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第3章) 第3章 分离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 3.1 分子间相互作用 3.2 分子间范德华力 色散力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Advertisements

全微分 教学目的:全微分的有关概念和意义 教学重点:全微分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全微分应用于近似计算.
高聚物的电学性能.
碰撞 两物体互相接触时间极短而互作用力较大
第二章 物质结构基础 (Structure of Matter)
专题3 微粒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 一、共价键的形成 书利华教育网 1.
主 讲:燕 翔 单 位:陇南师专科学教育系 第二章 分子结构 主 讲:燕 翔 单 位:陇南师专科学教育系
危害辨識、分析講解及實作演練.
专题2 第一单元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第2课时 同分异构体.
超级电容特性的形象思维描述 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徐海波.
小测 1.指出下列物质中的化学键类型。 KBr CaO 2 C6H6 N2 MgF2
Structures of Molecular and Crystal
超分子化学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PK 超分子化学 超高分子量化学? 超越分子的化学?
立体结构对药效的影响.
选修3课件 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 共价键 (第二课时) 黑龙江省庆安一中 孙秀民.
一 电势 B点电势 A点电势, 令 令.
课标教材下教研工作的 实践与思考 山东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郭允远.
第二节 原子.
由中心离子和单齿配位体(如 NH3, Cl-, F-等)形成,分级络合
基礎化學 侯美如師 專任辦公室 聯絡方式: 1:
第2章 Z变换 Z变换的定义与收敛域 Z反变换 系统的稳定性和H(z) 系统函数.
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 边缘分布 边缘分布函数 边缘分布律 边缘概率密度.
§3.7 热力学基本方程及麦克斯韦关系式 热力学状态函数 H, A, G 组合辅助函数 U, H → 能量计算
ACD/ChemSketch软件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简单应用
三、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基本要点: ABn分子或离子的几何构型取决于与中心A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目。 价层电子对=σ键电子对+孤对电子对
化学   人教版 第十二章 物质结构与性质(选考) 第2讲 分子结构与性质.
7.5 共价型物质的晶体 晶体的类型 固体 外观 物性 熔点(m.p.) 晶体 整齐、规则 各向异性 有固定熔点
物理化学 2019/2/18 复旦大学化学系.
第十章 固体结构 §10.1 晶体结构和类型 §10.2 金属晶体 §10.3 离子晶体 §10.4 分子晶体 §10.5 层状晶体.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Positive gate bias-Induced Reliability in IGZO TFT
看一看,想一想.
第三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 同分异构现象.
第7讲 自旋与泡利原理.
工业催化原理 Catalysis in industrial processes
第五章 相平衡 (第二部分).
过程自发变化的判据 能否用下列判据来判断? DU≤0 或 DH≤0 DS≥0.
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必修Ⅱ 第一章 第三节化学键(第一课时).
实验 二、配合平衡的移动 Cu 2+ + NH3 Cu(NH3)4 HCl Na2S Zn EDTA NH3 深蓝色消失
Three stability circuits analysis with TINA-TI
共价键的形成: 相同 相近 未成对 重叠 重叠 相反 未成对 共用电子对 增加 降低 1、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A、两原子电负性 或 。
一、驻波的产生 1、现象.
药物的跨膜转运.
Home Work 现代科学中的化学键能及其广泛应用 罗渝然(Yu-Ran Luo)
第12章 化学汽相沉积( CVD) 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是通过气相物质的化学反应在基材表面上沉积固态薄膜的一种工艺方法。 CVD的基本步骤与PVD不同的是:沉积粒子来源于化合物的气相分解反应。 CVD的实现必须提供气化反应物,这些物质在室温下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通过加热等方式使它们气化后导入反应室。
激光器的速率方程.
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周期函数定义: 一般地,对于函数 (x),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
第一单元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第2课时 有机物结构的表示方法
第十一章 配合物结构 §11.1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 §11.2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Synthetic Chemical Experiment
§5.3 泡利原理和同科电子 一、确定电子状态的量子数 标志电子态的量子数有五个:n,l,s,ml,ms。
第五节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两种物质的性质 浓度 pH值 共轭酸碱对间的质子传递平衡 可用通式表示如下: HB+H2O ⇌ H3O++B-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范康年教授 等 2019/5/9.
物理化学 第一章 气体 宿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第4课时 绝对值.
第18 讲 配合物:晶体场理论.
H核磁共振谱图解析举例 解析NMR谱: 共振信号的数目,位置,强度和裂分情况 信号的数目: 分子中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质子
分数再认识三 真假带分数的练习课.
第15讲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主要内容: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温州中学选修课程《有机化学知识拓展》 酯化反应 温州中学 曾小巍.
实验二 基尔霍夫定律 510实验室 韩春玲.
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
§2.4 典型化合物的红外光谱 1. 烷烃 C-H 伸缩振动(3000 – 2850 cm1 )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金晓峰 复旦大学物理系 /7/27.
本底对汞原子第一激发能测量的影响 钱振宇
§2.高斯定理(Gauss theorem) 一.电通量(electric flux) 1.定义:通过电场中某一个面的电力线条数。
第三节 水溶液的酸碱性及pH计算 一、水的质子自递反应 水的质子自递反应: 水分子是一种两性物质,它既可 给出质子,又可接受质子。于是在水
实验十八 图谱解析实验 根据谱图,推定未知苯系物的结构
第三章 紫外和可见吸收光谱 §3.1 基本原理 电子跃迁: * ,n* , * , n* 能量大,波长短,远紫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3讲(第3章) 第3章 分离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 3.1 分子间相互作用 3.2 分子间范德华力 3.2.1 色散力 3.2.2 永久偶极相互作用 3.2.3 诱导偶极相互作用 3.3 氢键相互作用 3.4 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第3章 分离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 分离的思路: 分子间相互作用是联系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桥梁 混合物A,B 否 1.分子间相互作用 否 1.分子间相互作用 分析分子结构是否有差别 调整体系中A, B 2.化学作用 是 3.外场作用 与分离有关的性质上的差异 使A, B不同 选择分离方法、材料和条件 分子间相互作用是联系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桥梁

3.1 分子间相互作用 物理相互作用和化学相互作用的区别

3.1 分子间相互作用 分子间相互作用是介于物理与化学相互作用之间的作用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表征—势能或分子间力。 体系能量 氢键—键强度较弱(8-40 kJ/mol),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电荷转移—键能较弱(5-40 kJ/mol),化合物不稳定。 络合(配位)作用—强电荷转移相互作用,可分离得到晶体。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表征—势能或分子间力。 体系能量 当两个分子a和b相距无限远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忽略不计。这时由分子a和b组成的体系的总能量等于它们各自的能量之和。 即:

3.1 分子间相互作用 双体(双分子)相互作用势能函数 当对体系做功使两个分子相互接近到某一距离r时,由该双分子组成的体系的总能量UT中,增加了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U(r)。 U(r)与分子a和b的结构及两分子对称中心间距离r有关。 体系总能量UT: UT=Ua+Ub+U(r) 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U(r): U(r)=UT-(Ua+Ub)= UT-U() 这种相互作用势能也称作“双体相互作用势能函数”

3.1 分子间相互作用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U(r)在数值上等于将两个分子从无限远 处推进至相距r处时所需作的功。 相距r处两分子相互作用力F(r)为: 习惯上规定排斥力为正值,吸引力为负值

3.2 分子间范德华力 1. 色散力 色散相互作用原理:假定两个分子i和j处于不停的、随机的 运动状态,这些分子中的外层电子也在不停地运动。当此两 分子恰好处于相邻位置时,由于分子i上的电子随机运动可 能在某一瞬间t,电子在核周围的位置不对称,使分子中产 生瞬时偶极距。 i分子中的瞬时偶极距又在相邻分子j中诱 导出一个相应的偶极。于是,分子i和j都具有了瞬时的偶极 距,它们因静电作用而相互吸引。

3.2 分子间范德华力 i分子中产生瞬时偶极矩 j分子被诱导产生偶极矩 i j +  - 未被诱导 i j +  - 未被诱导 j分子被诱导产生偶极矩 i j +  - +  -

3.2 分子间范德华力 色散(chromatic dispersion)相互作用势能 Ii,Ij分别为分子i和j的第一电离势,i,j分别为i和j的极化率。 各种分子之间的电离相差不大(880-1100kJ/mol),色散力主要取决于极化率,即化学键的性质。

3.2 分子间范德华力 色散力无处不在 色散相互作用普遍存在于各类化合物中。 非极性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主要是色散力,如常温常压下,己烷为液态、碘为固态。 许多有机化合物中,色散作用构成总吸引能的主要部分。 极性化合物的分子间也存在色散相互作用。 许多分离方法中,色散力起重要作用。 色散力也是许多溶剂极性不同的主要原因。

3.2 分子间范德华力 2. 永久偶极相互作用 永久偶极—分子中电荷分布不均匀的现象永久存在 相互作用势能 具有永久偶极矩i和j的分子i和j,其相互作用势能为: (ij)CD表示随机取向的偶极相互作用的平均作用能。 例如:对季铵盐分子而言, i=j=33.3510-30 cm(10dB),当r=1nm,T=300K时,平均作用能为9.7 kJ/mol,而最大偶极相互作用能(偶极方向反平行)为50 kJ/mol。

3.2 分子间范德华力 3. 诱导偶极相互作用 诱导偶极—非极性分子没有固有偶极矩,但当受到电场作用时,分子中的电荷常常发生分离,被诱导产生偶极。 诱导偶极距 —与外加电场强度E成正比。 =E 为被诱导分子的极化率。

3.2 分子间范德华力 诱导能 一个非极性(或弱极性)分子i处于邻近极性分子j的电场中时,所产生的平均诱导能为: 例如:四氯化碳、环己烷、甲苯、正庚烷等的固有偶极矩很小,但它们被诱导的极化率(值)较高(分别为105,109,123,136 cm3),因而在极性溶剂中均有较高的极化能。

3.2 分子间范德华力 不同类型分子间三种物理相互作用的大小 极性分子间:主要是固有(永久)偶极相互作用 非极性分子间:主要是色散作用 含不饱和键或易极化键分子间:主要是诱导相互作用

3.3 氢键相互作用 1. 氢键 氢原子在分子中与电负性较大的原子X形成共价键时,还可以吸引另一个电负性较大的原子Y,与之形成较弱的化学结合—氢键 -X-H Y 2. 氢键的形成机理 当与H原子形成共价键的X电负性较大时,X原子强烈吸引H原子的核外电子云,使H核几乎成为裸露状态。H核(即质子)半径相当小(0.03nm),且无内层电子,与电负性大的Y有较强的静电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氢键。

3.3 氢键相互作用 3. 氢键的强弱 与X和Y原子的电负性有关 X、Y原子的电负性越大,形成的氢键越强 与X和Y原子的原子半径有关 例如:F原子的电负性最大,原子半径较小, 所以: -F-H F 中的氢键最强。

3.4 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1.Lewis酸碱 2.电荷转移络合物 电子给予体与电子接受体之间形成的络合物 3.电荷转移络合物形成的条件 电子给予体分子中要有一个能量较高的已占分子轨道,因而具有相对较低的电离势;电子接受体分子中要有能量足够低的空轨道,因而具有相对高的电子亲和能。

3.4 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4.电荷转移反应 D + A  (D…..A  D+…..A-) (a) (b) (a)表示D和A由一般分子间力连接, D和A之间未发生电荷转移作用;(b)表示电荷从D转移至A形成近于离子键状态的络合物。

3.4 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5.芳香烃、烯烃上取代基的影响 取代基的性质对芳香烃和烯烃的电子接受或给予能力的影响很大。 吸电子基团使不饱和烃成为电子接受体 常见吸电子基团: -N(CH3)3+ ,-NO2,-CF3,=O,-COOH, -CHO,-CN, -X,-COR,-SO3H, 电子接受体化合物:1,3,5-三硝基苯,四氰基乙烯

3.4 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推电子基团使不饱和烃成为电子给予体 常见推电子基团: -CH3,-NH2,-OH,-NHCOCH3,-C6H5, 电子给予体化合物: 1,3,5-三甲基苯,苯胺

3.4 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6.其他电子接受体与给予体 接受体 空轨道接受体:pt(IV),Ag+,Cu+,BX3,SbX5 -接受体:I2,Br2 -接受体:SO2,Br2 大分子接受体:C60,C70 给予体 n-给予体:胺,酰胺,酮,酯,醇,醚,亚砜 -给予体:卤代烷烃

3.4 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7.电荷转移络合物在分离中的应用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的分离 亚铜盐、银盐、铂盐可以与烯烃和炔烃形成稳定的电荷转移络合物,被用于烯烃和炔烃的分离或回收。 CuCl2已用于乙炔、乙烯、丁二烯、苯乙烯的工业分离。

3.4 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8.不饱和化合物与过渡金属离子之间的化学键 不饱和化合物与过渡金属离子之间形成一个成分和一个成分的键。 例如:银离子和乙烯的电荷转移络合物 乙烯的轨道与Ag+的5S轨道重叠,形成成分 乙烯的反轨道与Ag+的d轨道重叠,即Ag+的d轨道向乙烯反空轨道给电子。

3.4 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9.络合物的离解压 电荷转移反应 亚铜盐与乙烯电荷转移络合物的形成涉及气体-固体平衡 C2H4(g)+ CuCl(s) CuClC2H4 (s) 因为:在给定温度下,固体组分在气相中的分压为常数(等于其蒸汽压),且很小, 所以:PC2H4=常数

3.4 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离解压( ) 在上述实例中,络合反应达到平衡时气体组分分压称络合物的离解压。 离解压( ) 在上述实例中,络合反应达到平衡时气体组分分压称络合物的离解压。 (1)当乙烯的实际分压大于离解压时,形成稳定的络合物 (2)当乙烯的实际分压小于离解压时,络合物自动分解,直至达到离解压。 离解压反映了络合物的稳定性,在相同温度下,离解压越低,络合物越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