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录病毒 Retroviridae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艾滋病自然史、诊断与分期 艾滋病自然史、诊断与分期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蔡卫平 Tel: Tel:
Advertisements

桃園縣中壢市青埔國小 宣導日期:99年12月17日 宣導者:詹德木老師 活動地點:視聽教室 愛滋病 AIDS 愛滋病 (AIDS) 防治宣導.
第十一章 艾滋病与人类免疫 第十一章 艾滋病与人类免疫 第一节 艾滋病发生由来和机制 第一节 艾滋病发生由来和机制 艾滋病英文全称为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的字头 AIDS 的译称,中文名为获得性免疫缺 陷综合症,是由一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张庆 李凤霞 山东省济南卫生学校 关 爱 生 命 预 防 艾 滋关 爱 生 命 预 防 艾 滋 中等职业学校 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课.
病毒与疾病 生技 10-1 赵桂华. 概念 生物病毒 :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 核酸 ( DNA/RNA ),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 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生物病毒微生物 原指一种动物来源的 毒素。 “virus” 一词源于 拉丁文。 病毒能增殖、遗传和演化,因而 具 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性传播疾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第二十六章 流行病学教研组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艾滋病 2004 年 11 月. 一、定义  艾滋病 (AIDS)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引起的以机会性感染和机会性肿 瘤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又称为获得 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1 艾滋病防治知识. 2 艾滋患者 3 病毒感染 淋巴细胞 4 一、艾滋病流行概况 5 世界流行概况 艾滋病仍在全世界继续蔓延,每天,全球约有 例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 8000 人因艾 滋病而死亡。 自艾滋病流行以来,全世界已经有超过 6000 万 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中 2200.
1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第十九章 Chapter 19 贵阳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生物高考 精讲专题 第 18 讲 免疫调节 乔文军北京特级教师2015. 《考试大纲》 3-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4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 5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第 29 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 的 RNA 病毒。 分类 RNA 肿瘤病毒属 人类嗜 T 淋巴细胞病毒等 慢病毒属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泡沫病毒属 动物与人类泡沫病毒.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艾滋病专题 艾滋病 艾滋病是英语 “AIDS” 中文名称, AIDS 是获得 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英文缩写。它是由于感染了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 HIV )后引起的一种致 死性传染病。 HIV 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 机体 逐渐丧失防卫能力而不能抵抗外界的各种 病原体,因此极易感染一般健康人所不易患的感.
逆转录病毒. 第三十七章 逆转录病毒 分三科 肿瘤病毒亚科 : 一些动物白血病病 毒、人类嗜 T 细胞病毒等 慢病毒亚科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属之 泡沫病毒亚科 概念:指一类含有逆转录酶的单股正链 RNA 病毒。 种类 :
什麼是愛滋病 AIDS ?  Acquired 後天性  Immune 免疫  Deficiency 缺乏  Syndrome 症候群.
艾滋病知识与预防 授课人:黄友连 封开县长岗镇初级中学. 一、艾滋病的定义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英语缩写 AIDS 。 1981 年在美国首次注射 和被确认。曾译为 “ 爱滋病 ” 、 “ 爱死病 ” 。 分为两型: HIV-1 型和 HIV-2 型,是人体 注射感染了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IDD) 是免疫系统因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因素所致的免疫细胞 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障碍 所出现的临床上以反复感染为主的一组综合征。
逆转录病毒及其他病毒. 教学目的 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特性 熟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致病性、免疫性。
第二十四章 其他病毒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rabies virus 一、生物学性状 1. 根据表面糖蛋白 G 的不同可分为 4 个血清 型。 2. 抵抗力不强,易被强酸、碱、乙醚灭活。
问题探讨 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在病菌或病毒刚进入人体时,靠反射不能对其作出反应。
愛滋病 1.疾病簡介 2.臺灣愛滋病流行概況 3.臨床症狀 4.什麼是空窗期/潛伏期? 5.愛滋病傳染要件 6.傳染方式
艾滋病及其皮肤表现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孙建方.
時間: 、22 學校:美和科技大學 講員:屏東基督教醫院-彭恩美個管師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肿瘤免疫学 新乡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王辉 博士 编译.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 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 的RNA病毒。 对人致病的主要是HIV、人类嗜T细胞病毒.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白血病的概述与分型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王宇.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艾滋病 (AIDS).
HIV病毒与艾滋病实验室检测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检验实验中心 贺政新.
第四十四章  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 Antifungal and antiviral drugs 制作:田汉文.
艾滋病的相关临床检验 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全鑫.
肺结核.
五、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拮抗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受体拮抗剂 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 徐州局卫检处.
健康与亚健康.
肠道病毒的分类关系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 新肠道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肠道病毒属 小RNA病毒科 鼻病毒属.
愛滋病防治教育 愛滋病防制教育 愛滋病防制教育.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第二十章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一节 概述 (一)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糖尿病流行病学.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 乏力 食欲减退 恶心、呕吐 肝肿大 肝功能损害 黄疸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 冷雪飞.
甲型H1N1流感病毒 甲流H1N1流感病毒占流感病毒的51.75% —— 《北京晨报》 机体如何进行防卫?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问题探讨 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在病菌或病毒刚进入人体时,靠反射不能对其作出反应。
病毒感染与免疫.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免疫细胞.
第31章 其他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gilloma Virus.
常见致病病毒 (二).
主题班会 预防艾滋,共建美好校园 阳泉实验中学.
HBsAg阳性肝细胞的膜表面HBsAg抗原的检测
逆转录病毒 Retrovirus.
医学病毒学 Medical Virology 第21章 肝炎病毒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医学免疫学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 概述 与免疫关系 肿瘤抗原具有特异性 可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 Back.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胚胎原位杂交检测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第十三章 Chapter 13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cell immunity)
愛滋病防治教育 愛滋病防制教育 愛滋病防制教育.
基因信息的传递.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第三节 转录后修饰.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談愛滋 AID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逆转录病毒 Retroviridae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亚科名 代表病毒 RNA肿瘤病毒亚科 (爬虫类)蛇病毒 逆转录病毒的分类及其代表病毒 亚科名 代表病毒 RNA肿瘤病毒亚科 (爬虫类)蛇病毒   (禽类)rous肉瘤病毒(RSV)、rous 相关病毒(RAV)、其他鸡肉瘤病毒、禽白血病病毒(ALV) (哺乳类)鼠肉瘤病毒(MSV)、鼠白血病毒(MLV)、鼠内源性病毒、猪肉瘤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猪白血病病毒、鼠乳腺瘤病毒 (灵长类)灵长类肉瘤病毒、猴白血病病毒、狒C型肿瘤病毒、mason-pfizer猴病毒(MPMV)、langur病毒 (人)人类嗜T细胞病毒Ⅰ型、Ⅱ型、Ⅴ型(HTLV-Ⅰ、Ⅱ、Ⅴ) 慢病毒亚科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绵羊脱髓鞘性脑白质炎病毒( visnavirus)、绵羊肺腺瘤病毒(maedi virus)、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 泡沫病毒亚科 灵长类泡沫病毒、猫、牛、人泡沫病毒(human foamy virus)

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性: 1.病毒为球形,有包膜,表面有刺突,(与病毒的吸附和穿入有关)。 2.基因组为单正链RNA双体结构。 3.病毒体含逆转录酶。 4.具有gag、pol、env三个结构基因。 5.病毒增殖的突出特点是在复制病毒RNA时要通过DNA复制中间型 (DNA replicative intermediate)。并与宿主细胞的染色体整合。

第1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病原体,俗称艾滋病。 HIV主要有两型: HIV-1型:即通常称谓的HIV,世界上的AIDS多由HIV-1所致; HIV-2型:1986年在西非发现一种与HIV-1不同的逆转录病毒,两者的核苷酸序列差异超过40%,称为HIV-2型,只在西非呈地区性流行。

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

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 核衣壳 核酸:两条ssRNA与核衣壳蛋白(P7)结合形成双体结构 包 膜 脂质双层 刺 突 gp120,gp41 包 膜 脂质双层 刺 突 gp120,gp41

生物学性状 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病毒基因组全长约9200bp,其5’端和3’端各有一段相同的核苷酸序列,是长末端重复序列(LTR),中间含有env 、pol、gag 3个结构基因和tat、rev、nef、vif、vpu、vpr等6个调节基因。

生物学性状 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结构基因 调节基因: tat、rev、nef、vif、vpu、vpr env基因:编码gp41: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胞膜的融合; gp120:有病毒颗粒与NT抗体及宿主细胞表面 的CD4分子结合的部位。 pol基因:编码产生逆转录酶(p66/ p53)和整合酶(p31),与 病毒的复制有关。 gag基因:编码产生蛋白前体,经酶解后形成3种蛋白(P17、 P24、P15)。 调节基因: tat、rev、nef、vif、vpu、vpr tat、rev和nef的产物对HIV表达的正、负调节以及对维持 HIV在细胞中复制平衡和控制HIV潜伏有重要意义。 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对病毒转录的调控起关键作用。

生物学性状 病毒的复制 HIV病毒体的包膜糖蛋白刺突与细胞上的特异受体结合,然后病毒包膜与细胞膜发生融合。核衣壳进入细胞质内脱壳,释放其核心RNA进行复制。

生物学性状 病毒变异性 HIV基因组可发生变异,最易变异的是编码包膜糖蛋白的env基因和调节基因nef。 根据nef基因序列的异同将HIV-1分为M、O、N等3组(group)12个亚型(subtype);HIV-2型为A~F等6个亚型。 在非洲主要流的是HIV-1的 A、C、D、和E亚型,我国云南省感染者主要为B和C亚型。全球流行将以C和E亚型为主,另外各亚型的流行时间和传播情况也不同。

生物学性状 培养特性 HIV仅感染表面有CD4受体的细胞。实验室中常用正常人T细胞分离病毒。感染病毒的细胞出现CPE。动物模型可用HIV感染恒河猴和黑猩猩。

生物学性状 抵抗力 HIV的抵抗力不强,以下条件可被灭活: 56℃加热 30min; 冻干血制品需68℃ 72h方能保证污染病毒的灭活; 高压蒸气灭菌(103.4kpa/121.3℃)20min可被灭活; 10%漂白粉液、0.5%次氯酸钠、50%乙醇、35%异丙醇、0.3%H2O2、0.5%来苏等消毒液中室温10min保证完全被灭活。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传染源 a)HIV无症状携带者 b)艾滋病患者

传播途径 致病性与免疫性 1)性传播:STD之一 同性恋 异性恋 2)血液传播:医源性 吸毒者 3)母 婴传播:胎盘 产道 哺乳

临床表现 致病性与免疫性 1)原发感染 HIV进入机体后病毒开始复制,约在8~12w时出现病毒血症,此期病毒在体内广泛播散,并开始在淋巴样器官种植,3~6w在许多病人(50%~70%)体内发展成急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表现,其后大多数病毒以前病毒的形式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内,进入长期的、无症状的潜伏感染期。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临床表现 2) 潜伏感染 此期可长达6个月至10年。临床无症状,有些病人可出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当机体受到各种因素的激发使潜伏感染的病毒再次大量增殖而引致免疫损害时,才出现临床症状,进入AIDS相关综合征期。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临床表现 3)AIDS相关综合征 (AIDS-rilated complex,ARC) 早期有发热、盗汗、全身倦怠、体重下降、皮疹及慢性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并有进行性淋巴结病及舌上白斑等口腔损害。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临床表现 4)典型AIDS 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合并各种条件致病菌(如分枝杆菌、念珠菌、卡氏肺孢菌等)或其他病毒(如EBV,CMV、HHV-8型等)感染; 并发卡波济肉瘤(Kaposi sarcoma) 。 在感染后10年内约有50%的人会发展为AIDS。AIDS的5年间死亡率约为90%,多于临床症状出现后2年内死亡。 4)典型AIDS

致病性与免疫性 HIV的致病机制 1)选择性地侵犯CD4+T 细胞,CD4/CD8比例倒置,导致免疫功能紊乱。 2)HIV感染后B细胞多克隆活化,出现高丙球蛋白血症,循环血中免疫复合物及自身抗体含量增高,但对新抗原刺激的应答受到很大阻碍。 3)单核-巨噬细胞也表达少量CD4分子,受HIV感染后通常不被杀死,成为感染后较长时期的病毒储存者。 4)HIV感染所致神经细胞损害:约有40%~90%的AIDS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异常,包括HIV脑病、脊髓病变、周围神经炎和严重的AIDS痴呆综合征。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性与免疫性 HIV对CD4+T 细胞损害的机制 2)免疫病理所引起的细胞损伤: 3)HIV感染诱导细胞凋亡: 1)病毒感染对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 a.病毒包膜糖蛋白插入细胞膜或病毒的出芽释放,增加了细胞膜的通透性; b.HIV增殖时可产生大量未整合的病毒cDNA,干扰细胞的正常生物合成; c.感染T细胞表面的gp120与非感染细胞的CD4结合,细胞融合死亡,T细胞减少。 2)免疫病理所引起的细胞损伤: a.受染细胞膜上表达病毒的包膜糖蛋白,可激活特异性CTL的识别,或与特异 性抗体结合后通过ADCC作用而破坏细胞; b.HIV的gp120与细胞膜上的MHCⅡ类分子有一同源区,抗gp120抗体能与这类 T细胞起交叉反应,即病毒诱导的自身免疫使细胞造成免疫病损害或功能障碍。 3)HIV感染诱导细胞凋亡: 病毒激活T细胞凋亡基因,表达FAS受体,当其与细胞表面FAS结合后最终导致 感染细胞死亡。

致病性与免疫性 3.机体对HIV感染的免疫应答 HIV损伤CD4细胞,使整个免疫系统的功能失效; 机体感染HIV后产生多种抗体,包括抗gp120等中和抗体。HIV感染也可刺激机体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包括CTL细胞、NK细胞及ADCC的杀伤活性,但细胞免疫依然不能清除有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这与病毒能逃逸免疫作用有关,如: HIV损伤CD4细胞,使整个免疫系统的功能失效; 病毒基因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中,细胞不表达或少表达病毒结构蛋白,使宿主长期呈“无抗原状态; 病毒包膜糖蛋白的一些区段的高变异性,致使不断出现新抗原而逃逸免疫系统的识别; HIV对各种免疫细胞均有损害。故表明机体的免疫力不足以清除病毒,HIV一经感染便终生携带病毒。

微生物学检查法 无症状的潜伏期内一般不能或很少从外周血中检测到HIV抗原; HIV感染早期呈病毒血症时,从病人血液、脑脊液和骨髓细胞中能分离到病毒,从血清中查到HIV抗原; 无症状的潜伏期内一般不能或很少从外周血中检测到HIV抗原; 进入AIDS相关综合征或典型AIDS期,于外周血中均可查到病毒抗原、核酸及抗体。

微生物学检查法 检测抗体 Western Blot(WB): HIV抗体阳性者进一步用WB法予以确认。 ELISA、IFA、RIA: 敏感性好,应用方便。尤其ELISA法目前最为常用。但由于HIV的全病毒抗原与其他逆转录病毒(HTLV)有交叉反应,而且病毒系芽生释放,病毒包膜中常带有细胞成分,故有一定的假阳性。因此,这类试验仅适用于筛查HIV抗体. Western Blot(WB): HIV抗体阳性者进一步用WB法予以确认。

微生物学检查法 检测病毒及其组分 病毒分离 :取新鲜分离的正常人淋巴细胞或脐血淋巴细胞接种病人的 血液单个核细胞、骨髓细胞、血浆或脑脊液等标本。培养2~4周,细胞病变出现后,可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培养细胞中的病毒抗原,或用生化方法检测培养液中的逆转录酶活性。 检测病毒抗原 :常用ELISA法检测衣壳蛋白。P24多出现于HIV感染的急性期,而在潜伏期中为阴性,到出现典型的艾滋病症状时,p24 又可重新升高。 检测病毒核酸: 应用核酸杂交法检测整合在细胞中的前病毒DNA片段,可确定细胞中HIV潜伏感染的情况。应用PCR检测HIV的前病毒DNA,或用逆转录-PCR法检测病毒的RNA。

防治原则 WHO和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控制HIV感染的措施: ①建立HIV感染和AIDS的监测网络,控制疾病的流行蔓延; ②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取缔娼妓,防止性传播疾病的流行,抵制吸毒等社会弊病; ③检测高危险人群包括供血员、同性恋、静脉注射毒品成瘾者、血友病患者,国外旅游者和外事使馆人员等; ④禁止进口血液制品,如凝血因子Ⅷ等; ⑤加强国境检疫、留检等。

防治原则 疫苗研究 尚缺乏理想的疫苗,目前研究得最多的是:   尚缺乏理想的疫苗,目前研究得最多的是:   1.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HIV的包膜糖蛋白gp160,gp120和gp41已在细菌、酵母和真核细胞系统表达成功,免疫人和动物后可诱生特异性中和抗体和激发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在黑猩猩实验中已证明有保护作用。   2.合成寡肽疫苗 根据gp120分子中的主要中和决定簇(V3区)、与CD4受体结合区(C4区)和部分T细胞决定簇(C1、C4区)的氨基酸顺序,合成各种HIV的寡肽疫苗。在实验中已证明V3肽可以刺激动物和人产生抗HIV的中和抗体和细胞毒T细胞反应。   3.重组病毒载体活疫苗 用痘苗病毒、腺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株作载体,将HIV基因插入构建成重组病毒载体疫苗。动物试验已证明能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中和抗体。用表达HIVgp160、gp120蛋白的重组疫苗病毒接种志愿者后,可以产生较强的T细胞免疫反应,但体液免疫相对较弱。   

防治原则 AIDS的治疗 ①阻止HIV吸附穿入的重组可溶性CD4分子(rsCD4)的使用; ②给予抑制病毒逆转录酶活性的核苷类似物如叠氮胸苷(azidothymidine,AZT),双脱氧肌苷(2,,3,-dideoxyinosine,DDI)与2,,3,-双脱氧肌苷(2,,3,- dideoxyinosine,DDC)等; ③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如德拉维拉丁(Delaviradine)和耐维拉平(Nevirapine)等,国内多用施多宁; ④近年来研制的蛋白酶抑制剂,如佳息患、赛科纳瓦(sapuinavir)、瑞托纳瓦(ritonavir)以及英迪纳瓦(indinavir)等; ⑤免疫调节剂,如IFN-γ,IL-2和胸腺素等。 “鸡尾酒疗法”:联合交替使用2种HIV逆转录酶抑制剂和1种HIV蛋白酶抑制剂,可有效地把血液中的HIV含量减少到最低(外周血中测不出HIV或其RNA),因而能减轻症状及延缓生命。但无法清除整合在CD4+细胞染色体上的前病毒,因此仍不能从体内彻底清除HIV。

第2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 在逆转录病毒中大部分属于RNA肿瘤病毒,感染细胞后不引起CPE,而是引起细胞转化,诱发肿瘤。 1978年从T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淋巴结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观察到一种有中央位类核的C型病毒颗粒,命名为人类嗜T细胞病毒(Humun T-cell lymphouopic nirus, HTLV)或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Cell laukemia mirus, HTLV)。 后从1例毛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出另一种嗜T细胞病毒,称为HTLV-Ⅱ型。将最初发现的称HTLV-Ⅰ型。

生物学性状 HTLV-Ⅰ和HTLV-Ⅱ在电镜下呈球形: 核衣壳:核心:RNA与逆转录酶; 衣壳:含有P24和P18两种结构蛋白; 包膜: 刺突:糖蛋白 (gp120),能与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 病毒基因组两端均为LTR,中间从5′端至3′端依次排列为gag、pol、env 3个结构基因和tax、rex 2个调节基因。结构基因的功能与HIV基本一致,调节基因的产物除有增加病毒基因的转录和调节病毒基因产物表达作用外,尚能激活细胞的IL-2基因和IL-2受体基因的作用。 HTLV-Ⅰ型和Ⅱ型的基因组的同源性约50%。

致病性 成人T细胞白血病(adult T-cell leukemia,ATL) : HTLV-Ⅰ型引起,多为40岁以上的成人发病。T细胞大量增生,转化、癌变,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并发高钙血症、皮肤红斑、皮疹、结节等,预后不良。 HTLV-Ⅰ型相关脊髓病 (HTLV-Ⅰ associated myelopathy,HAM) 及热带痉挛性下肢轻瘫 (tropical spastic paraparesis,TSP): HTLV-Ⅰ型引起,因两者相似,故总称HAM/TSP。HAM以女性居多,主要症状为慢性进行性步行障碍与排尿困难,有时伴有感觉障碍。用激素和IFN治疗可缓解。

致病性 致病机理: 传播途径: 水平传播:可通过输血、注射、性交等方式; 垂直传播:通过胎盘、产道和哺乳等途径在母 婴间。

微生物学检查法 病毒分离与鉴定 采取患者新鲜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经PHA处理后,加入含有IL-2的营养液继续3~6w,然后用电镜观察细胞中的C型病毒颗粒,并检查细胞培养液上清的逆转录酶活性,最后用免疫血清或单克隆抗体进行病毒鉴定。

微生物学检查法 抗体检测 1.ELISA法 用HTLV-Ⅰ/Ⅱ病毒作抗原,加患者血清孵育后再加酶标记的抗人IgG抗体,加酶底物视其是否显色来检测HTLV-Ⅰ/Ⅱ抗体。 2.间接免疫荧光法 以HTLV-Ⅰ/Ⅱ感染的T细胞株作靶细胞抗原制成细胞涂片,加患者血清孵育后再加荣光素标记的抗人IgG抗体,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患者血清中的HTLV-Ⅰ/Ⅱ抗体。 此外,尚可用胶乳凝集法(PA法)及免疫印迹法(WB法)检测。后者可测定患者血清中病毒结构蛋白的抗体,常用于HTLV-Ⅰ/Ⅱ病毒抗体检查的证实试验。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复制动画演示

教学大纲 一、目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 1.了解逆转录病毒的种类及特性 2.熟悉HTLV-1、2型的致病性 3.掌握HIV的传播途径、所致免疫损害、微生物学检查原则、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