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分配的意義 所得分配的種類 功能性所得分配 個人所得分配 「為誰生產」是基本的經濟問題之一,也就是「如何分配」的問題。經濟學所討論的「分配」(distribution)指「將生產活動的成果分給參與生產的經濟成員之經濟行為。」 所得分配的種類 功能性所得分配.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一節 國民所得的概念 第二節 國民所得會計 第三節 名目國民所得與實質國民所得 第四節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第五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第五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第十三章 國 民 所 得.
Advertisements

6-1 國民所得的概念 6-2 國民所得的內容 6-3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6-4 「貧窮」與「富裕」-國民所得 分配不均度的測量第六章 國民所得.
經濟學 .方文碩、楊永列、葉志權 合著.前程文化 出版 第 12 章 國民所得的衡量 本章學習目的 瞭解國內生產毛額 瞭解國內生產毛額之衡量 瞭解各種國民所得之間的關係 瞭解物價水準與物價指數 瞭解實質國民生產毛額 瞭解國民所得會計之限制 瞭解家計單位所得分配衡量 瞭解新經濟福利指標 瞭解綠色國民所得帳.
1 第十章 CH10 分配理論 所得分配涉及一國的貧富差距與社會公平,深受各國 政府重視,也是近年來的熱門議題,本章從分配的意義與 所得分配的種類談起,再介紹三種常見所得分配不均度的 測量指標,有助於讀者瞭解所得分配的概念。 10-1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10-2 所得分配不均度的測量所得分配不均度的測量.
Chapter 11. 行銷管理 Chapter 11 訂價概 念 11-2 行銷管理 Chapter 11 訂價 概念 11-3.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地圖符號:圖例 地圖符號:圖例.
13.1 國內生產毛額 國內生產毛額的定義 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收益的種類 溫故知新 1.
獨占與管制 張清溪 / 台大經濟系.
所得分配及其不均度測量 個人所得來源的管道 及其差異原因 1.
經濟學 I 第十一章 工資與地租.
6 生產者決策的基礎 第5章探討消費者行為, 導出需求線。 本章及下一章分析生產者行為, 導出供給線。 生產者行為, 按三個步驟分析:
以無異曲線分析物價指數作為COL指標, 有高估或低估的現象。
物價膨脹與通貨緊縮 物價膨脹.
第十章 分配理論 10-1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10-2 所得分配不均度的測量 10-3 所得分配與社會福利
廠商的目標在追求利潤最大。 第6章分析生產與成本, 本章加入收益, 分析完全競爭市場廠商利潤最大的產量, 以及供給線與生產者剩餘。
5.1 自然對數函數:微分 5.2 自然對數函數:積分 5.3 反函數 5.4 指數函數:微分與積分 5.5 一般底數的指數函數和應用 5.6 反三角函數:微分 5.7 反三角函數:積分 5.8 雙曲函數.
消費、儲蓄與投資 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
第四章 資金成本.
九十八學年度第一學期經濟學 Chapter 4 價格彈性.
六、生產決策與完全競爭 生產的基本概念 生產理論 成本分析 完全競爭的短期均衡 完全競爭的長期均衡.
完全競爭市場的廠商 14.
國民所得會計帳 國民所得會計帳 1.
Notes appear on slides 4, 6, 65, and 67.
本章內容要點: 成本與廠商決策 短期的成本結構 平均成本與邊際成本的關係 長期的成本結構 規模經濟 等產量曲線與成本分析.
經濟學 I 第三章 消費行為的研究.
7 生產者的選擇 前章分析需求線背後的消費者行為, 本章討論供給線背後的生產者行為, 並導出供給線。 生產者行為可分三個步驟來討論:
第五章 成本理論.
第4章 即期匯率的決定(I).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16 國民所得的意義與衡量 討論總體經濟的問題與對策, 必須有衡量總體經濟活動的具體指標。國民所得是用來測度總體經濟活動的量標。
6 生產者決策的基礎 本章及下一章則要討論供給線背後的生產者行為;從追求利潤最大的行為。對生產者行為的了解,可分為三個步驟:
本講章由楊偉文博士編寫 作為香港管理專業協會 「企業管理文憑課程」授課之用 ® 2009
生產要素市場 Copyright © 2008 Cengage Learning.
寡占理論 複習一下 1.
完全競爭市場廠商短期均衡 完全競爭市場廠商 虧損的三種情形 簡報是否有重複? 1.
第五章 成本理論 5-1 成本與利潤的觀念 5-2 短期成本 5-3 長期成本.
學習目標 知道生產要素市場的特性。 描述邊際生產力。 說明生產要素價格的決定。 知道勞動市場供需與工資的關係 OBJECTIVES.
四種市場結構的類型與比較 完全競爭市場的特徵.
第四章 生產理論 1.生產函數 2.生產期間 3.總產量、平均產量與邊際產量 4.等產量線 5.最適要素僱用量 6.規模報酬.
積分的商業應用 不定積分的商業應用 1. 邊際成本函數  2. 邊際收益函數  3. 邊際利潤函數  4. 若已知 
要素需求:勞動和土地市場.
Chapter 18 The Markets for The Factor of Production
貨幣需求理論- 凱因斯的流動性偏好說 財金二丙 4A 林昕宜 指導老師 陳曉蓉 老師.
15.5 最大值和最小值 的問題 附加例題 9 附加例題 10 © 文達出版 (香港 )有限公司.
第 1 章 緒 論 經濟學 精簡本 作者 謝振環.
生產要素 (一) 生產要素可以分為原始投入(primary input)和中間投入 (intermediate input)兩種。
Definition of Trace Function
個體經濟學 張清溪 / 國立台灣大學
學習目標 知道生產要素市場的特性 描述邊際生產力 知道勞動市場供需與工資的關係 知道基本工資、外勞引進對勞動者的影響 OBJECTIVES.
經濟學 學經濟.
需要量變動與需要變動 影響需要變動之因素-其他因素 1.
圓的定義 在平面上,與一定點等距的所有點所形成的圖形稱為圓。定點稱為圓心,圓心至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稱為半徑,「圓」指的是曲線部分的圖形,故圓心並不在圓上.
獨占性競爭 17.
機會成本知多少 機會成本的定義 1.
產品設計與流程選擇-服務業 等候線補充資料 20 Oct 2005 作業管理 第六章(等候線補充資料)
圖解配方法 張美玲老師製作.
圖解經濟學 第二篇 個體經濟活動.
生產要素 (一) 生產要素可以分為原始投入(primary input)和中間投入(intermediate input)兩種。
Notes appear on slides 8, 20, and 42.
例題 1. 多項式的排列 1-2 多項式及其加減法 將多項式 按下列方式排列: (1) 降冪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升冪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排列 降冪:次數由高至低 升冪;次數由低至高.
17 國民所得與經濟福利 本章將首先介紹物價指數的衡量方法,並用以計算平均每人實質國民所得; 再說明國民所得作為福利指標的失。
第 3 章 彈 性 經濟學 精簡本 作者 謝振環.
( )下列何者正確? (A) 7< <8 (B) 72< <82 (C) 7< <8 (D) 72< <82 C 答 錯 對.
所得分配方式、貧富不均與社會福利 所得分配的方式 1.
課程說明(Course Description)
富爸爸著作 富爸爸實踐家 現金流101活動.
17.1 相關係數 判定係數:迴歸平方和除以總平方和 相關係數 判定係數:迴歸平方和除以總平方和.
第三章 比與比例式 3-1 比例式 3-2 連比例 3-3 正比與反比.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0-1.1 所得分配的意義 10-1.2 所得分配的種類 功能性所得分配 個人所得分配 「為誰生產」是基本的經濟問題之一,也就是「如何分配」的問題。經濟學所討論的「分配」(distribution)指「將生產活動的成果分給參與生產的經濟成員之經濟行為。」 10-1.2 所得分配的種類 功能性所得分配 個人所得分配

1. 功能性所得分配 指依照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的貢獻程度大小來決定其相對的報酬。 其中,勞動的報酬稱為「工資」,土地的報酬稱為「地租」,資本的報酬稱為「利息」,企業能力的報酬稱為「利潤」。

功能性所得分配項目 一般而言,「工資」占總所得的比例最高,也最穩定,「利潤」占總所得的比例最不穩定,常視經濟景氣狀況而波動。

2. 個人所得分配 「個人所得分配」(personal income distribution)係以個人或家庭為對象,又稱為「家庭所得分配」(family income distribution),分析個人或家庭所得分配情形。

洛侖士曲線 吉尼係數 最高組所得相對最低組所得的倍數 所得分配不均度的測量,常用之指標有下列三種:

洛侖士曲線(Lorenz curve) 洛侖士曲線由美國統計學家洛侖士(Lorenz)所提出,乃以圖示法來說明一國所得分配狀況。 其繪製過程如下:   (1)先將家庭按所得大小依序排列。   (2)再將家庭戶數分為若干等分。 (3)在正方形座標圖上,橫軸表示家庭戶數累計 百分比,縱軸表示所得累計百分比,將其標 示在方形圖內,並連結二者關係座標,即為 洛侖士曲線。

下表為臺灣地區2011年家庭可支配所得分配表

將上表繪製於正方形座標圖上,連結坐標位置,即得該年度臺灣地區的洛侖士曲線,如下圖所示。 臺灣地區2011年洛侖士曲線

吾人可由洛侖士曲線的位置,判斷該國所得分配是否平均。 (1)洛侖士曲線愈靠近對角線 ,所得分配愈平均。 (2)洛侖士曲線愈遠離對角線 ,所得分配愈不平均。 (3)洛侖士曲線為對角線 (OE) ,所得分配「絕對平均」。 (4)洛侖士曲線為直角線 (OFE),所得分配「絕對不 平均」。

下圖為甲、乙兩國的洛侖士曲線,甲國的洛侖士曲線較靠近對角線,可得知甲國的所得分配較乙國平均。

若兩國的洛侖士曲線呈相交,如下圖所示,則無法直接得知何國所得分配較平均,因此須利用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來判斷。

2. 吉尼係數 吉尼係數為所得分配不平均區域(洛侖士曲線與絕對平均線所夾半月形面積)占絕對平均線與絕對不平均線所夾三角形面積的比例。

吉尼係數必介於0與1之間,吉尼係數愈大,表示所得分配愈不平均;吉尼係數愈小,表示所得分配愈平均。 吉尼係數由洛侖士曲線求出

所得分配平均度指標之關係:

3. 最高組所得相對最低組所得的倍數 一般以五等分家計來計算最高、最低組所得倍數,這是最簡單的所得分配不均度衡量指標,即最高20%所得組之所得相對於最低20%所得組之所得倍數。當倍數愈大時,表示所得分配愈不平均,貧富差距愈懸殊;反之,倍數愈小則表所得分配愈平均。

10-3.1 所得分配的方式 各取所值 各取所需 各取等份 10-3.2 改善分配方式,增進社會福利

各取所值 「各取所值」(to each according to his contribution)的分配方式是依其貢獻程度分享報酬,可激發上進心,提高努力工作與累積財富的誘因,進而促進社會進步與經濟成長。但此種分配方式容易造成「貧富不均」,如「資本主義」即是採取此種分配方式。

各取所需 「各取所需」(to each according to his need)的分配方式是依其需要決定其所得,而不管其貢獻多少。然所得多寡與個人貢獻無關,將造成缺乏上進、不事生產現象,淪為「均貧」的局面,如「共產主義」即是採取此種分配方式。

各取等份 「各取等份」(to each equally)指將生產之成果由大家平均分配,每個人都獲得相同所得。表面上此種分配是最公平方式,實際上是一種「齊頭式」的假平等,而非真正的公平正義,會降低人們努力上進之誘因,最後仍會淪為「均貧」的現象。

10-3.2 改善分配方式,增進社會福利 上述三種分配方式各有其優缺點,採用任何一種方式均為利弊互見。一般認為,「各取所值」是較可被接受之分配方式,但仍有貧富不均之缺點,此時政府應介入改善,以增進社會福利,主要的方式如下: 以租稅改善所得分配 推行社會安全制度 強化教育訓練

10-3.2 改善分配方式,增進社會福利 以租稅改善所得分配 採取「累進稅率」對所得較高者課徵較高的稅,加強遺產稅與贈與稅之課徵,以降低貧富差距。 政府增加移轉性的社會福利支出,可降低貧富不均的現象。

10-3.2 改善分配方式,增進社會福利 推行社會安全制度 增加移轉性的社會福利支出,如社會救助、失業保險、全民醫療健康保險等,使弱勢者獲得較多之福利照顧。 政府增加移轉性的社會福利支出,可降低貧富不均的現象。

10-3.2 改善分配方式,增進社會福利 強化教育訓練 積極透過教育訓練,提升知識水準培養人力資源,提高生產力,有效增進財富之累積。 政府增加移轉性的社會福利支出,可降低貧富不均的現象。

10-4.1 生產要素需求的特性 10-4.2 生產要素需求的決定因素 經濟循環圖

1. 引申需求 在要素市場中,生產者對生產要素的需求則源自於生產者為生產最終財貨而間接引申而來,是一種「引申需求」(derived demand)或「間接需求」。(例如:消費者購買Iphone 5以滿足其慾望,是一種直接需求,廠商為了供給Iphone 5,對記憶體晶片及其零組件產生需求,則為引申需求。)

2. 聯合需求與競爭需求 生產要素間常存在「互補性」,廠商在生產過程中,必須結合不同的生產要素參與生產。(例如生產自行車的廠商,必須結合車體零件、車胎、作業員、機器設備等要素共同投入,此即對生產要素之聯合需求。)

2. 聯合需求與競爭需求 生產要素間亦可能存在某種程度的「替代性」,廠商可視其生產效率來決定要素的取捨。(例如以機器替代人力生產,此即生產要素之競爭需求。)

10-4.2 生產要素需求的決定因素 1.最終產品的需求 2.產品價格的高低 3.生產要素的生產力 4.其他生產要素的價格 替代性生產要素的價格 互補性生產要素的價格

1.最終產品的需求 市場上消費者對最終產品的需求增加,為了滿足消費者,對生產該產品的生產要素需求隨之增加;若消費者對最終產品的需求減少,則對該產品之生產要素需求減少。 (例如:輕薄、保暖又便宜的發熱衣熱賣,則紡織廠對生產該產品的機器設備也會大增。)

2.產品價格的高低 生產產品的價格愈高,廠商的獲利程度愈大,則對生產要素的需求增加;若生產產品的價格愈低,廠商獲利程度愈小,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減少。 (例如:高品質行車紀錄器價格較高,廠商生產獲利增加,對其零組件的需求隨之增加。)

3.生產要素的生產力 若生產要素的生產力愈高,廠商對該生產要素的需求增加;生產要素的生產力愈低,則對該生產要素的需求自然會減少。 (例如:新科技自動化生產的機器設備使產量大增,廠商在成本變動不大情況下,對該設備的需求也會增加。)

4.其他生產要素的價格 替代性生產要素的價格 若某生產要素價格上漲時,廠商為選擇相對便宜的生產要素來取代較貴的生產要素,故對具「替代性」的生產要素需求會增加。 (例如:生產汽車的工人工資上漲時,廠商會考慮使用可替代「工人」之「機器人」來生產,因此對「機器人」的需求增加。)

4.其他生產要素的價格 互補性生產要素的價格 若某生產要素價格上漲時,廠商對具「互補性」的生產要素需求會減少。 (例如:生產自行車的廠商,當「車身材料」價格上漲時,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數量減少,故對「自行車胎」的需求也隨之減少。)

10-5.1 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 10-5.2 邊際生產力理論 10-5.3 邊際生產力均等法則

1. 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概念 廠商僱用生產要素生產最終產品,在市場銷售後,可產生收益,此即「生產要素之收益」;另一方面,廠商僱用生產要素,必須支付代價,此即「生產要素的成本」。 為便於說明「邊際生產力理論」以決定最適要素僱用量,以下就勞動市場代表生產要素市場,分別就「生產要素收益面」與「生產要素成本面」分析。

2. 生產要素收益面 指廠商每增加一單位勞動(L)的僱用量來生產產品所增加產品的市場價值。

2. 生產要素收益面 指廠商每增加一單位勞動(L)的僱用量來生產產品,會使總收益增加的數量。在要素市場討論「邊際生產力」時是以邊際產量收益(MPR)為主要探討對象。

3. 生產要素成本面 指廠商僱用勞動(L) 所必須支付的總成本。

指平均僱用一單位的勞動(L)所必須支付的成本,等於該生產要素的價格(PL)。

指廠商每增加一單位勞動(L) 僱用量,使總要素成本變動的數量。

4. 最適要素僱用量的決定 廠商增加勞動(L)的僱用量會使總收益增加(即MRPL);增加勞動(L)的僱用量也會使總成本增加(即MFCL)。 1.當MRPL> MFCL時 → 廠商增加要素L僱用量。 2.當MRPL< MFCL時 → 廠商減少要素L僱用量。 3.當MRPL= MFCL時 → 最適要素僱用量(利潤 最大)。

4. 最適要素僱用量的決定

10-5.2 邊際生產力理論 1. 邊際生產力理論基礎概念 「邊際生產力理論」為美國經濟學者大克拉克(John B.Clark)於1899年出版「財富的分配」一書中首先提出。 其假設基礎包括以下三項: (1)生產要素市場為完全競爭市場 (2)規模報酬不變。 (3)邊際報酬遞減。

2. 邊際生產力理論分析 (1)生產要素最適僱用量:MRPL=MFCL。 (2) 生產要素市場為完全競爭市場,則 MFCL=AFCL=PL。(參閱附錄) (3)綜上,最適要素僱用量為MRPL= MFCL=AFCL=PL,即MRPL=PL,表示廠商給付工人的工資(PL)決定於工人的邊際生產力(MRPL)。

當MRPL>PL時→廠商增加勞動僱用量。

假設廠商使用勞動的邊際產量收益(MRPL)如下表所示,若市場工資為2.5萬,依邊際生產力理論,廠商應使用多少勞動? 依邊際生產力理論,最適勞動使用量為MRPL=PL,當L=4時,MRPL=PL=2.5萬,故應使用4單位勞動

3. 廠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 廠商對勞動的需求量決定於勞動的邊際產量收益(MRPL)及工資(PL),因此當要素市場為完全競爭市場時,要素的邊際產量收益(MRPL)曲線,即為廠商對此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如圖所示)。 圖10-9 廠商對勞動的需求曲線

4. 邊際生產力理論的適用範圍 邊際生產力理論為功能性所得分配的基本原則,普遍適用於「工資」、「地租」、「利息」等所得的決定,但並不適用於「利潤」的決定。

10-5.3 邊際生產力均等法則 邊際生產力均等法則(law of equal marginal productivity)指「在各種生產要素價格不變下,廠商使用多種生產要素從事生產時,支付各種生產要素最後一元獲得的邊際產量(MP)均相等,此時成本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