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 洪山中学保健室宣
夏季特点 持续的高温使人的生活节奏被打乱 长时间生活在空调环境中 睡眠不规律 饮食上喜欢吃冷食品和大量饮料 食品容易变质、腐败 市民的生活方式随着高温天气变化而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疾病发生的危险性 夏季十分适宜细菌等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肠道传染病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引起,经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的传染性疾病 主要病原体 细菌 霍乱(含O139)弧菌、伤寒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O157大肠杆菌、致病性弧菌、沙门菌等 病毒 轮状、诺瓦克、星状、杯状、冠状、腺病毒 寄生虫 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
霍乱(含O139)
喜碱怕酸,营养要求一般;外界抵抗力强,能适应恶劣环境 致病因子:肠毒素(外毒素);对磺胺、痢特灵耐药;氟哌酸、四环素敏感 病原体为霍乱弧菌和霍乱O139弧菌;血清分型:霍乱弧菌可分为小川、稻叶、彦岛,霍乱O139仅一种血清型;霍乱弧菌与霍乱O139均存在两类菌株,即流行株和非流行株 喜碱怕酸,营养要求一般;外界抵抗力强,能适应恶劣环境 致病因子:肠毒素(外毒素);对磺胺、痢特灵耐药;氟哌酸、四环素敏感 4
临床表现 潜伏期数小时~5天,一般1~3天 症状与体征 吐泻期-突然发病,剧烈吐泻,先泻后吐,大便与呕吐物水样、米泔样,量多,呕吐呈喷射状 脱水期-频繁吐泻,大量丧失与电解质,出现烦躁不安,声音嘶哑,皮肤弹性丧失,腹直肌和腓肠机痉挛 恢复期-脱水纠正后,症状消失并恢复,腹泻、呕吐停止、皮肤弹性恢复、体温回升、处于康复中 应注意,在脱水期,由于低血容量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测不出,肾功能衰竭、循环衰竭等而发生死亡 8
并发症 预后 肾功能衰竭:低血容量性休克得不到及时纠正和低血钾所引起 急性肺水肿:代谢性酸中毒可导致肺循环高压及肺水肿,大量不含碱的盐水快速补充也可加重肺循环高压 预后 抢救及时,预后良好。病死率高低与诊断、抢救及时、就医条件有关,一般<1%,高可达10~30%
治疗原则与治疗 治疗原则 预防脱水,及时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鼓励饮水、进食 治疗 补液治疗 抗菌治疗 对症治疗 21
细菌性痢疾 27
各型均能产生内毒素,志贺氏还能产生外毒素,该毒素具有神经、细胞、肠毒素毒性,产生症状较重 病原体为志贺氏痢疾杆菌,分志贺氏、鲍氏、福氏、宋内氏群60多种,各群、型间无交叉保护;外界抵抗力宋内氏最强,福氏次之 随年代变迁,群、型发生变化,目前主要以宋内与福氏为主要流行的菌群、型 各型均能产生内毒素,志贺氏还能产生外毒素,该毒素具有神经、细胞、肠毒素毒性,产生症状较重 该菌抗生素耐药情况较重,不仅有单项而且出现多重耐药株 29
临床表现 潜伏期 数小时~7天,多为1~2天 普通型(典型) 非典型 中毒型 高热、畏寒、腹痛、腹泻,每日10~20次,水样便后为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 非典型 低热或不发热,轻微腹痛,腹泻,每日10次左右,稀便或粘液便,无里急后重 中毒型 高热,体温>40。C ,肠道症状轻,毒血症状重,可出现抽搐、休克、呼吸衰竭 33
治疗原则 一般及对症治疗;病原治疗;中毒性的抗休克、脑型治疗 一般及对症治疗 补液、保证充足水分,电解质衡;饮食易食用消化的食品;发热、腹痛等症状的对症治疗 45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水、食物、接触) 水的作用,与当地饮水条件、市民生活习惯等有关,在自来水未普及地区,水传播作用明显,可发生水型暴发 食物传播:目前是主要传播方式,调查发现不洁食物史是主要危险因素;此外可借助食堂、盒饭、聚餐,通过带菌的从业人员污染或生熟交叉污染造成暴发 接触 系通过与病人、带菌者同住、同吃、同生活而传染,尤其在幼托机构、居住条件拥挤的家庭,日常生活接触尤为明显 40
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5~11月为流行季节,高峰在8~10月 流行特征 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5~11月为流行季节,高峰在8~10月 地区:本病集中在温带与亚热带国家,地区发病高低与当地卫生基础设施、居民文化卫生水平有关,一般农村发病高于城市 年龄: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主要集中在幼托儿童、学生与成年人,与卫生习惯、活动能力、接触范围 频率有关 42
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O104肠炎
病原学特征 大肠杆菌O157:H7、O104;H4生物学特性与普通大肠杆菌相类似,属出血性大肠杆菌群;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7℃,最适宜PH6.8-8.0 能产生志贺氏毒素,该毒素具有神经毒性、细胞毒性和肠毒素毒性;此外还产生溶血素、黏附素、LEE 毒力岛。 携带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头孢菌素、 单酰胺菌素、青霉素和链霉素类抗生素耐药基因
临床表现 感染计量 :100~1000只细菌 出血性肠炎临床表现: 潜伏期:1~8天,平均3~4天。主要临床表现为无发热和低热、腹泻痉挛性腹泻、大便呈鲜血样 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 出现时间: 腹泻后二周内 感染对象:儿童、老年人较为多见,近年有青壮年增加趋势 临床表现:少尿、无尿、蛋白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微血管溶血性贫血、皮肤瘀斑、视网膜出血、颅内出血等血小板减少性出血三大特征 预后:病死率5~10%,高达50%,存活的三分之一病例终身伴有肾脏或神经系统后遗症
病人治疗原则 O157:H7病人治疗原则 支持治疗(补液),预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不使用止泻、抑制肠蠕动药物;慎重使用抗生素; HUS和TTP治疗原则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外周血透析、肾透析、血浆置换、输血 控制高血压;对痉挛、脑膜炎患者抗痉挛,控制脑压 改善和 纠正少尿、无尿症状
传播特征 流行的三大环节 传染源:病人、带菌者及带菌动物 一般感染者平均排菌7天左右,伴有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的病人排菌时间21天~124天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易感人群与免疫性:各年龄组人群普遍易感,儿童与老年人发病较高,症状重;特异性抗体为抗毒抗体,免疫持久性尚不明,需研究证实。 39
食源性感染是主要方式 食物传播方式:食用生、半生畜禽肉乳类或污染的各类食品 调查发现汉堡包、烤牛肉、生牛奶、鲜榨果汁、奶酪、发酵香肠、学生午餐、蔬菜等食品是引起食源性爆发、流行的危险食品 发现牛肉及肉制品含<20cfu/g,可使人感染发病,与其他食源性病原菌量104-5cfu/g相比,感染量很低。 40
季节性:不同地区发病季节不一,夏秋季为高峰季节 地区性: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与饮食有关。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欠发达地区。 养老院、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用餐单位常是暴发疫情发生场所 发病与传播:西方国家呈单一因素,与饮食习惯、食 品加工有关;我国呈多因素,与家庭卫 生、生活习惯、不良卫生等有关
肠道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肠道传染病预防措施 策略:采取以饮食、饮水卫生为主导的预防措施 做好饮用水卫生管理,提供符合卫生要求饮用水 食品卫生加强在生产、加工、销售、运输等环节管理,防止食品污染;食品操作上注意生熟分开,食具消毒 对从事饮食、保育、制水人员等定期健康体检,发现属食品法规定的传染病病人、带菌者予以调离岗位 开展健康教育、提倡吃烧熟煮透食品,勤洗手,喝开水
肠道传染病控制措施 加强对医院肠门管理,做好病人诊断、发现、报告 积极落实传染病监测、重点人群、单位各项防制措施 按照防治技术方案要求: 做好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等 病人隔离治疗,严格掌握出院标准、重点职业病人岗位调离与复工要求 做好流行病学调查,疫点、区划分与管理、疫点消毒 密切接触者确定、医学观察、预防性服药,采样 饮食、饮水卫生、粪便管理、灭蝇与健康教育等卫生措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