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分突破二 准确概括传主形象,深入分析传主的人格魅力和品质特征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歷史二 第一篇 第二章 三代的興衰與文化 第一節 三代興衰與封建體制 第二節 時代劇變與學術教育的發達.
Advertisements

本节聚焦 ♣ 减数分裂的含义是什么 ? ♣ 配子的形成为什么必须经 过减数分裂 ? ♣ 减数分裂是怎样进行的 ?
第四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增分突破一 金手一指,让你做好情节作 用分析题.
导 游 基 础 知 识.
传道书 12种虚空 9处不可知 23样价值观 7个小结论 人生是虚空的虚空! (没有神的人生)
3.《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小规模纳税人适用)》填写
腹有诗书气自华 邓 兵 2014年6月12日.
古代四大美女de风云 沉鱼 . 西施 落雁 . 王昭君 闭月 . 貂禅 羞花 . 杨玉环 编者:周惠婷,李雪蓉
硝酸盐.
〝奇異恩典〞~陳進成 『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 以為大喜樂;因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 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
高一地理必修Ⅰ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续二) 湖南师大附中高一地理备课组王全胜.
外国小说话题突破系列之七 情感.
一、银行保证金质押 二、理财产品质押 三、银行卡被盗刷的责任问题 四、票据纠纷
活力 射 四 简报 种子发芽咯 de 国培(2015)小学数学四组 3/11/2017.
第七章 港口工程.
一般纳税人增值税 纳税申报表填写指引 白银高新区国税局 纳税服务科 2016年5月.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背景)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内容)
南美洲 吉林省延吉一高中 韩贵新.
内 容 ●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实务操作 ● 项目会计核算中注意事项 ● 社会组织年检报告的填列 ● 社会组织评估中财务资产指标的解释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初探逻辑推理 提高思维水平 ——《逻辑和语文学习》
第三章 企业战略策划 第一节 企业整体战略策划(一).
列王紀下8章 啟示錄12章 書念婦人 婦人 死裡復活的兒子 被提的男孩子 七年饑荒 三年半大災難 非利士地 曠野 歸還房屋田地
限时综合强化训练 限时综合强化训练.
佛教既是外來宗教, 為何盛行於中國?.
港澳信義會明道小學 天地有情 分享者:徐燦麗老師、 蘇娟玉老師 日期:2005年12月3日 P.1.
第二章 三代的興衰與文化 第二節 時代劇變與學術教育的發達
江苏衡鼎律师事务所苏州分所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上海教育出版社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教师教材培训 深圳市南山区北师大南山附中 熊菊珍 年 8 月 13 日.
桃園縣龜山鄉文欣國小 校園植物簡介 內庭區.
漫漫人生 主办:平远县田家炳中学 总第一期 2008年2月 主编:初二(11)班 肖遥.
耶利米书.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志愿服务个案 张田吉
列王紀概覽.
南亚、中亚 要点·疑点·考点 位置: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大部分在10°N~30 °N之间 内陆国——尼泊尔、锡金、不丹
何从饮食的角度如预防感冒 印 虹.
張騫、班超通西域.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三讲 现代汉语语法的句法分析.
传道书 12种虚空 9处不可知 23样价值观 7个小结论 人生是虚空的虚空! (没有神的人生)
朝代接龙(排一排,把下列朝代按建立的先后顺序排列)(10分)
会计电算化 录入期初余额 北京科技宏远有限公司总账系统启用日期有二种方案,一是2006年1月,二是2006年2月,其他初始设置完全一样,假定你是该公司会计主管,你选哪种方案?为什么?? ?
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海局势总是引起各方关注,特别是美国。为什么美国对台湾虎视眈眈?
第一單元 儒家思想與中國社會 專題一 孔孟思想與儒家的發展.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斗兽场 万神殿 圣彼得大教堂 君士坦丁凯旋门.
回忆与思考: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有哪些重要特点? ◇神权与王权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1 室外装饰设计 本章提要 本章主要讲述了室外装饰设计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室外装饰设计的基本原则,中外室外装饰设计的基本概况,室外装饰设计与室外环境的关系、建筑装饰的细部设计以及店面装饰设计等内容。
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北京一师附小 韩玉娟.
班主任专业素养 漫 谈 普陀区教育局德研室 陈镇虎
第六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異端與異教 基督信仰.
漢魏間的國際局勢與女性外交 -〈昭君怨〉與悲憤〈胡笳十八拍〉
耶利米书.
彌迦書 緒論.
资产宣传推介手册 2017年10月.
陳敬文、蘇裕庭、吳昱甫、王梓興 、陳柏任、袁子恆、姜傑仁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平移与平行.
課程簡介.
南國被擄( BC共分三批) 巴比倫帝國 猶大 巴比倫 猶大人被擄巴比倫.
地震 在板塊交接處,因岩層受到外力作用,相互 擠壓或張裂,易造成斷層錯動,同時釋出巨 大的能量,此能量以波的型式並藉由岩層傳
北國 亞述 巴比倫 南國 那鴻 以利亞 西番雅 以利沙 哈巴谷 約珥 約拿 俄巴底亞 阿摩司 北 何西阿 耶利米 以賽亞 以西結 南 彌迦
北国 亚述 巴比伦 南国 那鸿 以利亚 西番雅 以利沙 哈巴谷 约珥 约拿 俄巴底亚 阿摩司 北 何西阿 耶利米 以赛亚 以西结 南 弥迦
地圖技巧練習(1) CE 97地圖 2005年4月11日.
不動產估價.
五萬人歸回 猶大 巴比倫帝國 波斯帝國 希 被 擄 (1) 被 擄 (2) 被 擄 (3) 歸 回 被擄70年 哈巴谷 俄巴底亞 耶利米
啟示錄精要 第六講 撒但的結局、審判 ﹝第廿章﹞.
五萬人歸回 猶大 巴比倫帝國 波斯帝國 希 被 擄 (1) 被 擄 (2) 被 擄 (3) 歸 回 被擄70年 哈巴谷 俄巴底亞 耶利米
何西阿書.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增分突破二 准确概括传主形象,深入分析传主的人格魅力和品质特征 增分突破二 准确概括传主形象,深入分析传主的人格魅力和品质特征

【考点解读】 传记作品的功能不是让读者记住传主的事迹本身,而是领会传主的精神品质、人格魅力和风采气度,从而给人有益的人生启示,自然地,高考对传主人格、精神方面的考查也就是一个热点,有的年份甚至会出两道题,如2014年课标Ⅰ《科学巨人玻尔》就出了分析哥本哈根学派“优秀特质”和谈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两道题。 这类题目不同于信息的筛选整合,而是在筛选整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由传主的事迹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有所归纳、概括与提炼,形成对传主的定位与评价。不少考生解答这类题目时仍满足于摘抄原文语句,这是很难得高分的。二轮复习必须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与分析能力。

一、(2015·新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根本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 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定开展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采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解析 A项,朱东润“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除了因为“这件事”,还因为这是他的兴趣爱好。C项,“拒绝”说法不当,文中说“应当说是可以”。E项,“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采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错误,文中无此信息。 答案 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解析 题目要求对朱东润传记文学观形成的过程进行分析,比较容易得到答案,因为整个文章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对全文进行相关信息的筛选、整合即可。朱东润对一些传记作品的阅读与比较,对传记文学理论的研究,进行的传记文学的创作实践等,都应该成为本题的筛选点。 答案 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解析 题目要求对文章的特点进行分析,这就要求我们从“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的角度出发,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显然,文章以作者自身的经历为依托,介绍了作者对传记文学的深入理解,而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也得以呈现。从语言上看,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偶用口语,如“总想来一些变动”。 答案 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 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解析 题目要求对朱东润刻画和评价传主的主张进行分析探究。第一问要回答朱东润的具体主张是什么,这就需要考生围绕“刻画和评价传主”这一点从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如“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第二问具有开放性,则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需要从材料中寻找理论依据。

答案 第一问:①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②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 第二问:观点一:同意。 ①只有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且具有可读性;②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观点二:不同意。 ①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②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 许崇德:言宪六十载 胡新民 许崇德于1929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青浦县。少年时的许崇德曾目睹日军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就想到要让这些坏人受到法律的制裁。抗战胜利后,当他看到有中国法官参加的远东军事法庭上,法官们义正词严地审判日本战犯时,他深感法律工作的崇高,心向往之。于是,当他1947年考入复旦大学后,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法律专业。

复旦大学教授张志让是许崇德的宪法启蒙老师。那时国民党宪法刚颁布不久,张志让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认为蒋介石五权分立是假,集权才是真。日后许崇德在一篇文章中说:“我所以对宪法萌发兴趣,一方面,固然同张先生循循善诱、分析深透有关,而另一方面,因我身经战乱,吃尽民穷国弱的苦头,政治腐败,斯时为烈。所以一接触宪法这门学科,初识国家根本制度、根本大法的重要性,就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种求知欲。” 1951年夏,许崇德大学毕业后,离沪赴京,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他被分配到宪法专业,这正合他本人的志趣。1953年研究生毕业后,许崇德留校任教。

1954年春天,中南海加紧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许崇德被挑中,抽调到中南海工作。1954年9月20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出席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代表们一致表决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史称“五四宪法”。作为工作人员站在走廊上的许崇德激动得流下了热泪:“这是我一生中最激动的一刻。” 无论是一度身在农村的许崇德,还是后来回到大学重操旧业的许崇德,都一如既往地积极参与宪法方面的事务。1977年10月,中央决定修改宪法,他不顾人微言轻,大胆直言,就不设国家主席的弊病和恢复设置国家主席的必要性,做了长达半个小时的发言。但第二年修订后的宪法(“七八宪法”)没有采纳他的这一建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国家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程。1978年的宪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时新形势发展的需要。1980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做出修改宪法的决定。而此时的许崇德连续发表了《修改宪法十议》等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文章,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于是被调至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直接负责《国家机构》部分的起草。 关于恢复设立国家主席一职的建议又被许崇德提了出来,他还写了一本名为《国家元首》的专著。他在《民主与法制》上发表了《宪法修改刍议》一文,提出十条建议。此外,他还发表了近二十篇法学方面的文章,再一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历经五载,许崇德的建言终于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八二宪法”)的文本。

后来许多记者采访许崇德时请他谈谈自己对“八二宪法”的贡献,他不愿多言,只是谦虚地说:“通过这次伟大实践,我接触到了许多从未接触过的情况和事物。虽然为时仅两年半,却受益至巨,若以‘胜读十年书’来比喻,恐怕还不足以说明我收获的丰硕。” 参加香港、澳门两个特区基本法的起草工作,是许崇德立法生涯中非凡而精彩的又一笔。1985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彭真亲自向许崇德颁发了任命书,任命他为起草委员会委员。之后的1988年,许崇德又受命参加香港特区基本法的起草工作。半年之后,许崇德等五名起草委员会成员深入香港进行实地调研。出发前,许崇德因患眼底出血

症,住了一个多月医院。医生嘱咐他保护好眼睛,不要外出。可他深知此行意义重大,必须以国事为重,便戴上一副宽边墨镜,遮挡住红肿的眼睛。基本法草案在香港进行全民讨论时,之所以取得了很高的支持率,与许崇德他们在香港脚踏实地的工作是分不开的。1990年2月17日,在起草委员会最后一次会议结束时,邓小平赞扬他们“写出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1993年3月,他参与起草的澳门特区基本法也完成了。 “我这一生似乎都是与宪法结缘为伴,历史已经证明,重视了宪法,国家就兴旺发达,忽视了宪法,就会停滞不前。”2014年3月3日,著名法学家许崇德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如是说。当晚,他便与世长辞,为自己长达六十年的宪法研究之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的灵堂大门上挂的挽联书曰:“身以传道三千徒,学而言宪六十载。” (有删改)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许崇德之所以选择法律专业,是因为少年时的特殊经历和惩恶愿望,他由法官们义正词严地审判日本战犯而深感法律工作的崇高,心向往之。 B.许崇德对宪法萌发兴趣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主要原因是他的宪法启蒙老师张志让的言传身教,他深受张志让教授秉持公道、仗义执言性格的影响。 C.许崇德的关于恢复设置国家主席的建议并没有被“七八宪法”采纳,几年后,当他的建言终于进入“八二宪法”的文本时,他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D.许崇德直接负责《国家机构》部分的起草工作,这与他连续发表《修改宪法十议》等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文章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一定的关系。 E.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和安排材料,选材有详有略,展现了一代法学家许崇德曲折而精彩充实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解析 B项,许崇德对宪法萌发兴趣有受老师影响的原因,有社会大环境方面的原因,哪一方面的原因是主要原因文中并没有说;C项,原文只是说许崇德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表决通过时“激动得流下了热泪”,而“当他的建言终于进入‘八二宪法’的文本时”,他是否“激动得流下了热泪”不得而知;E项,“曲折”一词不准确。 答案 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给分。

6.文中多次引用许崇德的话,有何作用?(6分) 解析 在人物传记中,经常直接引用原始材料,即传主或他人的话,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作答时,首先要调动知识储备,知道引用的常见作用有哪些;其次,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最后分条组织答案。 答案 ①直接展示传主的内心世界,表现传主钟情宪法、献身宪法、谦虚谨慎的形象特点,让读者对传主有更全面的了解。②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可读性和感染力,易使读者产生共鸣。

7.许崇德“言宪六十载”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要分三步走:寻找答题区间,摘录相关语句,做好概括整合。纵观全文,传主的一生都献给了制宪事业,既有贯穿始终的参与制宪,也有发表大量专业学术论文,最后几段写他晚年参与起草香港、澳门两个特区基本法的事迹。这些内客就是答案要点。 答案  ①长达六十年的宪法研究之路,孜孜以求,笔耕不辍,论著等身。②一生积极参与宪法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到“八二宪法”均有参与。③积极参与起草香港、澳门两个特区的基本法,受到高度好评,功不可没。

★8.作为一位立法者,许崇德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见“现场采样”。 思维盘点 1.解答分析传主形象和精神品质这类题目应遵循怎样的步骤?组织答案有怎样的思路要求? 2.你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曾出现过哪些失误?你找到原因和解决的办法了吗?

【题目】 作为一位立法者,许崇德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 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原文见自我诊断第8题] 现场失分答案 得分 失分探源 1分 内容要点:该考生没有答出“方面”,第一、二两个要点仅是事迹,上升不到“人格魅力”,只有画线处可勉强给1分。 审题答题:题干要求“结合材料谈谈” “许崇德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关键词是“人格”和“哪些方面”。答题时应对人物事迹进行分析提炼,概括出对许崇德的人格评价。该考生没有把握住这一思路。

3分 内容要点:第二点有概括又引证分析,可得2分;第三点概括较好,“结合材料”过于简单且与上文重复,可得1分;第一点中“注重法律的客观、公正”并非文本之意,后面的材料也与之不符,不得分。 审题答题:①该考生审题不够细致,对文本解读欠深入,答题时对题意落实不到位,遗失大量要点;②该考生对由虚及实的答题思路掌握得不好。

5分 内容要点:①第一、四两个要点回答较好,概括有高度,分析到位,各得2分;第五点分析过于简单,得1分。②第二、三两个要点其实是同一角度,应该合并;而且“大胆直言”和“坚持不懈”作为对“人格魅力”的概括,高度不够,因而后面的分析也失去了意义。不得分。 审题答题:①该考生审题基本正确,但对文本内容缺乏整体驾驭,未能跳出文本提炼出全部要点;②答题出现了角度重复,第五点属于草率答题,白白丢分。

现场满分答案   8分 满分领悟 内容要点:①该考生组织的四个要点分别从献身宪法事业、学识著作、做人谦虚和忘我工作四个方面概括“人格魅力”,很好地体现了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格,形成了对人物完整的定性评价;②每一点中所结合的文本材料都是具体的,很好地支撑了观点。 审题答题:①概括传主人格魅力、个性品质、风采风范,要求能够以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为基础进行概括,但又不能只是概括,而是要先概括、提炼、抽象出传主的品格特征,再结合文本事实进行分析,从而形成由理及事、由虚到实的思路,每条要点形成点面结合的模式;②该考生充分理解了题意,准确地把握了文本内容,组织答案很有章法。 完善你的答案

答案 ①矢志报国:少年时就充满正义感和爱国情,义无反顾选择法律专业。②痴心学术,成果累累:六十年笔耕不辍,潜心学术,著作等身,影响巨大。③呕心沥血,制定宪法: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到“八二宪法”,他都积极参与,煞费苦心,贡献巨大。④为人谦虚,不计名利: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不愿多言自己的贡献。⑤舍弃小我,顾全大局:忘我工作,在生病的情况下坚持进行实地调研,以国事为重,报效祖国和人民。(任意答出四点即可,需言之有理)

一、解答分析传主形象、个性品质题的思路 1.做好信息筛选工作,保证列“点”全面,“点”“面”一致 筛选是概括、分析的基础。先把传主的言、行筛选出来,再概括分析;筛选的全面性决定了概括分析的全面性。传记中对能表现传主人格、品质的信息筛选,固然要立足于传主的言行及其他侧面表现材料,但也要立足于“事”,筛选出具体事件,事件是事实,而不仅仅把传主的言行单一地提取出来。

2.概括传主精神品质,要善于因事见理,化事为理,具有一定的理性认知能力 因为无论是传记还是其他实用类文本,其一大特点就是立足于事实,事情的叙述在文本中占有很大的篇幅。要善于透过事实,用理性的认知加以分析,概括出传主的人格、品质特点,因事见理、化事为理的能力在这类题型中特别重要。另外,要注意,在概括传主的形象特点、个性品质时,不大像文学类文本那样重在把握人物的性格,而是重在传主的人格魅力、精神品质。

3.会用“上位概念”来概括,就会使“面”不“大”也不“窄” 把筛选出来的信息加以删、减、截、留、换,还只是叫“整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概括。概括要求把有关内容提升到它们的上一层次的概念,即上位概念之中。 这个“上位概念”哪里找?有时文段内自有这种概念,摘取出来当然好,更多的时候要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这时特别需要整体把握,高瞻远瞩,不纠缠于细枝末节;还要注意多个内容的相同点、相异点,这一“同”一“异”往往就是“上位概念”。

【即时小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马寅初:风雨人生一百年 马寅初十几岁时,维新之风吹到家乡。他受维新思潮的影响,渴望外出读书。1901年秋,马寅初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系。1906年秋,他进入美国耶鲁大学矿冶系学习,后改学经济学专业。之后又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当时,留美的中国学生获取学位的“窍门”是写论文时选择导师不熟悉的有关中国问题,马寅初在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论文时,却把“纽约市财政”作为题目。他对纽约进行了翔实的调查后,高质量地完成了论文,此文还被哥伦比亚大学选为教材。

马寅初回国后,应邀到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30年代前期,他又担任南京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为了显示“礼贤下士”,蒋介石请马寅初担任立法院的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实际上就是南京政府的最高经济顾问,参与经济政策的制定。 面对千疮百孔的民族经济,马寅初一直在寻求救国良策。抗战初期,马寅初满怀救国激情在重庆参与整顿经济。然而,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买办资本借抗战名义聚民财入私囊。马寅初见此怒不可遏,在立法院提出向发国难财者征收“临时财产税”的议案。此论一出,各界轰动。他还在演讲中直斥蒋介石:“有人说委员长领导抗战,可以说是我国的‘民族英雄’。但是照我看,只能说是‘家族英雄’。因为他包庇他的家族亲戚,危害国家民族啊!”马寅初切身感受到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认识到自己的强国理想不可能在这样黑暗的政权下实现。

面对民族的灾难,马寅初开始关注共产党。1939年,他同周恩来、王若飞会面,他们对抗战形势和中国前途的介绍,让他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与周恩来的一席谈话,改变了马寅初的人生轨迹。后来,他回忆说,在1939年以前,我是不与共产党一起的,“自那年起直到现在,无时无刻不与共产党在一起”。 马寅初的言行,使蒋介石恼怒万分。1940年12月,马寅初被强令“外出考察”,实际上是先后被送往贵州息烽和江西上饶的集中营关押。马寅初被捕引起了各界愤慨,共产党人也组织力量进行营救。1944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大溃败。在各界的一片指责之声中,蒋介石被迫恢复马寅初的自由。

新中国成立后,年近古稀的马寅初焕发了青春。1951年,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一上任就马上倡导北大教师开展思想改造学习运动。对中国建设的长远规划,他也进行了深入思考。1953年,新中国首次人口普查发现全国已有6亿人,增长率又达每年2.2%。马寅初忧心忡忡地认为这将会“影响工业化”,应当实行计划生育。他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写成提案。1957年,他把提案提交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后来,这篇提案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这就是著名的《新人口论》。

对于控制人口的主张,周恩来曾表示赞成。毛泽东开始也认为有可取之处。然而翌年,国内开始搞“大跃进”,人多是大好事等错误观念一度泛滥。在康生、陈伯达的煽动下,从1958年到1959年,全国各大报刊掀起了批判马寅初的风潮,《新人口论》被说成是“马尔萨斯主义在中国的翻版”。好心的人劝他公开认个错,但马寅初坚定地说,为了坚持真理,“不怕油锅炸,即使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文革”期间,周恩来起草的保护名单中包括马寅初,得到毛泽东批准,这使他免遭劫难。1972年,马寅初患直肠癌后,周恩来又亲自批准为他进行手术。 1982年5月,马寅初安详长逝时,距他的百年诞辰只差一个月零十四天,这位百岁老人一生经历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风风雨雨一百年。 (摘自徐焰《红色记忆:70位名人的故事》,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57年下半年,“反右派”斗争的政治风暴席卷全国,康生、陈伯达积极主张把马寅初划为“右派”。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周恩来明确指出:马寅初这个人有骨气,有正义感,是爱国的,他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国内外都有影响,不能划为“右派”。 ②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摘自1982年《胡耀邦在中国共产党 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马寅初一生不断追求新思想。他十几岁时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渴望外出读书;1906年留学美国;抗战时期又开始接近共产党。 B.马寅初十分鄙视中国留学生做论文时投机取巧的行为,他把“纽约市财政”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并以实际调查为基础完成论文。 C.1939年以后,马寅初与中国共产党建立密切联系。他从共产党人身上看到民族的希望;他被捕后,又因为共产党人的营救而获释。

D.“中共十二大”把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此时距马寅初首次提出“计划生育”近三十年,历史证明马寅初在人口问题上眼光是长远的。 E.马寅初利用自己的学识,积极献言献策。他的著名的《新人口论》,先是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之后又作为提案提交给人大会议。 解析 B项,“马寅初十分鄙视中国留学生做论文时投机取巧的行为”于文无据。C项,“因为共产党人的营救而获释”于文无据。E项,时间先后倒置。 答案 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周恩来对马寅初有哪些影响?请结合材 料,具体分析。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一条件,需要从文本中找出周恩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马寅初所做的事情,然后进行概括。第五段写1939年马寅初与周恩来、王若飞的会面,周恩来的一席谈话改变了马寅初的人生轨迹。“相关链接”中写“反右派”斗争时,周恩来为马寅初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材料倒数第二段,写“文革”时期,周恩来保护马寅初。 答案 ①抗战时期,周恩来改变了马寅初的人生轨迹。 ②“反右派”斗争时期,周恩来为马寅初仗义执言。 ③“文革”时期,周恩来尽力关心、保护马寅初。

3.抗战时期,马寅初为什么“开始关注共产党”?请结合材料, 简述其原因。 解析 本题的有效答题区间主要集中在第四、五段。第四段主要讲他一直在寻找救国良策,但国民党政府的表现让他感到失望。第五段写面对民族的灾难,他开始关注共产党,并从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答案 ①面对民族灾难,他一直在寻求救国良策。②国民党的腐败,打破了他的强国之梦。③他从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4.在当今社会,马寅初身上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继 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此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题时需要从文本中找出关于马寅初的事件,然后结合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如面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他敢于提出向发国难财者征收“临时财产税”的议案,可见他不畏强权,仗义执言。依此思路,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再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①严谨治学,脚踏实地。做博士论文不走捷径,在翔实的调查的基础上,高质量地完成论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写成《新人口论》。②不畏强权,仗义执言。面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他提出向发国难财者征收“临时财产税”的议案,并指责蒋介石是“家族英雄”。③忧国忧民,一片赤诚。解放前,他一直寻求救国良策;解放后,他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建议实行计划生育。④坚持真理,不怕牺牲。他面对错误批判毫不妥协,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二、掌握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的答案组织技巧 分点列条回答,这是常规,但在这类题目中,这样做远远不够,还要先归类材料,提取概括角度(方面),同时把具体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作为“点”,作为概括的佐证。这种答题方法,叫“点面结合”,先写“面”再写“点”;也叫“虚实结合”,先写“虚”(传主的个性品质)后写“实”(具体表现)。

【即时小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章培恒先生 章培恒,1934年1月生,浙江绍兴人,上海解放前参加中国共产党,1954年1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 绍兴人不仅仅爱豪情喝黄酒,更重要的是性格硬朗,不奴不媚。鲁迅先生曾引明代王思任的话说,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污纳垢之地。这个评价未必很准确,但用来概括章先生的性格是不错的。报仇雪耻不过是一种借喻,这种性格表现出来的恰恰是狭隘动机的“报仇雪耻”的反面,是一种以天下是非为一己是非的大爱憎、大襟怀。

上世纪90年代,顾颉刚先生的日记出版,顾先生生前与鲁迅有宿怨,有人利用这个机会重提旧事,为之辩护而攻击鲁迅。当时学术界也有一股贬低鲁迅的思潮,似乎都在为被鲁迅骂过的人做翻案文章,而章先生挺身而出写了长长的文章为鲁迅辩护,语词非常泼辣。章先生爱憎极为分明,这样的性格在一个乡愿之风盛行的时代里可能会引起误解,但是从大是大非上看,这是我们这个缺钙的时代里难能可贵的性格,它代表了知识分子的良知。 章先生在1955年因贾植芳先生的牵连而被开除党籍、剥夺了教书的权利,蒋天枢先生收他为学生,指导他从经籍开始一步一步地读书,章先生因此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基础。章先生从一个少年布尔什维克转型成为古今贯通的学者,蒋先生对他的影响不可忽视。

章先生专攻古典文学,尤其在明清文学历史阶段有重要的学术建树。他从来就是站在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自觉立场上研究古典文学的,所以他的古代文学史就特别有血有肉,有时甚至鲜血淋淋。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中有关明代政治与文学的关系的相关段落,与一般冷漠地搬弄知识梳理教条的文学史教材有天壤之别。正是因为有这种现代人的襟怀,其学术视野超出了自己所攻的专业的视界,贯通了古今中外。

复旦大学中文系是个有深厚根底的学术重镇。贾植芳先生所代表的“五四”新文学战斗传统给学生时期的章先生带来了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知识分子的视野,蒋天枢先生所代表的国学主流传统又把作为青年教师的章先生引入了学术的殿堂。这两种精神传统构成了章先生作为知识分子的内在素质和特征,两者不可缺一。章先生有别于一般书斋里的学者,也有别于一般专业型的专家,他具有自觉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眼光,有传统知识分子的深厚学养,也有“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所以他深深地吸引了复旦的学子,是复旦大学一个被公开仰慕和悄悄流传的神话。

1979年,章先生成为“文革”后第一个去日本神户大学任教的中国学者。从日本回来后,他第一个穿了笔挺的西装、雪白的衬衣,配了醒目的领带走进教室上古代文学的课程。他独自在一学期开设四门课,一口绍兴官话竟把枯燥的学问讲得生动有趣。有一年,他与外文系的夏仲翼先生联袂开设中外文学比较课程,两大名家同时站台,一段外国文学一段中国文学,边讲课边讨论,轰动了整个校园。

后来,章先生主持了中文系的工作。那正是拨乱反正的时期,他不怕得罪人,坚决把一些教师调出,有意识地留下或者引进了许多青年人才。他还特意为每个老教授配了一个青年教师做助手,要求青年教师跟随老教授近距离地学习。章先生的作为也曾经引起过不少议论,因为在他的工作中始终贯穿了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之光,抵制了社会上流行的市侩风气,为复旦中文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基石。 (摘编自陈思和《章培恒先生》,有改动)

一晃之间,章先生已经去世两年多了,常常想起陈思和先生为他写的挽联:“会稽性格,几代学人,新松恶竹分明爱憎,从无奴颜和媚骨;修水华章,再传子弟,文史古今如此贯通,毕生心血付知行。”章先生论学,从不曲学阿世,每与主流看法相左,为义宁陈氏再传弟子,考据文章尤为学界推崇,是为“修水华章”。他曾说过,为人论学皆受鲁迅影响极深,是为“会稽性格”。晚年所作,颇多惊人之论,生前身后的非议,或许还将继续。坦白地说,我们未必全都赞同他的观点,然而他一生追求人性解放的义谛,“纵罹困厄,毋变初衷”的精神,使他成了文学研究的一个“异类”。他是一个独唱者,而不是合唱团的一员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材料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事件描写章培恒先生,不仅展现了作为学者的章先生的深厚学术功底,更再现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专业、独立、进取的精神风貌。 B.材料在写作上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写学术界涌起贬低鲁迅的思潮时,许多人为被鲁迅骂过的人做翻案文章攻击鲁迅,与章先生挺身而出,奋起反击,为鲁迅先生辩护作对比,表现其爱憎分明。 C.章先生深厚的国学功底主要得益于蒋天枢先生的直接传授,因为蒋先生的引导,他从一个热衷于政治的布尔什维克者逐渐转变为古今贯通的学者。 D.章先生与同是绍兴人的鲁迅先生一样,有着硬朗而不奴不媚的性格,鲁迅先生的为人论学对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使他后来成了文学研究的一个“异类”。

E.章先生是复旦中文系第一个穿了笔挺的西装、雪白的衬衣,配了醒目的领带走进教室上古代文学课程的学者,这足以说明章先生是一个在学术上敢于打破常规、生活上不拘小节的人。 解析 C项,原文中只是说“蒋先生对他的影响不可忽视”,章先生的转化不全是因为蒋天枢先生的引导,应该还有自身及时代的原因。D项,“这使他后来成了文学研究的一个‘异类’”理解有误。E项,“生活上不拘小节的人”理解有误,这里主要是表现其创新精神。 答案 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C项给1分;答D、E不给分。

6.理解“章先生有别于一般书斋里的学者,也有别于一般专业 型的专家”的含意,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解析 第一问,结合上下文中“贾植芳先生所代表的‘五四’新文学战斗传统给学生时期的章先生带来了积极的社会责任和现代知识分子的视野”“有传统知识分子的深厚学养,也有‘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等内容进行分析即可。第二问,分析原因,可从贾植芳、蒋天枢两位老师对他的影响、他自身的生活经历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答案 第一问:章先生既有现代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社会责任、宽阔视野,又有传统知识分子的深厚学养。第二问:①从章先生自身看,他参加过中国共产党,能够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眼光来看问题。②从其所受教育的角度看,给他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贾植芳先生和蒋天枢先生,一位代表着“五四”新文学战斗传统,一位代表着国学主流传统。

7.根据材料,概括章先生在研究、教学方面表现出的特色。 解析 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即“概括分析”章先生研究、教学的特色。回读原文,圈点出与“研究”“教学”相关的语段,如与教学相关的“一口绍兴官话竟把枯燥的学问讲得生动有趣。有一年,他与外文系的夏仲翼先生联袂开设中外文学比较课程,两大名家同时站台,一段外国文学一段中国文学”,从中可摘取“生动有趣”等特色,也可概括出“善于创新”等特色。 答案 ①研究方面,章先生站在现代知识分子的自觉立场上研究古典文学,学术视野超出了自己的专业而贯通古今中外,如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中有关明代政治与文学的关系的相关段落与众不同,具有现代人的襟怀。②教学方面,章先生能把枯燥的学问讲得生动有趣,并且善于创新,他与外文系的夏仲翼先生同台上中外文学比较课,轰动了整个校园。

★8.章先生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 看法。 解析 解答此题,一要注意联系文本内容,不可脱离文本探究;二要从不同的角度探究,紧扣“人格魅力”进行分条总结。可从文中对章先生的事迹的具体叙述中,概括出章先生的精神特质,而其精神特质就是“人格魅力”所在。如文章第二段,写章先生挺身而出为鲁迅先生辩护,由此可以看出章先生爱憎分明的特点。

答案 ①爱憎分明,不奴不媚。如他在学术界涌起贬低鲁迅先生的思潮时挺身而出,为鲁迅先生辩护;进行学术研究,从来不随从附和别人的观点,常与主流看法相左。②充满理想情怀,有担当。章先生主持复旦大学中文系工作时,冲破重重阻力,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抵制了社会上的市侩风气,为复旦中文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③学养深厚,有进取精神。章先生有扎实的学术基础,学贯古今,学术视野广阔,既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素养,又有着现代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