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 王 荣 山.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2014 年浙江省数量资料 华图网校 刘有珍 数字推理 年份题量数字规律 三级等差 2. 和递推 3. 幂次修正 4. 倍数递推 5. 倍数递推 6. 特殊差级 7. 倍数递推 8. 倍数递推 9. 积递推 10. 分数数列
Advertisements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1.国家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的作用 2.征税与纳税:税收及其种类;依法纳税.
龙泉护嗓5班 优秀作业展.
第五章 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九十五年國文科命題知能 研習分享.
司 法 考 试 题 2002年——2009年.
2011年会计初级职称全国统考 初级会计实务 教案 主讲:高峰 2010年12月.
人力资源管理资格考证(四级) 总体情况说明.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Company Logo.
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的良好契机 —努力搞好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
2013届高考复习方案(第一轮) 专题课件.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选考) ——把握人事,洞察百态 补上一课 如何读懂小说 第1讲 情节 第2讲 人物 第3讲 环境 
财产行为税 是以纳税人拥有的财产数量或财产价值为征税对象或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以纳税人的某些特定行为为征税对象而开征的税种。包括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土地增值税、资源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契税、耕地占用税等九个税种。由于其税收收入基本上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所以又称为地方税。 除财产行为税以外,还有流转税、所得税两大类税收。
第十六专题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 技术和文学艺术
服务热线: 菏泽教师招聘考试统考Q群: 菏泽教师统考教育基础模拟题解析.
会计从业资格 主讲:栗银芳.
案例分析题 主讲蔡影.
新准则框架与首次执行 企业会计准则 主讲人:陈清宇.
2011年广西高考政治质量分析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蒋 楠.
1.6 中国人口迁移.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目 录 课时1 神奇的货币  课时2 多变的价格 课时3 多彩的消费.
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
第23课时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 文化教育事业.
知识回顾 1、通过仔细观察酒精灯的火焰,你可以发现火焰可以分为 、 、 。 外焰 内焰 焰心 外焰 2、温度最高的是 。
第五章 经纪业务相关实务.
2016届高三期初调研 分析 徐国民
发挥考试对课堂教学的 导向作用与评价功能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吉小梅
初级会计实务 第十章 事业单位会计基础 主讲人:杨菠.
第十章《热力学定律 》 10.5《热力学第二定律 的微观解释》.
洋流(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会计学 第九章 财务会计报告.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3)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企业所得税.
3.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第一篇:静力学 1 、研究的主要问题:力,力系的简化原理 及物体在力系作用下的平衡问题。 2 、研究方法:对物体(或物体系)进行受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山东省高青县实验中学:郑宝田.
(一) 第一单元 (45分钟 100分).
第一章 民法概述 一、民法概念 P4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 三、民法的分类 四、民法的渊源 P10 五、民法的适用范围(效力范围)
刑法分论5-2 周铭川.
第七章 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 第一节 财务报告概述 一、财务报告及其目标: 1、概念: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
线索一 线索二 复习线索 专题五 线索三 模块二 第二部分 考点一 高考考点 考点二 考点三 配套课时检测.
成才之路 · 地理 人教版 · 必修3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做自立自强的人》单元复习.
2017年9月10日星期日.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课标版 政治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 十一 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动物激素的调节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B级)
政治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七 辩 证 法.
第二章 负债 1、负债的概念: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 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2、负债的分类 流动负债 短期借款
第四章第一节 增值税法律制度2 主讲老师:梁天 经济法基础.
狂賀!妝品系同學美容乙級通過 妝品系三甲 學號 姓名 AB 陳柔諺 AB 陳思妤 AB 張蔡婷安
第七章 财务报告 主讲老师:王琼 上周知识回顾.
经济法基础习题课 第7讲 主讲老师:赵钢.
第二节 时间 位移.
《2015考试说明》新增考点:“江苏省地级市名称”简析
第二章劳动合同法律制度(2) 主讲老师:梁天 经济法基础.
3.3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 初二数学备课组 蔡晓琼.
乘法公式 (1) 乘法分配律 (2) 和的平方公式 (3) 差的平方公式 (4) 平方差公式.
变 阻 器 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 陆 俊.
中级会计实务 ——第三章 固定资产 主讲:孙文静
经济法基础习题课 主讲:赵钢.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三线八角.
会计基础 第二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刘颖
基础会计.
 第四章 消费税法律制度 经济法基础 模板来自于
分配律 ~ 觀念 15 × 15 × + 15 × 乘法公式 蘇德宙 老師 台灣數位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坚持,努力,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第一章 四大金融资产总结 主讲老师:陈嫣.
中级会计实务 ——第一章 总论 主讲:孙文静
平面的基本性质 江苏省泰州中学 数学组 姜莹. 平面的基本性质 江苏省泰州中学 数学组 姜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发展心理学 王 荣 山

课程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安排 理解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与特征 突出重点、联系实际、加强备考 以节为单位 讲解/练习/答疑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0-3岁) 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6、7岁)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6、7-12、13岁) 第五节 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发展(11、12-15、16岁) 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17、18-35岁) 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35-60岁) 第八节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60岁以后)

第一节 概述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 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过程 第五单元 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 第六单元 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第七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种系发展 种族发展 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比较心理学) 对处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各民族心理进行比较研究(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狭义) 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发展的性质 整体性 社会性 活动性 规律性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方向性和顺序性 不平衡性 人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随年龄增长而匀速前进的 第一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 第二发展加速期:少年期(青春发育期)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年龄特征:本质特征 时间维度、大致对应、不是因果关系 年龄阶段的根源:由心理过程或特征的变化所规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认知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遗传和环境:心理发展的动因,本质问题 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过程 内动力和外动力 “关键期”问题

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关注发展性,年龄跨度大。 横向研究设计 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又称为横向比较研究。 优点:适用性、时效性 缺点:人为的联接性、组群效应(将受不同社会环境影响造成的差异当成随年龄增长引起的发展变化)

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纵向研究设计 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为纵向跟踪研究。 优点:系统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较差、被试容易流失、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首先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再对这些被试进行纵向跟踪研究。

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 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受遗传因素决定的,环境(包括教育)只起一个引发的作用。 代表人物:高尔顿(家谱调查)

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否认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代表人物:华生

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 三、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 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同等成分、孤立存在、企图揭示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 二因素论:简单而机械的拼凑。 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 机制:对榜样的认同,有意识地模仿模型人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社会认知:儿童的模仿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发展者。

榜样 偶像

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 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 心理的实质: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低级心理机能:动物和人类共有,受生物成熟因素制约; 高级心理机能:人类所特有,受文化历史因素所制约。 心理机能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标志:随意化、概括——抽象化、整体化、个性化。

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 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儿童与教养者、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共同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源泉。 语言符号是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的中介。 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思想;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个体发育成熟,某些心理特征处在开始形成而尚未达到成熟之时)。

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 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皮亚杰: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智力的本质是适应

四个基本概念: 图式 同化 顺应 平衡

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 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成熟 经验:物理经验、数理逻辑经验(10个石子) 社会环境 平衡化

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过程 一、心理发展的连续论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四、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 心理发展中的量变、质变关系 四、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 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

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感知运动图式 前运算阶段(2-6、7岁):心理符号(表象) 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三山实验”)、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需要具体内容支持的运算图式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 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关注假言命题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不能理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如给儿童一些棕色和白色的木制珠子, 其中棕色的18粒,白色的2粒。若问儿童它们是否都是木珠子,儿童回答“是”。再问他们是否棕色珠子多于白色珠子,儿童也能正确回答。然而,当问到“棕色珠子多还是木珠子多”时,儿童多回答棕色珠子多。很显然,儿童能意识到整体(第一问),也能意识两个不同的类别(第二问),但若需同时考虑整体和整体的两个部分时, 儿童就难于正确回答。 在此,儿童的思维受到了最显著的知觉特征——珠子颜色的影响,他们被比白珠多得多的棕色珠子所打动,因此,不能意识到棕珠与白珠都是木珠的一部分。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第五单元 心理发展的内动力与外动力的关系 内动力:人类所具有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 外动力: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儿童心理发展是在内动力和外动力的相互作用下展开的,内动力和外动力良性互动的结果形成具有新质的发展动力,这才是制约并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因。

第六单元 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早期发展对毕生发展的关键意义 关键期 敏感期 对毕生心理发展的质量有重要影响 是独特的发展时期 既迅速又显著 早期对负面影响最为敏感 关键期 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过了这个时期有关方面的发展会出现障碍,且难以弥补。近来,多用于生理特征和生理功能的发育和形成方面。 敏感期 在这段时间,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些方面发展迅速的时期。如果错过了敏感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发展比较缓慢。

第七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 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二、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诞生的思想基础:人本主义思想和儿童教育的需求 诞生的研究基础: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普莱尔 1882 《儿童心理》 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一批先驱者、不同学派、演变与增新 二、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标题

练习 单项选择题 1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 ) A 人群中每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 B 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 C 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速率不同 D 人一生各个阶段智力发展的速率不同 答案:B

练习 单项选择题 2 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时间为( )年 A 1879 B 1882 C 1900 D 1905 答案:B

练习 单项选择题 3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 ) A 先天的成熟 B 后天的经验 C 动作 D 吸吮 答案:C

练习 单项选择题 4 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 )个阶段。 A 2 B 3 C 4 D 5 答案:C

练习 单项选择题 5 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后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 A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B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C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D 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 答案:C

练习 单项选择题 6 学习的最佳期限是指( ) A 心理机能已经发展成熟的时候 B 学习条件都已经具备的时候 C 心理机能开始形成之前 D 心理机能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之时 答案:D

练习 多项选择题 1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 ) A 遗传和环境的关系 B 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 C 发展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 D 不同心理机能是否存在关键期 答案:ABCD

练习 多项选择题 2 纵向研究设计的优点在于( ) A 节约研究成本 B 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连续变化的过程 C 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 D 被试不容易流失 答案:BC

练习 多项选择题 3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 )的特征。 A 泛灵论 B 自我中心 C 思维的可逆性 D 掌握守恒 答案:AB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新生儿的发展 第二单元 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第三单元 婴儿的学习 第四单元 婴儿的认知发展 第五单元 婴儿的言语发展 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第一单元 新生儿的发展 产前期(约280天) 新生儿:出生到1个月的婴儿 一、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胚种期(0-2周)、胚胎期(3-8周)、胎儿期(9-38周) 新生儿:出生到1个月的婴儿 一、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无条件反射:生存反射(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定向反射)、原始反射(抓握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围抱反射、巴宾斯基反射)

第一单元 新生儿的发展 二、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 三、新生儿的心理发生 睡眠——觉醒周期模式 睡眠不规律可能是出现某种异常问题的征兆。 以感觉的产生为指标 以无条件反射为指标 以出现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为指标

第二单元 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 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心理发展的源泉 发展水平的指标 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 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手的抓握技能和独立行走 遵循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影响因素:成熟程度、刺激物的支持、环境提供的动作活动机会、探究愿望、抚养方式等。

3岁前儿童全身动作发展

3岁前儿童手的动作发展

第三单元 婴儿的学习 婴儿的学习是指在环境中获得经验,由经验引起行为的变化。 一、模仿学习 新生儿模仿成人表情

二、条件反射学习方式 对喂奶姿势做出食物性条件反射 三、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 呈现新刺激,反应强度提高(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方法)

第四单元 婴儿的认知发展 一、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婴儿感觉的发展 婴儿知觉的发展 视觉技能:视觉集中、视觉追踪运动、颜色视觉等 听觉技能: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等 婴儿知觉的发展 跨感觉通道的知觉:手眼协调和视听协调 模式知觉:偏爱人脸(范兹:视觉偏爱程序) 深度知觉:约从六个月开始具有(吉布森:视觉悬崖装置)

第四单元 婴儿的认知发展 二、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 注意内容的选择性 婴儿的记忆 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 受知识经验的支配 受言语的调节和支配 婴儿的记忆 人类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是胎儿末期 12个月以前: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12个月以后:表象记忆和词语记忆

第五单元 婴儿的言语发展 一、婴儿的发音 婴儿发音的阶段性 婴儿发音的特点 简单发音阶段:基本韵母为主,很少有声母 连续音节阶段:多音节发音 学话萌芽阶段:听起来像说话,没有明确意义 婴儿发音的特点 最初的发音呈现出普遍的规律性 真正掌握母语的各种发音,要到第一批词出现时才能开始 3岁左右基本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第五单元 婴儿的言语发展 二、婴儿词汇的发展 三、婴儿句子的发展 词汇量的发展 掌握词汇的特点 从单词句到多词句、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1-1.5岁:第一批词汇,50-60个左右 3岁:1000个左右 掌握词汇的特点 从熟悉的事物的名称开始,如人、食物、玩具等 理解的词义与成人不尽相同,扩大、缩小词义等 三、婴儿句子的发展 从单词句到多词句、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第五单元 婴儿的言语发展 四、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 婴儿与成人之间的前言语交往 婴儿与成人言语交往 成人与婴儿的言语交往 利用手势,将注意引向特定物体或事件 婴儿与成人言语交往 说出知道的内容,表达愿望及要求 成人与婴儿的言语交往 内容:贴近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一般限于眼前的事物 交流技能:诱导注意,叫名字、运用感叹词、调整说话的语调 语用技巧:句子简短,基本合乎句法;语速慢,增加停顿;话语多重复。 策略:把孩子看作是对话的交谈对象;对话应辅以姿势、游戏、演示、示范等活动;进行问答式对话;将单词句和双词句加以扩展和引申。

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婴儿的气质 婴儿的气质类型 按活动特性划分(巴斯等) 按三种类型划分(托马斯和切斯) 情绪性:情绪反应突出,负面情绪占优势 活动性:积极探索周围环境,乐于从事运动性游戏 冲动性:情绪反应强烈,极易冲动,不稳定而多变 社交性:具有强烈的社会交往要求,主动与他人交流 按三种类型划分(托马斯和切斯) 容易抚养型:生活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 抚养困难型:生理节律、生活规律性差,负性情绪多 发展缓慢型:对环境变化适应缓慢,情绪常不甚愉快。

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婴儿气质的稳定性特征 婴儿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及其与教养的关系 出生后第一年,气质的稳定性连续增长 中等程度的稳定性 婴儿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及其与教养的关系 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对早期教育的适应性和要求不同 “拟合优化模式”:以符合其气质发展需要的方式,鼓励并促进婴儿表现出更多的恰当行为。

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二、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婴儿兴趣的发展 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至百日前后) 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半岁前后) 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岁前后) 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自发性微笑阶段:生理反射性微笑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区分人和其他非社会性刺激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能区分熟悉人和陌生人的声音和面孔

婴儿的社会性哭泣 分离焦虑 自发性的哭:生理反射性哭 应答性的哭:向抚养者表达需要的信号 主动操作性的哭:从经验中学到的哭 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分离焦虑 最初阶段:啼哭、悲伤,拒绝陌生人、抗议 第二阶段:希望破灭,减少啼哭,情感冷漠 第三阶段:寻求可亲近的人,企图适应新的环境

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 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 婴儿的种种需求通过情绪信息在母婴之间传递 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 本能性的驱动力 心理社会性驱动力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功能 婴儿对他人情绪的分辨、利用情绪信息指导行为 在7、8个月时发生,之后,不断提高。

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情感联接,最多发生在母婴之间。 依恋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选择地对人反应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与母亲的情感联系更加紧密,把母亲作为安全的基地。 第四阶段:互惠关系形成阶段,能把母亲当作交往的伙伴,能够接受母亲的暂时离开。

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婴儿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陌生情境法 安全型依恋: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能够在陌生的情境中积极地探索和操作。 回避型依恋:母亲在场或离开都无所谓,自己玩自己的,与母亲之间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接。 反抗型依恋: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母亲离开极度反抗,非常苦恼。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安抚,表现出矛盾的态度。

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早期教养对依恋的影响 早期社会性依恋的重要意义 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 早期社会性依恋对日后人格特征的影响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成人后具有高自尊,往往享有信任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善于寻求社会支持。 早期依恋类型影响个体内在工作模式的形成 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 反应性:通常能正确理解婴儿发出信号的意义所在,并能予以积极的应答和反馈。 情绪性:经常会通过说、笑、爱抚等积极情绪,进行情感交流,以满足婴儿愉悦的需要。 社会性刺激:通过互相模仿、亲子游戏、共同活动等社会性互动以及通过丰富环境、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婴儿活动节律和互动内容的要求来适应婴儿的社会互动需求。

四、婴儿自我的发展 主体我的自我意识 客体我的自我意识 8个月前还没有萌发自我意识,一周岁前后,显示出主体我的认知 能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来认知:如用自己的动作引发出镜像的动作 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如热衷于扔玩具 客体我的自我意识 两周岁前后,显示出客体我的自我认知 能从客体(照片、录像)中认出自己 能运用人称代词称呼自己和他人 客体我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促进婴儿自我的健康发展 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健康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 早期自我能否健康发展取决于亲子交往的质量 父母对孩子充满爱心,给孩子以安全感; 一贯地对孩子的需要做出敏感的反应,使他享受满足感; 热情的鼓励孩子的进步和努力,使他体验成就感; 合理安排和组织好孩子的生活环境,让孩子感觉到周围环境的规律性以及环境变化的可预测性。

练习 单项选择题 1 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 ) A 0-1岁 B 0-3岁 C1-2岁 D 1-3岁 答案:B

练习 单项选择题 2 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是( ) A 动作 B 感觉 C 知觉 D 条件反射 答案:B

练习 单项选择题 3 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这是( ) A 兴奋 B 抑制 C 习惯化 D 去习惯化 答案:C

练习 单项选择题 4 艾斯沃斯将婴儿依恋划分为( )等类型 A 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B 容易型依恋、困难型依恋、迟缓型依恋 C 初级依恋、次级依恋、高级依恋 D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有差别的社会反应、特殊情感联结 答案:A

练习 单项选择题 5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表现为( ) A 能将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识 B 能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 C 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D 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答案:B

练习 多项选择题 1 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包括( ) A 上下原则 B 头尾原则 C 近远原则 D 大小原则 答案:BCD

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 第二单元 幼儿的认知发展 第三单元 幼儿言语的发展 第四单元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 一、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二、对游戏的理解和解释 精力过剩论、重演论 精神分析论: 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 幼儿的游戏主导着他们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各种学习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 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 二、对游戏的理解和解释 古典游戏理论:游戏与人类的关系,强调进化论的影响 精力过剩论、重演论 现代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论: 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 认知论: 练习巩固能力、创造最近发展区

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 三、游戏的发展 四、幼儿期象征性游戏的特点 以游戏体现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 机能游戏:重复简单动作和活动 婴儿期的亲子游戏和模仿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幼儿期的游戏特点,又称假装游戏 规则性游戏:游戏规则外显,童年期及以后为主 四、幼儿期象征性游戏的特点 以主题游戏为主、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游戏中富有创造性、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

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 五、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六、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非社会性游戏:独自游戏和旁观游戏 平行游戏:凑近场所,活动雷同,没有交流 社会性游戏 协同游戏:各自游戏,有言语沟通等,没有共同目的 合作游戏:具有共同目的、明确分工、彼此协调合作 六、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游戏是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 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 游戏是幼儿之间社会交往的最好园地 游戏是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载体

第二单元 幼儿的认知发展 一、幼儿记忆的发展 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幼儿的记忆策略 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忆发展较迅速 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发展速度更快 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幼儿的记忆策略 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 基本没有记忆策略:5岁以前 经指导能够运用记忆策略:5-8、9岁 主动自觉地运用记忆策略,10岁以后稳定发展 幼儿后期能运用的记忆策略 视觉“复述”策略、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

学习策略 1、认知策略 2、元认知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复述策略:如重复、抄写、划线等 精细加工策略:作笔记、总结、口述、类比、答疑等 组织策略:如列提纲、画地图、组块、选择要点等 学习策略 计划策略:如设置目标、浏览、设疑等 2、元认知策略 监视策略:如自我测查、集中注意、监视领会等 调节策略:调整阅读速度、应试策略、重新阅读、复查等 时间管理:如建立时间表、设置目标等 学习环境管理:寻找固定地方、安静地方、有组织的地方 3、资源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归因于努力、调整心境、坚持不懈、自我强化 其他人的支持:寻求教师帮助、伙伴帮助、 伙伴/小组学习、

第二单元 幼儿的认知发展 二、幼儿思维的发展 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 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自我中心现象 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第二单元 幼儿的认知发展 逻辑思维初步发展(开始萌芽) 幼儿所提问题类型的变化:4-5岁后以“为什么”为主导 幼儿概括能力发展 实物概念的发展 幼儿初期:列举所熟悉的一个或一些事物(就是那个大马) 幼儿中期:能说出实物的突出的或功用上的特征(马是拉车的) 幼儿末期:概括出事物的若干外部特征和某些内部特征(马有头、有尾巴,有四只脚,会拉车) 类概念的发展 一级水平:不能分类 二级水平:依据感知特征分类,如桌椅都有四条腿为一类 三级水平:依据生活情境或物体功能分类,如书包放桌上为一类 四级水平:概念分类,如家具、玩具等,在幼儿期初步发展

第二单元 幼儿的认知发展 三、幼儿想象的发展 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 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幼儿的创造想象会得到显著发展 新颖性 神奇性 超越性 未来指向

第三单元 幼儿言语的发展 一、言语发展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语言是儿童人际交流的工具 言语是有助于儿童适应环境的重要工具 在儿童超越具体环境,进入新的境界过程中,言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言语发展是幼儿期心理发展的助推器 是智力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心理工具。 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是词汇量增长最迅速的时期,是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的过渡阶段,是掌握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第三单元 幼儿言语的发展 幼儿词汇的发展 词汇数量的增加 词类范围的扩大 词义的深化 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3岁,一千个左右;6岁,3千个左右;7岁,4千个左右。 3-4岁增长最快,平均每天增加数个词。 词类范围的扩大 先实词,再虚词;名词、动词、形容词。 幼儿期的儿童已经可以掌握各种最基本的词类。 词义的深化 掌握词汇的特点:词义笼统含糊、所指非常具体、幼儿末期概括性逐渐增加 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的消长 真正理解和正确使用词汇的指标 理解词:具有间接概括性,把词当作物体的概括性符号来使用。 使用词:自发使用,是通常使用的,时常运用,具有某种程度的概括意义。

第三单元 幼儿言语的发展 三、句子的发展 理解句子的策略 掌握句法结构的发展 语义策略:根据句子中的几个实词的含义和事件可能性来理解句子 词序策略:常常把第一个名词作为动作实施者。4岁儿童的词序策略最突出。 非言语策略:按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句子意义的预期来理解。 掌握句法结构的发展 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从无修饰语发展到有修饰语

第三单元 幼儿言语的发展 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五、语用技能的发展 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3-5岁时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快速期 五、语用技能的发展 早期沟通的手势 听的语用技能 说的语用技能 对影响有效沟通的情境因素十分敏感 对同伴的反馈易于做出积极的反应 能够有效地参与谈话

第四单元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个性的初步形成 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显示出比较明显的气质特点 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爱好差异 表现出一定的能力差异 最初的性格特点的表现 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自尊是最值得重视的幼儿情绪体验。自尊是自我对个人价值的评价和体验。 幼儿的自尊感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 到童年期,儿童的自尊具有稳定性 幼儿期自尊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以后的情绪发展和适应性 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 父母的教养方式 高自尊儿童父母教养的特点:温暖、关爱;要求明确,但不采取强制性管束;民主,给孩子表达观点的自由;以身作则,树立典范。 同伴关系因素 建立同伴友谊关系和被集体接纳是自尊体验的两个重要因素。

第四单元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三、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发展 认同及其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对象 儿童对成人个性品质的效仿称为认同。 认同的基础是儿童知觉到与认同对象之间的相似性 认同带给儿童以归属感和成就感;使儿童获得榜样的力量和发展的动力;对儿童的性别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对象 较高地位、权威性和较强能力、聪明健壮漂亮的人 父母、教师、喜欢的叔叔阿姨或年龄较大的哥哥姐姐等

四、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期 第一逆反期的表现是幼儿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年龄主要是3-4岁。 第一逆反期的发展性特点 第一逆反期有其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 心理需求:实现自我意志、实现自我价值感,希望他人接纳自己长大了并很能干的现实。 行为表现:参与成人活动,别人能干的事自己也能干,并大胆实施,自己要做的事被成人代做要退回原状态自己重做,常常说“不”,“我自己做”,喜欢听“你真棒”等表扬。 第一逆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积累的心理资源构成发展的驱动力,趋向新的发展阶段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教育 认识到第一逆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应积极而又理智地面对。 认识到第一逆反期的矛盾焦点,孩子出现长大感,父母对此认识不足,引起反抗。 因势利导,创造条件,适宜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 通过扮演社会角色的游戏活动,满足他们参与社会生活活动的需要。 训练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务劳动能力,体现他们的价值感。 了解特长和优势,创设条件,有针对性地培养才能,使其获得成就感。 以民主型等良好教育方式,正确选择、积极引导。

练习 单项选择题 1 幼儿期儿童的年龄范围是( ) A 2岁-4岁 B 2岁-5岁 C 3岁-6岁 D 3岁-8岁 答案:C

练习 单项选择题 2 幼儿游戏主要是一种( ) A 互动游戏 B 实物游戏 C 象征性游戏 D 规则游戏 答案:C

练习 单项选择题 3 ( )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A 婴儿期 B 婴儿早期 C 幼儿期 D 童年期 答案:C

练习 单项选择题 4 第一逆反期发生的时间大约是( ) A 2岁 B 3-4岁 C 7-8岁 D 13-14岁 答案:B

练习 多项选择题 1 幼儿期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表现为( ) A 从独白语向对话语发展 B 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C 从连贯语向情境语发展 D 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答案:BD

练习 多项选择题 2 幼儿记忆的特点有( ) A 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B 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 C 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 D 词语记忆占主导地位

练习 多项选择题 3 幼儿期语法结构的发展表现为( ) A 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 B 从疑问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C 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 D 从词数多的长句发展到词数少的短句 答案:AC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 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 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学龄儿童的主要记忆策略 复诵策略:大部分童年期儿童都能自发运用 组织策略:归类 低年级不能运用,高年级可以自发运用 中年级不大会运用,经指导能够提高运用效果 系统化策略:按体系关系整理组成知识系统帮助记忆 巧妙加工策略:联想、谐音、拆分、重组等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 童年期思维的本质特征: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思维变化的转折年龄在9-10岁,即小学中年级阶段 思维形式的发展 概括能力的发展 直观形象水平:小学低年级为主,“有头无尾就是人” 形象抽象水平:既有外部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本质特征,小学中年级为主,“临渴掘井是要吃水,早就应该准备好” 初步本质抽象水平,“一毛不拔就是很小气”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推理能力的发展 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运用概念对直接感知的事实进行简单的演绎推理 能够对通过言语表述的事实进行演绎推理 自觉地运用演绎推理解决抽象问题 小学低年级初步表现了逻辑能力,中年级的逻辑能力属于发展中的过渡阶段,高年级已基本具有逻辑推理能力。 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 小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成简单的归纳推理。 因素多,归纳难度大,归纳推理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存在着年龄阶段的差异:中年级到高年级的发展速度较快 小学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低于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新的思维结构形成 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化 掌握守恒 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恒等性(没有加水,也没有减水)、可逆推理(倒回原来的杯子还是那么高)和两维互补推理(水变低了,可是它变粗了) 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化 4-7岁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现象,但并不是认知的主要成分。 9岁以后儿童的正确认知结果占主导地位,基本摆脱了自我中心的影响。 8岁儿童正处于脱自我中心化的转折时段。

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 自我评价包括多个方面,如身体外表、行为表现、学业成绩等。 社会支持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和同学的作用最重要 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喜欢自己的儿童最快乐,评价不良的儿童经常有消极情绪。 小学儿童自我评价与学业经验、同伴交往、自信心等都有密切关系。

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 延迟满足:6-8岁有1/3,9-11岁有1/2,12-15岁几乎全部 童年期儿童延迟满足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显著提高;自我控制行为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童年期。 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 认知和策略:转移注意 榜样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影响:注重培养独立自主的、宽松而又民主的教育类型,可使儿童具有练习自我控制的机会和动力。

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二、道德发展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情感的发展:移情、内疚、羞愧等。 道德认知的发展:皮亚杰对4-12岁儿童进行研究 前道德阶段 不能判断,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他律道德阶段 他律是指导的判断的标准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 儿童认为规则、规范是由权威人物制定的,不能改变,必须严格遵守。 对行为好坏的评定,只根据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者的动机。 自律道德阶段 自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气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规则具有相对性,是可以改变的。 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着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而不是后果。

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道德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 亲社会行为获得需要具备的条件 道德动机的发展、逐渐形成能设身处地地为需要帮助者着想的能力、需要具备亲社会行为的能力,即掌握有效的助人知识和技能。 攻击行为:基本要素是伤害意图 常用的控制措施有:改善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教给儿童减少冲突的有效策略;增加对攻击行为有害后果的了解;发挥榜样的作用。 欺负:双方力量不均衡、行为重复发生。 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言语欺负、间接欺负(造谣离间等)。 特点:我国小学儿童欺负发生率为20%左右,随年级升高而下降;言语欺负出现率最高,其次是身体欺负;男生以直接身体欺负为主,女生以直接言语欺负为主;儿童的欺负行为可以预测将来的适应不良,经常受欺负的儿童通常情绪抑郁,甚至逃学、自杀,经常欺负他人者可能造成以后的行为失调或暴力犯罪。

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三、童年期的同伴交往 童年期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 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同伴交往是童年期集体归宿感的心理需求 同伴交往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同伴交往增进良好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受欢迎的儿童、不受欢迎的儿童、受忽视的儿童

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四、友谊的发展 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第一阶段(约3-5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 第二阶段(约6-9岁):单向帮助关系 第三阶段(约9-12岁):双向帮助关系 第四阶段(约12岁以后):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相互接近;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人格尊重、心理和谐并相互敬慕。

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五、家庭人际关系对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 童年期亲子关系的特点 直接交往时间明显减少。 父母教养关注重点的转移:学习、同伴关系、情绪 父母对儿童控制和儿童自主管理的消长变化 父母控制(6岁前) 共同控制(6-12岁) 儿童控制(12岁以后) 童年期亲子关系的特点 父母与儿童对其行为的共同调节

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六、儿童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趋势 家长的素质决定亲子关系的质量 家长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教育方式,在与儿童教育互动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教育能力 六、儿童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趋势 儿童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与同龄伙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上升,与教师的交往在小学中年级以前随年级的增长而上升,之后则一直维持在交往比率的20%左右。

练习 单项选择题 1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 ) A 3岁-6岁 B 7岁-12岁 C 13岁-15岁 D 16岁-18岁 答案:B

练习 单项选择题 2 把要识记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这种记忆策略叫( ) A 复述 B 组织 C 类比 D 归纳 答案:B

练习 单项选择题 3 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 ) A 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发展为以抽象思维为主 B 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C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形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D 以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的过渡 答案:B

练习 单项选择题 4 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按阶段可分为( ) A 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短期游戏伙伴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B 短期游戏伙伴关系、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C 短期游戏伙伴关系、双向帮助关系、单向帮助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D 短期游戏伙伴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 答案:B

练习 单项选择题 5 下列策略中属于记忆的组织策略的是( ) A 复述 B 视觉复述 C 归类 D 系统化 答案:C

练习 多项选择题 1 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点有( ) A 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B 没有发生质变 C 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D 逻辑思维可以摆脱形象 答案:AC

第五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少年期的生理发育加速 第二单元 少年期的认知发展 第三单元 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第四单元 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第一单元 少年期的生理发育加速 一、身体成长加速 二、青春发育期提前的趋势 三、容易出现的身心危机 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是第二个加速期 身高快速增长:平均每年长高6-8厘米 生理机能发育加速:脑与神经系统逐步发育成熟 性的发育和成熟加速 性器官发育、第二性征出现、性机能成熟(女性比男性平均提早两年) 二、青春发育期提前的趋势 三、容易出现的身心危机 心理生物性紊乱 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等 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 神经症、病态人格、躁狂症等

第一单元 少年期的生理发育加速 四、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成人感的内容包括:在心理上过高的评价自己的成熟度、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属于成人水平、要求与成人的社会地位平等、渴望社会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第二单元 少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二、思维的发展 记忆广度达到一生中的顶峰:11.04 对各种材料记忆的成绩都达到高值 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 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 “我手中握有一个绿色的或者不是绿色的小球” 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皮亚杰的钟摆实验:逐一验证重量、长度、高度、最初动力大小这4个因素的各自影响。 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 发展趋势:初一学生开始具备各种推理能力;初三学生的推理能力有明显发展;高二年级后,学生的推理能力已基本达到成熟。 高二掌握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已趋于成熟,排中律的成绩低于同一律和矛盾律。

第三单元 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情绪的变化 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 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 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有很强的自尊心 二、情绪的变化 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 早期消极情绪较多,稳定性差,后期起伏变化趋缓。 情绪变化的特点 烦恼增多:个人形象、社会地位和个人尊严、与父母情感疏离 孤独感、压抑感增强

第三单元 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三、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 幼儿自我中心现象:以自我的感受和认知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认知。 少年的自我中心性:把自己作为人际和社会关注的中心,认为自己的关注就是他人的关注。 独特自我:将自我的情绪、情感体验扩大化、绝对化。 假想观众:在心理上“制造”想象中的观众。

第三单元 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四、第二逆反期 反抗心理: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强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少年期逆反期的表现 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 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 观念上的碰撞 反抗的主要对象:主要是父母,也具有迁移性 反抗的形式:外显行为上的激烈抵抗;将反抗隐喻内心,以冷漠相对。

第三单元 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第二两个逆反期的异同 年龄时段 共同特点 不同点 2-4岁,多在3岁左右; 10、11~15、16岁,突出在青春发育期。 共同特点 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要求独立自主权。 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具有长大感或成人感。 不同点 第一逆反期:要求按自我的意志行事,重点是要求行为、动作自主; 第二逆反期:要求人格独立、社会地位平等,精神和行为自主。

第三单元 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逆反期 父母要认识和理解逆反期对于心理发展的意义 父母要正确面对儿童逆反期这一客观现实 父母要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的焦点所在 父母只把他们视为尚未发展成熟的儿童,未能认识到“成人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的“现实”,一个超前,一个滞后,这种认识上的差距成为双方矛盾的焦点。 父母必须正视少年儿童独立自主的需求

第四单元 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心理社会问题: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或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对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问题。 网络游戏成瘾

第四单元 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网络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发展过程 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初期:精神依赖,不能如愿会产生极度不适应,出现烦躁、焦虑、暴躁等症状; 中期:出现躯体依赖,表现为头昏眼花、疲乏和颤抖、食欲不振等症状; 后期:出现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活动瘫痪、学习、工作、生活均受到严重影响,乃至出现生活自理障碍、认知能力下降,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甚至出现暴力倾向和暴力行为等严重后果。 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网络游戏本身的特征:娱乐性、互动性、虚拟现实 青少年本身的特点及人格特征:自制力比较差、自我保护、心理抵御能力弱、高焦虑、低自尊、抑郁倾向 家庭环境不良和学校压力过大:亲子关系紧张、学校适应不良

第四单元 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二、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表现:思维紊乱、扭曲现实等,青春期发病率增加。 先兆:社会行为退缩、交往困难、敏感、固执并缺乏幽默感。 原因:遗传因素,即带来遗传易感性;青春发育期带来的种种不适应、不平衡以及困惑和危机感;性机能的迅速成熟、初恋失恋等诱因导致对性的妄想等。

第四单元 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三、自杀倾向 15-26岁有自杀意念者约占18% 女性的自杀意向和自杀行为均高于男性,自杀已遂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比例是3:1,男性的自杀方式多“刚性”,女性多“柔性”。

第四单元 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造成青少年自杀的原因 自杀倾向的先兆 有所警觉,及时救助,力图避免 心理障碍:90%,以抑郁最常见 家庭环境:父母关系不和、教育方式不良等 学校的强大压力:学业失败、教师高压和惩罚等 不能面对个人遭遇的问题:初恋失败、同伴拒绝等 自杀倾向的先兆 严重的抑郁症状:情绪极度低落、不与家人说话等 行为:梳理人际关系、整理财物等 言语:有暗示,说告别的话等 有所警觉,及时救助,力图避免

四、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和预防 犯罪率增加:年增加率超过5%; 犯罪年龄呈下降趋势:13-14岁儿童明显增多 犯罪在性别上有女性增加的趋势 呈暴力化、团伙化趋势,集中在抢劫、强奸和盗窃 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和预防 有些家庭成为滋生儿童反社会行为和犯罪的温床 家庭离异、失学、辍学儿童 同伴因素和群体压力 处于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自身因素:逆反心强,容易冲动

练习 单项选择题 1 青春发育期的年龄范围是( ) A 7-8岁至11-12岁 B 11-12岁至15-16岁 C 15-16岁至17-18岁 D 51-52岁至55-56岁 答案:B

练习 单项选择题 2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 ) A 幼儿期 B 青春期 C 青年期 D 更年期 答案:B

练习 单项选择题 3 第二逆反期的独立自主要求在于( ) A 争取人格的独立 B 争取行为、动作自主和行事自由 C 争取行动和人格的独立,社会地位平等 D 对外部需求的争取 答案:C

练习 单项选择题 4 反抗期中矛盾的焦点表现在( ) A 成长者能够对自己的发展有正确认识,但父母却不能 B 父母能够对孩子的发展有正确认识,但孩子自己却不能 C 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认识滞后,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超前 D 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知滞后 答案:D

练习 多项选择题 1 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表现有( ) A 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B 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C 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D 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答案:ABCD

练习 多项选择题 2 青春期的情绪变化特点有( ) A 青春期后期消极情绪增多 B 青春期早期情绪稳定性较好 C 烦恼增多 D 孤独感、压抑感增强 答案:CD

练习 多项选择题 3 第二逆反期反抗的主要形式有( ) A 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B 具有突发性,自己都难以控制 C 将反抗内隐于心,内心充满痛苦 D 冷漠相对,置若罔闻 答案:ABCD

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第二单元 青年期的思维发展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第一单元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 二、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三、生活空间扩大 四、开始恋爱、结婚

第二单元 青年期的思维发展 一、青年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帕瑞的三阶段划分 二元论阶段:要么正确,要么错误,较少考虑合理或不合理的程度 相对性阶段:通过比较来审视不同的观点 约定性阶段:既能坚持用约定俗成的立场和观点来认识问题,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表现出综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进入辩证逻辑思维阶段。

第二单元 青年期的思维发展 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思维监控能力的发展 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趋势 影响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因素 初一开始掌握,初三处于重要转折期,高中趋于占优势地位 影响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因素 领会和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刻性和系统性 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 个体思维品质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 三、思维监控能力的发展 明确思维目的、搜索并选择材料和策略、评价思维结果并对思维活动进行调整和修正。 自我监控能力在青少年期迅速发展,表现为良好的计划性、准备性、方法性和反馈性,青年初期已接近成人水平。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识,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 自我概念的特点 抽象性日益增强、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结构更加分化 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 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 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二、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 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 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 自我分化是整体的我分化为“主体我”与“客体我” 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 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感:造成自我同一感危机 解决自我同一感危机的方式(马西亚) 同一性确立、同一性延续、同一性封闭、同一性混乱(扩散)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同一性征候群(小此木启吾) 延缓偿付期:暂缓履行成人责任和义务的机会。 同一性意识过剩:偏执于思考“我是什么人”的忧虑中,难以解脱出来,从而失去自我。 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有自我全能感或幻想无限自我的症状,无法确定或限定自我定义。 与他人距离失调:或拒绝与他人往来,或被他人孤立。 时间前景的扩散:不相信机遇、不期待对将来的展望,陷入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 勤奋感的扩散:或无法集中精力于工作和学习,或极专注地只埋头于单一的工作。 否定的同一性选择:参加非社会所承认的集团。 延缓偿付期:暂缓履行成人责任和义务的机会。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三、青年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年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时期 人生观: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价值观: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 青年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时期 大学阶段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的因素 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思维、自我意识、社会化水平等 受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的制约 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制约 个体的自我调节因素 社会历史事件和个人遭遇的非规范事件的影响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道德认知——道德推理的发展 海因茨偷药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药剂师最近研制的一种新药。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药剂师却索价2000元。病人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借钱,最终才凑得1000元。海因兹迫不得已,只好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说:“我研制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撬开了药店的门,为妻子偷了药。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前习俗水平:外在标准控制,通过行为后果判断行为。 习俗水平:以遵从社会规范、社会规章制度为准则。 惩罚和服从取向:以服从权威和避免受惩罚作为判断标准。 功利取向:以是否能满足个人需要作为判断标准。 习俗水平:以遵从社会规范、社会规章制度为准则。 “好孩子” 取向:以取悦并得到他人认同、以他人的意图进行判断。认同权威人物制定的社会准则。 “好公民”取向:作为社会成员应该遵守社会规章制度,维护社会秩序,这是公民的义务。 后习俗水平:道德标准内化于己,遇到道德标准矛盾冲突时,自我可以做出选择 社会契约取向:各种法规都是为公民的权利和利益服务的,符合的应遵守,不适宜的,可以按照多数人的意愿修改。 普遍道德原则取向:尊重每个人的尊严、生命价值和全人类的正义。个人可按伦理原则进行选择。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可归纳为三点: 道德发展具有固定不变的顺序 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 10岁前,多以前习俗水平为主 少年期个体大多处于第2、第3两个阶段 青年期发展到以第3、第4两个阶段为主导 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 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只能决定道德发展的内容和速度,不能影响道德发展的顺序

练习 单项选择题 1 青年期(也称成年初期)的年龄范围是( ) A 15-16岁至25岁 B 17-18岁至28岁 C 17-18岁至35岁 D 17-18岁至45岁 答案:C

练习 多项选择题 1 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 ) A 个体成熟因素 B 社会背景因素 C 个人自我调节因素 D 自然环境因素

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 第一单元 中年期的更年期 第二单元 对中年期心理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单元 中年期的认知发展 第四单元 中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第一单元 中年期的更年期 更年期 女性更年期 男性更年期 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 更年期的年龄在50岁左右 女性更年期的年龄早于男性 更年期是人生进入衰老过程的起点 女性更年期 多数妇女发生在45~55岁,一般延续8~12年,第二性征逐渐退化,出现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的一些症状。 男性更年期 性功能降低,伴有植物神经性循环机能障碍,精神状态和情绪时常变化。

第二单元 对中年期心理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一、中年转换期 二、中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 三、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角色 四、中年期是充满挑战的人生阶段 莱文森:经历中年转换期(40-45岁)达到中年高峰期(55-60岁)。 二、中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 个体对社会影响最大,社会向个体要求最多的时期 三、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角色 教育青少年子女,照顾老年父母,维护家庭和谐。 四、中年期是充满挑战的人生阶段 一些中年人存在中年危机现象,即个体经历身心疲惫、主观感受痛苦的阶段。

第三单元 中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中年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二、中年期的智力发展 中年期思维的现实性、灵活性和智慧性 拉勃威维夫:实用性的思维形式是成年人思维进一步发展的特点。 中年人辩证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年期的智力发展 早期对中老年期智力发展趋势的观点 20世纪50年代前,韦克斯勒认为智力随年龄衰退,在当时被普遍接受。 特殊智力学说 卡特尔:液态智力(信息加工能力)和晶态智力(文化知识能力),在成人阶段,液态智力开始下降,晶态智力保持稳定和上升。

第四单元 中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中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影响自我发展水平的因素 年龄、受教育水平、认知发展水平 关于自我的概念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自我是第一“组织者”;自我改变意味着个体的思想、价值、道德、目标等组织方式的改变;自我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成年期的自我发展水平 尊奉者水平:按规则行事。 公平水平:已具有自己确定的理想和目标,但思想认识具有二元性。 自主水平:承认并接受社会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 整合水平:不仅能正视矛盾冲突,还会积极解决。 影响自我发展水平的因素 年龄、受教育水平、认知发展水平

第四单元 中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二、中年期的人格特征 中年期人格结构的稳定性 中年期人格的成熟性 中年期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人格结构的构成成人不变,各成分的平均水平不变 中年期人格的成熟性 内省日趋明显 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 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中年期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第四单元 中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三、适应环境的控制理论 人的行为控制系统: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 初级控制:通过改造环境而控制环境的企图 次级控制:透过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的企图 控制理论: 初级控制是人的根本愿望,当其受阻时,进行次级控制。 良好的次级控制策略会对初级控制的失败产生有效的缓冲作用。 成年期的初级控制水平稳定,次级控制水平的策略丰富而宽广,随年龄增长更加多样和有效。

练习 单项选择题 1 中年期的年龄范围是( ) A 30岁-40岁 B 35至60岁 C 45岁至65岁 D 50岁至65岁 答案:B

练习 单项选择题 2 更年期是指( ) A 个体在中年期出现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 B 个体在老年期出现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 C 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 D 仅指女性更年期 答案:C

练习 单项选择题 3 更年期发生的年龄大约在( )岁左右。 A 40 B 50 C 60 D 70 答案:B

练习 多项选择题 1 中年期的人格变得较为成熟,具体表现为( ) A 内省日趋明显 B 男性更加男性化,女性更加女性化 C 心理防御机制运用得越来越少 D 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答案:AD

第八节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 第一单元 老化的原因 第二单元 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变化观 第三单元 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第四单元 老年期的人格特征 第五单元 老年生活的心理适应

第一单元 老化的原因 个体变化 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 遗传学说:衰老是按遗传程序实现的,是有规律的退化。 行为老化学说:退行性变化是由于精神退化机能引起的,主要从行为变化中反映出来。 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 疏离学说:老年人与社会的脱离是造成个体老化的主要原因。 适应学说:老年期的主要变化是人际关系的改变。作为一种适应手段,老年人必须杜绝自我封闭的生活方式。

第二单元 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变化观 一、老年丧失期观 二、毕生发展观 老年期是一生获得的丧失时期,即身心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和生活价值的丧失。 肯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的基本常规,但过于注重生物机体和年龄因素对心理变化的影响。 二、毕生发展观 心理发展和行为变化贯穿人的一生 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方向、形式和速率各有不同 心理发展过程既有增长也有衰退 心理发展是由多重影响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共同决定的,但各个子系统对不同发展时期的影响强度有明显区别:成熟因素对儿童期影响强度最大、社会文化因素对成熟期影响强度最大、个人因素的影响强度逐渐增加,在老年期最大。

第三单元 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一、感知觉发生显著的退行性变化 感知觉是衰退最早,变化最明显的心理活动。 老年期视觉减退 老年期听觉减退 视觉敏锐度下降、视野缩小、聚焦能力减弱、暗适应所需时间延长。 老年期听觉减退 近65%老年人听力减退,听觉敏锐度逐渐丧失,高音听力减弱更明显。50-60是听力减退的转折期,60岁以后逐渐下降,80岁以后下降尤为明显。 味觉、嗅觉和触觉迟钝 50岁以后,开始出现退行性变化,60岁以后,越来越明显。

第三单元 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二、老年期的记忆减退特点 老年人记忆衰退的年龄趋势 老年期记忆衰退的特点 人的记忆发展变化趋势:儿童期逐步发展,少年期至成年期达到高峰期,40-50岁出现明显减退,其后基本稳定,70岁是衰退关键期,此后更加明显。 老年期记忆衰退的特点 机械记忆衰退明显,意义记忆较之为慢。 再认能力逐渐老化,但比回忆保持较好。 识记和回忆“姓氏”最难。

第三单元 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老年人的主要记忆障碍 信息提取困难 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较少主动地运用记忆策略和方法 回忆比再认明显要差 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老年人的学习记忆较多依赖于从长时记忆中取得支持,难以建立和过去经验无关的全新联系。 较少主动地运用记忆策略和方法 20岁组青年运用:意义联系法、分类法、联系实际法、想象法,80岁组老年人只有4%运用。 文化因素对记忆影响显著

第三单元 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对老年期记忆减退的解释 老年记忆衰退的延缓和弥补 三、老年期的智力减退 加工速度理论:加工速度减慢 工作记忆理论:缺乏信息加工资源。 老年记忆衰退的延缓和弥补 利用多种感觉器官。 建立良好的日常生活秩序,必要的事情可以写备忘录。 放缓学习和做事情的步调。 有意识地进行改善记忆的训练,注重运用记忆策略。 增强记得住的信心。 三、老年期的智力减退 老年人智力有所衰退,但是又并非全面衰退,有着不平衡性。

第四单元 老年期的人格特征 一、老年期人格特征的稳定性 二、老年期人格特征的变化 三、造成老年人人格变化的因素 老年人的人格表现出基本稳定的倾向。 二、老年期人格特征的变化 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性并趋于保守、回忆往事 三、造成老年人人格变化的因素 生物学的衰老:大脑的衰老、感觉器官的衰老 心理上的老化:失去对生活的热情,疑病、对死亡恐惧。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社会疏远老人,老人退出社会。

第五单元 老年生活的心理适应 一、对老年期的退行性变化和对老年期生活的心理准备 二、社会角色和活动的积极转换 个体寻求适应自己的活动内容并积极参与,从中获得新的满足感。 三、体现老年人的价值,维护自我尊严 四、夫妻恩爱、家庭和谐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要素 五、深化朋友之间的友谊关系 六、避免逃避式的适应方式

练习 单项选择题 1 老年期(也称成年晚期)一般是指( )岁以后。 A 50 B 60 C 70 D 80 答案:B

练习 单项选择题 2 老年丧失期观认为( ) A 心理发展是可以逆转的 B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C 老年期的心理机能不断衰退 D 老年期的心理机能的衰退也可以叫做“发展” 答案:C

练习 单项选择题 3 ( )是老年期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A 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 B 人格出现偏差 C 情感脆弱 D 人际交往技能降低

练习 多项选择题 1 有关老年心理变化的主要观点有( ) A 老年丧失期观 B 毕生发展观 C 认知发展观 D 道德发展观 答案:AB

练习 多项选择题 2 老年丧失期观认为老年期丧失的内容包括( ) A 身心健康 B 经济基础 C 社会角色 D 生活价值 答案:ABCD

练习 多项选择题 3 毕生发展观认为( ) A 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老年期也在发展 B 年龄(即时间)是心理发展或衰退的唯一根据 C 心理发展总是由增长和衰退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的 D 心理发展是由多重影响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共同决定的 答案:ACD

练习 多项选择题 4 老年期记忆力下降是因为( )。 A 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 B 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快 C 工作记忆容量变小 D 工作记忆容量变大 答案:AC

谢谢! 祝:考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