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 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国际贸易的概念 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 掌握《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一)定义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是指世界各个国家(地区)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 动,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或 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与联系。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是指一国或地区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商品和劳务 的交换活动。(又称国外贸易/进出口贸易)
试问: 讨论: 国际贸易、对外贸易 二者相同吗? 中国大陆对香港的贸 易是属于对外贸易吗? (2) 服务贸易绝对是无形商品吗? (1)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者有什么区别? (2) 服务贸易绝对是无形商品吗? 国际贸易、对外贸易 二者相同吗? 中国大陆对香港的贸 易是属于对外贸易吗? 为什么有货物和服务 的贸易的说法?
国际贸易 对外贸易 VS. 相同点 不 同 点 两者都是跨越国界所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 两者的角度不同,国际贸易着眼于全球范围,而对外贸易仅着眼于某个国家(或地区)。 例如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就称为中国的对外贸易,而从整个国际范围来看,即为国际贸易。 不 同 点
两个基本条件 (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因此,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对外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属于历史范畴,它是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外贸易 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 可供交换的 剩余产品(经济条件) 各自为政的社会 实体(政治条件) 两个基本条件 因此,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对外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思考:国外贸易与国内贸易比较 贸易地位 流通、中介 相 同 点 贸易方式 G-W-G’ 贸易内容 货物、服务 贸易目的 赚钱
语言交流、风俗习惯、政法制度、市场调研 困难 不 同 点 货币与度量衡、商业习惯、交易环节等 复杂 信用风险、商业风险、政治风险 风险大
(三)世界贸易发展进程 1、古代的世界贸易: “地区间贸易” 欧洲国家在古罗马、古希腊时出现了最初的国际贸 易,或确切地讲是“地区间贸易”。 2、地理大发现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 。 3、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 改变了世界贸易中的产品结构,国际贸易真正出现 大发展并开始形成世界市场。 4、二战之后: 国际贸易进入又一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尤其是服 务贸易、跨国公司和对外投资获得很大发展。
二次大战后国际贸易有以下主要变化: (1)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大增加 (2)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重 要组成部分 (3)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流 向,“北北贸易”取代“南北贸易”成为主 要的贸易模式 (4)区域性自由贸易迅速发展
世界货物贸易额 单位:亿美元 年份 出口 进口 贸易总额 1950 554.00 580.00 1134.00 1960 1131.00 世界货物贸易额 单位:亿美元 年份 出口 进口 贸易总额 1950 554.00 580.00 1134.00 1960 1131.00 1194.00 2325.00 1970 3145.81 3289.21 6435.02 1980 19936.25 20474.25 40410.50 1990 34250.43 35565.09 69815.52 2000 61648.40 63728.75 125377.15
二战后世界贸易(出口)发展情况 (1950年-2000年,10亿美元) 二战后世界贸易(出口)发展情况 (1950年-2000年,10亿美元)
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中国早在西汉就有与中东、欧洲贸易往来的著名 的“丝绸之路” 。 从丝绸之路到鸦片战争,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徘 徊不前。 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大门被欧美大炮轰开。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才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
随后,由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贸易 禁运等多种原因,中国又继续执行闭关锁国的政 策,对外贸易再次陷入停滞徘徊的状态。 于是,中国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由1959年的 1.9%下跌到1969年的0.8%, 再进一步下跌到1978 年的0.74%! 1978年后,中国对外经贸进入到迅速增长阶段。 1978—2006年,年对外贸易总额由仅为206.4亿美 元上升到17606.9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在15%以上, 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和世界平均年增长率。成为世 界第三大贸易国。 思考:另外两大贸易国是???
中国的服务贸易在80年代后期也 开始发展起来。 服务出口由1982年的仅27亿美元, 增加到1990年的57.48亿美元, 再增加到2005年的1570.81亿美 元, 成为全世界排名第8位的服 务出口国家。
二、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 自然分工;生产力极度低下;无剩余产品;无阶级和国家。 原始社会初期 生产力发展;有少量剩余产品;出现偶然的物物交换。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生产力发展;有少量剩余产品;出现偶然的物物交换。 原始社会野蛮时期的中级阶段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出现商品生产、商品交换、货币、商品流通、商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交换关系扩大,私有制产生。 原始社会野蛮时期的高级阶段
一、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 公元前2000年后,腓尼基(Phoenicia)(地中海沿岸国家,现黎巴嫩境内)成为依靠对外贸易获得繁荣的民族。 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衰落,希腊继起称雄东海,成为地中海贸易中心。 罗马帝国在不断征服他国的过程中,扩展对外贸易。 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灭亡,地中海地区和欧洲各国步入“中世纪”。
一、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 奴隶社会国际贸易的特点 进入国际贸易的商品很少。 国际贸易的范围有限。 商品结构单一,地理集中。 小结: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地位并不重要 ,但是它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扩大,对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十字军东征:西欧天主教会、封建主和大商人以保护基督教圣地为借口,对东地中海沿岸国家发动的殖民地侵略远征。共八次,前后近200年(1096-1291)
二、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我国古代著名东西方贸易通道“丝绸之路”,东起我国长安(今西安),西经甘肃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西抵欧洲黑海、地中海。
二、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二、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封建社会国际贸易的特点 国际贸易的规模仍不大。 国际贸易商品仍以奢侈消费品为主,还包括一部分土特产品。 国际贸易范围有所扩大。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国际贸易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 (16—18世纪中叶) 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大大扩展了国际贸易的规模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 (16—18世纪中叶) 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大大扩展了国际贸易的规模 Christopher Columbus (1446?-1506) Ferdinand Magallen (1480?-1521)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对外贸易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 (16—18世纪中叶) 贩奴船上的奴隶们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国际贸易 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 (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叶) 18世纪中期的产业革命(蒸气机的应用)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坚实而又广阔的物质基础。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国际贸易 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五大变化: (18世纪后期1765—19世纪中叶1870) 国际贸易量迅速增加。 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工业品的比重上升。 贸易的方式有了进步,出现了商品交易所和期货交易。 国际贸易的组织方式有了改进,日趋专业化。 政府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有转变,对具体经营的干预减少。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国际贸易 3、资本主义垄断时期 (19世纪末—今) 两个阶段:1、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国际贸易 2、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的新发展 (1)速度——国际贸易发展迅速 (2)结构——新产品大量涌现 (3)角色——发展中国家地位有所增强 (4)政策——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相互并存的时代
二战后中国贸易发展情况 (1950年-2001年,亿美元)
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5世纪初——18世纪中叶,重商主义 18世纪中,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20世纪后的赫克歇尔和俄林的H-O 模型; 里昂惕夫的“里昂惕夫之谜”; 保罗.萨缪尔森建立的特殊要素贸易模型; 巴格瓦蒂提出的“巴格瓦蒂效应”; 保罗.克鲁格曼 的规模经济贸易模型; 雷蒙.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等。
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模型 古典 贸易 理论 新古典 当代 主要 理论模型 主要理论 贡献者 关键 假设 决定贸易模式 的主要因素 1、绝对成本 贸易模型 亚当.斯密 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固定的产品边际成本;完全竞争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固定的规模报酬(无规模经济);不考虑需求 生产技术绝对不同 (绝对劳动生产率差异) 2、比较成本贸易模型 大卫.李嘉图 生产技术相对不同 (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 新古典 1、资源配置贸易模型 赫克歇尔 俄林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产品边际成本递增;完全竞争商品和要素市场;固定的规模报酬(无规模经济) 资源禀赋不同 2、特殊要素贸易模型 保罗. 萨缪尔森 当代 1、 规模经济贸易模型 克鲁格曼 产品生产具有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竞争的要素市场 生产规模不同 2、 产品周期贸易模型 雷蒙. 弗农 生产技术的不同阶段
1.关于国际贸易的基础 从供给方面即生产成本上解释: (1)用技术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基础的斯密模型和 李嘉图模型 (2)用资源的不同配置来解释贸易基础的赫克歇 尔-俄林模型 (3)用市场和生产规模不同来解释贸易基础的规 模经济贸易模型 (4)用生产技术的不同阶段解释成本优势动态变 动的产品周期理论
从需求方面解释贸易基础的主要有: (1)用偏好不同解释贸易模式的偏好相似理论 (2)用收入不同解释贸易模式的林德模型
这些经济学家从各种角度,各个 方面对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践进 行了分析论证,其所采用的方法越来 越精细,手段越来越严密,国际贸易 理论也因而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 支并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第三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范围: (1) (2) (3) (4) 商品和服务的国际流动 第三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范围: 国际贸易理论既研究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 国际流动的原因和方向,也研究流动的结果(主 要指对各国生产、消费、商品价格和社会各集团 利益的影响)。 商品和服务的国际流动 (1)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技术知识的国际传播 (2) (3) 商业、产业和消费政策 (4) 经济增长、技术变动对贸易的影响
实证的(Positive)理论 规范的(Normative)理论 二 分析方法: 从研究性质来看,国际贸易理论可以分为: 实证的(Positive)理论 规范的(Normative)理论
实证分析: 规范分析: 主要揭示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各种贸易行为和政策的前因后果而不去评论其好坏对错。实证分析是一种技术分析。 主要是对实证分析的结果作出诊断和评论。这种诊断、评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认识和价值观。
二者关系 通常密切相连,不可分割。 实证分析为规范分析提供基础,离开实证分析的 理论往往缺乏说服力。 如果仅仅是实证分析而没有规范分析则会失去经 济学的社会意义。 因此,整个国际贸易理论应该是实证与规范的统 一。
第四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工具 1、一般(总体)均衡分析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 第四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工具 1、一般(总体)均衡分析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 2、局部均衡分析 (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 : 生产可能性曲线 社会无差异曲线 机会成本 供给曲线 需求曲线
一、总体均衡分析 (一)供给方面: 生产可能性曲线 (PPC) R 大米数量 小麦数量 W A B C D
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是指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利用现有资源可能生 产的最大产量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 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 四大假设 1、固定的资源 2、充分就业 3、生产技术 4、两种产品
生产可能性曲线可以是一条直线, 也可能是一条 向外凸或向里凹的曲线,其形状取决于各种产品 生产的机会成本。 因此,用小麦衡量的每单位大米的机会成本为: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如大米)而必须放弃的其它产品(如纺织品)的数量。 大米的机会成本= 减少的小麦产量/ 增加的大米产量
机会成本不变的PPC 机会成本递增的PPC 机会成本递减的PPC 小麦 大米 小麦 大米 小麦 大米
(二)需求方面:社会无差异曲线 (CIC) 小麦 更高的社会福利水平 CIC3 CIC2 CIC1 大米
一、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 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Quantity of X Quantity of Y Indifference Curve Lower indifference Curve Higher indifference Curve O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且凸向原点的曲线。 在同一平面图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且任意两条无差异曲 线不能相交;每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一种满足水平即效用水 平。而且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大。
在没有收入限制情况下,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 偏好选择任何一种组合。 但当其选择一种组合时,他必须放弃其他组合。 表示消费者选择不同组合替代关系的是“边际替 代率”,它正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三)封闭条件下的总体均衡 在一般均衡分析中,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供给,社会无 差异曲线表示需求。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追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即在有限 的生产能力上选择能够带来最高福利水平的商品组合。 将上面的两图重叠置于同图中,当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 会无差异曲线相切,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等于产品消费 的边际替代率。
(机会成本递增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小麦数量 W (P*r/P*w) (Pr/Pw) C A F E 0 R 大米数量 CIC3 D CIC2 B CIC1 C E 0 R 大米数量
供 求 相 等 二、局部均衡分析(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 局部均衡分析使用的主要分析工具是供给曲线和需 求曲线。 价格 S Pe D Qe Qe 价格
(一)封闭经济中的市场均衡 中国大米市场 大米价格 (P) (Q) 过 剩 S 供给 D 需求 短 缺 3 P* =2 1 e D 需求 短 缺 0 100 Q*= 150 200 大米数量 (Q)
(二)开放经济中的产品市场 供给<需求 供给>需求 进口量=Q4-Q3 出口量=Q2-Q1 价格 价格 S S P1 D P2 Q1 Q2 数量 Q3 Q4 数量 供给<需求 进口量=Q4-Q3 供给>需求 出口量=Q2-Q1
开放经济中中国大米市场 大米 价格 (P) 大米 价格 (P) S 供给 出 口 S 供给 P* =3 e’’ P* = 1 进 口 出 口 S 供给 S 供给 P* =3 e’ e’’ P* = 1 进 口 D 需求 D 需求 0 100 200 大米数量(Q) 0 100 200 大米数量 (Q) (a) (b)
练 习 一、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 2、对外贸易 3、局部均衡分析 二、填空题 练 习 一、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 2、对外贸易 3、局部均衡分析 二、填空题 1. 在经济学理论中,封闭条件下社会效用的最大点应该是生产可能性曲线与_________相____的那一点。 2. 在开放经济中,商品的相对价格决定于________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 3. 对外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有可供交换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因此,从根本上说,_________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对外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4. 2-2-2模型是指由两个国家、两种_________和两种________组成的世界。 5. 从研究性质来看,国际贸易理论可以分为_________的理论和_________的理论。 6. 在一般均衡分析中,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_________,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_________。
三、判断正误 1、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是完全相同的概念。 ( ) 2、国际贸易真正出现大发展并开始形成世界市场,则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尤其是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后。 ( ) 3、局部均衡分析使用的主要分析工具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和需求曲线。 ( ) 4、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俄林。 ( ) 5、早在15世纪至16世纪初,即在西方国家的原始积累初期,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已出现。 ( ) 四、简答题 1.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关系如何? 3.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主要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