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免疫学相关实验技术及方法.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十八章 其他微生物 一、教学目的 了解: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真 菌的种类、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实验诊断 与防治原则。 二、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教学互动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Advertisements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法規暨訴願審議委員會 102 年度原住民身分法實例演練講習: 原住民身分認定及救濟程序.
古田一中 生物教研组 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 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 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 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 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 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 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
本校自民國 78 年於顏前校長世錫任內創設本系 設立鑑識科學學系大學部,專責鑑識人才之培養, 為目前國內唯一專門培育鑑識科學人才、研究鑑識 科學學術之大學學系,設系剛滿 20 年。自 85 年於姚 前校長高橋任內,設立鑑識科學研究所招收碩士生 ,民國 88 年於謝前校長瑞智任內先後獲內政部、教.
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临床生物化学教研室 陈正炎教授. 绪 论 ( Introduction ) 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 是研究生物体 内化学分子及其化学反应,从分子水平探讨 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 一、什么是生物化学 ? 生物化学 --- 生命的化学.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 什么叫做遗传? 2. 什么叫做性状? 3. 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
主题二 生命的基础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化学组成 功能 成分 结构 基质 细胞器 结构 功能.
学校结核病防治 厦门市 CDC 结防科 杨艺明 2013 年 3 月 6 日. 主要内容 1、结核病防治常识 2、学校结核病疫情的常规预防 3、散发病例管理措施 4、学校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 处置.
选修3 现代生物技术专题第三节 蛋白质工程.
第二章:生物科學與食品 第三節:基因改造食品.
结核病防治 学校健康促进 龙井市结核病防治所.
第三章 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
转基因动物和动物克隆 一、转基因动物(概念、研究、问题) 二、转基因的“动物药厂” 三、抗感染动物
黄芪多糖粉 ----控制细菌病毒复合感染的传染性疾病药物
神创造万物及人类.
第三讲 生物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与前景.
专题1 基因工程 考点1:基因工程原理及特点 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能够表达. 原因: (1)不同生物间DNA分子的结构基本相同; (2)不同生物进行基因表达时都遵循“中心法则”; (3)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第21课时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考 点 聚 焦 专 项 突 破 1.
國民中學 自然與生活科技 第二冊 第3章 生殖 3-1 細胞分裂 3-2 無性生殖 3-3 有性生殖.
专题一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由于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因此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生命科学发展趋势、优先发展领域与资助思考
第六章 生物技术与食品 【知识目标】 ①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领域中应用的主要方面; ②理解生物技术与食品生产的关系;
并殖吸虫病(肺吸虫病) paragonimiasis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情景导入 今年国庆升旗仪式结束后,留下5顿垃圾!.
学校核心发展力 上海市建平中学 程红兵.
专题 1、4 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和伦理问题 考纲内容 能力要求 命题展望 1. 基因工程的诞生 2.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必修二 生物 (人教版).
高二生物 绪论 制作人:李 绒.
想一想 议一议 P74 我们常吃的蘑菇有根、茎、叶吗? 它们的生长是否需要光? 为什么说它们是真菌而不是植物呢?
三次科技革命 学习目标: 1.知道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标志、发源地、理论基础、主要成就、主要特点及影响。 2.培养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课时2 DNA的结构与复制 一、高考要求 内容标准及等级要求 学习要求 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B) 说出DNA分子的基本单位
辽宁省大学资源共享课 市 场 营 销 课程负责人: 巩少伟 推荐学校:大连民族学院.
一轮复习 细胞的增值.
第一章 基因工程 第二节 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
实验五 网织红细胞计数.
王永慶遺產分配 第三組民法報告 4970T011 劉昭妤 4970T037 吳品怡 4970T090 袁如意
台南在地美食文化介紹 台南市鳳凰城文史協會 理事長 歐財榮.
主讲人:孙 啸 制作人:刘志华 东南大学 吴健雄实验室
一、作者概說:    王壽來,民國三十八年生,山西省 五臺縣人,中興大學 法律系畢業,美國 喬治城大學碩士、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研究所碩博士。長期從事文化與外交工作,現任文建會 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主任。   王壽來靈感多取自生活經驗,善用中外名言,描繪人生百態。著有《公務員快意人生》、《藝術‧收藏‧我》、《公務員DNA》、《和世界偉人面對面》等書。
苏轼与茶文化 苏东坡的独特茶文化: 饮非其人茶有语.
一、问题的提出 1. 计算圆的面积 正六边形的面积 正十二边形的面积 正 形的面积.
导入新课 波能绕过障碍物产生衍射。既然光也是一种波,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呢?.
高中生物学必修Ⅰ 分子与细胞 前 言.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mRNA 转录、翻译和DNA复制的区别 细胞核 细胞核 转录 翻译 DNA复制 场所 模板 原料 信息传递 时间 产物 生长发育过程中
13-14学年度生物学科教研室总结计划 2014年2月.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第二章 第三节 细 细胞溶胶 内质网 胞 核糖体 质 高尔基体 线粒体 第一课时 浙江省定海第一中学 黄晓芬.
关注生物技术的 伦理问题.
2015年高考历史质量分析报告 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 杨彩玲.
肝功能正常的小三阳注意事项.
突變 突變是指遺傳物質發生改變, 而影響到性狀的表現 例:白化症.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 赵奇 生命科学系 校级精品课程.
基因突变 授课人:羊金华
食品微生物学 (第2版) 主编 杨玉红 陈淑范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年4月.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第二课时) 高二年级(理) 教师姓名:葛红.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 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 方肇勤.
司法机关.
生物五界的分類方式.
现代生物技术 导 论.
第二部分 免疫系统与免疫活性分子 第二章 免疫系统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第二 部分 第五章 细胞因子 第四章 补体系统.
第三章 基因工程制药.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淮安市洪泽湖高级中学:王建友.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淮安市洪泽湖高级中学:王建友.
第五章 目的基因的获得 第一节 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或cDNA 第二节 基因组文库的构建与基因分离 第三节 cDNA文库的构建与筛选
人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一个受精卵.
第3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本节聚集: 1.细胞核有什么功能? 2. 细胞核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
第二节 核酸与细胞核.
复习:蛋白质的形成 几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蛋白质 氨基酸 …….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授课教师:王建友.
园艺专业《园艺植物遗传与良种繁育》 基因的表达 平凉市电大庄浪工作站 苏显扬.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常用免疫学相关实验技术及方法

第一节 免疫学方法概论 一、免疫学方法的发展史 1976年:Jenner发明了接种牛痘方法预防天花 第一节 免疫学方法概论 一、免疫学方法的发展史 1976年:Jenner发明了接种牛痘方法预防天花 2个世纪后被广泛接受,1979年(WHO)天花灭迹。 19世纪末期:koch病原体是感染性疾病病因 促进了实验免疫学的发展。

19世纪80年代:Pasteur预防鸡霍乱的疫苗 狂犬病疫苗 1888:Behring发现了抗体 Methchnikoff发现了巨噬细胞 20世纪初:发现了调理素,体液因素可影响吞噬细胞功能 1900-1930:认识了过敏反应,发现了血清病 Arthus反应,皮肤反应 调理作用,补体结合反应 疫苗研究有了新发展:BCG——结核 白喉毒素——白喉

1935-1957:抗体纯化,鉴定及测定技术、 凝胶内沉淀技术,抗原抗体、 免疫电泳等血清血技术 1959-1974:放射标记免疫技术、酶标免疫技术、 生物素-亲和素标记免疫技术、 荧光标记免疫技术、金(银)标记免疫等技术;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免疫分子转染技术、 细胞和细胞因子测定技术

20世纪70年代后期:免疫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成熟, 单克隆抗体问世,组织相容性抗原、 B细胞免疫球蛋白基因重组,T细胞受体 1980:PCR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 转基因动物技术

免疫学方法就是通过实验证实机体免疫反应的过程。 基本参与单位有:抗原 抗体 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第二节 体液免疫学方法 一、抗原制备 1. 天然抗原制备 (1)粗抗原的提取:冻融法、冷热交替法、超声法(1-2HE) (2)粗抗原纯化: 第二节 体液免疫学方法 一、抗原制备 1. 天然抗原制备 (1)粗抗原的提取:冻融法、冷热交替法、超声法(1-2HE) (2)粗抗原纯化: 选择性沉淀法:盐析沉淀法、核酸沉淀法 凝胶过滤和离子交换层析 亲和层析法 蛋白电泳

2. 合成抗原制备 化学合成高分子氨基酸聚合物,即多肽。 合成肽与载体蛋白连接后能有效诱导抗体产生免疫应答 常用方法:tea bag method 纯化方法: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

二、抗体制备 1. 多克隆抗体制备(polyclonal antibody) 多克隆抗体是指在自然免疫或免疫动物后产生的具有不同特异性和亲和性的多种抗体混合分子。具有抗多种不同抗原的表位。

2. 单克隆抗体制备(monoclonal antibody)

3. 基因工程抗体 (engineer antibody) 应用抗体库技术产生 方法:将某种动物所有抗体的可变区基因克隆到质粒或噬菌体中并表达,然后利用不同抗原筛选出携带特异抗体的基因克隆,从而获得特异性抗体。

三、抗体的应用及其相应的免疫学技术 (一)ELISA

(二)放射免疫测定(radioimmunoassay) 放射免疫测定通常用于测定组织液和血液中的激素水平。放射免疫分析多数用125I来标记抗体。被检测抗原即未标记物,通常吸附在固相载体中,如多孔酶联塑料板或试管中。在此固相载体中标记的特异性抗体与特定的未标记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结合。非特异性吸附可以通过加入过量的非特异性卵磷脂蛋白或洗涤液来封闭。未结合的标记抗体则用洗液去除。最终特异性结合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残留在反应板或试管中。用125I标记的抗体,其放射性强度可以直接测定。

(三)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technology) 免疫荧光技术的原理是将荧光色素与特异性抗体(或抗原,但少用)以化学的方式结合起来,但不影响该血清抗体的免疫特性。而后将荧光标记了的抗体作为一个试剂,在特定的条件下浸染标本,使之与标本中相应的抗原产生结合反应。这个反应的结果——含有荧光标记的抗原、抗体结合物,可用荧光显微镜来观察之。

(四)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lhistochemistry) 检测组织切片中蛋白分子在细胞中分布的另一种方法(类似于免疫荧光技术)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该方法是用化学的方法将酶与抗体结合起来(类似于ELISA),然后将标记的抗体与组织切片中的抗原产生特异性的结合。结合后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中含有的酶可将再加入的无色酶底物通过化学反应呈色,最终借助显微镜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各种抗原物质及其分析。

(五)免疫印迹技术(immunoblot) 免疫印迹技术也称Western blot或蛋白印迹技术(protein blot),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蛋白质抗原检测新技术。其基本过程是将蛋白质样品(如血清或细胞组织碎片)在凝胶电泳中分离,再通过电转染将已分离的蛋白南分子转移到固相膜上,然后在固相膜上用标记(放射标记或酶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检测蛋白质抗原煤。免疫印迹技术结合了凝胶电泳分辩力高和固相免疫测定敏感、简便、稳定等优点。

(六)免疫电泳技术 免疫电泳技术是电泳分析与沉淀反应的结合产物。这种技术有两大优点,是一加快了没淀反应的速度,二是将一些蛋白质组分利用其电荷的不同将其分开,再分别与抗体反应,以其沉淀线的最高抗体稀释度为该抗体的效价。 1. 免疫电泳 2. 对流免疫电泳 3. 火箭免疫电泳 4. 免疫固定电泳 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第三节 细胞免疫学技术 一、白细胞的分离 血液中红细胞与白细胞比例为600:1~1000:1,两者的比重不同,其沉降速度亦异,通常用两种方法加以分离。 1. 自然沉降法 2. 聚合物加速沉降法

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其体积、形态和密度与其他细胞不同,红细胞和多核白细胞密度较大,为1.09左右,而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密度为1.075-1.090,血小板为1.030-1.035。为此利用一种密度介于1.075-1.092之间而近于等渗透的溶液(分层液)做密度梯度离心,使一定密度的细胞按相应密度梯度分布,从而将各种血细胞加以分离。常用的分Ficoll和Percoll两种。

三、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离 纯淋巴细胞的采集 黏附贴壁法 磁铁吸引法

四、淋巴细胞亚群的分离 E花环沉降法 尼龙毛分离法 亲和板结合分离法 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流式细胞分选法

五、淋巴细胞的功能分析 (一)T细胞功能的检测 T细胞转化试验 (1)非抗原性刺激物 (2)抗原性刺激物

2. 细胞杀伤试验 (1)形态学检查法 (2)放射性核素法

(二)B细胞功能的检测 B细胞早期活性指标的测定 溶血空斑形成试验 B细胞增殖能力的试验

(三)NK细胞能力的检测 形态法 酶释法 荧光法 放射性 化学发光法

(四)吞噬细胞的检测 中性粒细胞功能的检测 (1)细胞运动功能检测 (2)吞噬和杀菌功能的检测 2. 巨噬细胞功能的检测 (1)炭粒廓清试验 (2)吞噬功能的检测 (3)巨噬细胞溶酶体酶的测定

第二十二章 常用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技术及方法

第一节 聚合酶链反应 一、PCR技术原理 PCR是一种选择性体外扩增DNA或RNA片段的方法,其特异性是由两个人工合成的引物序列决定的。在DNA聚合酶催化的一系列合成反应中,用两段寡核苷酸作为反应的引物。一般情况下,这两段寡核苷酸引物的序列互不相同,并分别与模板进行加热变性。随之将反应混合特冷却至某一温度,使引物与它的靶序列进行配对,称为退火。嗣后,退火引物可在DNA聚合酶作用下进行延伸。上述过程是由温度控制的。这种热变性-复性-延伸的过程就是一个PCR循环。PCR是在合适条件下的这种循环的不断重复。

(一)高温变性 基因组模板DNA加热至90-95度,可使DNA双螺旋结构解链成为单链。 (二)低温退火 将反应混合物降温,使引物与单链DNA模板(或从mRNA反转录而来的cDNA)上的互补序列得性,形成模板-引物复合物谷称退火,是DNA复制的固定起点。 (三)中温延伸 在DNA的合成过程中,链的延伸温度在60-72度。

二、PCR分类 经典PCR 反转录PCR 免疫PCR

第二节 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是指在面积不同的基片(玻璃、硅片、尼龙膜、金属、凝胶等)表面上有序地点阵排列了一系列识另分子(cDNA、DNA、肽、蛋白质或寡核苷酶等),固定在每一点阵上的分子都是可寻址的;然后在相同条件下,点阵上的分子与其“配体”分子反应,反应结果用核素、荧光、化学发光或酶标法显示,通过计算机软件分析,综合在可读的IC总信息。

第三节 转基因动物 一、转基因动物的概念及发展史 第三节 转基因动物 一、转基因动物的概念及发展史 转基因动物(transgeni animal)是指所有细胞基因组中稳定地整合由人工导入的外源基因,能正常表达并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仅有部分组织细胞的基因组中整合有外源基因的动物,称为嵌合体动物(chimera animal)。

二、转基因动物技术 转基因动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将经过基因工程改造过的目的基因(或基因组片段,或人工染色体),用不同的基因转移方法导入供体动物的受精卵(或早期胚胎细胞),然后将此卵或细胞植入代孕母体动物的输卵管(或子宫)中,使其孕育成熟,产下携带有外源基因的转基因动物。

产生转基因动物的关键技术包括: 外源目的基因的获得和构建(含人工染色体); 将外源目的基因有效地导入生殖细胞或胚胎干细胞; 利用合适的宿主动物或体外培养系统,使转基因胚胎发育; 鉴定、筛选理想的转基因动物品系。

制备转基因动物的转基因方法主要包括: 显微注射法 胚胎干细胞法 反转录病毒载体法 精子载体法 其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