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学
目录 一、经济学就在你身边 二、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三、经济学中的几个概念 四、经济学中的几个图形
一、经济学就在你身边
经济学就在你身边 十九世纪末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的马歇尔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事务的学问。直到今天,美国经济学家曼昆(现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29岁即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在他最畅销的《经济学原理》中也承认,马歇尔对经济学的定义跟一百多年前提出时一样正确。实际上经济无时无刻不在你身边。
经济学就在你身边 我们身边每天都会产生很多问题: 为什么春节的火车票这么难买? 为什么医生收红包屡禁不止? 为什么银行的利率时高时低? 为什么中国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日前美国宣布近期推出的第四轮量化宽松措施(QE4),这是什么信号?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对你手中的外币资产会产生怎样影响?
经济学就在你身边 为什么会有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怎么产生的?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会有经济波动?美国的金融危机为什么就演变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为什么资本近期在加速离开中国? ……这些问题可能让你感到困惑,也时常成为人们争论的话题。
二、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1776年,一个叫亚当.斯密的英国人发现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主张国家不要干预经济。(这一年,《国富论》诞生) 他曾写道:国王陛下,请您不要干预国家经济,回家去吧!国家做什么呢?就做一个守夜人,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看看有没有偷盗行为,这就是国家的任务。
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但是,当西方国家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无形的手”不起作用了。这时,又有一个人站出来了,他说,经济这么萧条、股市这么低迷,事业这么严重,你们都没办法了,我有办法。这办法就是“看得见的手”,就让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这个人就是凯恩斯,也是个英国人。他说这话的时候是1936年。那一年,他的《通论》诞生。
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第一个英国人是经济学鼻祖,第二个英国人是宏观经济学之父 这两个人影响的绝不仅仅是几个世纪、几十个世纪,而是整个世界的思想和社会发展进程 人类早在两千过年前就有了哲学和社会学,但是经济学的历史却很短,只有两百多年 但是经济学家的思想对于人类的影响将极其深远
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经济学家的思想无论是否正确,其力量之大都超过对它们的通常理解。事实上,世界总是受这些思想统治的。许多自以为不受任何理论影响的实践家却往往是某个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Keynes
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让我们透过这两位伟大的历史人物的生平背景来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社会和时代。 亚当.斯密(1723-1790)三岁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终生未娶。他小的时候差一点被吉普赛流浪汉抢走,是他的舅舅听到哭声把他抢回来了。当斯密奠定经济学体系的基础,成为一个伟大经济学家时,传记中这样写道:“他的舅舅幸运地为世界挽救了一个天才,正是这样一个天才创造了经济学;否则这个社会将多了一名算命先生,少了一个经济学家。” 他从小生长在一个小渔村里,那里有个码头。由于贸易发展,那里发展成为一个城市。船员们出海回来就坐在那里一边喝啤酒,一边谈论其见闻。
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由此,他发现了贸易对于一个国家、对于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他从小就是个智力超群的孩子,14岁进入格拉斯高大学,17岁获得硕士学位。1746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先在爱丁堡大学任讲师,28岁担任格拉斯高大学逻辑学教授,29岁改任道德哲学教授。 他因为教学水平高超、极富思辨力而远近闻名。
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1763年,他辞去教授职务,担任布莱克公爵的私人教师。年薪非常优厚(300英镑加旅费,再加300英镑津贴)。 1764年,他陪着年轻的公爵踏上欧洲之旅,来到欧洲大陆后,他才发现,原来英国这么落后,欧洲却如此发达。他们先后到了法国、德国等国家,游历了欧洲,极大增长了见闻。 在此期间,他拜访了很多研究经济的学者:重商学派、重农学派,前者主张商业创造价值,后者主张农业创造价值。斯密则提出,劳动创造价值。
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在欧洲侍学两年半后,斯密回到英国,带着丰厚的报酬回到家乡。随后十年,他深居简出,思考着一个问题:这个社会究竟是怎么运转的呢?(社会财富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才能创造出财富来?) 经过十年的冥思苦想,他终于发现,原来这个社会的运转靠的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每个人在做事时,并没有首先想到社会利益,而是如何最有利于自己,追求的是个人利益。
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当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牵着他,其结果是要比他真正想要促进社会利益要好得多。 他认为自己发现了经济社会(当时是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真正内核。为此,他兴奋异常,在屋子里来回踱着步子。 于是,一部旷世之作《国富论》诞生了。正是从斯密开始,人类才有了现在意义上的经济学。
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斯密主张国家不要干预经济,而是让经济自由发展,让价格机制自发地起作用。每个人都会自动按照价格机制根据自己的利益去做事,这样经济自然就会发展了。 在其思想指引下,英国经济首先得到发展,然后是西欧,之后是美国。斯密的思想统治了资本主义世界达150年之久,人们用他的理论管理国家,政府不干预经济,只做“守夜人”,让经济自由发展。直到今天经济学家们还在争论不休:政府究竟该不该管着经济?还是政府应该回家去?
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直到1929年,一场空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了:以美国股市崩盘开始,引发了西方国家一连串反应。首先是美国股市崩盘、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经济陷入前所未有的大萧条,然后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西方各国都深陷经济大萧条之中。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银行家在路边擦皮鞋,鞋匠跟其大讲股市如何赚钱。回到家后他想,鞋匠都在谈论股市,股市一定充斥大量泡沫,他当机立断卖出手上所有股票,成为灾难中的极少数幸存者。
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然而,幸存者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在这场股市大崩盘中血本无归,于是,跳楼者众。 这场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太严重了,以至于没有哪个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幸免。这时人们不禁要问: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哪儿去了?他不是说国家不用管,经济就可以自动发展吗?怎么现在经济不能发展了?怎么失业问题解决不了?怎么银行都倒闭了?怎么股市都崩盘了?经济到底怎么才能恢复过来呢?
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完全自由的资本主义社会必定会经受经济周期问题。其实很简单,所有企业家和资本家追求的都是生产效率,即生产成本足够低,而产品数量足够多。企业的收入中只有一部分是员工的工资,这结果就是社会的总需求不足,老百姓需求的最大值就是拿到手的全部工资,而全部工资只占企业收入的一小部分,换句话说:老百姓的全部工资收入,是不足以买下社会总产出的。在多数情况下这不是个大问题,但如果有太多的人向银行贷款扩大生产,使得短时间内社会总供给大幅超越总需求,那么经济就会经历调整,这表现为萧条,使得总供给减少,同需求之间建立新的平衡,这就是经济周期的基本原因。
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值此关键时刻,又一个英国人站出来了,他的全名叫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了《通论》,《通论》是经济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凯恩斯说,“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经济危机问题。经济这么萧条、股市这么低迷、失业如此严重,就需要“看得见的手”来走出危局。 所谓“看得见的手”,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政府没钱可以发国债,用以拉动经济,刺激经济回升,他讲过一个“挖坑理论”。
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挖坑理论”是指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让政府出钱请工人开工,由此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雇两百人挖坑,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这叫创造就业机会。雇两百人挖坑时,需要发两百个铁锹;当他发铁锹时,生产铁锹的企业开工了,生产钢铁的企业也生产了;当他发铁锹时还得给工人发工资,这时食品消费也都有了。等他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时,还得发两百把铁锹,还得发工资。。。。
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那么,你想想看,这是怎么创造就业机会的呢? 他举这样一个浅显的例子,是想说明当一个国家经济萧条时,政府不是没有办法,而是应该出来做点事,用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发国债的方式把经济从大萧条中拉出来。 正是从凯恩斯开始,政府开始用经济学理论指导干预经济生活,也使得经济学理论从微观走向宏观,从个体分析走向总体分析。因此,他被尊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
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谈到凯恩斯,他有很多传奇故事。他是个数学神童,成绩非常好,获得剑桥大学奖学金,1902年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数学系读书。第一学期结束后,没能考上第一名,他想,既然自己不能名列第一,就不是神童,就决定不做数学家。 那做什么好呢?受到家庭熏陶,他从小能思善辩、见识广博,就想去当文官吧,可以周游世界。于是选择当文官之路。 英国文官考试非常严格,为此他需要旁听很多课程,通过考试才能获得文官资格。
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他有幸旁听了英国另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的《经济学原理》。马歇尔是微观经济学的集大成者、著名的教授。 凯恩斯坐在后面旁听,没有人注意到他。但是当他把考卷交上去后,马歇尔发现了这个天才,他在答卷上写道:“这是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答卷,深信你今后的发展前途,绝不仅止一个经济学家而已!如果你能成为非常伟大的经济学家,我将深感欣慰。”当时,凯恩斯才18岁!
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他去参加文官考试时,各科的成绩都是A,只有经济学不及格,他还是名列第二。他非常生气地说:“典考官的经济学水平怎么能看出我经济思想的光辉呢?” 结果,他没有去成英国财政部,而是被派到印度事务部。没想到正是这第二名造就了他,使他亲眼看到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财政部没有钱,拿什么去打仗呢?他看到了政府债券是怎么产生的,债券是怎么发出的,战争打完了,钱是怎么回来的,他目睹了整个发债的过程。
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战争结束后,马歇尔还记着这位有经济学天赋的年轻人,把他请回剑桥大学做了经济学讲师。从事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目睹了1929年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于是,他提出了“看得见的手”,即,国家宏观调控。 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政府可以加大财政赤字、发行公债,把经济激活,政府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解决经济问题。凯恩斯认为,供给不会自动创造需求,政府要去刺激需求、拉动经济,靠“看得见的手”、靠国家干预来解决社会经济问题。
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正是从凯恩斯开始,在他的理论指导下,西方国家政府从“守夜人”转向“救世主”。 西方国家经济真的在他的理论指导下开始复苏,美国从罗斯福总统开始,采取一系列“新政”措施(被后来人成为“罗斯福新政”,这是相对于过去不干预经济的“旧政”而言的)。包括建设很多基础设施、修建铁路、铺设公路等,使美国从经济大萧条中走了出来。 随后,其他西方国家政府也纷纷开始干预经济,刺激经济从萧条中复苏。
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有人说政府的干预和支出大多是没有效率的,这个说法没错,但关键不在于有效还是无效,而在于过剩的产能必须要被消耗掉,否则社会就会进入萧条期,用更加痛苦的方式来减少多余供给,这是普通老百姓所不能承受的代价,因此政府的无效行为反而看上去很有效。 政府的刺激为什么会有效?罗斯福总统曾说过一句名言:我们唯一需要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由于人们对未来悲观失望,这本身就足以造成社会总需求下降,人们宁愿把钱都放在枕头底下也不愿意拿出来消费,继而加重产能过剩的问题,使得萧条进一步恶化。如果政府能够帮助人们重建信心,那么对尽快走出萧条是非常有帮助的。
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可以说,凯恩斯开启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历史。他的思想的传播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又一次繁荣。美国、英国和整个西方世界从经济衰退中走了出来,出现了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经济的蓬勃发展。尤其是二战以后,西方各国政府都开始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政府如果对经济干预程度太深,那么过犹不及,这结果就是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大大增加了,一直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美国深陷越战泥潭,以及石油危机的影响,使得美国的总需求大大超过了总供给,这结果就不是萧条了,而是全面的通货膨胀。
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于是,凯恩斯的批评者出来说,凯恩斯的这套理论也不灵了!政府用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宏观调控怎么也不行了呢?当政府进行大量投资的时候,经济没刺激起来,物价先涨上去了。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怪现象,这被称为“滞胀”。
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这时候,很多经济学派应运而生,比较著名的是货币主义学派,其代表人物叫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2006)。 弗里德曼说,都是你凯恩斯“赤字财政”惹的祸,没有你的理论,经济会有滞胀吗? 他的药方是:经济发展多少,货币就增长多少,只要控制住货币供给量,就不会产生通货膨胀。 里根上台后,有人对他说,你别刺激需求了,你去增加供给吧,经济就会发展起来,结果就出现一个供给学派。还有新制度学派、福利学派等等。
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然而,进入2007年以后,美国首先爆发次贷危机,随后陷入金融危机,随后西欧、东欧、北欧、俄罗斯、日本等或先或后都陷入经济危机,中国也深受影响,经济发展由明显过热迅速转向下滑趋势。 于是,自2008年开始至今,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刺激经济计划红火出台,由于经济形势仍旧不明朗,各国政府干预手段推陈出新,至今愈演愈烈。 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敢说它把所有经济问题都解决好了,比如说失业问题、经济放缓、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债务问题、赤字问题、股市问题、等等。我们有幸和这个时代、这个学科一起成长!
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当经济发展出现问题时,就有人研究它,就会提出新的想法和理论,去解决问题。 总体上看,经济学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派主张“看不见的手”(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派),主张小政府、“守夜人”;另一派主张“看得见的手”(被称为新凯恩斯学派),主张政府进行宏观调控、解决经济问题。
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欧洲经济经历了十年的低谷,欧元在向上升;进入21世纪,欧洲经济出现问题,欧债危机面临难题,欧元走势迷雾重重。日本经历了十年的经济不振,21世纪来临后,依然在低谷中徘徊。美国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高增长,在2001年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2008年爆发金融海啸之后,美国经济明显陷入了衰退。而我们中国的经济呢?自1978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步入了上升通道,最近几年经济年增长率都达到了10%。在当今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不在宏观经济问题上费思量,没有哪一个国家敢说它的宏观经济没有问题。
讲述经济学的故事 宏观经济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讲,都是一个难题。日本经济曾经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一直以世界第一的速度在发展。日本的汽车、家电,日本的所有东西,都向世界各地出口。而1989年经济泡沫破裂以后,日本经济一直在走下坡路,至今仍在进行着艰难的产业结构调整。日本的经济整整失去了20年,中国在2010年GDP总量超过日本。 这些年来日本的银行利率趋近于零,我们把它称为零利率。都这么便宜了,日本人怎么不去借钱呢?都接近零利率了,大家还去存钱,都不去借钱。因为无论借钱去办实业,借钱去炒股票,借钱去做什么,都很难赚到钱,所以,他们不去借钱。当经济一直疲软的时候,你不要轻举妄动,你动的时候经济有可能继续下降。 有经济学家给日本政府支招儿,让日本政府给国民10%的通货膨胀预期,看他们花钱不花钱!日本政府对此一直非常慎重,不敢轻举妄动,因为当真正的通货膨胀来临,经济出现失控时,无论对政府还是对国民,都是一个灾难。
三、经济学中几个概念
蝴蝶效应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西方流传的一首歌谣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将军; 伤了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 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 的十分微小的变化,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 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案例 1986年5月12日,当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起时,因为一块小小的价值仅7美元的橡胶垫片出现问题,67秒后,5亿美元的航天飞机连同7名宇航员的瞬间灰飞烟灭。
启示1 “蝴蝶效应”存在于我们的安全运维工作中,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一次故障事件,甚至一场大的金融悲剧。
启示2 “蝴蝶效应”存在于我们的人生历程中:一次大胆的尝试,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习惯性的动作,一种积极的态度都可以得到生命中意想不到的收获,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 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 运。”
青蛙现象 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启示1 我们的组织和社会生存的主要威胁,并非来自突如其来的事件,而是由缓慢渐进而无法察觉的过程形成。我们不能只重视突如其来的危险,而忽视那种缓慢而又微小甚微的危险,因为,那种缓慢而又微小甚微的危险,才是最可怕的!
鳄鱼法则 这是经济学交易技术法则之一,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 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止损是证券投资的一项基本功,世界上成功的证券投资人在进入市场之前,都会反复训练对这一原则的理解程度。由于人性天生的弱点会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操作,一次大亏,足以输掉前面99次的利润,因此严格遵守止损纪律便成为确保投资者在风险市场中生存的唯一法则。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最好立即止损。
鲶鱼效应 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鲶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原来鲶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 加 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 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
羊群效应 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盲目跟风。它的理论是: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
管理学: 由于对信息掌握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人们很难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从众行为。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 一种非线性机制。
经济学: 羊群行为是行为金融学领域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现象,主流金融理论无法对之解释。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刺猬法则 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抱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由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即你和对方是什么关系就要保持什么样的距离。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将人际交往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双方当下的关系相称。
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15厘米之内, 个人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少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近范围距离为46~76厘米之间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 社交距离: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近范围为1.2~2.1米 公众距离: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 听众所保持的距离。近范围约3.7~7.6 米,远范围在10米之外。
破窗理论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 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 不觉羞愧。
经济学理论: 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破窗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就是典型的“破坏创造财富”,比如自然灾害、战争之后的重建家园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犯罪学理论: 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 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通过对当年意大利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富的观察,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经济学家说,有这样两种人,第一种人占有80%,拥有20%的财富,第二种人占有20%,确拥有80%的财富,原因就是第一种人每天只会盯着老板的口袋,总希望老板能给他们多一点钱,而将自己的一生租给了第一种人。第二种人则不同,他们除了做好手边工作之外,还会用另外一只眼睛关注正在多变的世界,他们明白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于是第一种80%的人都替他 们打工。
管理学范畴有一个著名的80/20定律,它说一个企业80%的利润通常来源于20%的项目。与二八定律相悖的有“长尾理论”。 二八法则告诉我们: 1.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经营和管理中要抓住关键的少数;要找出那些能给企业带来80%利润、总量却仅占20%的关键客户,要把主 要精力花在解决主要问题、抓 主要项目上。
2.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要用平和的心态去理解。 20%的人成功------------------80%的人不成功 20%的人支配别人--------------80%的人受人支配 20%的人做事业----------------80%的人做事情 20%的人把握机会--------------80%的人错失机会 20%的人状态很好--------------80%的人态度不好 20%的人永远赞美、鼓励------%80 的人永远漫骂、批评 20%的人会坚持-----80%的人会放弃
马太效应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 公的现象。
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有时也称为边际贡献,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 增加的)。
通俗的解释是: 我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
案例 我们在饿了的时候,给你拿了一盘包子,你在吃第一个,乃至第三个都非常香,最后吃饱了,再吃剩下几个包子时觉得一点香的感觉都没有,这 就是边际效应,物质消费达到了一 定的程度,人们就开始对这种状况 的消费会产生一种厌倦的心理。
劣币驱逐良币 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16世纪铸币时代,英国人格雷欣发现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在银和金同为本位货币的情况下,政府为金币和银币之间规定价值比率,并按照这一比率无限制地自由买卖金银,金币和银币可以同时流通。由于金和银本身的价值是变动的,这种金属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与两者兑换比率相对保持不变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复本位制无法实现。比如说当金和银的兑换比率是1:15,当银由于银的开采成本降低而最后其价值降低时,人们就按上述比率用银兑换金,将其贮藏,最后使银充斥于货币流通,排斥了金。
GDP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它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两辆汽车相撞,一辆需要大修,一辆全毁,需要重买,保险公司也只好理赔。正当三方都很沮丧的时候,一个经济学家对他们说,感谢你们又为汽车修理业、汽车制造业、汽车销售业创造了几十万元的GDP。这就是GDP。
小国货币的原罪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提出了“小国货币的原罪”说:如果小国经常项目不断逆差,它就要靠借外债来弥补其贸易逆差,这会导致其货币不断贬值,积累的债务负担越来越重,直到破产边缘(上世纪90年代初的拉美国家外债不断膨胀就是如此);如果经常项目顺差,就会不断积累外汇储备,本币不断升值,外汇储备不断缩水,国内流动性充斥,资产价格高企,直到发生泡沫经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的日本就是一例)。
只有保持经常项目收支平衡,且与大国货币汇率保持稳定,才能避免损失。即使是美元滥发引起美元贬值趋势,也是一样,小国必须调整以跟上美元贬值的步伐,不然自己货币升值过大或过小,都会引致大量对本币的投机活动,直至引起本国经济衰退(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的泰国等)。小国货币单独采取措施抗衡美元的结果无异于“自杀”,这就是美元霸权下小国货币附庸地位的悲哀,也是中国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动机。
四、经济学中几个图形
需求曲线 一般情况下,一个物品的需求与其价格成反比,即随着价格的升高,对其需求越少。 需求价格弹性 定义: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分类 如急救药、棺材等 不管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都固定不变 Ed=0 完全无弹性 如黄金、二战时期军需品等。 价格一定,需求量无限大 无穷弹性 如衣服等 需求量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 |Ed|=1 单一弹性 生活必需品,如粮食等 需求量变动率小于价格的变动率 |Ed|<1 缺乏弹性 奢侈品、保健品。如汽车等 需求量变动率快于价格的变动率 |Ed|>1 富有弹性 举例 图形 含义 系数 类别 P Q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1)购买欲望:欲望强,弹性大;欲望弱,弹性小。 (2)可替代程度:替代品多,越相近,弹性大;替代品少,差别越大,弹性小。 (3)用途的广泛性:用途广,弹性大;用途少,弹性小。 (4)使用时间:寿命长,弹性大;寿命短,弹性小。 其它,时间、地域差别、消费习惯、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因素也影响弹性大小。
需求弹性的应用 (1)|Ed|>1的情况。由于价格变动1%,会使需求量变动超过1%,这样,需求量增加获得的收入就大于价格下降而减少的收入,降价不仅增加销售量,而且增加销售收入。对这类商品注意不要轻易提价,应尽力降低价格,以扩大销售量,增加销售收入,适宜采取薄利多销的竞争策略。 P Q P0 P1
(2)|Ed|<1的情况。由于价格变动1%,需求量变动不到1%,这样,需求量增加获得的收入就小于价格下降而减少的收入,降价会增加销售量,但同时也导致销售收入下降,提价尽管使销售量有可能减少,但却能增加销售收入。对这类商品可采取适当提价的策略。但考虑到市场竞争和消费者的利益,企业也不能单纯从提价来增加销售收入,最主要的还是靠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要,适销对路,扩大销量来增加经济效益。 P Q P0 P1
归结起来,价格与销售收入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表所列: (3)|Ed|=1的情况。需求量增长所增加的收入正好等于价格降低所减少的收入,这时企业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灵活的价格策略,如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可适当降价;为了树立优质优价的形象可适当提价。 归结起来,价格与销售收入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表所列: Q P P0 P1
蛛网理论 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在多数情况下不一致; 本期的产量决定本期的价格; 本期的价格决定下一期的产量。 由此,形成三种不同的蛛网图。
A、当 Es < Ed 时, 呈“收敛型”蛛网 (即当供给曲线较陡、需求曲线较平缓时) P S D N2 N0 E N3 N1 Q O M2 M0 M3 M1
B、当 Es > Ed 时, 呈“发散型”蛛网 (即当供给曲线较平缓、需求曲线较陡时) P D S N2 E N0 N1 N3 Q O M2 M0 M1 M3
寻求农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P S2 D S1 S N2 E N0 N1 N3 Q O M2 M0 M1 M3
(即当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斜率绝对值相等时) C、当 Es = Ed 时, 呈“封闭型”蛛网 (即当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斜率绝对值相等时) P D S N2 E N0 N1 Q O M2 M0 M1
拉弗曲线 税率 100% A 75% F E 35% B O C 5000亿 $ 政府的税收额
在经济学界,美国供给学派经济学家拉弗(Arthur B Laffer)知名度颇高。在1980年的总统竞选中,里根将拉弗所提出的“拉弗曲线”理论作为“里根经济复兴计划”的重要理论之一,并以此提出一套以减少税收、减少政府开支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纲领。里根执政后,其减税的幅度,在美国的历史上实为罕见,经济增长也出现当时少有的景气,可以说“拉弗曲线”理论立下了汗马功劳。 “拉弗曲线”的原理并不复杂,它是专讲税收问题的,提出的命题是:“总是存在产生同样收益的两种税率。”主张政府必须保持适当的税率,才能保证较好的财政收入。“当税率为100%时,货币经济(与主要是为了逃税而存在的物物交换不同)中的全部生产都停止了,如果人们的所有劳动成果都被政府所征收,他们就不愿意在货币经济中工作,因此由于生产中断,没有什么可供征收100%税额,政府的收益就等于零”。税率从0~100%,税收总额从零回归到零。“拉弗曲线”必然有一个转折点,在此点之下,即在一定的税率之下,政府的税收随税率的升高而增加,一旦税率的增加越过了这一转折点,政府税收将随税率的进一步提高而减少。
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与美国当时的情形极为相似,近年来,偷逃漏税行为愈来愈严重,税收总额实际在减少。造成经济主体偷逃漏税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主体法制观念不强的原因,也有征管体制不利的原因。从税率的角度来看,也确实存在税率过高的因素。应该降低税率,使企业休养生息,才能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
洛仑兹曲线及基尼系数 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 O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P(%) I(%)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A B Y
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设计的判断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收入基尼系数的经验范围 1.0 差距悬殊 0.9 0.8 0.7 0.6 差距很大 0.5 差距较大 0.4 相对合理 0.3 比较平均 0.2 0.1 0.0 差距悬殊 差距很大 差距较大 相对合理 比较平均 绝对平均
中国基尼系数超过0.4的警戒线 2007年世界银行报告指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高于所有发达国家。(日本为0.25,韩国为0.32) 全世界只有29个国家的基尼系数超过中国,其中27个来自拉美国家和非洲,只有2个来自亚洲(马来西亚0.49和尼泊尔0.47)。
奥肯定律与菲利普斯曲线 奥肯是一个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定理是他于 1960 年提出的。 该定理说明了失业率和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收入减少 2.5%(2%、3%);反之,失业率每减少1%,则实际国民收入增加 2.5%。
菲利普斯曲线 最初用来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A.W.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失业率与工资上涨率成反向关系。 由于工资上涨意味着物价水平的上涨,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就存在同样的关系: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成反向关系。失业率低对应高物价,失业率高则物价相应可降低。 通货膨胀总是可以通过忍受较高的失业率加以解决。失业率总是可以承受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得到降低。。
菲利普斯曲线 O U,U*为实际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参数ε衡量价格对失业率的反应程度。 如ε为2,则U-U*每增加1%,物价π下降两个百分点 通胀率与失业率缺口有关 U,U*为实际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参数ε衡量价格对失业率的反应程度。 如ε为2,则U-U*每增加1%,物价π下降两个百分点 U(%,失业率) 通胀率Л O PC 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物价变动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 U=U*
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临界点是指政府对于失业率或通胀率的“社会可接受程度的理解”。 在“临界点”上的通胀率与失业率,是社会可以接受的,此时政府不必采取措施对经济调节。如图5%有通胀与5%的失业率表明社会可以接受的“临界点”,若超过,政府就有必要采取干预措施。如d点,有必要采取紧缩政策,增加失业以降低通胀水平 π d A 5% PC 5% U(%)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