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登 岳 阳 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Advertisements

第三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扬子中学 宋咏春 王国维 “ 二重证据法 ” 传世文献与地下考古相互印证。
第 5 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北京人、山顶 洞人时期用的 生产工具是什 么? 打制石器 河姆渡人、半 坡人时期用的 生产工具又是 什么? 磨制石器 夏商西周时期 用的生产、生 活工具又是什 么呢? 青铜器.
《礼记 · 学记》学习心得报告 教育的本质与运用 主讲人:徐浩明. 一、认识什么是教育 二、明白教育的本质 三、如何落实德行教育.
人是万物之灵长,世界的主宰。 人体是造化的杰作,天地间最 美的形体。 艺术从其诞生的那天起,就把 人体供奉在它那神圣的殿堂中。
(一)由来: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冬至后 108 天,春分之后,谷雨之前,在每年的阳历 4 月 5 日。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 五百多年的历史。 《历书》: “ 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时万物皆洁 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 名。 ”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解释下面 “ 将 ” 的意义: ①将进酒( ) ②呼儿将出换美酒( )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 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⑤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 ⑥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不得惜 ( ) ⑦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 动 词、请 qiāng 动词、拿 jiāng 动词、扶 jiāng.
朗读全文,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少顷( shǎo ) 犬吠( fèi ) 呓语( yì ) 夫叱大儿声( chì ) 夫齁声起( hōu ) 意少舒 ( shāo ) 中间( jiàn ) 曳( yè )屋许许( hǔ )声 几欲先走( jī )
北京 烤鸭.
唐诗两首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登岳阳楼 ——杜甫.
兵 车 行 杜甫.
人教版语文 三年级下册 语文园地四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珍珠鸟.
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来自德国的 犟龟jiàng guī ——德国:米切尔·恩德.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有了路 路尽天绝处 尝试着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品读论语之四---- 巧言令色非君子.
【苏轼轶闻】.
诗 经 卫风·氓 聆 听 三 千 年 华 夏 先 民 吟 唱 感 受 公 元 前 东 方 文 明 辉 煌.
第十四篇 答李翊書 韓 愈.
六国论 苏 洵.
史記 貨 殖 列 傳                                                            商业篇.
陈情表 李密 龙江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错别字的五种成因.
32*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秦始皇兵马俑.
寓言四则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2、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3、智子疑邻《韩非子》 4、塞翁失马《淮南子》
语文大课堂经典诵读 四年级(上).
短文两篇 《孟子》 制作:郭锦维 单位: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一中.
大师 的 童稚活泼 亲切可爱.
“缅怀先烈”之旅 班级:六年级 教者:贾瑞涛.
欣赏歌曲 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这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轻声诉说,还有一只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这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再也没来过,只有片片白云悄悄落泪,只有阵阵风儿为她唱歌,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
扁鹊传.
贴经: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将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遮盖住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它是古代科举考试“明经科”中的一种试题类型。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永远面对的选择 ——生活从哪里开始.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 多媒体课件.
高考复习专题 文言文翻译
语文园地五.
我的四季 张洁.
蜡烛 西蒙诺夫.
水浒传奇 古公檀父 来朝走马 率西水浒 至于岐下 ——《诗经》 黄律引小组
童年的发现 (俄)费奥多罗夫.
顶碗少年.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 5.我给江主席献花 第一课时 侯小群.
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们为什么使你难忘?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师恩难忘》。首先我们就去名人殿堂来认识一下作者。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酒 中国是一个 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
雪 鲁 迅.
丹江口市实验中学 王元智.
杨玉环(公元719-756年) 杨玉环,名玉环,字太真,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原名杨芙蓉(故有芙蓉出水),出生地为四川成都,祖籍山西永济。杨贵妃自小习音律,善歌舞,姿色超群。曾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yǎn),是蜀州(四川崇州)司户,其叔父杨玄璬(jiǎo)曾任河南府士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10岁左右,父亲去世,她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璬家。后来又迁往山西永乐(山西永济)。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科普说明文 生物入侵者 高天群.
单元导读告诉了 我们什么 ? 1、把握课文内容,体会 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 些启示?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让“历史解释”落地 湖州市德清县第一中学 高建峰 2016年4月18日.
文化底蕴与作文 第一节:底蕴成句 【温馨点拨】:底蕴成句是把含有文化底蕴的内容表达成句。底蕴成句有三种情况:
第10课 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瓦子中学 张广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圆又圆,像火球, 一大早,准时到。 花草树木,有了它, 生机勃勃,又一天。
小壁虎借尾巴 认识这是什么动物吗? 壁虎.
嬴政并吞六国 “姜尚渭水钓鱼” —— 鱼; “秦琼长安卖马” ——马肉; “苏武北海牧羊” ——羊肉; “张飞蜀都卖肉” ——猪肉;
碳汇资本在旅游融资中的应用研究 阚如良 梅雪 孔婷 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主教: 游建凌.
诗经·蒹葭.
十六年前的回忆 四川省宜宾市农业街小学校 王明金.
农谚两则 江津区四牌坊小学王永平.
乌鸦喝水.
20 谈礼貌 合肥市螺岗小学 赵勋.
17、小壁虎借尾巴 授课班级:一年三班 授课人:马海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阐析】 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我们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文言实词的复习一不要离开原文(语言环境),二不要离开课本,应该说我们高中三年的学习,在高考卷上最直接体现出来的,就是课内所学的文言文。大家一定要牢固掌握三年来课内学过的文言实词,掌握它的常见义项、用法。三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具体讲就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考纲规定的文言文实词是120个(P092)

1、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实词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5、通假字 6、偏义复词

一、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数,白话以双音词居多数,这是在词汇方面的一个很大的变化,由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白话双音词。 (一)文言单音词与白话双音词的演变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数,白话以双音词居多数,这是在词汇方面的一个很大的变化,由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白话双音词。 大致有三种情况:

1、在原来的单音词后面或前面加一个辅助成分(亦称前缀、后缀)。 【例如】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师:老师,加前缀) ②“止有剩骨。”《狼》 (骨:骨头,加后缀)

2、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 【例如】 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传:流传)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强:强健)

3、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 【例如】 ①“学不可以已。” 《劝学》 (已:停止) ② “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 (益:更加)

(二)不要把文言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的一个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为主,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白话中变成一个双音词,初学文言的人往往用白话的词义去解释,结果就歪曲了原意。 【例如】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 (“中间”是两个词,“中”是其中的意思, “间”读jiàn,夹杂的意思 。)

(三)不要把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 双音词 文言文中也有小部分双音。 其构成情况大致如下: (1)联绵词 1、单纯的双音词 (2)音译词 (3)叠音词 双音词 (1)变义复合词 2、合成的双音词 (2)偏义复合词

1、单纯的双音词 B.叠韵联绵词。【例如】 (1)联绵词 A.双声联绵词。【例如】 ①《阿房宫赋》“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②《〈指南录〉后序》:“……辗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③《孔雀东南飞》:“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 B.叠韵联绵词。【例如】 ①《劝学》:“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孔雀东南飞》:“窈窕世无双。” ③《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赢得仓皇北顾。”

(2)音译词 【例如】 ①《木兰诗》:“可汗大点兵。” ②《苏武传》:“因厚赂单于。” ③《琵琶行》:“犹抱琵琶半遮面。” ④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3)叠音词 【例如】 ①《孔雀东南飞》:“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②《岳阳楼记》:“若夫霪雨霏霏,连日不开。” ③《孔雀东南飞》:“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2、合成的双音词 (1)变义复合词 【例如】 复合词本是由两个以上的单音词复合而成的,因此有些复合词的两个以上的词素会改变原来的意义。 ①“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秋水》 “望洋”指仰视的样子,不能理解为“看着大海”。 ②《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③《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偏义复合词 就是一具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A、两个语素相对的。 【例如】 《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 B、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 【例如】 《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 C、两个语素是相反的。 【例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出入:偏义复词,进入。)

二、文言词汇的古今异义 古今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也有少量的词,几千年来,词义没有什么变化。如“人”、“树”、“牛”、“山”、“水”等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古今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也有少量的词,几千年来,词义没有什么变化。如“人”、“树”、“牛”、“山”、“水”等等。 这里我们要着重讲讲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情况。

1、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的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括在今义之中。是概念外延的扩大,词义由特指到泛指,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或者应用范围扩大。 有以下四种类型:

【例如】 (1)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 ①“雏”。 《说文》:“鸡子也。”本义指小鸡。现在指幼小的动物或幼儿,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如“雏鸟”、“雏形”等等。 ②“皮”。 《说文》:“剥取兽革者谓之皮。”本义指“兽皮”。现指动植物体表面一层组织,以及包在外面的东西。如“树皮”、“封皮”等等。

【例如】 (2)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它感情相似的意义。 ①甘”。 《说文》:“美也。”“物之甘美者也,甜也。”现在常用的意义除了指味美,味道甜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甘心情愿”。 ②“苦”。 《说文》:“苦,苓也。”“苓”是一种苦菜,表示味苦的意思。现在的“苦”,不仅有“甘苦”之“苦”义,还衍生出“辛苦”、“痛苦”等义。还有像“病”(重病——病)

(3)由专名扩大为通名。 【例如】 ①“江”、“河”。 古代专指长江、黄河之名,后来扩大到河流的通名。 ②“好”。 原义指女子貌美,后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善良的品质等。 ③“中国”。 原义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4)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 【例如】 “秋”。 《说文》:“禾谷熟也。”本指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后由一个季节扩大为一年的意思。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2、词义缩小 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 词义的缩小有以下三类:

(1)词义程度的减弱 【例如】 ①“饿”。 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孟子·告子篇》:“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即用“饿”的古义。今义的“饿”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弱了。 ②“怨”。 古义指“恨”的意思。《屈原列传》:“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个“怨”即是古义。今义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从无怨言”、“任劳任怨”。

(2)词义的表示范围的缩小 【例如】 ①“禽”:原是飞禽走兽的总称。《华佗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这里的“禽”,显然是古义。今义的“禽”,词义范围缩小为专指鸟类。如“家禽”、“飞禽”。 ②“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触龙说赵太后》:“丈夫变爱怜其子乎?”这里指成年男子。今义“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 ③“子”:最初是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孩女孩都称子。现在“子”只指“儿子”。 ④“臭”:古代泛指气味。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

(3)词义义项的减少 【例如】 ①“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劝。《劝学》之“劝”就是鼓励的意思;《赤壁之战》:“肃劝权如瑜还。”即“劝说”之意。今义中只剩下“劝说、规劝”这一义项。如“劝人改过”。 ②“迁”。古义常用义项有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指南录〉后序》:“战、守、迁皆不及施。”(迁移);《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太史令。”(调任、升职);《屈原列传》:“顷襄王怒而迁之。”(流放)。今义“迁”只剩下“迁移、变换”之义。如“迁居”。 ③“让”:文言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现在只用前一意义。

3.词义的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有以下四种:

【例如】 (1)由表示甲事物转移到表示乙事物 ①“币”: 古义指礼物。“置币遗单于”。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 ②“涕”: 古义指眼泪。《促织》:“儿涕而去。”今义一般作“鼻涕”解。

(2)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表示乙动作 【例如】 ①“走”: 古义为“跑”、“逃跑”。“窃计欲亡走燕”。今义的走是“步行”的意思。 ②“去”: 古代指离开某地,现在则指到某地去。“去国怀乡”。“念去去千里烟波” ③“勤”: 古义是“辛苦”,与“逸”相对。《肴之战》中“勤而无所,必生悖心”的“勤”就是“辛苦”的意思。今义“勤”已没有它的原义了。转移为“做事尽力,不偷懒”的意思。

古今词义的范围,从心理活动转移到动作方面来 。 (3)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移到表示乙义的范围 【例如】 “慢”: 古义是“怠慢”的意思。 今义的“慢”是速度缓慢,与“快”相对。 古今词义的范围,从心理活动转移到动作方面来 。

【例如】 ①牺牲: ②“假”: (4)由甲义转移为乙义时,词性也产生转移 古义指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牛、羊、猪等牲畜,属名词。《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即是古义。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属动词。 ②“假”: 古义指“借”的意思,属动词。《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假”即是古义。后来“假”逐渐转移为“假期”和“真假”的“假”,不仅古义消失了,词性也由原来的动词转移为现在的名词或形容词。

4、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 【例如】 ①“很”: 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 ②“怨”: 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5、词义强化 ①“恨”: ② “诛”: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 【例如】 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② “诛”: 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6、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 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有以下四种。

(1)褒义词变化为贬义词 【例如】 ①“明哲保身”: 源出《诗经》:“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赞扬一个人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今义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 ②“衣冠禽兽”: 原指官司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现在指穿在衣服戴帽子的畜牲。比喻道德败坏、行为像畜牲一样的人。

(2)贬义词变化为褒义词 “乖”: 古义指偏执、不驯服。《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即是古义。 【例如】 “乖”: 古义指偏执、不驯服。《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即是古义。 今义是“听话、安顺”的意思。如“这孩子真乖。”

(3)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 ①“谤”: ②“祥”: 【例如】 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过失。《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即用古义,今义“谤”有恶意中伤的意思。 ②“祥”: 古义指预兆、有吉有凶。《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即是古义吉凶预兆的意思。今义多指吉兆,如“吉祥”。

7、名称说法的改变 【例如】 ①“足”改称”脚”。 ②“甘“改称“甜”。 ③“目”改称“眼睛”。 ④“日”改称“太阳”。 ⑤“寡”改称“少”等。

8、单音词变为复音词 【例如】 ①“前”变为“前面”。 ② “敌”变为“敌人”等。

三、一词多义 【概说】 要求熟记、掌握,并能运用120个实词的每个义项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要求熟记、掌握,并能运用120个实词的每个义项

【例1】“食”: ②吃的东西,食物。《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①吃。《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②吃的东西,食物。《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③专指饭。《隆中对》:“百姓孰敢不箪食(sì)壶浆以迎将军乎?” ④读sì,喂。《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⑤通“蚀”,亏损。《易·丰》“月盈则食。”

【例2】“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掌握一词多义的方法】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这样,我们应该从理解一个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各个引申义和假借义。 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一是要掌握一个词的常见义项,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较大的义项;二是掌握联系语境推断的具体含义的方法;三是注意古义与一词多义的交叉现象。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这样,我们应该从理解一个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各个引申义和假借义。

1、了解词义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本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 【例】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为跑等。 另一种理解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兵士”,“走”的基本意义是“步行”。在现代汉语中所谈的基本义是指后者。 【例】 (1)战则请从[跟随] (2)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攻伐] (3)范增数目项王[眼睛] (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换取]

【引申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 【例如】 “深” 基本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如说:“这条河很深”、“这个院子很深”、“深山”、“深耕”。这几个“深”用的都是“深”的基本义。 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下这些引申义: ①深奥,深刻,深入。如:“道理很深。” ②深厚,深刻。如:“友谊很深。” ③时间久。如:“夜深人静。” ④浓,重。如:“颜色太深。” “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比喻义 】 也属于由词的本义的一种引申,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但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面产生的新义。 【例如】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本义: 比喻义: “头和颈”。 指“某个集团的领导人”。

【练习】 (1)地下工作: “地下”比喻隐藏在敌人势力范围内。 (2)点滴经验: “点滴”比喻零星的,微小的。 (3)冻结资金 “冻结”比喻阻止流动或变动。 (4)乱扣帽子: “帽子”比喻罪名或坏名义。

【假借义 】 (我们必须熟记初高中教材中出现过的通假字) (1)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2)至莫夜月明 【例如】 所谓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字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义。 【例如】 (1)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2)至莫夜月明 (我们必须熟记初高中教材中出现过的通假字)

2、掌握一词多义的方法 (1)抓住词的本义,进行推衍联想。 【例如】“亡” 《说文解字》说:“亡,逃也”,可见“亡”字的本义是“逃跑”。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②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④暮而果大亡其财。 ⑤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逃跑) (指人的死亡) (指国家的灭亡) (丢失、丧失) (通“无”,相当于“没有”)。

①由具体到抽象 (2)抓住词义引申的一般趋势: 【例如】“爪牙” 本指鸟兽用以自卫和谋生的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劝学》“引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用其本义。 后来,比喻得力的帮手与武士,用久了新的意义便固定了下来,不再是临时的比喻手法了。《诗经·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

女子得男子以为伴表示貌美。 ②由个别到一般 【例如】“末” 本义是树梢,引申为末端,再引申为细小。 ③由实到虚 【例如】“果” 由果实,引申为结局,再虚化为副词、连词。 ④因果引申 【例如】“好” 女子得男子以为伴表示貌美。

3、了解一词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 (1)类似联想 本义“开弓”—延引—牵引—引导 (2)接近联想 本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 【例如】“引 ” 本义“开弓”—延引—牵引—引导 (2)接近联想 【例如】“兵” 本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 (3)对比联想 【例如】“去 ” 本义“藏”—离开—废除—舍弃

四、偏义复词 【概说】 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 偏义复词是文言实词运用的一种特殊现象。偏义复词并不固定,它只是在一定语境中,为了句式的整齐或行文的需要,在本应用一个的地方用上了偏义复词。

【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 “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掌握偏义复词的方法】 【例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 一、对此类的词的识别,主要是把它放入语境当中,联系上下文,看它是否符合语境,符合逻辑关系。 【例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 这句话是用来描写刘兰芝的,刘兰芝是一个知书达礼、勤劳善良、忠于爱情的妇女形象,所以不分昼夜勤于的只能是“作”,耕作、劳作,而非休息,故此处只取“作”意,“息”只作陪衬,这样既合语境又合逻辑。

【例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 二、在辨别偏义复词是一定要把两个语素相近的偏义复词与同义复词区别开来。 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形式: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例如】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例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

【同义复词】 1、谨庠序之教,申之义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 ——“庠序”,同义复词,两者都是学校,只是时代不同叫法不同,故合译为“学校”。 2、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从许”,同义复词,都有“答应”之意,故合译为“答应或允许”。 3、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廉颇蔺相如列传》 ——“恐惧”,同义复词,都有“害怕”之意,故译为“害怕或恐惧”。 4、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藩篱”,同义复词,都有“篱笆”之意,故译为“篱笆”,比喻边境的屏障

【文言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5、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  偏义在“谢”,“代”是衬字。 6、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偏义在“兄”,“弟”是衬字。指刘兰芝的兄长。 7、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偏义在“目”,“耳”是衬字。只要注意到“耳目之观”的“观”字就可知道。另外,“芙蕖”即荷花。 8、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9、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10、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11、冀缓急或可救助   偏义在“急”,“缓”是衬字。 12、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偏义在“饥”,“穰”是衬字。“饥”,灾年;“穰”,丰年。联系下文禹汤遭受连年水灾旱灾,故“饥穰”当偏指“饥”。

13、但欲求证煞费苦心,不复顾利害 偏义在“害”,“利”是衬字。 14、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偏义在“女”,“子”是衬字。 15、去来江口守空船 偏义在“去”,“来”是衬字。 16、孰与君少长? 偏义在“长”,“少”是衬字。意谓“谁的年龄大”;

17、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偏义在”深(深度)”,”浅”是衬字。 18、死生,昼夜事也   偏义在“死”,“生”是衬字。 19、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偏义在“往”,“来”是衬字。指宋朝的使者北往,不指元军的使者南来。 20、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偏义在“实”,“虚”是衬字。

2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偏义在“异”,“同”是衬字。 2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偏义在“巷”,“陌”是衬字。 23、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偏义在“远”,“近”是衬字。 24、噌吰如钟鼓不绝   偏义在“钟”,“鼓”是衬字。

25、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偏义在“钟”,“罄”是衬字。 26、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偏义在“作”,“息”是衬字。状语“勤”只能修饰“作”不能修饰“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无义起陪衬作用。 27、今有一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在古代有区别,种树曰“园”,种菜曰“圃”。现代则泛指种植果树蔬菜的地方。在本句中,看句后有“窃其桃李”,可知“园圃”在此仅指种树的地方。 28、曾不吝情去留    “去”和“留”意思相反,在这里只取“去”的意思。

祝同学们高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