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istering Medications 給 藥 法 Administering Medications
學習指引 認識藥物之基本知識及管理原則。 了解備藥及給藥之目的。 了解備藥及給藥時之一般原則及注意事項。 了解給藥者執行給藥之角色與職責。 認識各種給藥之途徑及操作之方法。 運用護理過程正確且安全地執行給藥。
本章綱要 第一節 給藥 給藥的目的 給藥動力學 給藥者的角色與職責 給藥系統 給藥的一般知識 第二節 給藥之護理 護理評估 護理措施
第三節 給藥的途徑 口服法 注射法 靜脈注射法 其他給藥途徑 第四節 護理計畫—個案實例
相關技術 技術 12-1 口服給藥法 技術 12-2 肌肉注射法 技術 12-3 皮下注射法 技術 12-4 皮內注射法
關鍵字詞 藥物動力學 pharmacokinetics 臨時醫囑 stat orders 長期醫囑 standing orders 單次醫囑 single orders 留泡技術 air-bubble technique Z 型注射 z-tract technique 吸入法 inhalation 滴入法 instillation
關鍵字詞〈續〉 舌下含服法 sublingual; SL 口服給藥法 oral administration; PO 直腸給藥法 rectal administration 皮膚塗擦法 skin application 肌肉注射法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IM 皮下注射法 hypodermic injection; hypo (subcutaneous injection; SC) 皮內注射法 intradermic injection; ID (intracutaneous injection; IC)
第一節 給藥 給藥的目的 藥物動力學 1.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2.預防疾病 3.協助診斷 4.治療疾病 5.減輕症狀 第一節 給藥 給藥的目的 1.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2.預防疾病 3.協助診斷 4.治療疾病 5.減輕症狀 藥物動力學 藥物動力學 (pharmacokinetics) 是研究藥物進入體內之吸收 (absorption)、分布 (distribution)、代謝 (biotransformation) 及排泄 (excretion) 之過程(圖 12-1)
吸收 給藥途徑 藥物劑型 (表12-1) 化學性質 體液酸鹼值 疾病狀態及個體差異 首渡效應 吸收速度依次為: 靜脈注射 > 肌肉注射 > 皮下注射 > 口服給藥 > 直腸給藥 藥物劑型 (表12-1) 口服、皮膚、注射、吸入 化學性質 體液酸鹼值 疾病狀態及個體差異 首渡效應 口服藥物在作用前,即由肝臟代謝部分的藥物
分布 組織血流量 藥物溶解度 生理屏障 與血漿蛋白之結合 與組織之結合 重分布 高脂溶性藥物可迅速通過細胞膜 血腦屏障 (blood brain barrier) 胎盤屏障 (placenta barrier) 血液-睪丸屏障 (blood-testis barrier) 與血漿蛋白之結合 酸性及脂溶性藥物易與白蛋白結合 與組織之結合 重分布 藥物由作用部位釋放,再作用於其他部位
代謝 排泄 生理因素 病理因素 飲食因素 其它因素 排泄藥物之器官以腎臟為主 肝臟疾病可能會導致人體對藥物的代謝能力下降 食用脂肪、蛋白質之食物、飲酒、抽煙會抑制藥物代謝 其它因素 藥物之交互作用、放射線照射、腸中厭氧菌等均會影響藥物的代謝 排泄 排泄藥物之器官以腎臟為主
給藥者的角色與職責 醫師之角色與職責 1.收集完整的病史及執行各項身體檢查,確立個案的疾病診斷 2.依個案病情需要開列處方箋,醫囑的內容應包括: 個案姓名 日期及時間 藥名 劑量 給藥途徑 給藥時間 簽名
3.依不同情況及個案病情,開立下列各類型之醫囑: 書面醫囑: 長期醫囑 (standing orders) 臨時醫囑 (stat orders) 單次醫囑 (single orders) 非書面醫囑 口頭醫囑 電話醫囑 4.監測治療之成效,並視需要修改醫囑 5.提供個案有關藥物之諮詢
藥劑師之角色與職責 1.依合格醫師之處方調配並計算藥物安全劑量,必要時與醫師討論用藥 2.負責藥物選擇、貯存及供應之管理 3.監督藥物安全及正確之使用 4.提供醫療小組有關藥物相關資料之諮詢,並提供相關資源 5.於門診個案給藥時,指導個案用藥的相關事項
護理人員之角色與職責 1.收集並評估個案與服藥相關的資料 2.正確的核對及執行醫師所開立之醫囑 3.對所給予個案之藥物應查明其相關資料,並可書寫藥卡(表 12-2),以方便隨時查詢 4.對於不確定之給藥醫囑及藥物,須找醫師及藥劑師澄清,或於必要時拒絕執行 5.正確的保存及管理藥物 6.正確操作給藥技術,確實執行給藥之三讀五對 三讀: 由藥櫃(車)取藥瓶(袋)時一讀 取出藥物時二讀 藥瓶(袋)放回藥櫃(車)時三讀 五對:個案對、藥物對、劑量對、時間對、途徑對
護理人員之角色與職責 7.評值個案用藥後之身心反應,並立即記錄,於需要時報告醫師 8.適時扮演個案的代言者,以維護個案以下之用藥權利: (1)拒絕不必要的藥物治療 (2)拒服藥效不好的藥物 (3)了解藥物名稱、使用目的、作用、副作用等資料 (4)使用藥物前須由合格之醫師及護理人員評估服藥史 (5)接受具有安全標籤的藥物 (6)接受與治療有關的支持療法,例如:安慰劑的使用 (7)簽署同意書之情況下,才可使用實驗性藥物 9.指導個案及家屬正確用藥之態度及知識 10.熟悉醫院有關給藥之業務規則
給藥系統 目的 種類 藥物及藥櫃之管理原則 1.庫存供給系統 (Stock Supply System)(圖 12-2➀) 2.個人藥櫃系統 (Individual Cubicle System) 3.單一劑量系統 (Unit Dose System)(圖 12-2➁) 4.自我給藥系統 (Self-medication System) 藥物及藥櫃之管理原則 1.藥物的管理 2.藥櫃的管理
圖 12-2➀ 庫存供給系統
圖 12-2➁ 單一劑量系統
給藥的一般知識 藥物的命名 藥物的來源 公定名或學名 (nonproprietary; general name) 編號名 化學名 (chemical name) 商品名 (brand name) 藥物的來源 化學合成:是目前藥物的主要來源 微生物 礦物 動物 植物
藥物作用的種類 1.治療作用 2.副作用 3.毒性反應 4.過敏反應 興奮 (stimulation) 抑制 (inhibition) 免疫 (immunity) 滲透 抗感染 2.副作用 治療上不必要的作用,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 3.毒性反應 多因血中濃度高於治療範圍所致 4.過敏反應 人體免疫系統對某種藥物成分產生反應,嚴重可致死
藥物作用的種類 〈續〉 5.耐受性 6.成癮性 7.習慣性 8.交互作用 達到治療作用的劑量需逐漸增加 人體生理系統的依賴,若停止使用該藥則會產生嚴重的戒斷症狀 7.習慣性 個案產生期待的心理,停用則會造成心理不適的反應 8.交互作用 相加 (addition) :1+1=2 協同 (synergism) :1+1>2 拮抗 (antagonism) :1+1<2
影響用藥劑量之因素 年齡: 1.一歲以下的嬰兒: (1)克拉克氏法則 (Clark‘s rule) (2)佛氏法則 (Fried‘s rule)
2.一~十四歲之兒童: (1)楊氏法則 (Young’s rule) (2)柯林氏法則 (Cowling’s rule) (3)體表面積計算法 (surface area) (表 12-3)
3.老人: (1) 60~80 歲 = 成人劑量 x 4/5 (2) 80 歲以上 = 成人劑量 x 1/2
體重 性別 疾病因素 身體因素 劑量常與體重成正比 懷孕期及哺乳期,更應謹慎投藥 心臟、肝臟、腎臟疾病之個案對於藥物之排泄能力較差,容易造成藥物蓄積作用 身體因素 因個人特殊體質,使其對某些藥物易產生特殊的反應,或較高的敏感度,或對於藥物易產生成癮 (addiction)
心理因素 神經質及情緒較易激動的個案,往往對藥物的敏感性較高,個案對藥物期待的心理,可能使藥效更為顯著,或投予安慰劑 (placebo) 給藥途徑 藥劑量之高低依次為: 靜脈注射 < 肌肉注射 < 皮下注射 < 口服給藥 < 直腸給藥 藥物的併用 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合併使用,會出現交互作用 藥物的排泄 藥物於體內之排泄速度不同,會影響用藥的劑量
給藥時間(表 12-4) 飯前服用 (A.C.) 飯後服用 (P.C.) 按時間點服用
藥物醫囑常見之縮寫、時間及單位換算 1.藥物醫囑常見之縮寫(詳見表 12-5)
2.藥物劑量之單位換算(詳見表 12-6)
第二節 給藥之護理 護理評估 生理評估 基本資料 醫藥史 過敏史 個案的年齡、體重、性別等 過去及現在的疾病史 過去及現在的服藥史 第二節 給藥之護理 護理評估 生理評估 基本資料 個案的年齡、體重、性別等 醫藥史 過去及現在的疾病史 過去及現在的服藥史 過敏史 包括食物與藥物的過敏史及過敏的症狀
行為評估 社會心理評估 飲食狀況 用藥常識 自我服藥之能力 了解個案的飲食情況,可做為用藥計畫之參考 用藥計畫的認識不足可能導致個案產生服藥之不遵從行為 自我服藥之能力 個案自我服藥的能力與其知覺狀態、協調能力有關 社會心理評估
護理措施 備藥的原則 備藥前 1.按照給藥之護理評估項目詳細了解,並確認問題。 2.須有完整的醫囑,包括床號、姓名、藥名、劑量、時間、途徑、開始日期、停止日期及醫師簽名或蓋章始能生效(表 12-7) 3.使用藥物前應先查明藥物之性狀、作用、副作用、護理要點 4.遇有缺藥或臨時醫囑時,則可先取病房之常備藥使用 5.於緊急或特殊狀況,護理人員可接受非書面醫囑,但事後應立即請醫師補寫醫囑單 6.對於書寫不清楚或不完整之醫囑,或對於藥物有任何疑問時,應找醫師或資深護理人員加以確認。
備藥前〈續〉 7.護理人員應將醫囑謄寫於給藥治療記錄單 (MAR)(表 12-8)、護理工作單 (kardex)(表 12-9)及小藥牌(表 12-10)上,若為單一給藥系統 (unit dose administration),則由藥局以電腦打字複印完成,然後根據小藥牌取藥。 8.熟悉給藥的「三讀五對」: (1)三讀:均須逐字核對藥物名稱,以確保給藥的正確性 第一讀:由藥櫃(車)取藥瓶(袋)時 第二讀:由藥瓶(袋)取出藥物時 第三讀:將藥瓶(袋)放回藥櫃(車)時 (2)五對: 個案對、藥物對、劑量對、途徑對、時間對
1.先洗手,過程中需遵守清潔或無菌的原則,應以藥匙取藥,不可以手接觸藥物 備藥時 1.先洗手,過程中需遵守清潔或無菌的原則,應以藥匙取藥,不可以手接觸藥物 2.宜專心,避免於過程中與人交談,以免分心 3.盛藥的器皿宜清潔乾燥 4.確實執行「三讀」 5.不可使用標示不明、變色、變味、變質、過期之藥物 6.每個個案之藥物應分開放置,避免混淆,同時小藥牌應置於藥杯前
備藥時〈續〉 7.發現藥物錯誤時,應立即報告護理長加以澄清。 8.除非有醫囑,否則兩種不同液體之藥劑不可同置一個藥杯 9.有刺激性或會損壞牙齒之藥物(如 iodine),應加水稀釋,並準備吸管 10.對於備藥後所剩餘之藥物,應做清楚的標示及合適的保存 11.對於液體之藥物,若取出過多的量,不可將多餘的藥物倒回原藥瓶中,以免造成瓶內藥物變質
給藥的原則 給藥時 1.確實執行「五對」 2.自己準備的藥物應自己負責發藥給個案,不可假手其他護理人員或藉由其他個案傳遞給不在的個案 3.應協助個案服完藥物後,才能離開個案單位。對於拒服或吞嚥有問題的個案,應檢查其口腔,確定藥物是否已吞下 4.若個案無法服藥或拒服藥物時,應了解原因後,做適當的處理及報告,同時藥物應放回藥櫃,不可置於個案單位或倒回藥瓶中 5.評估個案是否有特殊狀況,如:禁食、意識不清、吞嚥能力受損者、持續嘔吐者,並於 MAR 單上註明
給藥時 6.執行給藥之相關護理措施,如:適宜的環境、舒適的姿勢、心理的支持等。 7.觀察並詢問個案服藥後之反應,需要時給予有關藥物治療的指導,如:出現不良之反應,應立即報告醫師。 8.發生給藥錯誤時,應做以下處理: (1)立即向醫師、護理長或當班之護理組長誠實報告過程 (2)監測個案之生命徵象,並依醫囑給予適當的處置,使傷害減至最 低 (3)檢討分析錯誤發生的原因及過程,以防再次發生 (4)檢討分析錯誤發生原因及過程。 (5)依所屬機構之意外事件處理流程辦理一切事宜,如:填寫意外事件報告單(表 12-12)。
給藥時〈續〉 9.依醫囑執行正確的給藥後,應依據給藥目的及護理目標加以評值事項如下: (1)個案的症狀或徵象是否減輕或消失 (2)藥物之副作用、毒性反應、過敏反應及交互反應是否出現 (3)給藥途徑之相關合併症是否產生 (4)個案的生命徵象及相關之檢驗值是否發生改變 (5)個案是否出現服藥的不遵從行為,並探討其原因 (6)個案是否能正確的自我用藥
記錄 非親自給藥,不得記錄 絕對不可於給藥前做記錄,給藥後應立即於 MAR 單上該指定時間上打全鉤,並簽名;若為臨時醫囑則須於執行前先打半鉤,執行後打全鉤並簽名,以免發生重複給藥之危險 若遇有特殊問題,如:個案無法服用、拒服藥物或服藥後出現不良反應,除於給藥記錄單註明外,並應於護理記錄單上詳細記錄其原因及處理過程,同時報告醫師後做適當的處理
第三節 給藥的途徑
口服法 定義 口服法 (oral administration) 由口服給予藥物,經由胃及小腸吸收,以達給藥之目的
給藥原則 1. 不可用手接觸藥物 2.使用口服液態藥物應注意: (1)倒出前先搖勻,以防有藥物沈澱之現象 (2)若醫囑是數滴,則須使用滴管。 (3)倒出時,一手握藥瓶標籤,一手持小藥杯,並以姆指按於所需劑量之刻度上,視線與刻度水平,倒出藥水,以液面之凹面最低點為測量標準(圖 12-4),倒完後擦拭瓶口 (4)服用咳嗽糖漿、胃乳及油類藥物,為避免藥效減少,30分鐘內不宜與水一起服下 (5)服用鐵劑、碘劑、稀酸類等,因會造成牙齒琺瑯質著色、受損,應稀釋後以吸管吸取,並於服用後立即做口腔清潔
給藥原則 3. 採坐姿或半坐臥 4.對於味道不佳的藥物,可於個案服藥前口含冰塊、或將藥物裝入膠囊內再服下 5.油性藥物可冰冷後服用,服用後可給予個案少許果汁或餅乾,去除其味道 6.鎮靜劑可與溫牛奶同時服用,加速藥效的產生 7.留意藥物與食物共同服用之禁忌(表 12-14) 8.兒童及老年個案口服給藥應注意事項
圖 12-5 週藥盒
注射法 定義 注射用物介紹 1.針頭 (needle) (圖 12-6) (圖 12-7) 2.針筒 (syringe) (圖 12-8) 3.注射藥物(圖 12-9)
圖 12-6 針頭與針筒
圖 12-7 各種針頭 圖 12-8 各種針筒
➀小量注射藥物 ➁大量注射藥物 圖 12-9 藥瓶的種類
給藥原則 1.事先評估個案的病情及對藥物的認知,並確認是否有藥物之過敏史。 2.查明藥物之作用、副作用及其他相關資料,並確實核對醫囑、執行「三讀五對」,避免發生給藥錯誤。 3.於下列情況須遵守外科無菌原則: 洗手過程 備藥過程 注射部位之皮膚消毒
給藥原則〈續〉: 4.依據下列情況選擇合適的空針大小: -注射途徑 -藥物特性 -注射量 -個案體型 5.給予個案心理支持
給藥原則〈續〉: 6.減輕個案注射時的疼痛 7.依據規定處理使用後的針頭及針筒。 -不需回套者直接置入收集盒(圖 12-10) -需回套者,將針蓋置於桌面邊線,以針尖挑起針蓋套入,從尾端扣緊,勿利用桌面或牆面套緊,以免針頭彎曲而穿出針蓋(圖 12-11)
➀針頭的處理 ➁拋棄式收集盒 圖 12-10 針頭與針筒使用後的處理
圖12-11 針 蓋 回 套 法 1.將針蓋置於桌面邊線以針尖挑起 2.針尖朝上使針蓋下滑套入 3.勿利用桌面或牆面套緊,以免針頭彎曲而刺傷
注射途徑 肌肉注射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IM) 注射部位: (圖 12-12) 上臂三角肌 (deltoid muscle) 股外側肌 (vastus lateralis muscle) 背臀區 (dorsogluteal muscle) (圖 12-13) 1.連線法 2.四分法 腹臀區 (ventroguluteal muscle)
注射技巧: 2.注射量:一次注射量以 2~3 ml 為宜,至多不要超 過 10 ml 3.注射角度與深度:針頭與皮膚呈 90o垂直 1.注射器:選擇 2~3 ml 的針筒、20~24G 的針頭、針長 11/2~3 吋 2.注射量:一次注射量以 2~3 ml 為宜,至多不要超 過 10 ml 3.注射角度與深度:針頭與皮膚呈 90o垂直 4.刺激性藥物注射法: (圖 12-14) (1)留泡技術 (air -bubble technique) (2)Z 型注射 (Z-tract technique) 5.肌肉注射合併症
皮下注射(hypodermic injection; Hypo 或 subcutaneous injection; SC)(圖 12-15)
注射技巧: 1.注射器:選擇胰島素空針或 1~3 ml 空針,25~27G 的針項、針長1/2~5/6吋 2.注射量:一般為 1~3 ml 3.注射角度與深度:針頭與皮膚呈 45~90(圖 12-16) (1)25G,5/6吋針頭: 45度插入深度至少針頭的2/3 (2)27G,1/2吋針頭: 90度插入深度幾乎完全插入針 頭
-注射特殊藥物注意事項: 肝素 (heparin):不要反抽針心 胰島素 (insulin):需反抽針心 -注射部位輪換並登記(圖 12-17) 兩次注射處至少距離 2 吋以上
皮內注射(intradermic injection; ID 或 intracutaneous injectiion; IC) 1.注射部位(圖 12-18) 2.注射技巧: (1)注射器:選擇 1 ml 空針,注射量不得超過 0.1 ml (2)注射方式:針頭與皮膚呈 5~15o,使皮膚隆起約直徑 0.8 公分的小泡(圖 12-19)
皮內注射〈續〉: (3)注意事項: *速度不宜太快 *不須反抽針心 *若皮膚未隆起小泡,則必須重新注射 *勿按摩注射部位 *penicillin 的稀釋法(以 40 萬 I.U. 為例)(圖 12- 20) *觀察個案給藥後的反應,並請醫師判讀: -青黴素皮膚試驗 (P.S.T.) (表 12-15) -結核菌素試驗 (T.T.)
靜脈注射 其他給藥途徑 於第13章詳述 吸入法 (Inhalation) (圖 12-21) 乾吸入法 濕吸入法 直腸給藥法(Rectal Administration) (圖 12-22) 採左側姿 將藥物推入直腸內,深度成人約 2.5~3 吋、兒童約 1~2 吋 保持原姿勢 15 分鐘,請個案做深呼吸
-陰道給藥法 (Vaginal Administration) 1.栓劑: (1)採曲膝仰臥式,過程中請個案張口哈氣(圖 12-23) (2)靜臥 15 分鐘 2.乳狀、凝膠狀藥劑: (1)採曲膝仰臥式,置入陰道內 2 ~3 吋
➀超音波噴霧器 ➁計量式噴霧器 圖 12-21 吸入法之各種設備
滴入法 (Instillation) 眼滴藥法 (Eye Instillation) 藥滴入眼結膜下穹窿處 1~2 滴(圖 12-24) 棉球由個案眼睛之內眥往外擦拭多餘的藥水 以無菌原理執行,勿將眼藥滴在角膜上 需同時使用二種以上的眼藥水,應間隔 5 分鐘以上
耳滴藥法 (Ear Instillation) 成人為耳翼向上向後拉,嬰幼兒為耳垂向下向後拉(圖 12-25) (圖 12-26) 維持原姿勢 10 分鐘,藥水應接近體溫,勿直接滴於鼓膜上 ➀成人將耳翼向上向後拉 ➁嬰幼兒將耳垂向下向後拉 圖 12-25 拉耳法
圖 12-26 耳滴藥法
鼻滴藥法 (Nasal Instillation) (圖 12-27) 膀胱滴藥法 (Bladder Instillation) 皮膚塗擦法 (Skin Application) 舌下含服法 (Sublingual; SL) 圖 12-27 鼻滴藥法
第四節 護理計畫――個案實例 個案描述 王先生,70 歲,不識字,有 20 年糖尿病病史,主訴目前正服用朋友介紹的降血糖偏方,因此並未按時服用醫師開立的降血糖藥。此外王先生認為西藥吃多了對身體不好,家屬也認為個案健康須自己負責,因此不太在意王先生目前的服藥情形。此次入院因其血糖值過高,並有合併症產生,住院期間醫師以口服降血糖藥物來控制王先生的血糖,但效果不佳,因而改以皮下注射胰島素來治療,並期望個案或家屬能學習自行注射胰島素,但個案及家屬表示十分害怕而拒絕學習,並且他們聽親友說,只要打了胰島素,身體就會成了習慣性,一輩子就無法脫離,因此,個案及家屬更無法接受胰島素的治療。
護理計畫表 日期:92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