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生物学经典数学模型.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分子生物学部分开发实验 植物遗传亲缘关系研究.
Advertisements

aa AA Aa 1.生物的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 2.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是由基因决定的。 3.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體的奧妙 姓名:林佩儀 班級:六年4班 指導老師:趙美華老師.
第二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1節動物的生殖 第2節人類的生殖和胚胎發育 第3節基因與遺傳 第4節人類的遺傳 第5節討 論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人的生殖和发育 (人的生殖).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遗传.
往下扎根 向上生长 ——提高学考选考教学实效的几点感想 桐庐中学 李文娟
温州二中 高三生物 第一轮复习 孟德尔定律之分离定律 考纲要求: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Ⅱ 2、基因的分离定律 Ⅱ.
医 学 遗 传 学 群体遗传学.
第八章 群 体 遗 传 学.
4-2 人類的遺傳. 4-2 人類的遺傳 前 言 1.部分的人類遺傳性狀,可適用孟德爾遺傳法則。 如:人的耳垂緊貼或分離、舌頭捲舌或不捲舌。 4-2 人類的遺傳 前 言 1.部分的人類遺傳性狀,可適用孟德爾遺傳法則。 如:人的耳垂緊貼或分離、舌頭捲舌或不捲舌。 2.有些遺傳性狀無法用簡單的孟德爾遺傳法則來說明:
5 生物种及其变异和进化 种群的变异和选择 物种形成
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考试说明及能力要求: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Ⅱ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Ⅱ.
第5章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上现存的有记载的生物种类大约200多万种,还有许许多多种生物没有被我们发现,没有发现的生物数目可能要比已经发现的多10倍,更何况已经绝灭的生物比现存的还要多得多。据估计,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种数可能多达5亿~10亿。这么多的生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一批又一批地“踏上”地球,又“远离”地球走向灭亡,进行着自然界的“新陈代谢”,这就是生物的进化。
第三节 伴性遗传.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1.植物叶肉细胞内遗传物质的载体不包括( ) A.染色体 B.质体 C.线粒体 D.核糖体
§6.3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6.3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人类染色体显微形态图 ♀ ♂ 它们是有丝分裂什么时期的照片? 在这两张图中能看得出它们的区别吗?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 平湖市教育局教研室 (电话)
第十六章 遗传与进化.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高三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七 变异、育种与进化 大连开发区第八高级中学 刘岷.
生 物 的 变 异.
二、基因重组 1、定义: 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 基因自由组合 基因交叉互换 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超级行教育网(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二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沂南第一中学 李维娜.
第一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二十二章 动物进化基本原理.
减数分裂 制作:乌海市第十中学 史姝婉.
闫永彬 Yong-Bin YAN, Ph.D. 清华大学 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第2节 染色体变异 旧知回顾 染色体结构变异 染色体数目变异 缺失、增加、移接、颠倒 染色体变异 个别染色体增减 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减.
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复习.
第二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5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生物物种的概念 2、掌握种群的遗传、变异与自然选择基本规律
邵阳文化.
群体遗传学 Population genetics.
第二节 遗传平衡定律及应用 一、遗传平衡定律
第十二章 群体遗传学 一、概念 群体遗传学:研究一个群体中基因的组成及其遗传规律的科学。
讨论: 1.分离定律适用于几对基因控制着的几对相对性状? 2.一对相对性状中如何确定显隐性的关系?
第十五章 群体的遗传平衡.
基 因 的 分 离 定 律 2002年4月.
人类群体遗传学 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徐书华 金 力 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
第2课时 基因的分离定律. 第2课时 基因的分离定律 重习要点 ◆ 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种类 及概率的计算 ◆ 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系谱求法及图的判断 ◆ 如何实验验证某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 ◆ 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种类 及概率的计算 ◆ 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系谱求法及图的判断 ◆ 如何实验验证某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 题目:叙述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内容包括: (1)发展的过程
拇指竖起时弯曲情形 1、挺直2、拇指向指背面弯曲 食指长短 1、食指比无名指长 2、食指比无名指短 双手手指嵌合
第三节 遗传力的估算及其应用 一、遗传力的概念
生物的进化 生物组 温青.
生命樹 (種系發生樹)
第3节 伴 性 遗 传.
第十章 方差分析.
主日信息: 講題:腳步 經文:箴言16:1~9 大綱: 壹、人的心 貳、人的謀算 參、交託耶和華 肆、耶和華的指引 金句:箴16:9
第七章 参数估计 7.3 参数的区间估计.
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 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用计算器开方.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基于高中生物学理性思维培养的实践性课例开发
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規劃原理及修訂重點 報告人:鄭慶民
Chapter 4 Mendelian Inheritanc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ESA)
Volterra-Lotka方程 1925年, A. Lotka(美)和V. Volterra(意)给出了第一个两物种间的捕食模型。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五.有丝分裂分离和重组 (一) 有丝分裂重组(mitotic recombination) 1936 Curt Stern 发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进化生物学经典数学模型

生物的进化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是生物进化的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 的改变。 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其中 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种群 基因频率 突变和基因组、自然选择及 隔离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有关基因频率的计算 1、抽样调查某地100位女性和100位男性发现:女性中有5位色盲患者和20位携带者,男性中有15位色盲患者,则该地色盲基因的频率约是多少? 5×2 + 20 + 15 100×2 + 100 × 100% = 15%

2、在一个足够大的种群中,A的频率是0. 4,a的频率是0. 6,若各种条件稳定不变,则该种群中AA、Aa、 aa的基因型频率各是 2、在一个足够大的种群中,A的频率是0.4,a的频率是0.6,若各种条件稳定不变,则该种群中AA、Aa、 aa的基因型频率各是 。该种群中所有成熟个体自由交配一次,产生的后代个体中A的频率是 , a的频率是 。 0.16 0.48 0.36 0.4 0.6

3、已知每10000人中有一个白化病(aa)患者,一对健康夫妻生了一个白化儿子和一个正常女儿,该女儿和一正常的男性结婚,所生子女患白化病的几率是多少? 1/10000 子女患白化病的几率 = 2 3 × 198 9999 1 4 = 1 303

当存在复等位基因(等位基因2个以上)时 ,如ABO血型的遗传,有IA、IB、i三个复等位基因 4、人的A、B、O血型决定于3个等位基因IA、 IB 、i ,假设某地的人的血型频率为:A型=0.45;B型=0.13;AB型=0.06;O型= 0.36。请推算这一地区人的各等位基因的频率 当存在复等位基因(等位基因2个以上)时 ,如ABO血型的遗传,有IA、IB、i三个复等位基因 p为IA基因频率,q为IB基因频率,r为i基因频率 : (p+q+r)2 =p2+q2+r2+2pq+2pr+2qr =1 哈迪-温伯格定律

等位基因2个时用数学方程示: 哈迪-温伯格定律 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在符合以下5个条件的情况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 (1)种群大 (2)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 (3)没有突变发生(4)没有新基因加入 (5)没有自然选择 等位基因2个时用数学方程示: (p+q)2 = p2+2pq+q2 = 1 返回

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 (1)遗传漂变:由于群体较小和偶然事件造成的基因频率的随机增减甚至丢失的现象称为遗传漂变。例如在一个群体中某一基因的频率为2%,则在一个50万个个体的群体中,有这一基因的个体有10000个;假如这一群体只有50个个体,那么只有1个个体有这种基因,这一基因可能由于偶然机会死亡或没有交配而在后代中消失。遗传漂变就是这样产生的,它是群体数量大小引起基因频率改变的一个方式。群体愈大,遗传漂变就愈小。 (2)不随机交配:这是引起哈迪一温伯格平衡改变的最主要因素,例如近亲交配等。 (3)有突变和新基因加入。 (4)自然选择:通过选择淘汰不利基因,积累有利基因,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稳定性选择──把趋于极端的变异淘汰掉而保留中间类型的个体,使生物类型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类选择多见于环境相对稳定的群体中。选择的结果将使性状的变异范围不断缩小,群体的基因型组成更趋于纯合。如人类新生儿的体重为平均体重者,其死亡率最低;过轻或过重者死亡率较高。 单向性选择──把趋于某一极端的变异保留下来,淘汰掉另一极端的变异,使生物类型朝向某一变异方向发展。这种选择的结果也会使变异的范围不断缩小,群体基因型组成趋向于纯合。单向性选择多见于环境条件逐渐发生变化的群体中,人工选择大多属于这种类型,即定向选择。 分裂性选择──把一个群体中的极端变异个体按不同方向保留下来,而中间常态型则大为减少的选择。这种类型也是在环境发生变化的群体里进行的。原先较为一致的生态环境分隔为若干次一级的环境,或群体向几种不同地区扩展,都会出现分裂性选择。如美国卡兹基尔山有轻巧型和粗壮型两类狼

物种:形态、生理上类似的,彼此能够交配的,要求类似环境条件具有一定地理分布范围的生物个体的总和,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遗传变异和环境变化是物种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1)鉴定物种的标准 ①形态学标准:主要根据生物形态特征的差异为标准; ②遗传学标准:主要以有无生殖隔离为标准(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物种的种群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③生态学标准:主要以生态要求是否一致为标准; ④生物地球学标准:主要以物种的分布范围为标准。 上述四个标准中最主要的是有无生殖隔离。

物种形成方式 (1)渐变式物种形成 ①异地物种形成:先有地理隔离后有生殖隔离的新种形成方式 。 过程:一个种群由于地理隔离而分成几个小种群,随后它们发生各自不同的突变和重组。 经过自然选择,每一种群中基因频率定向发生变化,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地理族”,即亚种,当亚种间产生了生殖隔离时就形成了不同的物种(新种)。 ②同地物种形成:有时没有地理隔离也能产生新物种。 过程:同一环境中生活的种群,产生能适应新的生态位的突变类型,则突变个体和野生种各自发展,通过自然选择最终二种类型间出现了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物种。

(2)爆发式物种形成: 通过染色体加倍形成多倍体而产生新物种(主要见于植物界)。有时通过染色体结构变化或直接杂交也能迅速产生新种。 (3)动植物新种形成方式的区别: 动物结构复杂,具有种类繁多的行为模式。因此,行为隔离在动物物种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植物中,营养繁殖很普遍,单性不经交配可长期繁衍后代。杂交所产生的后代即使不育,也可通过营养繁殖而将其遗传型传播到群体中去。另外,植物很容易形成多倍体,如一个同源四倍体植物与另一个同源四倍体植物杂交,就可能形成异源四倍体新种。

隔离的机制: ①合子前隔离: a.生态隔离:二种生物完全可以交配繁殖,但由于生活在不同地区,不可能杂交。 b.栖息地隔离:同一地区生活,但占领不同的栖息地而不能杂交。 c.季节性隔离:生殖季节不同而隔离。 d.行为隔离:求偶或交配行为不同而隔离。 e.形态隔离(机械隔离):主要是生殖器官形态不同而隔离。 f.配子隔离:可以交配或受粉,但不能受精。 ②合子后隔离: a.发育隔离:可以杂交,可以受精,但胚胎发育不正常,出生前就死亡。 b.杂种不活:杂种可以形成,但在繁殖后代之前死亡。 c.杂种不育:杂种可以成活,但是不育。 d.杂种的淘汰或选择性消除:杂种可以存活,也能繁殖,但在自然选择中易被淘汰而消失。 合子后隔离的生殖浪费大于合子前隔离,自然选择能够促进已被合子后隔离的群体发展合子前隔离。

生物进化的总趋势(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 (1)无细胞结构到细胞结构;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等; (2)厌氧型 兼性厌氧 需氧;异养 自养 (3)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