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ints of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BL.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足 阳 明 胃 经足 阳 明 胃 经 The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 ST 阳面 阳经向下降 下肢阳面 从头走足 下肢外侧前缘.
Advertisements

第三章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阳明经络 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与手阳明大肠经衔接 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鼻,目,上齿,口唇,喉咙和乳房,属胃,络 脾.
奇经八脉 Eight Extra Meridians 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及其外围所连 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足 少阴 肾经 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 KI.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 循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 经胸腹第一侧线,止于锁骨下。 体内: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 循咽挟舌。支脉从肺联络心脏, 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 接。
经络概述 经络是指经脉和络脉,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贯串上下打的通路 经脉 --- 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脉 --- 经脉别出的分支。络 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1 2  1、定义  是在头部特定的穴位进行针刺防 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 头针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一是根 据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二是根据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 选取相应的头穴线。   一、概述.
足少阳胆经 THE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shaoyang. 目的要求 1 、掌握足少阳胆经的体表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 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掌握所讲述的常用穴 位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刺灸方法。 2 、熟悉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 3 、了解其余穴位的内容。
胃 痛 针灸学内科病证 针灸学内科病证. 一、概 念 针灸学内科病证 — 胃痛 3 胃 痛 胃痛, 又称胃脘痛, 是指上腹胃脘反复发作性疼 痛为主的症状。因其疼痛部位近心窝部, 又称 作 “ 心痛 ” 、 “ 胃心痛 ” 等。本病与 “ 真心痛 ” 有本质 不同,临床上应加以区别。多见于急慢性胃炎,
1 四、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 释 :( 1 )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手足两侧 阴 阳面的分界处。 释 :( 1 )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手足两侧 阴 阳面的分界处。 ( 2 )核骨:第一趾骨小头的头部突起。 ( 2 )核骨:第一趾骨小头的头部突起。 ( 3 )踹: 指腓肠肌。 ( 3 )踹:
足太阴脾经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 目的要求 1 、背诵经脉循行的原文,掌握经脉病候。 掌握 21 个穴位的标准代号、定位和起止 穴位。掌握重点穴位的主治作用。 2 、熟悉其它穴位的主治及 21 个穴位的刺灸 方法。熟悉络脉的循行及病候。 3.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45 穴) (一)主治概要: ① 胃肠病:食欲不振、胃痛、呕吐、 噎膈、腹胀、泄泻、便秘等 ② 头面五官病:目赤痛痒、目翳、眼 睑润动等 ③ 神志病:癫狂等 ④ 热病 ⑤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下肢痿 痹、转筋等.
常 用 经 外 奇 穴.
中医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 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科 董炳耀.
针灸基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刘 悦.
The 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
Lung meridian of hand taiyin
The 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第一章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为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始发经, 在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针灸学内科病证 胃 痛.
针灸学 中医教研室.
问 题 引 入 1.观察自己的上下肢,比较上肢肌肉和下肢 肌肉有何不同。 2.运动自己的下肢肌,看看这些肌肉收缩可 以引起哪些运动。
The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 and Acupoints
靳三针疗法.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光盘 中国传统 康复技术.
经络与穴位 穴位.
经外奇穴 头颈部腧穴 背部腧穴 上肢部腧穴 下肢部腧穴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宋海英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中医教研室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The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BL)
第十二章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厥阴经络 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甲后与足少阳胆经衔接, 在肺中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第八章 足少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少阴经络 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 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The 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 and Acupoints
经外奇穴.
奇 穴.
督脉.
第十六章 奇经八脉-任脉 主讲人 :熊 俊 Lecturer:Jun Xiong Ren meridian 《经络腧穴学》本科教学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 络 学 河北中医学院 解剖教研室.
中医 经络养生.
督脉 Du Meridian.
一.手太阴肺经(11穴) 起穴:中府→上肢内侧前缘→止穴:少商。 本经名穴:列缺。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云门(LU2)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The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足厥阴肝经 (The Liver Meridian of Foot-Jueyin, LR)
足少阳胆经 (The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Shaoyang, GB)
任 脉 Ren Meridian.
解剖学实验 实验三 下肢骨及其连接.
足厥阴肝经.
第四节 经 外 奇 穴 康复医学系老服教研室 罗清平.
足阳明胃经 (The Stomat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ST)
十方泰和经络治疗初级班讲义 5. 手少阴心经 第四讲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鼻翼旁,上行眼眶下缘,折回下行口角,在下颌角前分成两支,一支上额角,另一支下沿颈前外下行缺盆,循乳中,夹脐旁两寸,经下肢前缘下行,止于足次趾外侧端。胫部支脉从膝下三寸至中趾外侧,跗部支脉从足背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体内:属胃,络脾。入上齿龈。
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TDS检测穴位 解 说 手 册 北京人人健康预防保健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制.
项目九 手厥阴经络与腧穴 Pericardium Meridian of Hand-Jueyin, PC.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阴维脉。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广州医学院 刘义海、潘俊辉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七、足太阳膀胱经 (一)经脉循行 释:1.交巅:巅,头顶正中最高点。 2.耳上角:耳的上部。 3.肩膊:指肩胛区。 4.挟脊:挟行脊柱两旁。
第五章 经络学说 Theory of The Meridians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释:1.胃口:胃之上口。 2.肺系:与肺连接的气管喉咙等组织。
運動穴位按摩 中國經絡學 穴位按摩 手掌按摩 腳底按摩.
中医学经络部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李 桐.
临床杂谈 About Clinical Practice
经络概念及运用 Concept and Utility of Meridian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oints of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BL. 第七章 足太阳经络与腧穴 Points of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BL.

第一节 足太阳经络 足太阳膀胱经在内眼角与手太阳小肠经衔接; 在足小趾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目、鼻、脑,属膀胱,络肾。 第一节 足太阳经络   足太阳膀胱经在内眼角与手太阳小肠经衔接; 在足小趾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目、鼻、脑,属膀胱,络肾。 络脉别走足少阴。 经别别入于肛,到心,入于项。 经筋结于臀,挟脊上项,结于舌本。

一、足太阳经脉 (一)经脉循行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巅:指头顶最高处。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 脑:颈之上为头部, 头内为脑,颈后部称为项。 耳上角:指耳上方。 肩膊内:意指肩胛部。内,指内侧。 膂:夹脊两旁的肌肉。指当肾俞部进入深部联络肾脏。 挟脊:此支从肾俞处分出挟脊下行,经过八髎、 会阳至会阴部,故称此为会阴之脉。 贯臀:指通过臀下当承扶穴部,直下经殷门,至委中。 贯胛:此支从肩胛骨内缘,夹脊肉(竖棘肌)外侧直下, 当正中线旁开3寸。 髀枢:意指髋关节,当股骨大转子处。 腨:腓肠肌部。 髀外:大腿外侧。 京骨:第五跖骨粗隆部,其下为京骨穴。

足太阳经络循行简示 耳上角 巅 入络脑 上额 还出项(1) (2)项后 目内眦 腰部 臀部 腘窝 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腓肠肌 小趾内 肩胛部内侧,挾脊柱 肩胛内缘(旁开3寸) 髋关节 腰部 臀部 腘窝 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腓肠肌 小趾内 第五跖骨粗隆 外踝后

(二)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 踝厥:指本经经脉循行小腿部气血厥逆的见症。 主筋所生病:太阳为巨阳,行身之后,经筋即以 足太阳之筋为首,所以主筋所发生的病证 。 癫疾: 癫痫等病证。 囟:音信,即囟门部。 尻:音考,平声,骶尾骨部的通称。

二、足太阳络脉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 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足太阳络脉:名飞扬,在外踝上七寸处分出,走向足少阴经脉。 实证,见鼻塞,头痛,背痛;虚证,见鼻涕清涕,鼻出血。可取足太阳络穴治疗。

三、足太阳经别 足太阳之正,别入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入于项,复属于太阳。 足太阳经别:从足太阳经脉分出,进入腘窝中,一支在骶骨下五寸处分出,进入肛门,属于膀胱,散布联络肾脏,沿脊柱两旁的肌肉,到心脏部进入散布开;直行的一支,循脊部两旁的肌肉上行,进入项部,仍归属于足太阳经。 足太阳之正,别入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入于项,复属于太阳。

四、足太阳经筋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斜)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腨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九页 。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斜)上出于九页 。 其病:小指(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第二节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本经一侧67穴 其中10穴分布于头项部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39穴分布于背腰部 18穴分布于下肢后外侧部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头、项、目、背、腰、下肢部及神志病. 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症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曲差 眉冲 攒竹 睛明 1.睛明* Jīngmíng(BL 1) 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脉交会穴 【定位】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 ● 近视,目视不明,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色盲,目翳 ● 急性腰痛 【操作】 嘱患者闭目,医者押手轻轻固定眼球,刺手持针, 于眶缘和眼球之间缓慢直刺0.5~1寸,不宜提插捻转, 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不宜灸。 眉冲 攒竹 2.攒竹* Cuánzhú(BL 2) 【定位】 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 ● 头痛,眉棱骨痛 ● 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眼睑下垂,迎风流泪 ● 面瘫,面痛 ● 腰痛 【操作】 平刺0.5~0.8寸。 睛明 3.眉冲 Méichōng(BL 3) 【定位】 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4.曲差 QūChā(BL 4)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与头维 连线 的内1/3与中1/3交点上。

络却 通天 承光 五处 5.五处 Wǔchù(BL 5)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旁开1.5寸。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旁开1.5寸。 6.承光 Chéngguāng(BL 6)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7.通天 Tōngtiān (BL 7)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 ,旁开1.5寸。 8.络却 Luòquè(BL 8)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络却 通天 承光 五处

玉枕 天柱 10.天柱* Tiānzhù(BL 10) 【定位】 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 旁开1.3寸。 【定位】 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 旁开1.3寸。 【主治】 ● 头痛,眩晕 ● 项强,肩背痛 ● 目赤肿痛,目视不明,鼻塞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 9.玉枕 Yùzhĕn (BL 9) 【定位】 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 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主治】 ● 头项痛 ● 目痛,目视不明,鼻塞 【操作】 平刺0.3~0.5寸。 玉枕 天柱

12.风门* Fēngmén (BL 12) 足太阳、督脉交会穴 【定位】 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定位】 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 伤风,咳嗽 ● 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操作】 斜刺0.5~0.8寸。 13.肺俞* Fèishū(BL 13) 背俞穴 【定位】 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 咳嗽,气喘,咳血,鼻塞 ● 骨蒸潮热,盗汗 ● 皮肤瘙痒,瘾疹 【操作】 斜刺0.5~0.8寸。 大杼 风门 17.膈俞* Géshū (BL 17) 血会 【定位】 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 胃脘痛,呕吐,呃逆,饮食不下,便血 ● 咳嗽,气喘,吐血,潮热,盗汗 ● 瘾疹 【操作】 斜刺0.5~0.8寸。 肺俞 厥阴俞 心俞 15.心俞* Xīnshū(BL 15) 背俞穴 【定位】 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 心痛,心悸,心烦,失眠,健忘,梦遗,癫狂痫 ● 咳嗽,吐血,盗汗 【操作】 斜刺0.5~0.8寸。 督俞 11.大杼 Dàzhù(BL 11) 骨会,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定位】 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 咳嗽,发热 ● 头痛,肩背痛 【操作】 斜刺0.5~0.8寸。 膈俞

【定位】 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 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遗尿,小便不利,水肿 ● 耳鸣,耳聋 ● 气喘   23.肾俞* Shènshū(BL 23) 背俞穴 【定位】 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 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遗尿,小便不利,水肿 ● 耳鸣,耳聋 ● 气喘 ● 腰痛 【操作】 直刺0.5~1寸。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18.肝俞* Gānshū (BL 18) 背俞穴 【定位】 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 黄疸,胁痛,脊背痛 ● 目赤,目视不明,夜盲 ● 吐血,衄血 ● 眩晕,癫狂痫 【操作】 斜刺0.5~0.8寸。 三焦俞 25.大肠俞* Dàchángshū(BL 25) 背俞穴 【定位】 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 腰痛 ● 腹胀,泄泻,便秘,痢疾,痔疾 【操作】 直刺0.5~1.2寸。 肾俞 21.胃俞* Wèishū(BL 21) 背俞穴 【定位】 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 胸胁痛 【操作】 直刺0.5~1寸。 20.脾俞* Píshū(BL 20) 背俞穴 【定位】 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 腹胀,呕吐,泄泻,痢疾,便血,纳呆,食不化 ● 水肿,黄疸 ● 背痛 【操作】 直刺0.5~1寸。 气海俞 大肠俞 19.胆俞* Dǎnshū(BL 19) 背俞穴 【定位】 在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 黄疸,口苦,呕吐,食不化,胁痛 ● 肺痨,潮热 【操作】 斜刺0.5~0.8寸。 关元俞

27.小肠俞 Xiǎochángshū(BL 27) 背俞穴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 28.膀胱俞* Pángguāngshū(BL 28) 背俞穴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 29.中膂俞 Zhōnglǚshū(BL 29)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 30.白环俞 Báihuánshū(BL 30)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四骶后孔。 31.上髎 Shàngliáo(BL 31) 【定位】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一骶后孔处。 32.次髎* Cìliáo(BL 32) 【定位】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处。 33.中髎 Zhōngliáo (BL 33) 【定位】 在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三骶后孔处。 34.下髎 Xiàliáo(BL 34) 【定位】 在骶部,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四骶后孔处。 按语  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作为一组穴位,主治类同,统称“八髎”。 其中次髎最常用,常用于来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等。

36.承扶 Chéngfú(BL 36) 【定位】 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主治】 ● 腰腿痛,下肢痿痹 ● 痔疾 【操作】 直刺1~2.5寸。 39.委阳 Wěiyáng(BL 39) 三焦下合穴 【定位】 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主治】 ● 腹满,水肿,小便不利 ● 腰脊强痛,下肢挛痛 【操作】 直刺1~1.5寸。 38.浮郄 Fúxì (BL 38) 【定位】 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主治】 ● 膝腘痛麻挛急 ● 便秘 【操作】 直刺1~1.5寸。

40.委中* Wěizhōng(BL 40) 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 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主治】 ● 腰痛,下肢痿痹 ● 腹痛,吐泻 ● 小便不利,遗尿 ● 丹毒,瘾疹,皮肤瘙痒,疔疮 【操作】 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41.附分 Fùfēn(BL 41) 手、足太阳交会穴 【定位】 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42.魄户 Pòhù (BL 42) 【定位】 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43.膏肓* Gāohuāng (BL 43) 【定位】 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44.神堂 Shéntáng (BL 44) 【定位】 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45.讠意 讠喜 Yìxǐ (BL 45) 【定位】 在背部,当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46.膈关 Géguān (BL 46) 【定位】 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43.膏肓* Gāohuāng (BL 43) 【定位】 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 ● 咳嗽,气喘,盗汗,肺痨 ● 健忘,遗精 ● 羸瘦,虚劳 【操作】 斜刺0.5~0.8寸。

41.附分 Fùfēn(BL 41) 手、足太阳交会穴 【定位】 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42.魄户 Pòhù (BL 42) 【定位】 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42.魄户 Pòhù (BL 42) 【定位】 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43.膏肓* Gāohuāng (BL 43) 【定位】 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44.神堂 Shéntáng (BL 44) 【定位】 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45.讠意 讠喜 Yìxǐ (BL 45) 【定位】 在背部,当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46.膈关 Géguān (BL 46) 【定位】 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大杼 风门 肺俞 厥阴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定位】 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48.阳纲 Yánggāng(BL 48) 【定位】 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47.魂门 Húnmén(BL 47) 【定位】 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48.阳纲 Yánggāng(BL 48) 【定位】 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49.意舍 Yìshè(BL 49) 【定位】 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50.胃仓 Wèicāng(BL 50) 【定位】 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51.肓门 Huāngmén(BL 51) 【定位】 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肝俞 魂门 胆俞 阳纲 脾俞 意舍 胃俞 肓门 胃仓 三焦俞 志室 肾俞 52.志室* Zhìshì (BL 52) 【定位】 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 ● 遗精,阳痿,遗尿,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 ● 腰脊强痛 【操作】 直刺0.5~1寸。

胞肓 秩边 53.胞肓 Bāohuāng(BL 53) 【定位】 在臀部,平第二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定位】 在臀部,平第二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54.秩边* Zhìbiān(BL 54) 【定位】 在臀部,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 ● 腰腿痛,下肢痿痹 ● 痔疾,便秘,小便不利,阴痛 【操作】 直刺1.5~3寸。

委阳 委中 合阳 承筋 承山 飞扬 57.承山* Chéngshān(BL 57) 【定位】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 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主治】 ● 痔疾,便秘 ● 腰腿拘急疼痛,脚气 【操作】 直刺1~2寸。 55.合阳 Héyáng(BL 55)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 【主治】 ● 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 疝气,崩漏 【操作】 直刺1~2寸。 58.飞扬* Fēiyáng(BL 58) 络穴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处。 【主治】 ● 头痛,目眩,鼻塞,鼻衄 ● 腰背痛,腿软无力 ● 痔疾 【操作】 直刺1~1.5寸。 跗阳 昆仑

昆仑 申脉 仆参 金门 62.申脉* Shēnmài (BL62) 八脉交会穴,通阳蹻 【定位】 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定位】 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 ● 头痛,眩晕,失眠,嗜卧,癫狂痫 ● 目赤痛,眼睑下垂 ● 腰腿痛,项强,足外翻 【操作】 直刺0.3~0.5寸。 60.昆仑* Kūnlún (BL60) 经穴 【定位】 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主治】 ● 头痛,项强,目眩,鼻衄 ● 腰痛,足跟肿痛 ● 难产,颠痫 【操作】 直刺0.5~0.8寸。《大成》:“妊妇刺之落胎。” 昆仑 申脉 仆参 金门

京骨 束骨 足通谷 至阴 64.京骨* Jīnggǔ (BL 64) 原穴 【定位】 在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定位】 在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 ● 头痛,项强,目翳,癫痫 ● 腰腿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京骨 束骨 足通谷 至阴 67.至阴* Zhìyīn (BL 67) 井穴 【定位】 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 ● 胎位不正,难产,胞衣不下 ● 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操作】 浅刺0.1~0.5寸或点刺出血,胎位不正用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