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國際企業
外匯市場的功能 外匯市場:把一國貨幣兌換成另一國貨幣的市場 匯率:將一國貨幣兌換成另一國貨幣的比率 外匯風險:匯率變動對企業獲利造成傷害的風險
外匯市場的功能 貨幣兌換時,外匯市場的四個用途: 公司出口、海外投資,或海外授權的收益 當國際企業必須支付海外企業的產品或服務時 當國際企業有餘款想在貨幣市場進行短期投資時 貨幣投機是外匯市場的另一種用途
外匯市場的功能 外匯風險的保險措施 避險:指企業透過遠期匯率及貨幣交換對抗外匯風險 即期滙率:外國外匯經紀人在一個特定的日子,把一種貨幣兌換成另一種貨幣的比率 遠期外匯:雙方同意兌換貨幣,並在未來某一特定日期執行該交易 遠期滙率:發生於未來交易的匯率
外匯市場的功能 表 9.1 2008/2/27 美元對其他貨幣匯率表
外匯市場的性質 世界重要的交易中心:倫敦、紐約、蘇黎世、東京與新加坡 外滙市場的兩大特徵: 套利:在一個市場買進,立刻在另一個市場賣出 市場從未休息 美元扮演重要角色 套利:在一個市場買進,立刻在另一個市場賣出
匯率決定的經濟理論 物價和匯率 單一價格法則:在無運輸成本與貿易障礙的競爭市場中,在不同國家出售相同產品必須售價相同 有效率的市場:物價反映所有可得到的資訊,且貿易無限制的市場
匯率決定的經濟理論 表 9.2 2007/7/2 的大麥克指數
匯率決定的經濟理論 表 9.2 2007/7/2 的大麥克指數(續)
匯率決定的經濟理論 表 9.2 2007/7/2 的大麥克指數(續)
匯率決定的經濟理論 物價和匯率 貨幣供應和物價通貨膨脹:一國物價通貨膨脹失去控制時,可想見其貨幣會相對通貨膨脹率較低國家的貨幣貶值 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發生在當貨幣流通數量增加速度快於商品與服務存量時,即貨幣供給增加速度快於產出增加
匯率決定的經濟理論 表 9.3 1984~1985 玻利維亞的總經資料
匯率決定的經濟理論 表 9.3 1984~1985 玻利維亞的總經資料
匯率決定的經濟理論 物價和匯率 PPP 理論驗證:預測匯率由相對物價決定,且相對物價變動將導致匯率變動。物價通貨膨脹失去控制的國家,相對於低通貨膨脹率的國家,其貨幣呈現貶值 政府也在外匯市場干涉匯率試圖影響貨幣價值
匯率決定的經濟理論 利率和匯率 費雪效應:一個國家的名目比率 (i) 是實質利率 (r) 與資金借貸期間預期通貨膨脹率(I) 的總和,即i = r + I 國際費雪效應:陳述任何兩個國家間,即期匯率改變的量相等,但是名目利率差異的方向相反
匯率決定的經濟理論 投資者心理和從眾效應 投資者心理會影響短期匯率變動。決定市場交易員對未來可能利率的預期時,心理因素扮演重要角色 從眾效應:在同一時間朝著相同的方向操作
國際貨幣制度 國際貨幣制度:國際間所採用的管理匯率機制 浮動滙率:從一種貨幣兌換成另一種貨幣的匯率,都依循供給和需求規則的制度 釘住滙率:貨幣價值相對於參考貨幣固定,且貨幣與其他貨幣的匯率由參考貨幣匯率決定
國際貨幣制度 管制浮動:貨幣價值由市場力量決定,但若貨幣匯率貶值太快,一國中央銀行將干涉外匯市場試圖維持它的貨幣價值 固定匯率:貨幣價值相對於其他貨幣的匯率是固定的 歐洲貨幣體系:歐盟會員國用來管理匯率的制度,現已被歐元取代
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的技術 金本位制的力量 金本位制:將貨幣釘住黃金且保證可兌換 黃金面值:購買 1 盎司黃金所需貨幣總量 貿易收支平衡:國家居民經由出口所賺得的金額,等於支付從其他國家進口的金額
布雷頓森林制度 1944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高峰期,來自 44 國代表在新罕布夏州布雷頓森林開會,以設計一套新國際貨幣制度 建立兩個跨國性組織: 國際貨幣基金 (IMF) 世界銀行
布雷頓森林制度 IMF 的角色 紀律:第一,維持固定匯率做為競爭性貶值的防火牆,並維持世界貿易環境穩定。第二,固定匯率制度強化國家貨幣紀律,藉此縮減價格通貨膨脹 彈性:雖然貨幣紀律是布雷頓森林協議核心目標,固定匯率的僵固政策被認為太不具彈性,或許會像金本位制崩解
布雷頓森林制度 世界銀行的角色 首要工作是重建遭受戰爭破壞的歐洲經濟 最初的任務是透過提供低利貸款幫助歐洲經濟重建 在 IBRD 計畫下,資金募集透過國際資本市場銷售債券,貸款人支付銀行所謂的市場利率
固定滙率制度的瓦解 想瞭解該制度為何瓦解,必須瞭解美元在制度中的特殊角色 通貨膨脹上升及美國貿易惡化,引起外匯市場投機美元,促使美元貶值 日本和大多數歐洲國家的貨幣對美元浮動,這個暫時的解決之道看來像是永久的方法
浮動匯率制度 牙買加協議 宣布啟用浮動匯率 黃金不再做為儲備資產 IMF 每年配額(會員國對 IMF 捐款總額)增加到 410 億美元
IMF 的危機管理 到 2007 年,IMF 有 185 名會員國,其中 68 國有 IMF計畫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