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家庭兩性新關係 【想一想】 ‧你知道現在每戶家庭平均有多少人嗎? ‧你知道現在的離婚率有多高嗎? ‧你知道現在有那些工作是女性也可以做的嗎? ‧你聽過「新好男人」嗎?
3-2、家庭兩性新關係 家庭型態的轉變 ◎工業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影響家庭的居住型態。 ◎以往農業社會中的大家庭,現在已經很少見,取而代之的是三代同堂的折衷家庭和一對夫婦與未婚子女所組成的小家庭。 配合課本第44頁
3-2、家庭兩性新關係 家庭型態的轉變 夫婦與未婚子女的小家庭。 由祖父母、父母與子女所組成三代同堂的折衷家庭。 配合課本第44頁
3-2、家庭兩性新關係 家庭型態的轉變 大家庭是以往農業社會常見的家庭形態。家中人口有祖父母、父母、伯伯、伯母、叔叔、嬸嬸、堂兄弟姐妹……等組成。甚至更多人口。 配合課本第44頁
3-2、家庭兩性新關係 家庭型態的轉變 每戶平均人口降至3.06人 民國50~96年臺閩地區每戶家庭平均人口數變遷圖 配合課本第44頁
3-2、家庭兩性新關係 家庭型態的轉變 ◎由於離婚或意外事故等因素,產生了許多單親家庭。 ◎父母到都市就業,將小孩託付給祖父母照顧產生了隔代教養家庭。 ◎這些家庭在經濟和子女教養上需要社會更多的關注,因此,政府應積極訂定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設立足夠的托兒機構,協助家庭解決年幼子女的教養問題。 配合課本第45頁
3-2、家庭兩性新關係 家庭型態的轉變 離婚率逐年增加 民國65~96年臺閩地區離婚率變遷圖 配合課本第45頁
◎兒童福利服務中心舉辦「單親家庭親子捏陶創作」活動 3-2、家庭兩性新關係 家庭型態的轉變 ◎兒童福利服務中心舉辦「單親家庭親子捏陶創作」活動 ◎社區重視單親暨隔代教養家庭子女課業問題,特別舉辦輔導說明會。 ◎單親家庭成立的孤挺花聚熱部,幫助單親家庭成員勇敢面對人生。 配合課本第45頁
隔代教養家庭 由祖父母與孫子女所組成的家庭。 3-2、家庭兩性新關係 加油站 隔代教養家庭 由祖父母與孫子女所組成的家庭。 配合課本第45頁
3-2、家庭兩性新關係 補充資料 ◎促使每戶平均數降低的原因有哪些? 孩子生得少;覺得和老人家、成年兄弟姊妹一起居住不大方便;因為求學、工作需要而離開原來的家庭。 ◎家中養育的孩子多,有哪些優缺點? 優點:熱鬧、有分擔與分享的對象; 缺點:能分到的資源較少、易有爭吵。 ◎家中養育的孩子少,有哪些優缺點? 優點:可以獨享資源、較有隱私權; 缺點:寂寞、缺乏分擔與分享的對象。 配合課本第44、45頁
3-2、家庭兩性新關係 補充資料 折衷家庭或小家庭。 由於離婚和意外事故。 父母在外地就業、離婚率增加或意外事件。 經濟及孩子的教養。 ◎目前臺灣社會以哪種類型的家庭型態居多? 折衷家庭或小家庭。 ◎目前臺灣社會為什麼會有單親家庭? 由於離婚和意外事故。 ◎目前臺灣社會為什麼會有隔代教養家庭? 父母在外地就業、離婚率增加或意外事件。 ◎你認為單親家庭與隔代家庭需要哪些方面的協助? 經濟及孩子的教養。 配合課本第44、45頁
◎隨著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及性別平 等觀念的提倡,女性就業人口快速 增加,在各行各業都有傑出的表現。 3-2、家庭兩性新關係 性別平等向前走 ◎隨著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及性別平 等觀念的提倡,女性就業人口快速 增加,在各行各業都有傑出的表現。 配合課本第46頁
3-2、家庭兩性新關係 臺灣女性從事專業工作的比例有增加的趨勢。 而靠體力的女性工作者則逐漸減少。 年份(民國) 職業別 67年 72年 77年 82年 87年 92年 96年 民意代表、企業主管及經理人員 11.92 10.53 14.70 12.24 14.12 15.93 17.53 專業人員 41.56 45.16 46.77 47.22 51.73 49.26 47.80 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 32.45 36.33 42.53 39.32 40.25 42.37 45.84 事務工作人員 54.45 60.37 64.69 72.33 76.44 76.93 77.31 服務工作人員及售貨員 36.70 41.12 43.49 51.03 53.04 55.37 56.77 農、林、漁、牧工作人員 29.92 30.73 29.85 29.15 28.52 27.82 29.75 生產有關工人、機械設備操作工及體力工 31.18 32.61 33.53 28.59 26.53 26.73 25.76 女性總就業人口比例 32.87 35.49 37.79 38.00 39.60 41.72 42.99 臺灣女性從事專業工作的比例有增加的趨勢。 而靠體力的女性工作者則逐漸減少。 配合課本第46頁
3-2、家庭兩性新關係 女性就業人口逐年增加 性別平等向前走 女性就業人口已經成為推動臺灣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年份(民國) 職業別 67年 72年 77年 82年 87年 92年 96年 民意代表、企業主管及經理人員 11.92 10.53 14.70 12.24 14.12 15.93 17.53 專業人員 41.56 45.16 46.77 47.22 51.73 49.26 47.80 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 32.45 36.33 42.53 39.32 40.25 42.37 45.84 事務工作人員 54.45 60.37 64.69 72.33 76.44 76.93 77.31 服務工作人員及售貨員 36.70 41.12 43.49 51.03 53.04 55.37 56.77 農、林、漁、牧工作人員 29.92 30.73 29.85 29.15 28.52 27.82 29.75 生產有關工人、機械設備操作工及體力工 31.18 32.61 33.53 28.59 26.53 26.73 25.76 女性總就業人口比例 32.87 35.49 37.79 38.00 39.60 41.72 42.99 女性就業人口逐年增加 女性就業人口已經成為推動臺灣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配合課本第46頁
3-2、家庭兩性新關係 性別平等向前走 配合課本第46頁
性別平等 指每個人都應站在公平的立足點上發展潛能,不因生理、心理、社會及文化上的性別因素而受到限制。 3-2、家庭兩性新關係 加油站 性別平等 指每個人都應站在公平的立足點上發展潛能,不因生理、心理、社會及文化上的性別因素而受到限制。 配合課本第46頁
3-2、家庭兩性新關係 性別平等向前走 ◎但是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仍造成部分女性很大的困擾。 ◎在講求性別平等的今天,女性外出就業已經是社會的趨勢。 ◎在家庭中,除了男女需要互相尊重之外,更應該將家務視為全家一起分擔的責任。 配合課本第47頁
◎「家庭暴力防治法」保護婦女與兒童的安全。 3-2、家庭兩性新關係 性別平等向前走 ◎「家庭暴力防治法」保護婦女與兒童的安全。 ◎新好男人巧扮「袋鼠男人」,體會孕婦在職場打拼的辛苦。 配合課本第47頁
3-2、家庭兩性新關係 性別平等向前走 ◎夫妻參與產前講座,共同迎接家中新成員。 ◎「性別工作平等法」的實施,保障婦女在工作上的權益。 配合課本第47頁
3-2、家庭兩性新關係 問題討論 你知道有哪些保障婦女的法律嗎? 「家庭暴力防治法」、 「性別工作平等法」。 配合課本第47頁
3-2、家庭兩性新關係 補充資料 ◎造成臺灣社會女性就業人口快速增加的原因有哪些? 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性別平等的提倡。 ◎臺灣社會中,早期婦女所從事的工作和現代婦女可能有什麼不同? 早期婦女多從事勞力工作;現代婦女因為教育程度提高,已有不少從事較專業的工作。 配合課本第46、47頁
幾乎所有原本屬於男性傳統的工作,都有女性投入,並且表現傑出。如:警察、公車司機、外科醫師……。 3-2、家庭兩性新關係 補充資料 ◎有哪些職業在傳統上是屬於男性的專業工作?目前有沒有女性投入這個工作? 幾乎所有原本屬於男性傳統的工作,都有女性投入,並且表現傑出。如:警察、公車司機、外科醫師……。 配合課本第46、47頁
3-2、家庭兩性新關係 補充資料 ◎為什麼臺灣傳統上有「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這樣的觀念適用於現代社會嗎?為什麼? 「男主外、女主內」是過去農業社會男女分工的普遍現象,這影響到老一輩人的觀念。但現代社會中,女性外出就業已成趨勢,所以這個傳統觀念已不合時宜。 配合課本第46、47頁
3-2、家庭兩性新關係 補充資料 ◎你認為家庭中要如何做,才有助於兩性的平權? 家庭男性、女性成員相互尊重,家務一起分擔。 ◎你認為政府要如何做,才能真正使臺灣社會成為性別平權的社會? 訂定保障女性權益的法律,協助家庭解決老人、幼子照護的問題。 配合課本第46、47頁
牛刀小試 3-2、家庭兩性新關係 1、由一對夫妻及未婚子女所組成的家庭稱為 。 小家庭 2、由祖父母、父母及子女所組成的家庭稱為 。 。 小家庭 2、由祖父母、父母及子女所組成的家庭稱為 。 折衷家庭 3、由祖父母與孫子女所組成的家庭稱為 。 隔代教養家庭 4、農業社會最常見的家庭形態是 。 大家庭
3-2、家庭兩性新關係 5、社會上為什麼會有單親家庭? 由於離婚和意外事故。 6、社會上為什麼會有隔代教養家庭? 父母在外地就業、離婚率增加或意外事件。 7、你認為單親家庭與隔代家庭需要哪些方 面的協助? 經濟及孩子的教養。
3-2、家庭兩性新關係 8、「 」的實施,保障婦女在 工作上的權益。 性別工作平等法 9、家庭暴力防治法保護 與 的安 全。 婦女 兒童 10、新好男人巧扮「 」, 體會孕婦在職場打拼的辛苦。 袋鼠男人
各位同學們!上完本課後,你是否對男女兩性平權的觀念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呢? 3-2、家庭兩性新關係 各位同學們!上完本課後,你是否對男女兩性平權的觀念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呢? 圖片、文字資料來源:翰林六上社會教學指引、課本及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