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的课程知识: 政策与市场的无间道 标准要求(教学要点) 概念与结论、经典试题 教学案例 束鹏芳 (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 束鹏芳 (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 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苏州大学教育硕士(历史)指导教师 标准要求(教学要点) 概念与结论、经典试题 教学案例
一、若干课程知识的扩展性理解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结构与特点 一、若干课程知识的扩展性理解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结构与特点 标准要求 知道与了解:从使用耒耜等原始农具的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汉唐时代农耕技术的改进;井田制和均田制;古代手工业经营的主要形式;从丝织到棉纺织技术的简要历程;从青铜到冶铁:汉代以后冶炼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三大标志;制瓷技术的成熟 :青瓷与白瓷。 理解与运用:发达的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 ;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及其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制瓷业和丝织业在中国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特殊地位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结构与特点 标准要求 知道与了解:先秦时代的商业;汉、唐、宋和明清时代的商运、集市与都会;市的形成与发展;著名商帮;“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及其表现;明清时代的“海禁”政策;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 理解与运用:古代商业的基本特征;“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明清“海禁”政策的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结构与特点 概念与结论 (1)土地私有制:确立原因、途径与过程(井田制瓦解到改革变法)、基本构成与特点,兼及部分的土地国有。 (2)小农经济:一种经济形式、家庭单位、自给自足、王朝财政的主要来源、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 (3)官营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之一、官府经营、大作坊生产、奢侈性封闭性和精致性 (4)“市”:A都市里的有围墙与民居分开的商品买卖和货物集散场所——宋代前后的差别(时空限制和官吏的直接监管与否;B乡村集市(草市)、夜市——唐代以后 (5)“重农抑商”政策:原因(小农经济和政府赋役征收)与含义;不同时段的评价 (6)“海禁”与闭关政策:原因、时期、含义(有限度的外贸与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影响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概念与结论 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小农户个体经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精耕细作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为主、民营、与小农结合的家庭手工业);官营的分工细、水平领先古代世界;明代中后期出现“机房”——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起源很早、唐宋以后趋向繁荣;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商人地位低微;未能带动工业进步。 明代中叶以后的古代经济:手工业和商业渐趋繁荣;新的经济因素;都市的兴盛和市民阶层的扩大;著名的市镇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理解古代商业 经典试题 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08海南) 1.《史记》: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2.《旧唐书》: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3.(宋)陈亮: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4.(清)归玄恭: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当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12分)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理解古代商业(经典试题)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采取分项评分办法。分项评分项目:观点、论证、表述。第一等:11-12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能充分运用所给材料;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完整,并作出总体性评价;文字通顺,逻辑严谨。第二等:7-10分。要求:观点正确,基本能够运用材料说明问题;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比较完整;文字通顺,有一定逻辑性。第三等:4-6分。要求:观点基本正确 分析:本题只是基于重农抑商政策这一基本的历史概念背景而展开的,是典型的语言阅读和表达题,换句话说,历史只是模糊的背景和历史感觉,真正表达出来的是语文水准。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理解古代商业(经典试题) 08广东: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 经济形式。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 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好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收入 粮食 8500 支 出 赋 田租 283 算赋口赋 406 役 兵役 徭役 2300 日常开支 食和衣 4918和2732 祭祀等仪式 300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理解古代商业(经典试题) 答案:(1)纳钱代役的情况:8500—(283十406+2300十4918+2732十300)=2439(钱),即亏2439钱;亲身服役的情况:8500—(283+406+4918+2732+300)=139(钱),即亏139钱。(2)农民收入不敷支出;衣着消费比重较高;为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农闲纺织。(3)部分赋役项目征收货币,农民只有将产品投放市场才能换取货币去纳税;农民的剩余产品投放市场,也是商业繁荣的可能原因。(4)不成立。西汉的商业繁荣部分由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所推动;西汉的商业与催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商业有本质差别;材料中看不见雇佣关系。 分析:本题并没有考查具体的教材所学知识,课程标准也只是也只是一个对自然经济和古代商业的整体理解的支撑点。需要的是理解和解释能力。同时它利于我们理解古代商业的本质和商业繁荣的原因。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理解古代商业(经典试题) 09江苏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材料二: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蔫,市人多效之。 材料三:(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瘾,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材料四: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童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理解古代商业(经典试题) 问题:(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那些变化?(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着,请结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答案:(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 (3)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分析:考题本身并没有直接考查某个具体知识点,而是致力于新情境里的材料阅读和理解,强调概括和阐释能力。扩宽学生理解古代商业的视野。涉及一些基本的经济常识。将商业与士人与文化观念联系起来,是对古代商业这一知识的课程扩展。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理解古代商业·景象与观点 教师视野 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欲发移船近江口,船头祭神各浇酒。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远别离。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洛眠独迟。——张藉 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出门求伙伴,入户辞父兄。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元稹 迩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王安石) 海上盗船动盈百,东南西北候过客。(黄培芳)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理解古代商业·景象与观点 (教师视野)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理解古代商业·景象与观点 (教师视野)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理解古代商业·景象与观点 (教师视野)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理解古代商业·景象与观点 (教师视野)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理解古代商业·景象与观点 (教师视野) 商业江南和文化江南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理解古代商业·景象与观点 (教师视野) 商业江南和文化江南 南宋以来特别是元朝统治者的专制疏松及其趋近功利,海运和商业的鼓励,促成宋元江浙商品经济的繁荣,同时给以重本抑末重义轻利为基础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特征,元朝的士风出现了不再视商贾为恶俗的变化,士与商良性互动。典型的是商人阶层对风雅的热情和“文艺沙龙”的聚集。昆山顾瑛的“玉山雅集”成为一个显赫的文化符号。杨维帧与商贩理发师皆诗文唱和,某位商贩的诗作也被他编入了诗集。 朱元璋推行江南重赋和富民迁徙(凤阳)及其打压江南士人的政策,文化江南趋于衰败。 “吴中自号繁华,自张氏之据,虽不被屠戮,人民迁徙三都、戌远方者相继,邑里萧然,生机纤薄。正统天顺年间,稍复其旧,然犹未盛也。迨成化年间,愈益繁盛,人性益巧而物产益多,至于人才辈出,犹为冠绝。”《寓圃杂记》 一种吊诡的政治——商业——文化现象。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理解古代商业·景象与观点 (教师视野) 商业江南的文人生存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理解古代商业·景象与观点 (教师视野) 商业江南的文人生存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人与利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从吴门画派开始,文人的作品逐步具有了商品属性,到扬州八怪更是靠书画来谋生了。郑板桥公开开出自己的书画价格(时称“笔榜”)。袁枚以文换钱,还宣传自己如何得到公卿赏识以抬高文价。袁枚给某盐商题跋22个字(乾隆五十七年某月某日随园袁枚印可,时年七十有七“,得了2000两银子。成为最善经营文化产业的文人。吴敬梓则不会经营,虽有祖业,也自己善文,然”寒花无野姿,贫士无欢颜,嗟嗟吴敏轩,短衣不得完,逝将乞食去,亦且赁舂焉。 李贽的反正统思想、个性化的文人画、市井气息浓郁的戏曲……明代以来商业的蝴蝶效应在哪里?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景象与观点 (教师视野)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景象与观点 (教师视野)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钱承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建设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建设 标准要求 知道与了解: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发展及其萎缩的历程;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中的代表性企业及其数据统计方面的成就表现;国民政府前10年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因素。 理解与运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历史条件、阶段特征;近代中国经济结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建设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建设 概念与结论 (1)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的政治背景和师夷长技的思想引导下,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科技以维护清朝统治的“洋务派”,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派遣留学生,出现了19世纪60---90年代的一场近代化运动,史称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在客观上促进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的经济结构。洋务工业主要是官办工业,也有一定的私人资本(例如民用企业里的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在自然经济瓦解和逐步卷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形成中国近代经济结构: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它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密切相连。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建设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建设 (3)民族资本主义: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洋务运动的影响,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自然经济瓦解较早和开埠通商较早的沿海地区,出现了近代民族工业。机器生产、私人资本和民营性质,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基本内涵,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影响:……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是在夹缝中生存和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官僚资本:官僚资本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统治者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 19世纪后期的洋务企业是中国官僚资本的雏形。20世纪30年代以后主要指国民党统治集团中四大家族的经济体。它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建设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建设 (5)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历史条件与影响 条件:自然经济的瓦解、卷入世界市场、洋务运动推动。影响: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工业化、新生产方式和新阶级、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思想与政治运动提供经济和阶级基础);瓦解传统中国的经济结构和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在中国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不大,主要是轻工业,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技术力量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建设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建设 标准要求 知道与了解;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中共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损失;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整顿的作用及实质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建设的决策;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承包责任到产权改革;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和特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区域位置;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关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建设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建设 标准要求 理解与运用:三大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转折性意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及影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步骤及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内涵建国以来头20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和教训三大改造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动 概念与结论 (1)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主要内容、意义。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建设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建设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皖、川等地的农民实践,然后得到中央肯定推广到全国;性质(在不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情况下给农民以生产经营和产品分配自主权的经济体制改革);影响(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动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促进城市改革)联系(从土改后的小农经济到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化,最后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3)国有企业改革:始于1984年,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1993年后国企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公司);基本内容(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作用(增加了竞争和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自负盈亏”和“公司”是国企改革过程中最响亮的历史词汇。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建设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建设 (4)邓小平的南方谈话(1992春):基本内容(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强调发展生产力,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义(延续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思想;邓小平理论发展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共十四大认可了南方谈话。) (5)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背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建设的实践和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理论);决策(中共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使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具体化;中共十五大在所有制结构问题上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中共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迁,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市场配置和国家干预的结合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基本运行机制。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建设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建设 (6)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过程(1980年开始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此后相继在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长三角等地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到20世纪90年代初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构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沿边开放——内地;五大特区、四大沿海开放区以及浦东成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概括出特点(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历时短,影响深远)。认识提升(改革与开放互为表里,开放的过程是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走向中国的过程。)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建设 (理解经济体制 经典试题)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建设 (理解经济体制 经典试题)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07海南)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比较其经济大背景的不同之处 时 间 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 4.5 1958~1962年 4.3 1963~1965年 11.1 1966~1970年 3.9 1971~1975年 4.0 1976~1980年 5.1 1981~1985年 8.1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建设 (理解经济体制 经典试题)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建设 (理解经济体制 经典试题) (1)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最高,原因是国家调整了农业政策,政变了大跃进给农业带来的困难局面。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原因是国家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 1963-1965年是计划经济体制.1981-1985年是经济体制改革。 分析:本题以表格材料为载体,关注时序与阶段史,本题将大背景定位于经济体制,是试题测量过程中提高难度系数的做法。教学中使用这段材料再加上教材上57页关于农轻重比例统计的数据资料(1976同1966比较的数据),则能够进一步说明当时中国的经济及其政治状况。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建设 (理解经济体制 经典试题)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建设 (理解经济体制 经典试题) (2008上海) “中国的1978” 1978年,对于中国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的学者说,这是中国的重新出发,一个国家的重新开始。历史为什么选择了1978年,这既是那个时代一批人面对中国与世界的过去和未来的集体思考,也和一代伟人邓小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到今天,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已为世界所瞩目。站在30年后的今天,以“中国的1978”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可选择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也可围绕某一中心、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等展开论述。注意:1.论文须围绕主题展开;2.论点应由材料支持;3.论述要层次分明;4.叙述要通顺流畅 分析:从07新课程卷以来,小论文只在上海卷出现,但是小论文撰写一直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方式,我们是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关注的。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教师视野 改革开放三十年)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教师视野 改革开放三十年) 背景:现代国家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来自普遍的代表性和良好的政绩——提供安全保障、维护公民权利、确保经济增长和充分的就业。文革后期,执政党遭遇了严重的合法性危机。1973周恩来回延安看到老乡家徒四壁垂泪自责。所以1978的改革是自下而上的不满和自上而下的改革意识相契合的历史转折,改革在经济上的成效迅速修复了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特别是前十年内的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 进程:改革十岁时(80年代末),走出了改革第一阶段的甜蜜期,品味着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新一轮的人文主义复兴运动对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阻滞进行批判;然后是高强度的政治和经济调控使动荡趋于软着陆。改革二十岁时(90年代末),在物资相对过剩,有效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开始承受偏离充分就业的痛苦,下岗再就业是那个年份的关键词。改革三十岁时,市场经济深入人心,公司、失业的词汇不再是资本主义专有,并以GDP世界第三的面貌宣示民族发展力,但是国家软实力、竞争机制、公民政治等现代政治迫使改革转入关键点,改革将是具体而微了。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教师视野 改革开放三十年)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教师视野 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内生的风险(1)城乡居民收入在普遍增长的过程中,差距拉大。80年代中期前的农村改革导致农民增收使城乡差距呈弥合态势。在进行城市经济改革以后,经济发动机中心在城市,城乡差距再次拉大,政府对农产品的保护价政策因为商业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层层盘剥而并没有收到应有效果,加以政府的重心在国企改革与金融危机的防范,至90年代末,城乡差距扩大到改革开放前的状态。本世纪年以来的免税和新农村建设提高了农民收入,但是差距扩大问题没有解决。(2)新的特权阶层和特权行业的滋生,依靠权力攫取经济领域新增的产出,实际上既消耗了用于弥补差距的社会财富,又导致了分配失范的社会民众的焦躁和不满,社会分层过分强烈的对立,就有了“仇腐”和“仇富”。中国还没有真正转入现代市场经济,政府权力的物质利益的寻租比重超过了政府权力对个体幸福生活的关注。所以有和谐社会的决策,成了遏制风险的风向标。改革而立之后,我们有所期待。 康德说:一个文明所承担的最大灾难是在社会阶层对立过程中卷入内乱。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教师视野股份公司与中国的股票市场) (二)近现代中国市场化的曲折历程 (教师视野股份公司与中国的股票市场) 80年代初,社会自发出现筹融资活动,民间集资现象相当广泛,86年沈阳信托投资公司开办窗口,代客买卖股票和企业债券,同年9月上海工行开始证券柜台交易一些企业证券,87年以后深圳一些公司开始向社会发行股票,但是当时很少有人购买,90年深圳突然出现股票热,6月每天都有2000多人在证券公司门前围观或私下交易,当时还没有电脑设备,转户很慢。随后上海热起来。人民日报内参发了“问题堪忧”的文章,中央领导表态不一。股票被视为资本主义私有化的产物这个观点尚未在理论上突破禁区。江泽民:不撤,也暂不扩大,谨慎实验。其后深沪两地将分散的柜台交易转为集中交易。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间接地肯定了资本市场,然后有人找到了马克思致恩格斯的一封信里的一段话:股份资本,作为最完善的形式(可以导向共产主义的)。于是股票和股份制改革有了理论依据和政治靠山(即邓小平这一靠山)。同年深圳发生举世震惊的“810事件”(近120万人涌向深圳套购身份证和用身份证排队抢购股票而引发围攻市政府的事件)。92年10月国务院以最快的速度决定成立中国证监会。
(三)世界市场与经济全球化·标准要求 知道与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荷兰、英国等国殖民扩张的条件、时间、方式;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及其它的影响;两次工业革命进程中的工业扩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过程的阶段特征及标志性重大事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美国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欧盟的发展历程;主要的经济区域集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理解和运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从人类文明交融、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西欧商业革命三个角度了解);殖民扩张的影响(对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对世界市场拓展,对亚、非、拉地区破坏、抢掠、种族灭绝);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工业革命与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趋势及其中国的应对。
(三)世界市场与经济全球化·概念与结论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基本脉络、主要途径(殖民扩张、野蛮掠夺、工业革命以后的商品侵略和资本输出)、条件(经济贸易、交通运输等技术条件)、世界市场的含义和主要构成(以欧美为中心、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为附庸,以商品和资本为纽带的经济联系; 东方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市场)影响(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迁移;促进和加速西方国家的发展,并且进一步加大侵略、加剧东方国家的灾难;另一方面瓦解东方国家的自然经济,加速世界由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政治条件和世界市场条件、促进生产力和世界联系;特点(发源地和中心;科与技的结合程度、时代的划分——蒸汽到电力;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三)世界市场与经济全球化·概念与结论 工业革命对近代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多维影响 ①在新航路开辟,世界各地孤立发展的状态被打破以后,工业革命的推进进一步密切了世界联系,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②工业文明的扩展是与殖民侵略和扩张紧密相连的,中国等东方国家一方面在客观上走向近代化,另一方面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③发生工业革命的欧美国家,产业结构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社会生活面貌发生改变。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钢铁时代)。④资本主义经济进入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时代。⑤壮大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推动民主政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的议会改革、法国的共和政体、德国的君主立宪和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皆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体现。⑥工业革命催生了工业无产阶级,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例如惟利是图、环境恶化、不平等加剧、阶级矛盾尖锐等,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孕育了现实主义文学。
资本主义市场 资本主义市场的萌生和孤立状态 开辟海外市场(新航路的开辟) 扩大海外市场(殖民扩张和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 概念辨析 资本主义市场 资本主义市场的萌生和孤立状态 开辟海外市场(新航路的开辟) 扩大海外市场(殖民扩张和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 应市场之需而进行的产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 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市场 概念辨析 (1)时间上,从15世纪新航路开辟开始到20世纪初,经历了: ①蕴育阶段:资本主义萌芽 ②世界市场雏形阶段:(15C末16C初)新航路的开辟 ③市场拓展阶段:(16C初—18C末)早期殖民扩张 ④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8C中—19C中)第一次工业革命 ⑤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C末20C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整体化趋势加强
资本主义市场 概念辨析 (2)空间上:以欧洲为中心,呈现出从地区性到世界性的发展态势。 (3)扩展方式:武力、商品、资本控制、准则约束。 (4)主导政治力量:资产阶级 (5)发展动力:资本(商业资本、工业资本、垄断资本) (6)功能构成上:世界性的生产劳动分工和全球交换体系。 (7)主要内容:殖民和武力威逼、国际贸易、人口的流动、资本和技术的流动、制定准则。 (8)在特征上:表现为一体性和极端的不平等性。
概念辨析 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认识 1、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攫取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更丰富的廉价原料、拓展利润更为丰厚的投资场所提供了便利,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这是一个非常不平等的市场,资本主义列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大肆掠夺,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沉的灾难,犯下了滔天罪行。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冲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互相联系。
(三)世界市场与经济全球化·概念与结论 布雷顿森林体系:背景(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镑体系难以维持);建立(从《布雷顿森林协议》签订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立);含义和实质(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取得了与黄金等同的特殊地位,这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影响(体现美国的优势和特权地位;稳定世界经济秩序和扩大世界贸易)。 (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宗旨(……促进自由贸易);作用(以法律的形式确立起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从而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局限(它只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结果(被世界贸易组织所取代)。
(三)世界市场与经济全球化·概念与结论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原因(世界市场的扩大和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关贸总协定的不适应性)建立(基于“乌拉圭回合”的贸易谈判,于1995年正式成立);宗旨(市场开放、公平贸易和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特点(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世界贸易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性进展);作用(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全球化依一定的规则和法制来运行、各国也因为世界贸易而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繁荣)。 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形成于战后初期;构成(三大经济支柱、两个体系—货币与贸易体系);影响(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世界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5年-今 1945-1973 1995年-今 关贸总协定总部 世界贸易体系
(三)世界市场与经济全球化·概念与结论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二战后开始朝着这一方向发展;表现(三大经济区域集团);含义(同一区域的国家或地区建立起经贸关系,并且以签订的经贸协议为制度框架);作用(减少贸易壁垒、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三大经济区域集团的比较(成立先后、一体化程度、区域范围、徽标、集团内部成员国之间的文化传统与社会制度及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在世界市场形成和经济全球化的视野里看待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促成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因素(世界市场扩大和生产的国际化程度、交通运输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采用);含义(因密切的经济交往和合作而在经济上达到既相互依又相互竞争和制约的高度;90年代以来,趋势加强,典型的经济全球化时期,发达国家占据绝对优势);利弊共存……
(三)世界市场与经济全球化·理解经济全球化(经典试题) 地圆说的流行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条件之一。图5是新航路开辟不久后一位德国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它反映出 A.世界各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C.人们对世界尚缺乏全面了解 D.中国与西方的贸易日渐频繁 下表反映了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840 1870 1900 1920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2 14.8 8.4 7.1 A.工业化 B.殖民战争 C.资产阶级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世界市场与经济全球化·理解经济全球化 (经典试题) 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请你对下述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 材料一: (美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美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材料三 : 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指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
(三)世界市场与经济全球化·理解经济全球化 (经典试题) (1)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 答案:(1)三项因素:市场、资金、劳动力;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的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三)世界市场与经济全球化·理解经济全球化 (经典试题) (2)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试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3)蒸汽机采用新的能源,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蒸汽机的使用,使工厂规模扩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加剧了环境污染,实际上已向人类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分析:在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以蒸汽技术为考核点,实现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考查思路;强调表达自己的见解,材料本身只揭示一个让学生表达见解的方向,具体见解需要学生基于所学进行扩展性的思考,实际上是多角度多层面的发散思维。
(三)世界市场与经济全球化·理解经济全球化 (经典试题) (09江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积极谋求世界经济霸权。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则是其具体表现之一。该体系虽然于上世纪70年代初崩溃,但美国凭借其实力在国际货币格局中仍占主导地位。请回答: (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是什么?该体系是如何设定汇率机制的?这一机制对美国有何特殊意义?(2)欧洲经济一体化将对世界货币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1)背景:国际金融秩序混乱;二战后美国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汇率机制: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意义:美元取得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美元充当黄金等价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2)欧元区(欧盟)已成为与美国实力相当的经济体;欧元对美元的国际地位将构成强有力的挑战。 分析:现实性和时代感;经济常识是经济史学习必备的知识;教学中抓住核心概念。
(三)世界市场与经济全球化·理解经济全球化 (教师视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早在1947年,中国国民党政府成为关贸总协定贸易组织18个缔约成员国之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败退台湾。美国政府认为台湾已无法履行GATT的义务,台湾当局也考虑台湾岛出口极少,为防止中国大陆利用GATT而对其不利,于1950年3月,宣布中国退出GATT。当时,由于历史原因和意识形态分歧,我们和GATT一直是“井水不犯河水”。改革开放后,1982年11月,我国争取获得了GATT观察员身份(没有发言权和表决权,更没有享受永久最惠国待遇权),并于1986年7月11日正式要求恢复GATT成员国席位,从此开始了“复关”谈判的艰苦历程。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进程追溯
1989年5月1日,中美第五轮复关问题双边磋商在北京举行。磋商取得实质性进展,但由于八九政治风波的影响,复关未成。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中国表示希望成为WTO的创始成员国,申请“复关”遂改为“入世”。在漫长的十五年,和谈判方主要是美国存在的分歧是关于中国是否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入世的问题,关于对中国的无条件最惠国待遇问题,关于知识产权和投资限制问题,关于市场准入尤其是服务市场开放的问题,市场经济问题、是否实施“特别保护条款”问题,关于选择性条款问题,关于台湾如何入世问题等。以上这些主观和客观的问题,其核心原因是美国和欧盟等主要缔约方坚持过高的、无理的要价,不仅超过了中国经济的承受能力,也大大超过了GATT和WTO的规定。2001年11月在世贸组织多哈会议上被正式批准加入。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和作用 GDP增长率: 2002年-8% 外资增加:到2005年2月,实际利 2003年-9.1% 2004年-9.5% 外资增加:到2005年2月,实际利 用外资5700亿美元 进出口增口:2004年9月,进口416亿美元 出口419亿美元,均比同时期 增约30%
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的影响和作用 机遇: 利大于弊 挑战: 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 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 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利于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利大于弊 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 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三)世界市场与经济全球化·理解经济全球化 (教师视野)经济全球化与伊托邦 全球化是从地球是圆的走向世界是平的,全球化有三个时期(三个版本)全球化1.0始于15世纪末的新航路开辟,国家和政府利用暴力推到壁垒,将世界的各个部分合并为一。全球化2.0从1800持续到2000,科技革命及其交通和通讯的便利,跨国公司在海外寻找资源、市场和劳动力。全球化3.0始于2000年,网络和软件使世界缩小成微型,个人成为主角,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合作和竞争。世界是平的,全球的资源和信息皆可被世界共享。 技术的进步又使乌托邦梦想有了新的实验基地——电子化的网络世界——建立以电子化进行全球互联的城市(伊托邦)。 乌托邦时代,人们离开城市涌现工厂,一次撕碎田园的背井离乡,伊托邦时代,人们继续背离土地涌现e城市。所有的人类的城市化过程都是在原基础上的背井离乡的过程。都是一场追捧金钱和资本的人群聚会。
(四)美苏两国创造的影响20世纪经济发展进程的模式 标准要求 知道与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其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赫鲁晓夫改革及其影响;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基本情况。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生活保障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 理解与运用: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及其影响;“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新变化 。
(四)美苏两国创造的影响20世纪经济发展进程的模式 概念与结论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特定环境;主要内容(余粮收集制、工业的一律国有、食物配给—没有商品贸易、普遍的义务劳动) (2)新经济政策:必要性(国内战争结束后,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四方面);作用;理论意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性,实事求是和从实际出发。) (3)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过程(斯大林执政时期,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经济方面的表现(片面发展重工业、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一度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影响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含义概括(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启迪(……)
(四)美苏两国创造的影响20世纪经济发展进程的模式 概念与结论 (4)30年代大危机: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自由放任主义政策、股市崩溃为先导);特点(广、长、大);影响(经济的持续萧条和世界经济秩序的混乱、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各国矛盾的加剧)。 (5)罗斯福新政:背景(大萧条及其自由放任政策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主要内容(农、工、财金和社会福利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工代赈——等四方面);特点;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渡过危机日益复兴;缓和社会矛盾维护民主传统;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制的出现;……)。 (6)二战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经济实践(罗斯福新政、70年代以前的美国历任政府积极运用经济手段干预和刺激经济、法国大规模国有化和德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基于实践的概括: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干预,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来促进经济发展;创建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障制度来缓和矛盾,实现资本主义自我调节。70年代议会发生变化,市场成分增强;90年代以后出现知识经济。
(四)美苏两国创造的影响20世纪经济发展进程的模式 经典试题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美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四)美苏两国创造的影响20世纪经济发展进程的模式 经典试题 答案:(1)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分析:本题以现代化史观为指导思想,以两种经济模式为切口,考查学生的宏观概括能力。抽样来看,学生对经济制度的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经济模式共同处(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表述不清就反映了学生对概念理解和运用的模糊。
(四)美苏两国创造的影响20世纪经济发展进程的模式 教师视野:西方国家的自由市场经济果真“自由”吗? 创造自由市场经济说的盎格鲁人并不真的信奉,他们是按利益原则来实施的。颁布过航海条例的英国政府在18世纪曾经完全禁止印度纺织品的进口,20世纪初为阻止德国贸易对英国的挑战不惜如此宣称:如果单纯地与德国进行贸易竞争,那会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平,发动战争会更简单有效。1948年美国宣称:我们要设计一种保持现有差距的关系模式(即人口占世界6%,但拥有世界财富50%)。07年卡扎菲想利用市场经济原则购买和控制菲亚特汽车股份,却因美国政府的干预而流产。08年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的部长亲自到中国推销房贷的衍生品,中国居然大笔买进,最后中国人的血汗化为泡影。08到09的力拓铁矿石价格谈判中,中国作为购买量占一半以上的大买家希望在近5年已经涨价500%的高台上下调40%,漫长的谈判终因美国和澳大利亚政府的作梗而无法实现。09年9月,当中国刚送给美国100亿美元订单时,奥巴马签署了对中国轮胎征收惩罚性关税的明显违背自由贸易原则和WTO规则的文件。自由市场从来就没有脱离过政府,自由市场有时是西方国家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削弱其他国家利益的工具。自由市场的话语权在西方手中,迷信西方的“自由市场”说要不得。
二、课程的“类”:必修二的课程思想 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的社会生产或经济活动总是与一个社会中的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以及经济活动的效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把握这三个基本要素也就把握了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人类的经济活动一方面创造了社会财富,另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它与政治活动、思想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学习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历史,要关注经济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感受人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也要认识到它与人类政治活动和思想文化发展的联系。 人类经济发展的历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对未来不断上升的预期永无餍足的驱动下展开的创造、冒险和拼杀,是营造田园到背井离乡再到撕碎田园、堕入货币和资本迷思的旋转过程,当然也是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孤立走向联系的过程。
三、经济史教学的案例 1.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关注叙事和遵循知识教学与历史叙事的双层逻辑 2.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图说历史,实行历史教学的个体的\生活化的\经验性的认同。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将教学材料的价值最大化。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关注经济史的数据特性;具象的展开说事之后,紧随抽象的认知概括。 5.按照课程标准作必要的增减是人民版经济史的教学事项,例如洋务运动的增加,战后英法德的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