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 專業進修學院 School of Continuing and Professional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推廣教育的生態發展 香港中文大學 專業進修學院院長 李仕權博士
經濟政治社會環境的轉變 推廣教育生態的配合 50年代 60年代 -中小企,小型製造業為主 -短期課程,以人文學科為主 70年代 -輕工業為主 -服務業開始 -中國大陸開放 -短期非學歷課程為主 -開始推動學歷課程 80年代 -工業內移,服務業取而代之 -香港只有3所大學,其他為理工及學院 -推廣教育發生重要變化 -海外大學開始在香港辦學 90年代 -香港經濟高峰期 -服務業發展蓬勃 -有8所大學 -所有大學開設推廣教育部 -推廣教育專業化,以學歷課程為主 21世紀 -金融業、服務業 -特區首長推出新教育政策,提升高等教育比例到60% -推廣教育院校開辦專上課程 -為各省市開辦培訓課程 -推廣教育國際化
引言 香港高等院校推廣教育有超過五十多年歷史 推廣教育課程的轉變 興趣型短期課程 學歷課程 學歷課程包括: 證書及各類文憑 興趣型短期課程 學歷課程 學歷課程包括: 證書及各類文憑 與海外高等院校的合作課程(以本科學位及碩士課程為主) 2000年起,副學位課程(副學士、高級文憑)
香港推廣教育的發展 60年代 1963年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 1963年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 1965年 香港中文大學校外課程部成立 (Department of Extra-Mural Studies) 大學體制最早開辦的校外進修部 創立數年後,每年學生人數已達4,000多
香港推廣教育的發展 70年代 學院開設了各種藝術設計、翻譯、及電影創作等學歷課程 第一屆工商設計文憑課程畢業生包括: 獲頒「世界傑出華人設計師獎」的靳埭強先生
香港推廣教育的發展 70年代 學院與電台及電視台合辦遙距課程 學院以英文報紙刊載課程 70年代末,中國大陸開放,學院與廣州電台開辦英語函授課程,學生達六萬人
香港推廣教育的發展 80年代以前 開辦短期人文課程為主:大學對推廣教育有所保留 推廣教育部 = 邊緣的和次要的教育活動。 鮮有提供證書和文憑等學歷課程
香港推廣教育的發展 80年代 香港推廣教育開始發生重要變化 院校推廣教育部開始與海外大學辦學 本院率先與海外大學合辦課程 e.g. 與加拿大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合作,開設高等文憑課程 畢業生有機會升讀UBC碩士課程
香港推廣教育的發展 90年代 88-92年是香港推廣教育的重要轉捩點。所有大學都成立了推廣教育部 1994,中文大學校外課程部正式更名為校外進修學院 香港向知識經濟邁進 各類推廣部課程越來越專業化 專業領域包括:法律、醫療保健、資訊科技等等
社會對推廣教育的需求增強 90年代後期 推廣教育的學生人數遠超過主流大學的學生人數 主流大學的本科學生有43,000人 所有院校的推廣教育有195,000人 各種社會經濟因素 對知識型工作者的需求增加 與海外院校合辦課程 帶動推廣教育之發展全球化
香港推廣教育的發展 21世紀 2006年1月學院改名為專業進修學院,以反映課程專業主導 現有六個學部: 1. 藝術、音樂及人文學科 2. 商業及管理 3. 科學及資訊科技 4. 中醫藥及醫療保健 5. 語文及翻譯 6. 社會科學及公共行政 每年報讀人數約5萬人次 仍強調全人教育,提供多元化短期及學歷課程
社會對推廣教育的需求增強 根據“2001年對香港推廣教育需求的調查” 年齡於18或以上的被調查者, 約20%人在過去的12個月內曾參加推廣教育課程 約32%的人打算在未來一年參加(1999年只有24.1%) 2001年參加推廣教育課程 人均費用為19,765港元 (比1999年提高40%) 貿易額估計達到147億港元 25%獲僱主資助進修
社會對推廣教育的需求增強 調查顯示:進修者認為証書或文憑能幫助事業發展, 就讀短期課程則主要是個人興趣 最受歡迎是語文、工商管理及資訊科技 學院開設不同層次的學歷課程:證書、文憑、高等文憑、專業文憑 學院與海外院校合辦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課程
勞動市場對更高學歷的要求 在過去 名牌大學的畢業生 = 一份保障終生的工作 根據一項2002年的調查,香港高等院校畢業生 36%在接受推廣教育 64%則打算在未來12個月中接受推廣教育 其中,最想獲取的是碩士學位 最熱門科目是管理和法律 終身學習已成必要,而不是奢求
公私營機構對企業培訓的需要 雇主們越來越意識到人力資源培訓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的推廣教育部開始提供企業培訓服務
公私營機構對企業培訓的需要 以學院為例,為香港公型和私人機構提供培訓服務 e.g.中信嘉華銀行、公務員培訓處、警務處、貿易發展局、藝術發展局、科技園、醫管局 為外國企業提供職業培訓服務 e.g.芬蘭中小企發展中國市場培訓班
公私營機構對企業培訓的需要 為國內企業、高級政府幹部培訓專業、行政領導 廣東順德區都市規劃、設計與管理培訓 黑龍江省高校教師雙語教學培訓 粵港更緊密經貿合作考察培訓 國內高級公務員經濟管理研討 國內機械製造工業高級管理人員培訓 江蘇省廣播電視台 廣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江西省國稅局 上海浦東新區人民政府 安徽省投資集團公司 上海市南匯區組織部
公私營機構對企業培訓的需要 提供國家職業資格培訓 專業企業培訓 - 國家企業培訓師 專業人力資源管理 - 國家人力資源管理師 專業人力資源管理 - 國家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 國家公共營養師職業培訓課程
推廣教育院校開辦副學位課程 1997年後,新的教育委員會被委任:提出發展多元化、不同層次的教育制度 2000年,香港特首董建華先生宣佈增加中學畢業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2000年30%,2010年增加到60%
推廣教育院校開辦副學位課程 大學推廣教育部開始成立社區學院及開展全日制副學位課程 副學位(Sub-degree)包括二大類:美式的副學士(Associate Degree) 及英式的高級文憑課程(Higher Diploma) 高級文憑在香港已有超過40年歷史 2001年,香港教育統籌局宣佈副學士的水平等同于傳統的高級文憑及政府在招聘職位時承認副學士學位
推廣教育院校開辦副學位課程 副學士(AD)2/3內容是通識教育,1/3是專科 高級文憑(HD)以專科為主 大部份副學位課程是以自負盈虧型式運作
推廣教育院校開辦副學位課程 副學位人數 非資助人數 2000/01 9,397 2,503 (26.6%) 2005/06 28,104 19,221 (68.4%) 3倍增長 副學位的教育開支由學生及院校負擔 8倍增長
推廣教育院校開辦副學位課程 至2005/06,香港中學畢業生接受高等教育機會已達到66% 新的3+3+4教育制度的提議,副學位作為4年大學教育的前半部分將得到正式的承認,驅動副學位課程與全世界的大學之間的聯繫 副學位的開辦深遠地改變了推廣教育院校的面貌 e.g.促進招收中國大陸和海外學生來修讀副學位
推廣教育院校開辦副學位課程 為了幫助全日制及海外學生 推廣教育院校的角色與服務已大大超越了早年的成人教育課程及興趣課程。 學院有專業輔導主任 提供心理、就業及升學輔導服務 鼓勵學生舉辦多元化的活動 籌辦學生組織 推廣教育院校的角色與服務已大大超越了早年的成人教育課程及興趣課程。
推廣教育邁向全球化 踏入公元2000年,環球化的趨勢銳不可擋 學院與30多所海外大學簽訂課程銜接協議,副學位課程畢業生可以直接升讀這些大學的高年級 在2005-2006年,學院是香港第一個取錄國內學生和東南亞學生來申請修讀副學位課程的學院 學生群體的國際視野和文化的經驗增加
推廣教育邁向全球化 學院與海外及國內大學聯辦(Top-up degree)課程: 學習者無需到海外,也可接受國際學術機構提供的全球化學習機會 以較低的費用獲取海外大學授予的學位
經濟政治社會環境的轉變 推廣教育生態的配合 50年代 60年代 -中小企,小型製造業為主 -短期課程,以人文學科為主 70年代 -輕工業為主 -服務業開始 -中國大陸開放 -短期非學歷課程為主 -開始推動學歷課程 80年代 -工業內移,服務業取而代之 -香港只有3所大學,其他為理工及學院 -推廣教育發生重要變化 -海外大學開始在香港辦學 90年代 -香港經濟高峰期 -服務業發展蓬勃 -有8所大學 -所有大學開設推廣教育部 -推廣教育專業化,以學歷課程為主 21世紀 -金融業、服務業 -特區首長推出新教育政策,提升高等教育比例到60% -推廣教育院校開辦專上課程 -為各省市開辦培訓課程 -推廣教育國際化
結論 推廣教育在香港五十年的發展歷史,反映著經濟政治的多樣變化: 中小企製造業 服務金融業 殖民地精英高等教育 特區政府普及高等教育 以往高等推廣教育以提供短期非學歷課程,現在大部份課程是專業有關及不同層次的學歷課程
結論 從2000年開始,為協助政府普及化高等教育的目標,推廣教育為高中學生開設全日制副學位課程 兼讀制成人專業教育 全日制高校教育 學生全是本地生 開始錄取非本地生,國內及東南亞為主 課程銜接以本地為主,從証書到文憑到高等文憑 課程銜接全球化趨勢更為重要 課程收入 成人及專業教育 全日制高校教育 100% 0% 80% 20% 60% 40%
非學位的專上教育 (如副學士、証書、文憑) (347,300) 結論 以往推廣教育主要為未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士提供學習機會 現在為社會各階層及不同教育水平提供繼續學習的機會 推廣教育、終身學習、再教育與培訓 非學位的專上教育 (如副學士、証書、文憑) (347,300) 高中或預科程度 (1,410,500) 初中或以下程度 (1,104,300) 學位的專上教育 (如學士、碩士、博士) (749,800)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