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自杀 一、自杀的本质与分类 二、自杀的成因分析 三、自杀的伦理审视 四、慢性自杀 五、自杀的预防与干预.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一章. 壹、運動與健康的意義 運動的目的,是為了維 持身體的健康。 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就 必須要有適時、適度的 運動。 「健康活力 運動臺北」路跑.
Advertisements

护理部教学管理 南医大二附院 张淑芬. 护理部主要工作:  培训  质量  教学科研 临床教学的秘诀 What – 需要的、喜欢的 Who – 教师的角色 – 学生的程度、学习方式 How – 教学方法.
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 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 的心肌机能障碍和器质性病变, 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症状表现胸腔中央发生 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 臂、后背及胃部。发作的其他可能症状有眩 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晕厥。严重 患者可能因为心力衰竭而死亡。
中医适宜技术讲座 青岛大学医学院 贺孟泉. 课堂第一语 医生的座右铭 医生的座右铭诚诚实实、规规矩矩、按部就班、一丝不苟.
動物基礎構造, 功能與生理. 仿生學 (Bionics) 上皮組織 結締組織 肌肉組織 神經組織.
第四章 舒适与安全 漳县职业中专 09 护理二班 何琴. 教学目标: 1. 熟悉不舒适的原因及不舒适的护理原则。 2. 熟悉卧位的性质 。 3. 掌握常用卧位的姿势与适用范围。 4. 掌握保护具、辅助器使用的目的及操作中的注 意事项 5.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各种 保护具及辅助器具。
世界卫生组织 (WHO) 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 ( 衡量是否健 康的十项标准 ) :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 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体重适当,体态均匀,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
亚健康人群的中医食疗 禹建春. 一、健康与亚健康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 WHO )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是 “ 健康是指 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 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 ” ,世界卫生组织据此制定了 健康的 10 条标准: 1 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
健康生活方式从我做起健康生活方式从我做起. 英年早逝的精英 人民的音乐家 —— 施光南 心血管意外,倒在钢琴旁 享年 49 岁 代表作:《祝酒歌》 《月光下的凤尾竹》 《希望的田野上》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怀孕了 要注意什么 苏州市立医院母子中心妇产科 蒋创. 可以孕育一个新生命并非是容易事。它是个 可以孕育一个新生命并非是容易事。它是个 “ 系统工程 ” ,不能匆匆忙忙,更不能马马虎虎。 21 世纪已经来到,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各种观念也在飞速转变的时代。同样,在国际、国内的围产医 学也是面临新的严峻的挑战.
社區、公共、衛生護理 主題十三:職業衛生與護理 (1-49). 01. 為了減少職業傷害與職業病的發生,以 下何者為必要的措施?①個人防護用具 使用②實施職前教育③參加勞工保險④ 訂定明確的作業安全管理規則。 ( ’03 專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我校创建浙江省 “ 健康促进学校 ” 铜牌单位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健康知识》 娄桥河庄小学. 健康的新概念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 好状态。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 好状态。 ——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 —— 基 本知识与技能》第.
我校创建温州市 “ 健康促进校 ” 银牌学校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健康知识》 娄桥一小. 健康的新概念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 好状态。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 好状态。 ——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 —— 基 本知识与技能》第 1.
健康 美丽 绿色生活 七点健康欢迎您. 家庭长寿村必备七要素 良好的心态平衡的饮食 合理的运动 绿色的环境 功能食品 七点健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能量理疗 美容护肤.
各類肝硬化的中醫藥治療與調理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高級導師         黃賢樟.
抗 生 素 和 人 类 健 康 九寨沟县人民医院 左国平.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张晓林 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局.
第十四章:初级卫生保健.
传染病流行病学 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躲避这场危机 《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
肝硬化病人的护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吴蓓雯.
常見民俗療法.
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 健康促进与教育处 李新华 2010年10月20日
防制校園霸凌 中央、地方及學校分工合作 報告單位:教育部 100年1月24日.
102年度 會計業務核銷作業說明會 主計室邱翠琪 國立體育大學主計室.
學務處衛保組關心您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科学饮食.
大学生心理健康.
—壓力釋放心靈深呼吸— 薛凱仁 心理師 分享者成長中心 主辦:交通部公路總局西部濱海公路中區工程處.
老年人家庭自我护理和保健 安徽省老年医疗保健研究所 陈爱萍
青春花季, 拒绝香烟! ——禁烟主题班会 2014年3月.
第二章 环境.
学校健康促进与教育 广东省健康教育中心 汤 捷 主任/主任医师.
卫生法学绪论 卫生法学绪论.
第三章 健康与疾病.
认识糖尿病.
《深圳市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规范》 解 读 深圳市健康教育研究所 杨 国 安 深圳市健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健康教育副主任技师
公共营养师职业简介.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 韩山师范学院生物系 唐为萍.
保健的意义 亚健康概念 如何维护我们的健康? 怎样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自然分娩的好处 蚌医二附院 产科.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解读 宁波市康宁医院 吴向平.
不治已病治未病 宋汉秋 焦作市中医院.
心灵探索— 认识精神症状 北京回龙观医院 副主任医师 孙春云.
营养与健康.
主讲人: 中国家庭健康普及项目办公室 四川恒泰医药有限公司 特约健康教员--陈汉珍主治医师 电话:
健護課程:心理健康篇 做自己 更 在 自 好 好 好.
請和我們一同來關心~ 孩子在學校的健康照顧
深化“量 服” 康 复 服务 共建小康和谐社会 广元市残疾人联合会 姜 雷 2015年7月.
澎湖縣校園霸凌防制情形工作簡報 澎湖縣政府 報告人:胡中鎧.
無菸、拒檳防制宣導 服務單位:尖石衛生所 主講人:周玉英 護理長.
第一節 老人教育的需求意義 第二節 老人教育的特色與實施 第三節 老人教育的課程規劃與設計 第四節 我國老人教育發展概述
性健康教育的人本取向.
第四章 女性与健康 2009年 湖南女子大学女性学教研室.
大学体育基础理论 主讲:张伦厚 职称:副教授.
安 全 献 血 考 前 辅 导.
消費者教育 第10章:外觀溝通:一種雙向的歷程
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死亡率极高。WHO报告2010年全世界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共3400万,新感染270万,全年死亡180万人。
体育保健学 楚雄师范学院 体育系.
林安迪 2017/9/ /9/13 游泳C教.
臺北市立大安國中104學年度第一學期數學科第一次工作坊與領域會議 (1)104學年度第一學期工作坊期程 (2)104學年度領召PLC分享 (3)103學年度第二學期學習共同體實況及分享 (4)期末餐會與讀書會心得分享 (5)第三次段考題目分析 主講人:劉儷琪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慈濟大學資源教室 特殊學生的關懷與協助
课程 新疆艺术学院精品课程 艺术职业道德与 艺术法基础 新疆艺术学院思政理论教研室.
安寧療護 健康與護理學科中心.
107學年度高雄區 實用技能學程輔導分發 五福國中說明會
目 錄 一、94~100年台灣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統計…...2 二、法規及肇事案例…………..……………………………4
以西結書.
世界无烟日主题班队会.
兩岸政治參與 高永光老師 上課使用 Classroom Only.
第 7-8 章.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八讲 自杀 一、自杀的本质与分类 二、自杀的成因分析 三、自杀的伦理审视 四、慢性自杀 五、自杀的预防与干预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简单地将自杀定义为“有意或者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动” 。 一、自杀的本质 1、自杀概念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简单地将自杀定义为“有意或者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动” 。 自杀有其基本特点:①自杀是死亡;②自杀是故意的;③自杀是自我采取行动或针对自我的;④自杀可以是间接的或被动的

一、自杀的本质 2、自杀的矛盾性 自杀是荒诞的。奥地利学者让·阿里梅在《自杀·论自杀》一书中指出:“自杀是以其矛盾性向我们敞开着,表明它是一条通向自由天地之路。”他又说:“自杀是荒诞的,但并不愚蠢,它为它以自己的荒诞不再加到生命的荒诞,相反却减少了生命的荒诞”

一、自杀的本质 第一、人怕死却偏要选择死。怕死和不怕死的对立表现是自杀之谜的基本内容。这就是一种悖论,一方面害怕死是众多人的心理,而另一方面自杀者却偏偏不怕死,最终选择死。

一、自杀的本质 第二、自杀作为一种对立的社会现象存在着。从社会学角度看也存在对待死亡的矛盾现象。不发达的社会在经济振兴过程中自杀率增加,而发达国家如日本自杀率也高。智者自杀多,愚昧者轻生者也不少

一、自杀的本质 第三、哲学家在自杀问题上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休谟和孟德斯鸠及叔本华主张自杀权,但他们却没有自杀。相反,对自杀抱中立态度者(苏格拉底)和持反对态度者(亚里士多德)却轻生死亡。 第四、伦理学界对自杀的褒贬对立。对于自杀,历来存在对立的价值判断。有人认为自杀会突破道德的底线。贺拉司说“道德赐予我们的最大祝福便是轻视死”,维特根斯坦指出“如果自杀被允许的话,那么每件事情都可以被容许。”

一、自杀的本质 3、自杀的本质 (1)自杀与生命存在的内在矛盾性 自杀的吊诡根源于生命与生活之间的紧张。存在主义告诉我们,生命既是“其所是”又是“其所不是”,这是生命的本质特性。生命是“其所是”表明了人类生命的本然本质,生命是“其所不是”表明了生命的超越本质;而生命的现实却有其已然与实然的方面,这两方面都使得人类总生存于理想与现实、应然与已然、超越与实然的矛盾冲突之中。这种矛盾冲突也就是生命与生活之间的不一致性。

一、自杀的本质 (2)生命与生活之间的冲突 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自杀者往往是在非常热爱生命的人。当一个人不能接受现实时,他也就不能很高好地去对待生命的内在矛盾性,他反对现实的生命存在形式,不愿意如此这般生活下去,于是,生命也就成为被攻击的对象。生命存在的意义与生活的种种形式产生了冲突。因而,当一个人将矛头指向生活时,生命也必然遭到毁灭 。

一、自杀的本质 (3)自杀不过是建构自我的最后尝试 对于自杀者而言,生活已经在摧毁他的生命,令他活着毫无尊严与价值,也令他无法尊严和有意义地活下去。因此,他选择自杀,一是作最后的尝试,二是通过自己的方式结束这种令他无法面对的生活,而以另外的方式去继续自己的生命。

一、自杀的本质 从建构自我的角度来解读自杀,那么,自杀就应该就根据其方式、地点、时间等分为毁灭性自杀和建构性自杀: 自戕、自残就属于一种毁灭性自杀行为。 而那些跑到旧金山大桥和风景名胜望着云海自杀,便是在追求一种境界。 殉道者通过自杀来达到与丧失客体团聚的幻想会强烈。

一、自杀的本质 4、自杀的分类 (1)按自杀发展阶段分类(国际通用): A、成功自杀又称完全自杀,指 “自己引起,根据自己的意愿使自己生命终结的行为” ; B、自杀未遂泛指自杀未达到结束自己生命的状态,自杀未遂者后来有10%自杀死亡 ; C、自杀意念指有自杀想法且愿意却死的人,但未付诸行动。

一、自杀的本质 (2)迪尔凯姆分类(按自杀原因分类) 利己型:是由于个人与社会脱节,缺乏集体支持和温暖,以致产生孤独感、空虚感和生存不幸感而形成。 利他型:是由于个体为某种主义的实现或为一定团体竭尽忠诚而致舍身的行为。

一、自杀的本质 动乱型:主要发生在社会大动荡时,其时个人感到失去改造社会适应环境的能力,失去与社会联系,继而产生极大的恐慌和困惑,从而导致自杀。 宿命型:这是与动乱型自杀相反情况的一种自杀,具体涉及社会管理松驰或管理过度。宿命型自杀产生于过分管理。多见于并不年轻的丈夫、已婚无子的妇女、奴隶和犯人 。

一、自杀的本质

一、自杀的本质 (3)门内格尔分类(按自杀表现方式分类) 急性自杀,指自杀意念坚决的人,用剧烈的方式在短期内杀死自己的行为,它是自我毁灭的急性表现形式; 弥慢性自杀,个人仿佛是在缓慢地、一点一滴地自杀,这种行为又称慢性自我毁灭;

一、自杀的本质 局部自杀,这种自我毁灭行为主要针对躯体的局部,如咬伤手指或躯体其他部位,搔抓皮肤,扯断头发,有意发生车祸等; 器质性自杀,某些器质性疾病的心理表现类似于某些被视为自我毁灭行为的心理起因,它们表现出相同的机制,包含着同样的要素。

一、自杀的本质 (4)贝奇勒分类(按自杀追求的目的分类) 贝奇勒将自杀归纳为4种广义的类型,即逃避现实、攻击性、献身性和荒唐性。 大约70%的完全自杀者属于逃避现实类型。 攻击性自杀是直接反对另外的人 。大约20%自杀属于攻击类型。

二、自杀成因分析 1、自杀的个人成因 (1)自杀的生物学成因 自杀的生物学因素大体有遗传和生化两方面 (2)自杀的疾病因素 包括精神性疾病和躯体性疾病 (3)人格变量与自杀

二、自杀成因分析

二、自杀成因分析 ①冲动性与自杀。从临床学角度,冲动性是引起自杀预防所关注的人格属性之一 ②两分思维与自杀。这是一种非好即坏的思维,这种人的思维方法非此即彼,没有中间缓冲余地和其他选择,这种思维好走极端。

二、自杀成因分析 ③问题解决缺陷与自杀。 自杀者在问题解决上,较少有效和较多被动,有走投无路之感。 ④自传式记忆自杀与对将来判断的偏见的自杀。 过多地从过往失败的经历经验中找出当前事态发展的必然性。 ⑤绝望与自杀。绝望是对自身、世界和未来的消极观念。

二、自杀成因分析 2、自杀的社会成因 (1)社会隔离与自杀 一是缺乏需要的社会支持;二是敌对攻击水平的增强 ;三是社会遏制减少 。 (2)应激和负性生活事件 “应激”即当事人面对一种处境,因寻常行为方式的无能而产生的适应不良。 “应激”处境是负性的,往往倾向于积累。应激多了往往越积越厚,最后导致自我的反面。 上海女大学生被偷拍自杀

二、自杀成因分析 3、自杀的根源 (1)自杀的根源是生存的痛苦以及对痛苦的体验 《西方社会病》一书认为自杀的根源在于生存的痛苦。具体到不同的个体,直接的原因各有不同。可能是由于家庭问题、失恋、工作压力、社会压力、经济问题等等。但是深刻而明显的原因则是:“人们实在是痛苦得不愿再活下去了。他们只想了此残生,终止自己的生存”。

二、自杀成因分析 (2)自杀的动机就是对痛苦的逃避 自杀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不过是对问题的解决途径。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在困难面前,最彻底的退缩方式就是自杀。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这个人通过自杀放弃一切,并表达了自己相信自己无力回天了”。

二、自杀成因分析 (3)自杀是痛苦的呼唤 自杀者只看到两种可能的选择:痛苦或死亡,尤其不能想像自己能向前走和更加幸福,不能想像自己走向成功的未来。 自杀学家施奈德曼形象地用“only”比喻自杀 。

二、自杀成因分析 自杀行为的结局无论自杀者是否存活,都可被视为“痛苦的呼唤”。自杀行为被认为试图从陷阱中逃脱,是一种“被击败”和“被包围”的感觉。 “痛苦的呼唤”可能在一开始具有发泄不满的成份,及至后来感到逃脱的可能已经很小,则可能发展为绝望。

二、自杀成因分析 4、自杀三联征——一种基于绝望的自杀分析模式 所谓自杀三联征,即成功自杀具备的三维建构,或者说绝望的内在三维结构。 一般而言,个体对自身、世界和未来的消极观念与体验达致绝望时,自杀便不可避免。 前述诸成因,皆可归纳为对自身、对世界及对未来的三个纬度,且任何一种因素都无法孤立作用于个体并引致其自杀。

任何个体都存在于自我、世界及未来三维结构中。其中任何一个维度出现状况,都会影响另外两面,导致个体存在的危机。但不致于绝望。 二、自杀成因分析 任何个体都存在于自我、世界及未来三维结构中。其中任何一个维度出现状况,都会影响另外两面,导致个体存在的危机。但不致于绝望。 因为,只要有一丝希望,个体就有存在的理由。死的理由可以找出许多,但活着的理由只要一个就够。

因此,如果个体处于绝望中,他便必然失去了与自我的联系、失去了与世界的联系、失去了与未来的联系。 二、自杀成因分析 因此,如果个体处于绝望中,他便必然失去了与自我的联系、失去了与世界的联系、失去了与未来的联系。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从三个纬度上丧失了应有关系(赖以维持自己存在的结构),那他必定深陷于极度绝望之中。 对个体而言,自杀似乎是唯一选择。

失去与自我的联系,即对自己绝望。连自我都无法支持活下去的合理性。疾病因素、精神疾病等均造成此方面丧失; 二、自杀成因分析 失去与自我的联系,即对自己绝望。连自我都无法支持活下去的合理性。疾病因素、精神疾病等均造成此方面丧失; 失去与世界的联系,即找不到环境中有什么可供支持自己的理由,即体验为被环境所抛弃,从而孤立无助。社会隔离与歧视等均可造成此方面丧失; 失去与未来的联系,即对自己的前途丧失信心,无法提供支持自己走下去的动力。自传式记忆等均可造成此方面丧失。

1、自杀与个人权利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自杀是个人的权利吗? (1)自杀作为一种义务 三、自杀的伦理审视 1、自杀与个人权利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自杀是个人的权利吗? (1)自杀作为一种义务 在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自杀的观念与西方不同。中国传统的法制思想在许多方面只强调个体的义务而不注重个体的权利,反映在自杀问题上也是一样,只强调自杀的义务而不注重自杀的权利。

三、自杀的伦理审视 (2)自杀既不是权利也不是义务,从而被禁止 在西方历史上,自杀一般被视为不道德或不健全的行为,特别是宗教界。纵观世界历史,自杀并不总是受到社会或宗教政策谴责。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没有明文禁止自杀,但我们对自杀者的道德评价中是谴责的。原因在于,死亡的权利不在个体。在我国很长一段时期内,“自杀”都是一个忌讳的词汇。

三、自杀的伦理审视 (3)自杀是一种权利 在人权理论的基点上,西方现代学者特别强调人有自杀的权利和自由。 “死亡权利似乎是生存权利的必然的结果,因为如果我不能免除自己的生存权,这又算什么权利?不能免除的权利不算权利,而只能是义务” 。 一般说来,肯定自杀的合理性是与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兴起相关的。死亡权是人权的重要内容。

三、自杀的伦理审视 2、自杀与人性尊严 接着就要问,有权利就要自杀吗? 在个人尊严受到威胁时,我们可以采取某些行为来捍卫它,因为我们如果失去了尊严,也就失去人存在的意义,自然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自杀似乎是某些人维持人性尊严的有力方式。

三、自杀的伦理审视 从人性尊严角度来考察自杀必须区分两种情况:一是维护人性尊严的自杀;一是尊严受到侵犯时的自杀。巴亭据此将自杀分为两类: 一组是暴烈(violent)的自杀 绝望、侵略性的行动,自杀者既轻视又厌恶自己和他人。大部分自杀类同于此。或可称为要求平衡的自杀,显示出报复敌人或昔日恋人的欲望,而且通常轻视整个世界。

三、自杀的伦理审视 另一组是非暴烈的自杀 它是迫不得已而非故意地计划的;或是为了其他人或其他原因的福利。无论对自己或他人都是非暴烈的,他们并不要求惩罚自己或者伤害报复其他人,比如,身患绝症者为了不拖累家人而自杀。

三、自杀的伦理审视 (Derek Humphry)在《死亡的尊严》一书中区分了两种自杀:一种是“没有理性的自杀”,由于精神沮丧、沉闷或压抑而自杀属此类,作者认为不应鼓励这种自杀,应该设法劝阻;二种是“有理性的自杀”,患有绝症的病人经过慎重的考虑而终于决定自杀,即属此类 。

三、自杀的伦理审视

三、自杀的伦理审视 3、自杀与价值 必须问,难道为了尊严就要自杀吗?自杀值得吗? 这里有一个自杀的价值问题,即人是否值得自杀,自杀有无价值,以及社会从道德上对自杀行为的基本估价如何。

三、自杀的伦理审视 司马迁被当朝处以宫刑,但他忍受了极度痛苦,终于未能选择死亡。他因《史记》未完成,必须忍辱负重,坚持活下去。显然,如果司马迁选择死也未尝不是有足够的理由,但他没有,即便是尊严的死也让位于更大的生。

三、自杀的伦理审视 孔子强调死亡选择中的事业和等级原则。他在《论语·宪问》中为管仲不自杀而辩护。孔子和司马迁把在事业上的功绩(功名价值)看得高于一切,看得大大超过了人的生命价值。这样的自杀观代表着儒家传统所弘扬的积极用世的功利主义人生观。

三、自杀的伦理审视 大丈夫因有所图,便不必为人之尊严受损而放弃自己,而应该为了自己心目中的更加远大的理想而隐忍苟活,这叫做“忍辱负重”。 这一层的考虑自然是为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即是说,生命价值才是生死选择最后的考量。 可见,并不是为了尊严便可去自杀的。

四、慢性自杀 1、慢性自杀的本质 在《死亡的脸》中称之为“慢性习惯性自杀”。包括药物、酒精、不安全驾驶、危险的性行为、帮派组织和其他反社会行为。 《人对抗自己》一书指出,慢性自杀是与突然的、急性的自我毁灭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这些形式中,个人仿佛是在缓慢地、一点一滴地自杀”。禁欲与殉道、神经症疾病、酒精瘾、反社会行为和精神病等归为慢性自杀范畴。

四、慢性自杀 慢性就是以某种间接而缓慢的方式致死的行为。 慢性自杀的本质特征在于个体企图结束或忘掉他们的存在。《西方社会病》一书指出,慢性自杀者都是试图逃避痛苦的人,这种人感到他唯一的逃避手段是结束自己的存在,通过成瘾药感觉到他只要陷入对自我存在完全遗忘得一干二净的境界就能逃避或解脱忧愁了。

四、慢性自杀 2、吸毒 (1)毒瘾,一种不真实的存在感 一般所言的吸毒指的是非法毒品,包括大麻、可卡因、海洛因、迷幻剂,还包括亲近的冰毒、摇头丸等,均有成瘾效应。 吸毒者主观感觉上引起的效应范围很广:从精神亢奋状态到极严重的抑郁沮丧;从大大提高了的警觉性直到被彻底歪曲了的知觉以及一种“超脱尘世,与现实隔绝”的境界。这就是毒品的自感效应。

四、慢性自杀 毒品依赖性 生理依赖性亦称身体依赖性或躯体依赖性,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对长期使用依赖性药物所产生的一种身体适应状态。 心理依赖性亦称精神依赖性,是指多次反复使用毒品后,使人产生的愉快满足的欣快感觉,这种心理上的欣快感觉,导致吸毒者在心理上形成对所吸食毒品的强烈渴求和连续不断吸食毒品的强烈欲望,继而引发强迫用药行为,以获得不断满足的心理活动。

四、慢性自杀 (2)吸毒与死亡 大量事实表明,吸毒无疑就是慢性自杀和自我毁灭行为。 ①毒品对人生理的影响危害健康。吸毒成瘾是以人体生理正常的功能损坏为代价的。每一种毒品均造成对生理的短期和长期危害。

四、慢性自杀 ②吸毒致高犯罪率。吸毒这一恶习的花费非常成套,常常使吸毒者倾家荡产。他们为获得买毒品的钱常冒险参加各种违法活动。且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相互杀害的几率均显著提高。

四、慢性自杀 ③吸毒致死。有资料显示,吸毒者的平均寿命较一般人群要短10~15年。25%的吸毒者会在30~40岁死于与吸毒相关的问题,因为大部分吸毒者是在20岁前后开始吸毒的。近年来,吸毒人群呈现出低年龄化趋势,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学生已成为普遍现象。

四、慢性自杀 吸毒者自杀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达10~15倍,男性高达50倍。吸毒自杀表现为: 其一、毒品本身有极强的避世效应。吸食海洛因成瘾者会有一种近乎是“我向思考”式的准宗教性的注意力内向现象出现,伴随着这种现象的是逃避外部世界现实的离群索居的倾向。在这种感情上的痛觉缺失状态中,有吸毒者描述海洛因的“高潮”为“不是永恒性的死亡——没有痛苦的生活”。

四、慢性自杀 其二、身心冲突引致自杀。由于生理对药物的高依赖性,而心理又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想摆脱的倾向。冲突的结局就是以放弃肉体的存在为代价。“想吸毒的愿望是一种自杀的愿望,一种想令自己消失掉的愿望”。 其三、自杀式生活方式。长期服用海洛因会导致便秘、体重减轻,食欲不振和暂时性的阳痿或不育。

四、慢性自杀 (3)吸毒的根源 崇尚物质享受的、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又导致了灰心失意、毫无目的的思想状态,从而产生痛苦。 解决痛苦的办法有两种。一个是去掉造痛苦的因素;另一个是去掉痛苦的体验者。那些宣扬采用后一种办法,也就是试图去掉痛苦的体验者的办法的人们,无论他们是在推销毒品、酒精或者一种毁灭主义、虚无主义哲学,他们都和想用杀掉病人的办法来“治愈”病人的医生一样。 因此,毒品成瘾主观上是一种自我逃避,客观上却无疑于慢性自杀。

四、慢性自杀 2、酗酒 (1)酒精的危害: A、对身体的危害(包括消化、血液、生殖); B、精神危害。饮用酒精一旦成瘾,会产生戒酒综合症,包括:震颤、烦躁不安、老毛病发作和幻觉。震颤性谵妄是酒精戒除症候中表现得最严重的一种。

四、慢性自杀 C、社会危害。酒精的危害更为重要的还表现在它所带来的社会危害。如犯罪,酒后驾车等。

四、慢性自杀 (2)酗酒的高自杀风险性。西方流行病学资料表明,酒精中毒者占全部自杀死亡的25%~35%。自杀者有23%在事前曾饮酒,酒精削弱人的控制能力,可促使绝望的人结束自己的生命。对酒精中毒者进行追踪研究,8%~21%后来自杀死亡,提示此类患有较高自杀风险。

四、慢性自杀 酒精中毒与自杀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因为酒精是致抑郁剂,而抑郁与自杀因素相关已被确立。酒精中毒亦与破坏行为相关,从而可介入自杀。酒精中毒和药物滥用二者倾向增加暴力事件水平,故而与自杀有关。

四、慢性自杀 (3)饮酒,一种合法的社会毁灭 ①饮酒作为一种文化与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毒品,酒精饮料有暂时减少忧虑、缓和紧张和增加自尊性的作用。 ②酒精饮料广告的作用。酒精饮料广告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了任何关于酒精消极报道或宣传,于是就造成一种印象,即饮酒者都是健康快乐的,强壮的和在事业上成功的。

四、慢性自杀 ③政府经济运行的财政客观上是饮酒的现实依据。酒类行业是高利润产业,是政府财政支柱。甚至是扶持的对象。饮酒成为拉动经济和社会繁荣的重要生活消费领域。从这点来,这正是酒精毒品合法化的根源所在。

四、慢性自杀 (4)酒精瘾,一种逃避疾病的自杀 既然酒精确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以解脱,使人摆脱面对现实的痛苦和由种种情感冲突造成的痛苦,那么,就其是为了缓和痛苦而言,酒精的使用确乎可以视为一种自我拯救的尝试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四、慢性自杀 酒精瘾不能被视为一种疾病,而应被视为一种逃避疾病的自杀,一种对看不见的内在冲突作自我治疗的可怕企图。 酒精瘾可以被视为一种用来逃避更大的自我毁灭的自我毁灭方式,它来源于因挫折而激发的攻击性、未得到满足的性欲,以及由与攻击性相关的罪孽感所产生的受惩罚的需要。

四、慢性自杀 4、吸烟 (1)吸烟小史 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时就已看到当地居民有吸烟者,随后他的水手把烟草带到欧洲。 1559年最早在西班牙引种成功; 1585年又引种到英国,在其后约100年间,烟草已种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地,成为人们用量最大的嗜好品。

四、慢性自杀 吸烟已成为当今世界性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吸烟被认为是目前最主要的可预防疾病和死亡的因素,消除吸烟危害是世界性趋势和历史潮流。 WHO将1988年4月7日这一WHO成立40周年纪念日作为世界第一个无烟日(现将每年一度的无烟日定为5月31日)。

四、慢性自杀 (2)烟草的危害 研究表明,烟草的危害包括: A、对呼吸粘膜产生刺激,如醛类、氮氧化合物,稀烃类; B、对细胞产生毒化作用,如腈类、胺类、重金属元素; C、使人体产生成瘾作用,如尼古丁等生物碱; D、对人体具有致癌作用,如多环芳烃的苯比芘,以及镉、二甲基亚硝胺、等; E、对人体具有促癌作用,如酚类化合物; F、使红细胞失去荷氧能力,如一氧化碳。

四、慢性自杀 (3)烟瘾及其根源 烟草成瘾的主要因素: ①生物因素。 ②心理动机因素。 ③社会因素。

五、自杀的预防 1、自杀预防的概念 所谓自杀预防就是消除或削弱自杀者的自杀动机,阻止自杀行为从而避免生命毁灭的行为与机制。 ①自杀者主观转变是核心;②避免生命毁灭是目的;③使个体生命回归是根本途径。

自我转变之思维转换 由一滴水看世界到由世界来观一滴水 自杀者往往从自己身陷其中的处境来测度自己的世界:对未来失却希望、对自我失去信心、对环境失去关联等,均是由失恋、失败等一时一事出发逐步地积累,以至扩大到以如斯看待世界。

自杀干预就是引导自杀者走出困境。而走出困境必须解决问题,问题一旦被搁置而不解决,它随时都会被触及。真正处理它,解铃还需系铃人。这就要求自杀者的主观参与,即往前跨一步或往后退一步,也就是引导他站更高、更大的视角看,即是从世界来看水滴。这样,不仅可以将原来放大的意义缩小还原,而且还可以真正将它看成你的世界的一环、一个断面。那怕失败、失恋等也自有它自身的意义,你便可以真正接纳它而不是抗拒它。此时,问题才算真正处理。

转换一个思维角度 自杀者决定自杀时,其思维肯定存在局限。这由个体特定的情境与情绪状况所决定,即它可能失去理智与理性。 因而,自杀干预引导自杀往另一方向看从而达到全面理性,至关重要。 凡思维取向都有对立面,这就为自杀干预提供了哲学依据:正反、顺逆、成败、苦乐、生死、得失等等。

五、自杀的预防

五、自杀的预防 2、自杀预防的实质 建构而不是治疗 主体性而不是客体化

自杀干预,从病理学走向人本学 传统自杀干预由于视自杀归为流行病学范畴,因此,就是疾病的治疗行为,而且多走技术主义路径。存在两个误区: 其一、将自杀视为一种本身不正常的举动; 其二、自杀干预就是改变某种病毒之类的东西 实质就是将自杀者客体化对待,否定了自杀过程中自杀者的自我主体性,从而也否定了自杀预防中的自我主导地位。

走向人本学的自杀干预,实质就是承认自杀者主体在自杀干预中的主体性; 从自杀者内在需要出发探讨自杀的根源并寻找自杀干预的着力点; 自杀干预始终坚持以自杀者为中心; 自杀干预的效果不在于将自杀者推向社会而在于自杀者恢复自我的建构与适应能力。

①自杀干预是对自杀者求助的应对。 沮丧、无助、绝望是自杀者最基本的情绪和处境 ; 自杀是求助的呼唤,自杀者在自杀前依旧存在着维持生命的努力,“自杀的阶段可以看作是自杀者试图解决各种内在与外界的冲突,努力寻求适应目前不堪忍受的生活状况的新方法,或是‘渴求帮助’的呼唤”。 (瑞典)沃瑟曼:《自杀:一种不必要的死》

自杀者的自杀表达可视为寻求帮助表达。 直接的自杀性表达容易被解读。但听到的人经常不太相信说话者真的想放弃自己的生命; 间接的自杀性表达较难为外人察知。外人的察觉程度取决于关系亲密程度; 旁人一经觉知,除表现出共情外,还能给予必要的帮助或主最有效的; 自杀者或许正是死于他人的轻视与攻击。

②自杀干预是自杀者参与的共建行为。 自杀的三联征与三维重建: 健康人格的自我解组,是自杀的自我基础,因此自杀干预就应是对自我的建构; 自我人格总处于个体与周围现实世界的关系中,自杀表现为这种关系的断裂,因此,自杀干预就应是重建与世界的关系; 自杀者由于无助,看不到希望,从而对未来绝望,因此自杀干预必须是对未来的建构。

③自杀干预旨在寻求自杀者与现实之间的平衡,消除矛盾与对抗。 “个体通过自杀来审判社会,以自己的方式,通过颠覆性来证明社会的失败。自杀确定了个人对社会秩序的优势” ——《象征交换与死亡》

自杀干预力图重建自我,但它不是简单地适应现实; 自杀干预寻求对环境的改变,在改变环境中增强生命信仰; 自杀干预是一种自我与环境的双重改变以享两者的契合。

五、自杀的预防 3、一般预防 针对自杀者本人与环境因素的改变以期从根本上防止自杀行为发生的现象。其特点就是实施主体的广泛性与不特定性,时间、地点的不定性,方式的灵活多样

五、自杀的预防 (1)自杀的自我干预 (2)环境控制 改变环境、控制环境诱发因素、营造发泄环境,控制媒体报道 (3)他人援手 自杀者面对茫芒人海,却无一知音,本来就有欲死的念头,此刻可谓万念俱灰。

五、自杀的预防 4、专门预防 (1)临床治疗 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住院治疗。 (2)自杀预防中心 这是自杀预防的专门机构。自杀预防中心也就是危机干预中心 (3)社区自杀预防

五、自杀的预防

五、自杀的预防

五、自杀的预防 5、教育与价值干预 (1)传统贴膏药式治疗的弊端 治标不治本、不能改变环境 (2)教育干预 教育干预既是环境干预也是自我干预。 具有整合与调节作用

参考资料 视频:《老舍之死》、《明星自杀》、《崔真实畏人言自杀》、《轻生女子自杀》、《大饭店》、《魂断篮桥》 2001——2008年高校自杀一览》、《大城市生活的生命成本》、《北川男子自杀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