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與依賴理論 李銘義 義守大學助理教授.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一單元 – 繪畫、建築與雕刻藝術 第一章:什麼是藝術 第二章:認識藝術的構成元素 第三章:認識藝術的創作要素.
Advertisements

第五章 中山先生思想與台灣經驗 第一節 孫中山先生與台灣的關係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圓的一般式 內容說明: 由圓的標準式展出圓的一般式.
圓的一般式 內容說明: 由圓的標準式展出圓的一般式.
建構原住民知識體系 宏觀 長 中 微觀 田調、 短 資料採集 上層 理解.建構 中層 整理.分析 下層 教材 刊物 專家學者 資源中心 部大
Bank 3.0 證券產業發展趨勢 與數位化應用 富邦證券 副總經理 郭永宜 (行銷暨商品督導)
17 類別資料的分析  學習目的.
物價膨脹與通貨緊縮 物價膨脹.
認識倍數(一) 設計者:建功國小 盧建宏.
陳維魁 博士 儒林圖書公司 第九章 資料抽象化 陳維魁 博士 儒林圖書公司.
多元化科學教學策略工作坊 吳木嘉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
義守大學 周資眾 運動科學選材 義守大學 周資眾
Enzyme Inhibition (Mechanism)
第四章 資金成本.
現代心理學 (重修版) 張春興 第一章 對現代心理學的基本認識.
記憶體的概況 張登凱.
觀光對環境的影響 王志明.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無線射頻識別系統(RFID) 基本原理及發展與應用
第四章 生產理論 1.生產函數 2.生產期間 3.總產量、平均產量與邊際產量 4.等產量線 5.最適要素僱用量 6.規模報酬.
使用者經驗設計 User Experience Design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網路安全技術 OSI七層 學生:A 郭瀝婷 指導教授:梁明章.
空中巴士與波音公司 飛機設計特點.
BCY行動研究2011之後 上課日誌 隔週上課前兩天以 時間: 年 月 日  紀錄者: 檔案名: 上課日期+學生名字
貨幣需求理論- 凱因斯的流動性偏好說 財金二丙 4A 林昕宜 指導老師 陳曉蓉 老師.
台灣的人口 教學者:李蕙娟 年級:二年級.
六9考題(物質循環) 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會經由哪兩種作用而循環不已? (10%)
從歷史與行銷的角度看 台北市長選舉的新突破
哪些人是管理者? 管理者? 指和一群人工作,並藉由協調他人來完成工作,以便達成組織目標的人
香港如何割讓給英國? 1842年起,香港受英國管治,直至1997年6 月30日. 歷時 155年。 你知道當中的原因嗎?
法學入門 第 1 單元:法學入門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用愛與智慧 ~成為孩子的伯樂 倪美英老師.
其他 ER 相關觀念 以及OO模型 國立中央大學 資訊管理系 范錚強 2002 中央大學。范錚強.
個體經濟學 張清溪 / 國立台灣大學
經濟學 學經濟.
新高中 通識教育科 教案設計分享會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許文忠老師 2019/4/25.
四種市場結構的類型與比較 寡占市場的特徵.
美國文化萬花筒 (上) 李建平 地理系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10-29,2012.
台灣產業結構變遷之探討 2006/10/31 報告者:蔡宜君.
競爭情報 LinkedIn and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utting Social Networking to Real Use by RogerPhelps 圖資四 B 鄭艾妮 B 蒲碩瑩 B 楊淑涵.
智 慧 型 環 境 系 統 實 驗 室 生態工程 環境評估 決策分析 人工智慧 資訊系統 永續發展
中三生物科 生物的七個特徵.
1-2 相似三角形 ● 平行線截比例線段性質:兩條直線 M1、M2 被另一組平行線 L1//L2//L3 所截出來的截線段會成比例。
產品設計與流程選擇-服務業 等候線補充資料 20 Oct 2005 作業管理 第六章(等候線補充資料)
電子期刊使用統計 CONCERT 2002 meeting November 13-14, 2002 羅宙康 Springer-Verlag
維高斯基( ) Langford, P. (2005). Vygotsky's 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Hove England ;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一 什麼是思考方法? 思考方法(method of thinking)的意義為研究使人思考正確的一門學科。
教育概論 教育原理與制度試題解題與分享 第五組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倫理學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第一章 自我評量題目 一、何謂警察行政?試舉二例論之(p5-p6) 二、試比較警察行政與公共行政之異同?(p6,p13)
討論.
做門徒的挑戰 – 新舊的衝突 歷史、文化、社會、家庭 衝突是因改變而來的現象 問題的所在:新的是什麼?
第一章 貨幣的時間價值.
歸納法(1):歸納法的類別.
貳.企業願景、使命與目標(1/3) 願景 利害關係人 內部利害關係人 外部利害關係人 高階領導者必須創立一種以顧客為焦點的、清晰可見的價值
程式語言與邏輯:主題示範 報告人:國立台灣師大附中 李啟龍 老師 學年度資訊科技概論研習.
P106.
新事業發展專題
由Facebook看SNS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
超我服務 Service Above Self
一 可靠度問題.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北京师大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檀 传 宝
苦海救生: -義工督導技巧.
議題: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Feminism
社會﹝第一冊﹞ 單元十一:古早台灣人 單元十二:逐鹿台灣 單元十三:唐山過台灣 單元十四:大船入港.
營運模式.
台灣全球運籌發展協會 亞洲供應鏈助理管理師證照課程.
生物技術 Ch10.生物轉化技術 阮雪芬 Nov19&20, 2002 NTU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現代化與依賴理論 李銘義 義守大學助理教授

現代化及其理論的產生 「現代化」(Modernization)是一個充滿歧義但卻普遍通用的名詞,廣泛地使用於各種方面。有的把它看成工業化,有的把它看成都市化,有的把它看成政治民主化……。 我們可以發現它們隱含著一個共同的意指,即現代化是向著某種「現代的標準」邁進的辯證過程,而這種「現代的標準」,大致上是以近代西歐及北美的社會為藍圖的。

現代化理論之興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第三世界由於西方勢力的入侵,導致許多動亂的局面產生,美國政府召集一些社會科學家,在社會學的結構功能論的基礎上,建構了一種叫作「現代化理論」(Modernization theories) 低度發展國家(主要是指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要發展為高度發展國家,須採納根植於西方科技經濟符合體底層的行動模式,可以令這些國家的社會﹑文化和政治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從而使國家踏上發展之途。

歷史單線發展思考 在50年代和60年代,隨著美國在國際舞臺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霸權的擴張,對許多非西方社會的政府官員與知識菁英產生極大的影響,並實際影響了非西方社會發展政策的制定。 現代化理論建築在「傳統/現代」兩分的預設上,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一個演化的連續體,而在某些點作了質的跳躍,這就是傳統與現代的分野。現代化理論認為這一發展軌跡有其普遍性,因此各種不同類型的傳統社會或前近代(pre-modern)社會,都是朝向現代社會在演變。

現代化與傳統二分法之批判 60年代末期之後,這種現代化理論開始遭到許多嚴厲的批判,而逐漸顯得破綻百出。譬如它所持的「傳統/現代」兩分的預設,其實是不顧事實地把傳統與現代的複雜性簡化成兩組對立的同質體 譬如它認為西方模式是個具有普遍性的發展模式﹑現代性具有普遍的優越性,其實都是一種不顧歷史﹑社會事實的虛構臆測,充滿西方種族主義色彩,把一些未經批判的觀念(如現代性)視為當然的價值。

現代化理論類型發展 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的這三十年期間,國家發展理論的研究曾經有過研究典範上的轉移: 1950和60年代的時候,基本上是現代化理論的時期; 1970年代的時候,依賴理論佔上風。 1980年代以後,依賴發展論的說法和其歷史結構研究途徑的方法論,成為比較經得起考驗的主張。

現代化理論(modernization theory) 一九六0年代,社會學家Talcott Parsons 透過結構功能主義的研究分析社會的變遷,影響了現代化的理論。但是在論及Parsons 的理論之前,則必須還原對其影響最深者-E. Durkheim(1858-1916)和M.Weber。 Parsons 把社會的演化分為三個階段:原始的、中間的和現代的。他認為現代化的過程起源於西方,藉著殖民和擴散而延伸到別處,而如何認定一個屬於現代化的社會,Parsons 在其結構功能論中,則發展出所謂的模式變項(pattern variables)──此即類似Weber的「理念類型」。模式變項指的是特定情境中對立的二種行為模式或角色期待,行動者必須擇一而行。

AGIL結構功能 Parsons 受到Durkheim分工論的影響,發展出社會文化體系模型。他假設社會文化體系是處於均衡的狀態,其功能運用如: 適應(adaptation):資源的分配、對環境的適應,指經濟體系。 目標取得(goal attainment):目標形成及取得的過程,指政治體系。 整合(intergration):社會社區價值整體性的調合,即社會體系的整合。 模式維持(pattern maintenance):這是有關社會成員的添新與補充、社會化,即制度和文化模式的維持

現代化理論問題(一) 現代化理論的基本假設乃認定,發展是單向式的,先進國家的發展經驗可作為開發中國家的模範,而其發展策略,則是引進外資技術、協助開發中國家發展,其目標放在先追求經濟成長,並以經濟成長為發展動力,進而帶動各方面的發展。 這些主張一直到七0年代之後,面對的是依賴理論及世界體系理論的批判,暴露現代化理論的一些問題

現代化理論問題(二) 現代化理論在研究方法上的最大錯誤,在於它承襲了「演化理論」的假設,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直線的﹑緩慢的﹑自發的﹑不反逆的,邁向結構分化與理性化的過程。這種假藉自生物學的看法,可能是歐洲大部份國家演化的過程,但無法解釋大部份發展中國家的實際現象。 忽視了外在因素對國家發展的影響。列強之所以能夠快速地現代化,其實與它們對殖民地的剝削有很大的關係。 誤把自己所建構出來的概念,當作事實來研究。把研究用的「理念型」當作歷史演化的真實階段,以為真的有「純粹的」現代和傳統存在,犯了「以虛為實」的謬誤。

現代化理論問題(三) 現代化理論在列舉傳統與現代的特徵上,用力甚多,而對於由某一階段發展到另一階段的過程,則沒有什麼有用的研究,大都是靜態的。因此,現代化理論只是一種比較靜學 (Comparative Statics),而不是發展理論。 現代化理論認為「現代化」是全球性的變遷,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趨勢。歷史的偶然,而非結構的必然。 現代與傳統二分法的假設,有很明顯的錯誤。現代與傳統不可能有純粹的型式存在,什麼是傳統﹑什麼是現代,也沒有一個客觀的區分標準。

現代化理論問題(四) 現代化理論認為文化是一個「整合的全體」,不同的社會有匯合的必然性。但其實每一個國家皆有其立國之道,皆有其內在發展的邏輯,沒有匯合的必然性。 現代化理論認為美國的社會可為典範,未來的世界是可預期的,而只有那些發展中的地區,才是問題的所在。帶有濃厚的文化沙文主義的色彩。

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 依賴理論是七0年代拉丁美洲學者對現代化理論提出的反題。依賴理論假設所謂的經濟發展乃是西方國家的獨特現象,所有非西方國家都受制於西方國家,這種「都會-衛星」(metropolis satellite)的結構。 這種格局中,衛星國的經濟成長受到都會國的宰制,都會國對衛星國強行剝削,使得衛星國經濟發展失衡、所得分配嚴重不均、市場遭受壟斷,形成倒退的經濟成長。 和現代化理論不同的是,依賴理論採取比較消極的看法,且不同於以美國學者為主體的現代化理論。

拉丁美洲國家學者為主體 依賴理論大都是以拉丁美洲國家學者為主體,因此觀察國家發展的角度則能切身體會,他們認為拉丁美洲等國在追尋資本主義化的過程中,是無法踏著先進國家的腳步前進的,甚至於可能是退步的。 現代化理論一廂情願的想法,其目的欲建立雙贏的作法,在拉丁美洲國家卻出現了反證──歐美國家愈強大,拉丁美洲國家愈依賴、愈相對落後。

依賴理論內涵(一) 依賴理論典範盛行於一九六○年代的社會科學界,至七○年代仍然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此典範的特色是以一種折衷的歷史結構主義觀點,探討特定時空下的社會經濟、政治不平等現象。而位於該理論核心的「依賴」概念,則意指在一個較大系統內的某些次單位中,妨礙其自發性成長的社會互動要素。這個概念廣泛到足以應用在不同學科內許多普遍的問題上,亦能將之運用在略有不同的意識形態參數(ideological parameters)上。

依賴理論內涵(二) 因此我們可以用若干形式來討論「依賴」: 「依賴」是一九五○年代以來,當歐洲與非洲社會科學家藉由殖民統治下之社會與心理遺緒,處理甫獲獨立的殖民地人民缺乏自主的現象時,所進行的新型殖民依賴(Neocolonial dependence)對話。 「依賴」是拉丁美洲經濟學家對於國際貿易不平等交換條件的分析,藉此解釋該地區在戰後初期持續性的低度發展。

依賴理論內涵(三) 「依賴」闡釋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特定的互動需求塑造出來的階級關係,以及國家構成的複雜性。其主要強調的是釐清特定的內在運作機制,而非了解外在支配關係的性質。 「依賴」藉開發中國家「低度發展」的現象,指出邊陲國家(periphery)其社會資源系統地轉移給核心的國家,從而對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一個廣泛的歷史解釋。此種論證亦可延伸到對國內社經關係的分析,如此,低度開發的區域被視為是較開發地區的內部殖民地

依賴理論內涵(四) 依賴理論研究取向皆共同拒斥早期自由主義或功能論的二元觀點;這種二元觀點假定有兩種理論上無關的社會型態並存(無論是「傳統的」和「現代的」,或「發展的」和「低度發展的」),在一個世界體系內所有次單位間動態的互動。 它們也認為馬克思主義對帝國主義的處理,乃是歐洲經驗的僵硬投射,因此對某些觀點表示異議。馬克思主義者強調剝削是生產過程中,從某個階級將剩餘價值轉移至另個階級的想法,依賴理論則增加一個考慮因素。此種考慮因素關切的是流通的過程中,剩餘產品會從一個地理區域轉移到另一個地理區域。

依賴理論對未來發展預估 在依賴理論學者之中,其異質性反應在對不同政策的方案上,以及對未來世界發展路線預測的衝突。 第一種想法:邊陲社會中的勞工階級與資產階級聯合,會促進該地區社會的自主發展。 第二種想法:則以民族資產階級策略性結盟藉以抵抗國際資本的入侵,但其仍舊相信與國際資本結合後,有「依賴發展」的可能性。 第三種想法則認為僅有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帶動社會經濟關係在質的方面變革之後,邊陲地區才可能真正發展。

依賴發展-世界體系理論(world system theory) 依賴理論提出了「都會─衛星」、「核心─邊陲」的二元對立概念,來解釋世界發展結構。 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則認為,事實上整個世界的經濟體系除了核心與邊陲外,其中存在著「半邊陲」(semi-periphery)地區。這個地區一方面是作為核心與邊陲的緩衝帶而存在,而另一方面則成為核心與邊陲上下垂直流動的中介帶。這個概念是華勒斯坦立足於對世界經濟體作全貌的觀照,而對依賴理論予以適度的修正與組合。

不平等交換機制 其核心論題是:核心地區通過不同的不平等交換機制剝削邊陲地區,華勒斯坦將不平等交換奠立在勞動價值論上,並且著重解釋邊陲地區的勞動階級的剝削價值如何轉移到核心地區。從邊陲地區到核心地區剩餘價值的轉移是核心地區主要的資本積累,對於維持核心地區的壟斷地位產生結構性的促進作用。

世界體系理論內涵(一) 華勒斯坦於一九七○年代初期發展出世界體系理論,以解釋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及「第一」、「第二」和「第三」世界之間複雜的連結關係等現象之起源。世界體系理論這種多領域的研究方式,將焦點置於世界體系的成長及其當代過程的歷史研究。 「現代世界體系」起源於約五百年前的西歐。由於是以跨國的資本主義貿易為基礎,所以也稱之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Capitalist world-economy),資本累積的動力,促使資本主義下的生產者為了勞動力、原料及世界而相互競爭。當這種競爭隨著一再重覆的「生產過剩危機」而有所盛衰時,世界的不同地區也相繼被併入此一不平衡擴展的世界經濟。

世界體系理論內涵(二) 不平衡的發展將世界分為三種相互連結的社會型態。中央(核心)社會專事工業的生產及分配、具有相對而言較強的國家(states)、強大的資產階級、大量的薪資勞工階級,同時深深介入非核心社會的事務。 就另一極端來看,邊陲地區的社會則專事原料的生產、國家較弱、具有少數資產階級及大規模的農民階級,同時深深受到核心社會的影響。介於兩者間之社會形式「半邊陲」地區,同時具有核心和邊陲社會的特色,通常,半邊陲社會或是指上升中的邊陲社會,或是指沒落中的核心社會。由於半邊陲地區阻斷了核心和邊陲的兩極化,因此穩定了體系,核心與邊陲間在政治、經濟上的相互關係,被認為正是核心發展而邊陲不發展的緣由。

世界體系理論內涵(三) 世界體系理論的基本預設之一,就是必須就一個整體來研究世界經濟,對於體系中任何組成元素之社會變遷的研究(組成元素可為民族、國家、地區、種族團體、階級),首先都須將此一元素在體系中定位。 在分析上典型的組成元素是「國家」。因此,形成了世界體系理論二重的研究課題。 一方面,該理論檢視其組成元素(如國家)內的動態變遷,對於體系的演化和體系中其他各種元素的運轉有何影響,另一方面,該理論檢視世界體系本身的動態變遷,對於其各種組成元素的內部動態和社會結構有何影響。

對世界體系理論的質疑 邊陲的「低度發展」對形成核心的發展而言,有何種程度的必然性,而其方式又為何? 究竟是市場(外生)因素或社會結構(內生)因素(尤其是階級),是變遷的主要媒介?

Q AND A問題與討論

本文結束 敬請 指正 聯繫方式 mylee@isu.edu.tw mylee@cc.kuas.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