,电流流经的电容与电阻的乘积越大,其充放电的时间就越长。
4.1 RC 放 电 电 路 4.1.1 RC放电电路实验 电路的稳定状态可简称为稳态,电路的过渡过程可简称为暂态。通过实训4,我们对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有了定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来进一步讨论RC电路的放电过程。为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清晰,我们先做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要用到慢扫描示波器,由于这种示波器荧光屏的余辉时间特别长,可以将缓慢变化的电压或电流波形在屏幕上显示出来。
实验电路如图4- 3所示。 图4-3 RC放电电路
实验按如下步骤进行。 (1) 将电路连接好。示波器的输入探头接在电容器两端。 打开稳压电源,调节输出电压至1V。t=0 时将开关S由位置1打到位置2,仔细观测电容器两端电压的变化情况。(如果没有慢扫描示波器,可以用机械万用表代替示波器观测电容两端的电压, 以下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从示波器中看到如图4 - 4(a)的波形。一般将之称为电容器的放电曲线。其形状与实训4中我们看到的在t1~t2时间电容器两端的波形类似。 (2) 将稳压电源电压调至2V,重复步骤(1)过程。此时我们可以看到电容器两端的波形与图4 - 4(a)中的电容放电曲线形状相似,但起始点提高。如图4 - 4(b)所示。
图4-4 电容放电曲线
(3) 分别用一个10μF与33μF的电容代替原来的电容,重复步骤(1)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容器两端波形发生变化,电容值为10μF时放电曲线变陡,即放电速度加快;而电容值为33μF时,放电曲线变缓,放电速度放慢。如图4 - 4(c)中所示。 (4) 分别用一个51kΩ与150 kΩ的电阻代替原来的电阻,此时可见电容放电曲线变化情况与电容值改变时类似,即电阻值变小时曲线变陡,放电速度变快;而电阻值变大时曲线变缓,放电速度变慢。 见图4 - 4(d)。
从上述实验中可见:在RC放电过程中, 电容电压从某一电压值, 即某一稳态值开始逐渐衰减,最后变为零, 达到另一稳态值。 两个稳态值中间的变化过程就是电路的过渡过程,当改变电容电压的初始值、电容值及电阻值时,电容的放电情况会发生改变。在分析RC放电过程时,我们要从理论上解决上面实验中反映的如下问题: (1) 电容电压是从何值开始衰减? (2) 是什么原因引起电容电压的变化? (3) 电容电压按照什么规律衰减? (4) 衰减的速度由哪些因素决定?其定量关系如何? (5) 放电的最终结果为什么为零?
1. RC放电电路中电容电压必须连续变化的原因 在图4 - 3的电路中,当S闭合一段时间后,电容器已被充满电荷,即已经储存有电场能 ,UC等于电源电压。此时若开关不断开,就没有电流流过电容,流过电阻R1的电流为零,电路处于稳定状态。当t=0时S从1端合到2端, 电源被断开,由电容C与电阻R构成回路,电阻R两端电压与电容C两端电压相同,因此,储存在电容中的电荷要通过R释放。在dt时间内,释放的电荷dq=idt, 。随着电容电荷的减少,电容电压从原有的稳态值开始下降,放电电流i也下降。由于同样时间内释放的电荷减少,电压降低的速率也减少。因此,电荷的完全释放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电容两端的电压降至为0也要经过一段时间,显然,电容两端电压的变化必定是连续的。
我们也可以从能量的变化来阐述电压连续变化的原因。因为电容上储存有电场能量,而能量是不能发生跃变的(能量的跃变需要无穷大的功率作支撑),这在实际中是不可能的。能量只能逐渐被回路中的电阻消耗掉, 这是一个过渡过程, 这是电路中产生暂态的根本原因。而与能量对应的电容电压也随之产生一个过渡过程。在电感中也存在有类似的过程。当有电流流过电感时,在电感元件中储存有磁场能, 。 当换路时,电感中储存的磁场能不能跃变,反映在电路中是电感元件的电流iL不能跃变。 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流过电感的电流不能突变,是分析过渡过程的重要定则。
2. RC电路产生过渡过程的起因 上述电路中产生暂态的起因,是电路中的开关动作。实际上, 只要电路条件发生突然变更,诸如开关动作、电路故障、电路参数变化及改变电源等,都会引起电路发生过渡过程。因此我们把产生过渡过程的起因称为换路, 把出现暂态过程的瞬间称为初始瞬间,此刻电路的状态就是初始状态,例如电容电压的初始状态为uC(0),电感电流的初始状态为iL(0),从电路方程来看,这就是初始条件。
3.换路定则 设t=0为换路瞬间,以t=0 表示换路前的终了瞬间,t=0+表示换路后的初始瞬间。0 和0+在数值上都等于0,但是前者是指从负值趋近于零,后者是指从正值趋近于零。从t=0 到t=0+瞬间,电容元件上的电压不能跃变,而电感元件中的电流不能跃变, 这称为换路定则,用公式表示如下: (4.1) (4.2)
4. 动态电路初始状态的确定 换路定则仅适用于换路瞬间,可根据它来确定t=0+时电路中电容元件电压和电感元件电流之值,即瞬态过程的初始值。 确定各个电压和电流的初始值时,先由t=0-时的电路求出iL(0-)或uC(0-), 由换路定则可求得的iL(0+)或 u(0+),而后由t=0+的电路,根据已经求得的iL(0+)或 u(0+)求电路中其他电压和电流的初始值。
例 4.1 确定图4 - 5(a)所示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初始值。设开关闭合前线圈和电容器均未储能。 图4-5 例4.1图
由于uC(0+)=0和iL(0+)=0,故可在 t=0+的电路中将电容元件短路,将电感元件开路,如图(b)所示。于是得出各个初始值:
例 4.2 图4 - 6(a)电路原处于稳态,t=0时开关闭合。求 uC(0+)、iC(0+)和u(0+)。 图4-6 例4.2图 解 由t=0_ 的电路得知,电感元件短路,电容元件开路,所以t=0_时有
由换路定则可得 由t=0+的电路图(b)可知 用节点法求u(0+),即 因此
5. RC动态电路的暂态过程的规律 在图4 - 3所示实验电路中,当开关S闭合时,电路处于充电状态,且已达到稳定状态,设t=0瞬间将开关断开,电路由电阻及电容构成放电回路,根据基尔霍夫定律,电路电压方程为 uR+uC=0 电容上电压与电流的关系为 (4.3) 电阻上电压与电流的关系为 代入式(4.3)有 (4.4)
此方程为一阶常系数齐次微分方程,其通解为uC=Kept,代入方程得其特征方程为RCp+1=0,解得其特征根为p=-1/(RC), 于是有 (4.5) 下面要确定积分常数K。根据换路定则,t=0+时,uC(0+)=U0, 则K=U0, 所以 (4.6) 电容中流过的电流为 (4.7)
式(4.5)和式(4.6)按照指数规律随时间变化,并且,当t>0时,uC和iC均趋于零,曲线如图4 - 7所示。 图4-7 随时间变化曲线
令t=0,则uC(0)=U0e0=U0;再令t=τ,则 6.暂态过程衰减的时间 令t=0,则uC(0)=U0e0=U0;再令t=τ,则 uC(τ)=U0e-τ/τ=U0e-1=0.368U0,这就是说经过时间τ=RC之后, 电压下降到初始值的36.8%。同样可以算出当t=2τ, 3τ, …时的电压值,将计算结果列入表4-1中。 表4-1 不同时刻uc的值 t … uC(t) U0 0.368U0 0.135U0 0.05U0 0.018U0 0.007U0
由此可见, 从理论上讲需要经历无限长时间,暂态过程才能结束,但实际上只要经过3τ~5τ的时间,电压(电流)已衰减到可忽略不计的程度,此时可以认为暂态过程已经结束。这也说明了时间常数越大,暂态过程持续的时间就越长。图4 - 8画出了 3 条不同时间常数的电压曲线。 图4-8 电容放电曲线
因为时间常数τ=RC,所以时间常数τ只与电路参数有关, 而与电路的初始状态无关。R、C的值越大,时间常数越大,放电时间越长。这可从物理概念来解释:在一定初始电压之下,电阻R越大,放电电流就越小,也就是电荷释放过程进行得越缓慢;而电容C越大,在同样初始电压U0之下,电容器原先所储存的电荷q(0)=CU0就越多,因此放电的时间也就要长一些。 目前,我们研究的电路中只含有一个储能元件,描述这类电路的方程,是一阶微分方程,所以称为一阶电路。
例 4. 3 图4 - 9中,电路原处于稳态。t=0时,开关由1打到2,经过2ms时间,电容电压达到初始值的36 图4-9 例4.3图
解 因为t<0时,电路处于稳态,所以uC(0 )=1×6=6V。 在t=0时开关由1打到2, 由换路定则有 由题意可知t=2ms时,
上式两边同时除以6, 再两边同时取对数 所以 此时电容中储存的电荷为
4.2 RC 充 电 电 路 4.2.1 RC充电电路实验 RC充电实验电路如图4 - 10所示。 图4-10 RC充电电路
在该实验中电容器事先未被充电, 开关合上后电源通过电阻为电容充电。实验步骤如下: (1)按照电路接线。将示波器输入探头接在电容上。打开直流稳压电源,将电压调到1V合上开关,用慢扫描示波器观察电容电压的波形。由示波器可见电容电压波形如图4 – 11(a)所示,这就是电容器的充电曲线,该曲线从零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一个稳定值,即电源电压。
图4-11 电容充电曲线
(2)将电源电压调到2V,重复步骤(1)。由示波器观察电容电压波形,发现其波形与图4 - 11(a)的充电波形形状基本相同,但是充电结束后的电压值增加。波形如图4 - 11(b)所示。 (3) 分别用0.01μF与0.03μF的电容代替原来的电容,重复步骤(1)。此时我们可以发现对应电容值越小,充电完成越快,反之电容越大充电越慢。改变电容值对应的曲线如图4-11(c)所示。 (4) 分别用5.1kΩ与15 kΩ电阻代替原来的电阻,重复步骤(1),可得图4 - 11(d)所示的电容电压波形。由波形可见,电阻的大小同样影响了电容充电的快慢,电阻越小,充电越快;反之,电阻越大充电越慢。
4.2.2 实验结果总结 1. RC充电的物理过程 在RC充电过程中,电容电压在开关闭合之前为零,即 uC(0 )=0。当t=0时,开关K闭合,电路与直流电源接通形成回路,于是电源开始向电容充电。在t=0+瞬间,由于 uC(0+) = uC(0 )=0,电容上还来不及累积电荷,所以此时可以认为电容处于短路,而此时电源电压全部加在电阻上,使电路中的充电电流最大,为iC(0+)=Us/R。以后随着时间的延续,电容上开始逐步积累电荷,电容电压uC =q/C逐步上升,电阻上电压uR=Us-uC逐步减小,所以电路中的电流 iC=(Us-uC )/R也逐步减小。当电容上电荷积累到最大值时, uC = Us,达到最大,充电电流iC=0,这时充电过程结束,电路达到稳态。
这一充电过程的速率仍然决定于电路的时间常数τ=RC。 R越大,充电电流越小,则充电时间越长;而C越大,电容器储存的电荷越多,充电过程越长。 充电结束后电路达到新的稳态,此时充电电流为零,电容相当于开路。 充电过程的实质,就是将电源提供的能量逐渐以电场能的形式储存于电容器中。
2. RC电路充电过程的定量分析 首先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列出图4 - 10所示电路t≥0 时的电压方程: (4.8) (4.9)
式(4.9)是一阶线性常系数非齐次方程,电路的初始条件为uC(0)=0。常系数非齐次微分方程的通解,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一个是它的特解u/C(t), 一个是补函数,即非齐次微分方程令其右端项为零时所对应的齐次微分方程的通解u”C(t)。 所以 (4.10)
1) 求非齐次方程的特解 因为特解与激励有相同的形式,所以,设特解为u‘C(t)=A, 代入式(4.10),有 式中,第一项是常数取导数为零, 故得 (4.11) 即 (4.12)
因此,特解等于电源电动势。它是电路在电源作用下达到稳态时电容电压的稳态值,称为稳态分量。又因为此解是在外加电源强制作用下得出的,它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与电源的形式相同, 故又称为强制分量
(4.13) (4.14) (4.15) (4.16) 2) 求补函数 令式(4.9)中Us为零,即得齐次微分方程: 此方程与式(4.4)完全相同,其解也应与(4.5)式相同,即 (4.14) 式中p是特解方程RCp+1=0的根, 即 (4.15) 因此, 补函数为 (4.16)
由上面这一解答可以看出, t→∞,u″C(t) →0,即补函数只存在于暂态过程中,所以称为暂态分量。它的变化规律与电源电压的变化规律无关, 只按指数规律衰减,故又称为自由分量。但这一分量的起始值与电源电压有关,衰减的快慢与电路参数及结构有关。
3) 求常系数非齐次微分方程的解 充电过程中电容电压的全解,即常系数非齐次微分方程的通解,等于强制分量u’C(t)和自由分量u”C(t)之和,即 (4.17) 式中积分常数K可根据已知初始条件来确定。现在已假设初始状态为零状态,故t=0时有 (4.18)
3) 求常系数非齐次微分方程的解 充电过程中电容电压的全解,即常系数非齐次微分方程的通解,等于强制分量 和自由分量 之和,即 (4.17) 式中积分常数K可根据已知初始条件来确定。现在已假设初始状态为零状态,故t=0时有 于是解出K=-Us,代入(4.17)式有 (4.18)
电路中电流为 (4.19) 电阻上的电压为 (4.20) 图4 - 12(b)中给出的就是充电电路中各电压和电流随时间变动的曲线。
图4-12 RC充电曲线
由图可见,当t=0+时,uC(0+)=0,故在初始瞬间电容器相当于短路,输入电压全部加在电阻R上,电流从零突变为i(0+)=Us/R。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电容器不断充电,电容电压逐渐上升,而电流逐渐减小。当t=∞时,电容电压uC(∞)=Us,输入电压全部加在电容器上,而电阻电压变为零,电路中的电流i(∞)=0,充电停止。此时电容器相当于开路,于是电容电压不再变化,电路达到新的稳态。
显然, 在同一个电路中,uC、uR 和i在充电过程都是按同一时间常数τ的指数规律变化的。RC充电电路的时间常数τ=RC的大小决定了充电过程的快慢。一般认为t=(3~5)τ, 电容充电过程结束,电路达到稳态,这时电容电压的稳态值为Us。所以,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改变电路参数,来改变充电的快慢。
例 4.4 如图4 - 13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Us=12V,电容C=28μF,电阻R=20kΩ。 当t=0 时, 开关S闭合,问电容电压从0V上升到10V需要多少时间?此时电容储存的能量是多少? 图4-13 例4.4图
解 此电路为初始状态为零的RC充电电路,电容电压的表达式 其中 设t=t1时,有uC(t1)=10V, 所以
两边同时除以Us 两边同时取对数 代入数值解得 此时电容储存的能量是
4.3 微分电路与积分电路 4.3.1 微分电路与积分电路实验 1. 实验电路 微分电路如图4-14所示,积分电路如图4 - 15所示。矩形脉冲的幅值为Um=4V,脉冲频率为f=200Hz。
积分电路 微分电路
2. 实验步骤 (1) 把示波器一组输入探头接到信号源的输出上,打开信号源,将信号源调为方波输出,用示波器观察信号源的输出波形,并将信号调为幅值为Um=4V,频率为f=200Hz的方波,方波如图4 - 16(a)所示。其中tp称为脉冲宽度。
图4-16 微分电路的输入输出波形
(2) 若图4-14中的电阻为500kΩ,电容为0.03μF,将调好的方波信号加到图4-14所示微分电路的输入端,用示波器的另一组输入探头观察电阻上的波形,可见电阻上的波形与方波信号几乎相同,如图4-16(b)所示。改变电路参数,使电阻为10kΩ,电容为0.03μF,再用示波器观察电阻电压波形, 我们可以见到一系列的尖脉冲,如图4 - 16(c)所示。由此可见同一个电路, 当参数不同时,输出的波形大不一样,两种情况在实际电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3) 积分电路中电阻为500kΩ,电容为0.03μF;方波源的幅度与频率不变,加到积分电路的输入端,用示波器观察电容电压的波形如图4-17所示。由波形可见,积分后的输出电压波形为锯齿波,而且其幅度被大大减低。 图4-17 积分电路的输入输出波形
4.3.2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计算 1. 微分电路实验结果分析 4.3.2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计算 1. 微分电路实验结果分析 在微分电路实验中,当脉冲宽度不变,而取不同的参数时, 输出电压波形有很大差别。这是因为当τ=RC>>tp时,电容还来不及充上很多电荷,方波脉冲已经结束,在整个脉冲宽度中方波电压几乎全部加在电阻上,所以电阻电压与方波信号近似相等。此时电路是一般的阻容耦合电路。当时间常数与脉冲宽度之比τ/tp逐渐变小,使得τ=RC<<tp时,电容上很快充上电荷, 即电容电压很快达到方波幅值,而电阻电压则从零跃变到方波幅值,然后迅速衰减到零,形成尖脉冲。
若外加信号是一系列方波,则电阻电压就是一系列正负尖脉冲,如图4- 16(c)所示。这种输出正负尖脉冲反映了输入矩形脉冲的跃变部分,是对矩形脉冲微分的结果。因此这种电路称为微分电路。构成微分电路应具备如下条件:① 从电阻端取得输出信号;② 电路参数满足τ<<tp。
2.微分电路的计算 例 4.5 在图4 - 14电路中,R=20kΩ, C=100pF。输入信号电压u1是单个矩形脉冲,如图4 - 18(a)所示,其幅值U=6V,脉冲宽度tp =50 μs。试分析和作出电压u2的波形。设电容元件原先未储能。
图4-18 例4.5图
解 τ=RC=20×103×100×10-12=2×10-6=2μs,是输入电压脉冲宽度的1/25,所以τ<<tp。 在t=0时,u1从零突然上升到6V,即u1=U=6V,开始对电容元件充电。由于电容元件两端电压不能跃变,在这瞬间它相当于短路(uC =0),所以此时电压全部加在电阻上, u2 =U=6V。因为τ<<tp,相对于tp而言,充电很快完成,uC很快增长到U值;与此同时,u2很快衰减到零值。这样,在电阻两端就输出一个正尖脉冲,如图4-18(b)所示。u2的表达式为 (4.21)
在t=t1时,u1突然下降到零(这时输入端不是开路,而是短路)。由于uC不能跃变,所以在这瞬间u2 = -uC = -U = -6V, 极性与前相反。而后电容元件经电阻很快放电,很快衰减到零, 电阻上电压同样也很快衰减到零。这样,电阻上就输出一个负尖脉冲, 如图4-18(b)所示。u2 的表达式为 比较上例中u1和u2的波形,可见:在u1的上升跃变部分(从零跃变到6 V),u2 =U=6V,此时正值最大;在u1的平直部分,u2≈0;在u1的下降跃变部分(从6V跃变到零),u2= -U = -6V,此时负值最大。所以输出电压u2与输入电压u1近似成微分关系。
如果输入的是周期性矩形脉冲,则输出的是周期性正负尖脉冲,如图4 - 16(c)所示。 上述的微分关系也可以从下面的数学推导看出。 由于τ<<tp,充放电很快,除了电容器刚开始充电或放电的一段时间之外,u1 =uC +u2 ≈Uc>>u2, 因而 (4.22) 上式表明, 输出电压u2近似地与输入电压u1对时间的微分成正比。
3. 积分电路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计算 积分电路的条件与微分电路的条件相反。 积分电路的条件为: 输出信号从电容端获得;电路参数满足τ>>tp。 由图4 - 17波形可见,由于积分电路有τ>>tp,所以电容器充电缓慢,电容上的电压在整个脉冲持续时间内缓慢增长, 当还未增长到稳定值时,脉冲已告终止。以后电容器慢慢放电,电容器上的电压也缓慢衰减。还未衰减到零时,下一个方波脉冲又到来,电容再充电,电容电压再增长……,电容充放电的过程周而复始, 就形成了图4 - 17所示的一系列锯齿波。由实验可见,时间常数τ越大,充放电越缓慢,所得锯齿波电压的线性也就越好。这也就是输出电压u2对输入电压u1积分的结果,如图4 - 17所示。
从数学上看,由于τ>>tp,充放电很缓慢,故uC增长和衰减得很缓慢。充电时u2=uC<<uR ,因此 或 所以输出电压为 (4.23) 输出电压u2与输入电压u1近似成积分关系。因此这种电路称为积分电路。
4.4 一阶动态电路及其分析方法 电路中只要含有一个储能元件,即含有一个独立电容元件或含有一个独立电感元件,则其所列方程即是一阶常系数方程, 因此可用一阶微分方程描述的电路就叫做一阶动态电路。 前面我们讨论了一阶动态电路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现在我们以RC电路为例来研究一阶动态电路的全响应。
4.4.1 RC电路的全响应 所谓RC电路的全响应,是指电源激励和电容元件的初始状态均不为零时电路的响应,也就是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两者的叠加。 求解全响应的问题和求解零状态响应一样,仍然是解非齐次微分方程。回顾前面所述,求零状态响应的步骤,可以总结为:
(1) 按换路后的电路列出微分方程; (2) 求微分方程的特解, 即稳态分量; (3) 求微分方程的补函数, 即暂态分量; (4) 将特解与补充函数相加即得到微分方程的全解; (5) 按照换路定则确定暂态过程的初始值,从而定出积分常数。这样的计算步骤完全适用于求解全响应,只不过初始条件不同而已。 这种分析暂态过程的方法常称为经典法。
电路如图4 - 19所示。设在开关闭合之前电容器已充电至U0 , 故uC(0 )= U0 。 t=0时,开关S合上,则t≥0时电路的微分方电程仍如式(4 - 10)所示。 图4-19
(4.24) 此方程的全解仍为式(4.18) ,即 (4.25) 根据初始条件uC(0 )= U0可确定待定系数为 则电路的全响应为 (4.26) 式中τ=RC为电路的时间常数。上式中uC(t)由两个分量组成: 其中第一项为稳态分量,第二项为暂态分量。
我们也可以把式(4.25)改写成 (4.27) 式中第一项就是前面所讨论的零输入响应(见式(4.6)),即由电容上的初始电压引起的响应;第二项就是零状态响应(见式(4.19)),即由外加电源引起的响应。所以全响应等于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之和。 这也是叠加定理在线性动态电路中的体现。 充电电流为 (4.28) 电阻上的电压为 (4.29)
图4 - 20中给出了初始状态为U0,且U0<Us时RC电路的充电电压和电流曲线。 图 4 – 20 初始状态不为零且U0<Us时uC、uR、iC曲线
例 4.6 如图4 - 21所示电路,开关长期合在位置1上,如在t=0时把它合到位置2,求电容器上的电压。已知R1=1kΩ、 R2=2kΩ、C=3μF、Us1=3V、Us2=5V。
图4-21 例4.6图
在t≥0时, 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有 整理得
由换路定则知,
例 4.7 如图4 - 22所示,RC串联电路, 原来电容未经充电, 现将其接到一电压源Us上,电压源的波形如图4 - 22(b)所示,试分析电容电压的变化规律,并画出电压波形。 图4-22 例4.7图
解 因为t≤0时电容没有充过电,所以在0≤t≤t1期间,电路就是零状态响应,即一直流电源为电容充电,所以电容电压为 若t=t1时,电容电压还未达到稳态值Us,则此时电容电压为 当t≥t1时,电路就成为以uC(t1)为初始值,以Us/2为稳态值,时间常数不变的暂态过程,此时电路的方程与式(4.24)类似,只是方程右端项为Us/2,所以有
上述方程的特解为 由于方程描述的暂态过程发生在t≥t1,所以补函数为 方程的通解为 此问题发生的初始时刻为t1,因此t1时刻的初始值为 代入方程的通解,有
所以 电容电压为 t≥t1
电容电压的波形如图4 - 23所示。 图4-23 电容电压波形
稳态分量、初始值、时间常数称为分析一阶电路的三要素。已知一阶电路的三要素代入式(4.26)求解一阶电路的方法称为三要素法。 如图4 - 24所示。这样,只要把含源二端网络用戴维南等效电路(或诺顿等效电路)来替代,这类电路就化简为RC串联(或并联)电路,如图4 - 25所示。RC电路的时间常数为τ= RiC,而此时Ri为戴维南等效电路中的等效电阻,所以对于只含有一个电容元件的任意复杂一阶电路,其时间常数等于电容与等效电阻的乘积。 这样我们通过求解一阶电路的三要素, 可以求得电容电压的表达式。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电路中的其他支路的电流、 电阻电压等, 也可以采用三要素的方法求解。
只含一个电容的动态电路 含一个电容网络的戴维南等效电路
我们设f(t)表示电路中任意支路的电压或电流;f(∞)表示电压或电流的稳态分量;f(0+)表示换路后电路中任意支路的电压或电流的初始值, 则根据式(4.26)有
例 4.8 求图4 - 26所示电路的输出电压u(t)。 图4-26 例4.8图
解 (1) 求u(0+)。由于 故 即开关闭合后的初始瞬间(t=0+)电容相当于短路,电源电压直接加到电阻R2的两端。
(3) 求时间常数τ。 开关闭合后,根据从电容两端看进去的戴维南等效电路, 其等效电阻为R1与R2的并联,如图4 - 27所示,即 故得时间常数 将以上求得的u(0+),u(∞)及τ的值代入(4.30)式, 得输出电压
在图4 - 28 中画出了u(t)随时间变动的曲线。 求等效电阻的电路 输出电压波形
例 4.9 电路如图4 - 29(a)所示,开关在t=0时闭合,闭合前电路已处于稳态,已知U1=6 V,U2=10V,R1=3kΩ,R2=6kΩ,R3=2kΩ,C=1μF,求开关闭合后的i2(t)。 解 (1)求i2(0+)。t=0-时的电路如图4 - 29(b)所示,此时电容中电流为零,
图4-29 例4.9图
(2) 求i2(∞)。t=∞时,因为电容电压已达到稳态,所以电容中电流为零, 故可用节点电压法求出uC(∞),此时电路如图4 - 29(c)所示,则其方程如下:
(3) 求时间常数τ。 t=0时,开关闭合,则此时电路为图4 - 29(d),从电容两端看进去的等效电阻为 3 个电阻的并联, 所以有 (4) 求i2(t)的表达式: 图4 - 29(e)给出了i2(t)的变化曲线。
4.4.3 RL电路的过渡过程 电感元件是储能元件, 因此当含有电感元件的电路发生换路时,电路中也会产生过渡过程。例如图4 - 30所示RL串联电路, 开关动作之前接电压为U的直流电源,并处于稳态,电路中的电流 ,电感中储存的磁场能量为 ;t=0时开关闭合,由于电感电流不能跃变, 这一电流在t=0瞬间仍在右边RL回路中继续流动,以后逐渐下降到零。电感中原先所储存的磁场能量是维持电感电流的唯一能量来源。
图4-30 RL电路短路
现在我们来求解开关动作后此电路的零输入响应iL(t), 为此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可得 其中 代入上式有 (4.31) 或写成 (4.32) 此方程与(4.4)式相似, 因此可得 (4.33)
根据已知初始条件: iL(0+)= iL(0-)= I0,得K= iL(0+)= I0。 从而求得电感中电流 (4.34) 式中τ=L/R是时间常数。电感电压uL则为 (4.35) 电感电压为负,这是因为电流下降,维持电流的自感电势eL=-uL的实际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同的缘故。 电流和电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4 - 31 所示。由图可见,电感电流在t=0时没有发生变化,都是I0,但电感电压却从0跃变到-RI0。随着时间的推移电流逐渐减小,
当电感中原先所储存的磁场能量 在电阻中全部消耗完毕之后,电流也等于零,过渡过程结束。这个过程从理论上看要经历无限长的时间,实际上也只需经过3τ~5τ就可以认为基本结束。从这里我们还看到,电阻越大使能量消耗得越快, 而电感越大,原先储存在电感中的能量越多,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RL电路的时间常数τ与电阻成反比, 而与电感成正比。
图4-31 IL和uL随时间变动曲线
例 4.10 在图4 - 32所示电路中,已知:线圈电阻R=10Ω,电感L=4H,电压表的电阻RV=10×103Ω。电源电压U=10V。开关S原先是闭合的,且电路已达到稳态。现将开关突然断开。 求线圈电流i(t)在开关断开后随时间变动的规律, 并计算电压表所承受的最大电压值。
图4-32 例4.10图
解 用三要素法求解。 (1)求i(0+)。因为开关断开前电路已处于稳态,所以有 设t=0时开关突然断开,根据换路定则有
(2) 求i(∞)。因为开关断开后,电感电流靠电感中储存的磁场能量维系,磁场能量不断地被电阻消耗,最后达到零,则电流也必将为零,所以 i(∞)=0。 (3) 求时间常数τ。τ=L/Ri,其中Ri为电路换路后,把电感支路单独分出来,其他部分归结为一个含源二端网络的等效电阻,对于本例Ri=R+RV,所以
(4) 求i(t): 电压表所承受的电压为 当t=0时,电压表将承受最大电压 umax=-104 V,这将远远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而使电压表遭受损坏。由此可见,当断开带有大电感的电路时,应该预先把和它相并联的电压表取下。
习题与思考题 4 1. 在题图4 - 1 所示电路中, t<0时处于稳态, t=0时开关断开。 求初始值uC(0+)、 i1(0+)、iC(0+)。 2. 题图4 - 2 所示电路原来处于稳态, t=0时将开关断开。求初始值uC(0+)、il(0+)以及开关两端电压u(0+)。
3. 在题图4 - 3 所示电路中,开关S原先合在1端,电路已处于稳态。在t=0时将开关从1端扳到2端,试求换路后i1、i2、iL及uL的初始值。
5. 一RC放电电路如题图4 -5所示,电容元件上电压初始值uC(0+)=U0=20V,R=10kΩ,t=0+时,开始放电,经0 5. 一RC放电电路如题图4 -5所示,电容元件上电压初始值uC(0+)=U0=20V,R=10kΩ,t=0+时,开始放电,经0.01s后, 测得放电电流为0.736mA,试问电容C的值为多少。 又知放电开始(t=0)时,电容电压为10V,放电电流为1mA,经过0.1s(约5τ)后电流趋近于零。试求电阻R和电容C的数值,并写出放电电流i的表达式。
6. 电路如题图 4 - 6 所示,试作出开关闭合后(t>0)电流i的波形。 7. 在题图4 - 7 中,开关闭合时电容器充电,再断开时电容器放电,试分别求充电和放电时电路的时间常数。
8. 在题图 4 - 8 所示电路中,U0=20V,R=7 kΩ,C=0 8. 在题图 4 - 8 所示电路中,U0=20V,R=7 kΩ,C=0.47μF。 电容C原先不带电荷。试求在开关S合上瞬间电容和电阻上的电压uC和uR以及充电电流i。经过多少时间后电容元件上的电压充到12.64V?
9. 题图 4 - 9 所示电路原处于稳态, t=0时开关突然接通,求t≥0时uC(t)。
11. 题图 4 - 11 所示电路中电容原先未充电。试求: (1) 电路的时间常数; (2) 当开关闭合后电路中的电流i及各元件上的电压uC和uR, 并作出它们的变化曲线; (3) 经过一个时间常数后电流i的值。
12. 在题图 4 - 12 所示电路中电容原先未充电。当开关闭合后, 试求电容元件两端电压uC。
13. 有一RC电路如题图4 - 13(a)所示,其输入电压如图(b)所示。设脉冲宽度T=RC,试求负脉冲的幅度U-等于多大才能在t=2T时uC=0。设uC(0-)=0。
14. 题图4 - 14 所示电路参数已在图中标明。开关长时间合在1的位置。当将开关扳到2的位置后,试求电感元件中电流及其两端电压。
15. 题图 4 - 15 所示电路参数已在图中表明。 (1) 求S1闭合后电路中电流i1的变化规律; (2) 当S1闭合后电路达到稳定状态时再闭合S2,试求i1和i2的变化规律。
16. 题图4 - 16电路已处于稳定,t=0时S1闭合, 试用三要素法求t≥0时的i1、i2。
17. 在题图4 - 17 所示电路中,已知R1=400 kΩ,R2=R3=200 kΩ,C=100μF,输入电压u1如图(b)所示,其中U=20V,tp=20μs。试求输出电压u2,并画出其变化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