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派繪畫 Cubism -還原到立體的基本型- 「立體派繪畫」 劉振源著 藝術圖書公司印行
立體派的產生 動機: 畢卡索創始分解物體手法 從黑人雕刻得到啟示 受塞尚的影響 「把自然當做圓錐、圓筒和球體處理」 -立體派的代名詞 (1904,塞尚) 把此理論融會貫通,創始分解物體的手法 畢卡索創始分解物體手法
立體派的內容 始於“阿維孃的姑娘”(Picasso,1907) 從黑人雕刻得到的啟示 立體派重新把三次元的作品復活 強調畫面構成的肖像人物畫 模特兒:造形對象->如木頭雕刻般的肖像畫 立體派重新把三次元的作品復活 不依靠傳統的明暗、色彩等所謂「愚弄肉眼」的方法,來表現對象形態的立體感
阿維孃的姑娘 畢卡索, 1907 油彩‧畫布 243.9x233.7cm
初期的立體派 立體派名稱的由來 「形為先,色為次」 1909春,布拉克參加獨立展的2件作品,報上不知是批評還是讚美為「奇妙的立方體遊戲」 求取單純的幾何學形態 放棄光色分析‧追求對象形態
初期作品,被馬蒂斯等譏為「小立方體的堆積」 仍留有塞尚影響的痕跡 萊斯達克屋舍 1906 油彩‧畫布 60x73cm
純粹立體派 (1909~1912) 亦稱「分析的立體派」 視點的複數化‧描畫知識的現象 1910年後,畢卡索和布拉克把一度被省略掉的內部細小形態,以單純化的幾何學平面,參與單純化的立體幾何學的立體構造 視點的複數化‧描畫知識的現象 許多面在同一畫面上重疊->輪廓不清楚 發展對象趨於單薄->無法辨認對象 藐視立體感的抽象世界->抽象繪畫 沈迷於追求形態的分解 (Piet Mondrian)
綜合立體派 亦稱「造形立體派」 對象存在的恢復 浮現與沈潛色彩區分產生空間感 條理井然‧簡潔明晰‧平面塗色 他們努力把對象解體,推展到極端時,又以超越理論的手段,往自然界找活路。 色彩漸漸豐富起來,事物的形態又重新被重視 對象存在的恢復 浮現與沈潛色彩區分產生空間感 條理井然‧簡潔明晰‧平面塗色 把現實的斷片直接導入畫面(糊貼法) 後來被達達派和超現實派所採用
「洗濯船」和「蜂窩」 洗濯船-正統派 蜂窩 以畢卡索、布拉克為中心 探討對象本質形態->近於單色色彩描畫 以德洛涅、勒澤為中心 導入運動、色彩與光的作用 更接近未來派
Georges Braque (布拉克) 「把溫暖帶給立體派的人」 (1882-1963) 材質(觸感)的研究貢獻卓著 指顏料的附著情形、畫面顯示的觸感情形 打破材料固定觀念‧開展新繪畫
Pablo Picasso (畢卡索) 「破壞再創造典型人物」(1881-1973) 專畫牛頭馬臉‧似人非人作品 藍色時期-人生的落伍者 玫瑰色時期-走江湖賣藝人 追求形態變貌的人像 借名作構圖‧追求形態變化
格爾尼卡-戰爭不滿的控訴 1937
鏡前的少女 1932 三樂師 1921
草地上的早餐 1960 馬奈 1863
Fernand Leger (勒澤) 受塞尚影響也被他所困 (1881-1955) 以圓筒替代長方形,以曲線為主 把運動與色彩導入立體派 大膽造形語言表現機械文明意象 幾何學抽象畫家們的先驅者 具有嶄新現代感的形態魔術師
屋內的女人 1922 蒙娜莉莎與鑰匙 1930
Fauvism (野獸派) 形和色彩的旋律 自畫像 馬蒂斯 1906 特朗畫像 烏拉曼克 1905
Futurism (未來派) 構築現代文明的機械美 走下樓梯的女人 杜象 1912 Flight of the swallows 巴拉 1913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