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后,所引起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器官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allergen)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 浙二医院血液科.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临床表现、诊断要点。 掌握临床表现、诊断要点。 熟悉鉴别诊断与治疗。 熟悉鉴别诊断与治疗。 了解病因和发展机理。 了解病因和发展机理。
Advertisements

一、 病 因  感染因素  细菌感染  寄生虫感染  病毒感染  食物因素  鱼、虾、蟹、鸡、蛋、牛奶等  药物因素  其它因素.
四、常见的 I 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I 型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在不同种属和不同个体中差异 很大。临床上与 I 型变态反应有关的疾病或病理过程可以 是全身性的或局部性的。 ( 一 )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 I 型变态反应中最严重的一组危急症候群。 发病通常在接触变应原数分钟内出现症状,表现为气急、
CONCEPT :是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 抗原时,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 损伤为表现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超敏反应 ( HYPERSENSITIVITY ))
医学免疫学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第十六讲 超敏反应( 19 ) 一、概述 1. Hypersensitivity ( allergy , anaphylaxis ) 某些物质某些个体致敏 allergy * 病理性免疫应答 该物质.
超敏反应. 病 例 某男, 15 岁 主诉:发热,咽痛 诊断:急性扁桃体炎 治疗:青霉素静脉滴注 处理经过: 青霉素皮试弱阳,被误作阴性处理。在静滴青 霉素约半分钟,患者胸闷、气急、呼吸困难,随即 抽搐、昏迷,抢救不及而死亡。
Hypersensitivity 制作及主讲:林英姿 单 位:海南医学院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Copyright 2009.
第 17 章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 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 疫应答所致。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分为四型: 第一节 I( 速发 ) 型超敏反应,即过敏反应 第二节 II( 细胞毒或细胞溶解 ) 型超敏反应.
第 17 章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 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 性免疫应答所致。 第一节 I 型 ( 速发型 ) 超敏反应,即过敏反应 第二节 II 型 ( 细胞毒或细胞溶解型 ) 超敏反应 第三节 III 型 ( 免疫复合物或血管炎 ) 型超敏反应.
孙汶生主编 春 - 朱 1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第二章 天然免疫系统细胞. 基本概念  免疫系统 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 免疫细胞 参与免疫应答及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 主要参与天然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NK 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 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
超 敏 反 应 超 敏 反 应.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系 张秋萍 第一节 概述 一、超敏反应的概念 二、超敏反应的分型 第二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一、特点 二、参与 I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三、发生机制 四、常见疾病 五、防治原则.
第四章 临床免疫 第一节 超敏反应 第二节 免疫学检测 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 一、 概述 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以生 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表现的特异性 免疫应答,称超敏反应。 2. 类型 1. 概念 分为四型: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 第一节 超敏反应.
第一节 超敏反应 第八章 临 床 免 疫 学. 一、教学目的 熟悉:超敏反应、变应原的概念; II 型、 III 型、 IV 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应用: I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点、发生机制及 常见疾病;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教学互动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 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 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 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俗称 变态反应( allergy) 或过敏反应( anaphylaxis.
免疫细胞 第二章. 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是指所有参加免疫应答或 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前体细胞 第一节 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是存在于造血组织中的 一群原始造血细胞.
超敏反应 学习要求 1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Ⅰ、Ⅱ型超敏反应的 机制、常见病、防治原则。 2 、了解人工主动、被动免疫的区别。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免疫学.
急性肾小球肾炎 昆明医学院第 一附属医 院 儿 科 教研室.
荨 麻 疹.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一、 超敏反应的概念 二、I型超敏反应 三、II型超敏反应 四、III型超敏反应 五、 IV型超敏反应.

肿瘤免疫学 新乡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王辉 博士 编译.

第六章 免疫应答.
第五章 免疫应答.
二、骨髓和血细胞发生(概述) 出生前造血器官 卵黄囊 肝 脾 骨髓 出生后造血器官 骨髓 ——红、粒、单、血小板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
免疫应答 (Immune Response)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第三十五章 超敏反应 学习目标 1.解释超敏反应的概念 2.叙述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列出各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第二十三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免疫学检测 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 一、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二、常见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制作及主讲:林英姿 单 位:海南医学院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Copyright 2009.
免疫失调与人类健康.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第二十章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一节 概述 (一)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 药理教研室 胡庆华.
甲型H1N1流感病毒 甲流H1N1流感病毒占流感病毒的51.75% —— 《北京晨报》 机体如何进行防卫?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适应性免疫,又称特异性免疫,发生在固有性免疫之后,是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对抗原作出的特异性反应,能够产生免疫记忆效应。在彻底消灭病原体以及防止再感染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返回.
第四章 临床免疫 第一节 超敏反应 专业基础部 夏西燕.
免 疫 应 答 概 述 机体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体内的抗原呈递细胞首先对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和呈递,继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呈递的抗原进行识别后,引起相应的淋巴细胞发生活化、增值、分化,进而产生一系列免疫效应,从而将入侵的抗原性异物进行排除的整个生理过程,称为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13 超 敏 反 应 Hypersensitivity.
第十六讲 超敏反应(19) 一、概述 1. Hypersensitivity (allergy,anaphylaxis) 该物质
第四章 炎症 第二节 急性炎症.
第十二章 超敏反应 第一节 概论 一、超 敏 反 应: 又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指已经免疫的机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或半抗原后,所引起的组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免疫细胞.
第十五章 适应性免疫:T淋巴细胞 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
第40章 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第六章 免疫应答.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 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消化道、肺、脑 (2) 继发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3) 分泌激素:
10 体液免疫应答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医学免疫学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 概述 与免疫关系 肿瘤抗原具有特异性 可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 Back.
移植 Transplantation 戴朝六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外科.
细 胞 因 子 Cytokine, CK 细胞因子概述 白细胞介素 干扰素 其它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受体 细胞因子与临床
免疫应答 (Immune response)
免疫分子 (一).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软骨与骨 Cartilage ﹠ Bone.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第二部分 免疫系统与免疫活性分子 第二章 免疫系统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第二 部分 第五章 细胞因子 第四章 补体系统.
第二部分 免疫系统与免疫活性分子 免疫系统 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 补体系统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二 部分 第五章 第四章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
第十三章 Chapter 13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cell immunity)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第十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淋巴细胞 依赖胸腺发育的淋巴细胞,执行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并在TD-Ag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负责细胞免疫功能,参与抗肿瘤、抗细胞内感染微生物、移植排斥、迟发型超敏反应;对部分体液免疫发挥辅助功能。 2019年7月27日星期六7时32分31秒2019年7月27日星期六7时32分31秒.
机体的免疫防御 中国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曹 妍.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七章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后,所引起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器官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allergen)

根据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四型: Ⅰ型即速发型超敏反应 Ⅱ型即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Ⅲ型即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Ⅳ型即迟发型超敏反应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 又称为速发型超敏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特点是: ①反应发生快,消退也快 ②由IgE抗体介导,补体不参与 ③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无明显的组织损伤 ④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一、参与反应的物质 (一)变应原(allergens)种类繁多 ①吸入性变应原:花粉、尘螨或其排泄物、真菌、动物皮屑或羽毛等 ②食物变应原:牛奶、鸡蛋、鱼、虾、蟹等 ③某些药物与其它化工产品:青霉素、链霉素、磺胺、普鲁卡因、有机碘等

(二)抗体 IgE 为过敏反应的介质、亲细胞型抗体,正常人血清含量极低,过敏患者及寄生虫病患者血清IgE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 IgG4

(三)细胞 1.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细胞内含有多种生物活性介质,每个细胞膜表面表达多达104~105的IgE的FC段受体 2.嗜酸性粒细胞 双重性:加重过敏反应,调节过敏反应

(四)生物活性介质 储存介质:组胺、激肽酶原、肝素、胰蛋白酶等 新合成介质:白三烯(LTs)、前列腺素D2 (PGD2) 、PAF及多种细胞因子等

各种介质作用大致相同,但又各有其特点 介质的作用: ①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 ②脏器平滑肌收缩 ③腺体分泌增加

二、发生机制 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致敏阶段、发敏阶段和效应阶段 1.致敏阶段 变应原进入机体,刺激特异性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IgE IgE的Fc段与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εR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2.发敏阶段 多价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表面两个或两个以上IgE结合 膜表面FcεR交联聚集,传递活化信号 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预存介质:组胺、蛋白酶、肝素等 新生介质:白三烯、前列腺素D2 、血小板活化因子

(3)效应阶段 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器官、组织,致使出现生理功能紊乱、引起局部或全身病理变化的阶段。 主要表现: 1.平滑肌痉挛 常见于气管、支气管及胃肠道平滑肌。

2.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 导致全身血容量下降,血浆外渗、局部水肿、嗜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3.粘膜腺体分泌增加 可表现为流泪、流涕、痰多、腹泻等。 4.刺激感觉神经 引起强烈痒感。

三、常见疾病 (一)过敏性休克 药物过敏性休克(如青霉素) 血清过敏性休克(如破伤风抗毒素)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 变应性鼻炎 支气管哮喘

(三)消化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胃肠炎 (四)皮肤过敏反应 荨麻疹 特应性湿疹

采用小剂量、短间隔(20~30分钟)、多次注射的方法 目的是耗尽细胞内的介质 四、防治原则 (一)寻找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 (二)脱敏疗法和减敏疗法 1.脱敏治疗 采用小剂量、短间隔(20~30分钟)、多次注射的方法 目的是耗尽细胞内的介质

2.减敏治疗 采用标准抗原制剂以小剂量、长间隔(一周左右)、逐渐增量、多次皮下注射的方法 产生封闭抗体IgG (三)药物治疗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 是由IgG、IgM、IgA类抗体与靶细胞膜表面相应抗原或半抗原结合,在吞噬细胞、NK细胞或补体的参与下,引起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反应,故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

特点 IgG、IgM、 IgA类抗体 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 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 引起靶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

主要参与成分 抗原 1、细胞固有抗原(ABO、Rh血型抗原;HLA抗原) 2、吸附在细胞上的外源抗原(药物、微生物) 3、抗原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IC)吸附在细胞膜上 4、药物、微生物导致改变的自身抗原

抗体 IgG、IgM、 IgA 细胞 吞噬细胞、NK细胞 补体

一、发生机制 ①激活补体,溶解靶细胞 ②激活吞噬细胞,发挥调理吞噬作用 ③激活NK细胞,通过ADCC作用,杀伤靶细胞 IgG、IgM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借助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裂解靶细胞 ①激活补体,溶解靶细胞 ②激活吞噬细胞,发挥调理吞噬作用 ③激活NK细胞,通过ADCC作用,杀伤靶细胞

二、常见疾病 (一)输血反应(ABO抗原、Rh抗原、HLA) (二)新生儿溶血症(Rh抗原、ABO抗原) (三)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 1.半抗原型 2.自身抗原改变型

(四)抗基底膜型肾小球肾炎和风湿性心肌炎 (五)肺-肾综合症 (六)甲状腺功能亢进(TSHR) ――抗体刺激型超敏反应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是抗原与抗体在血流中结合形成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并沉积于血管壁基底膜或组织间隙,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参与下,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又称免疫复合物(IC)型或血管炎型。

特点 由IgG、IgM类抗体介导 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 补体及血小板、肥大细胞、嗜碱性、中性粒细胞等参与 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主要参与成分 抗原 可溶性抗原 抗体 IgG、IgM 细胞 中性、肥大、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 补体

一、发生机制 (一)一定数量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IC)的形成与沉积 可溶性IC的形成 大分子IC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小分子IC易被肾脏滤过排出

可溶性IC的沉积 血管活性胺类物质 --血管内皮间隙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易于IC沉积嵌入 局部解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 --IC易于沉积于静脉压较高的毛细血管迂回处

常见沉积的部位: 肾小球基底膜 关节滑膜 心肌 抗原侵入的部位等

(二)中等大小IC的致病作用 组织损伤 补体的作用 --产生过敏毒素,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致局部充血水肿 --吸引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局部聚集,释放蛋白水解酶等物质,引起血管及周围组织损伤炎症 血小板的作用 --释放血管活性胺,加重充血水肿 --聚集形成微血栓,致局部缺血、出血坏死

二、临床常见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us反应 2.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rthus-like reaction

4.系统性红斑狼疮(DNA、RNA等―抗核抗体) (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 药物热(青霉素等) 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可溶性抗原) 3. 类风湿性关节炎(变性IgG-抗IgG抗体) 4.系统性红斑狼疮(DNA、RNA等―抗核抗体)

Serum sickness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特点: 1、反应发生迟缓(24-72小时达高峰) 2、T细胞介导,抗体和补体不参与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特点: 1、反应发生迟缓(24-72小时达高峰) 2、T细胞介导,抗体和补体不参与 3、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4、多在变应原进入的局部发生 5、无明显个体差异

主要参与成分 抗原 胞内寄生菌、病毒 细胞抗原如肿瘤抗原、移植抗原 某些化学物质 细胞 CD4+和CD8+T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发生机制 致敏阶段――初次接触抗原 APC提呈抗原 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致敏T细胞

效应阶段――再次接触抗原 Th1细胞的作用 --分泌IL-2、IFN-γ、TNF-β、GM-CSF等细胞因子,吸引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活化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炎症反应 Tc细胞的作用 --通过穿孔素、颗粒酶等导致靶细胞的裂解或凋亡

二、临床常见疾病 (一)传染性超敏反应 (二)接触性皮炎 (三)移植排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