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1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正式揭牌 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 非洲首家孔子学院落户肯尼亚
2005年在台湾高雄举行的纪念孔子2555年诞辰公祭大典 组图2 2005年在台湾高雄举行的纪念孔子2555年诞辰公祭大典 孔子标准像在山东曲阜揭幕 2005年在曲阜举行的纪念孔子2555年诞辰公祭大典
请思考 从上述两组图片中,你得到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直到今天,孔子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一)孔子的生平 (二)孔子的思想 (三)孔子的历史影响 巩固练习 课程标准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孔子的生平 在鲁从政 周游列国 晚年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孔子為魯司寇像 孔子五十一岁时,被任命为中都宰(中都地方的最高长官),只一年时间,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远近各国听到这消息,都来参观,并且向他请教。 第二年,他被升为司空,专管全国建设。不久调任司寇,相当于现代的法院院长,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以后再也没有为官。
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
圣迹图——孔子六十四岁返鲁
孔子办私学
杏 坛
编订古籍 《诗经》书影 《周礼》书影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结合课文内容,编制孔子的年表 前551 孔子出生 前549 3岁 丧父 前536 16岁 丧母 前522 30岁 精通六艺,首创私学 前551 孔子出生 前549 3岁 丧父 前536 16岁 丧母 前522 30岁 精通六艺,首创私学 前517 35岁 避内乱,离开鲁国赴齐国 前501 51岁 任中都宰 前500 52岁 任司空、司寇,出席夹谷之会 前497 55岁 离开鲁国开始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 前474 68岁 回到鲁国,从事教育,整理文献 前479 73岁 逝世
(二)孔子的思想 含义: 西周的等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实践方式: “正名” 含义: 爱人 (爱亲人,爱他人) 政治思想 普通人:孝悌 仁 统治者:为政以德(内圣外王) 实践方式 忠恕 中庸: 协调仁礼关系的恰当方法 有教无类 扩大教育对象 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 革新教学方法 学而优则仕 明确教育目的
正名 1)何为“正名”? 2)如何“正名”? 3)为什么要“正名”? 名---身份、地位 正名----人的言行与身份、地位一致 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名份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各级之间不越位、不僭礼。 3)为什么要“正名”? 维护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做到尊尊
“仁”的表现 认识: 对于统治阶级: “内圣外王” 对于普通人: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内圣”--具有高度道德修养的人, “外王”--施行仁政,建立功业者。 儒家把能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视为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人才。 ——仁政、“为政以德”、民本思想 对于普通人: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认识: 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如何实现“仁”呢? ——行“忠恕”之道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所说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所谓人心都是肉长的,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推而广之,所谓“让世界充满爱”,又何尝不是忠恕之道的体 现呢?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都有哪些例子体现了“仁”?
中庸之道 孔子把在“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其含义大致有三: 执中守正: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折中致和:执两用中 和而不同。 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通权达变 随机应变 所以综合起来,中庸,就是坚持原则,不偏不倚,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中庸,既深奥又通俗,是治国之道又是修身之法。吃饭看胃口,做饭讲火候,种庄稼要把握温度和湿度。治理国家,既要追求发展速度,又要兼顾社会安宁。要做到恰到好处就该讲中庸。比如实行宏观调控使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富裕,社会才能和谐。宏观调控就是一种中庸机制。经济全球化要健康发展,必须不断改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单边主义不行,恐怖主义又不行,必须实行国际民主化。国际民主就是国际经济生活的中庸机制。
孔子的得意门生 德行:颜渊; 言语: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夏
阅读下列孔子的言论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 克己复礼,为仁。
(三)孔子的历史影响 1.对中国 (1)开创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四运动前,是官方的意识形态,在中国整个思想界中占有统治地位。 (2)整理和修订“六经”,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3)首创私学,奠定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2.对世界 孔子的学说对亚洲乃至全世界都产生深远影响。
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伟大教育家。
阅读下列材料 1793年法国大革命起草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引用孔子的格言:“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在下列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795年,法国宪法关于人民权利义务的条文里,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人施己,先施于人”的表述。
孔子思想的消极方面 “仁”的私学必须与其表现形式即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特别是“礼”、“义”相结合,必须为封建的生产关系尤其是“士”即“君子”来服务,因此,就不能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与封建性。如孔子虽然讲“爱人”,但却又把劳动者看作“小人”,虽然主张“求仁”要通过“六艺”,但又鄙视劳动等。这些落后的东西,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巩固,越来越起消极作用,使生产力发展受到很大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