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放射现象.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2 和 5 的倍数的特征 运动热身 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 从小到大写出 2 的倍数( 10 个): 写出 5 的倍数( 6 个) 2 , 4 , 6 , 8 , 10 , 12 , 14 , 16 , 18 , 20 5 , 10 , 15 , 20 , 25 , 30.
Advertisements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碰撞 两物体互相接触时间极短而互作用力较大
第十六章 动量守恒定律 第4节 碰 撞.
桂立明 核安全综合知识 第一章 原子核物理基础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研究室 桂立明 / 年7月6日.
康普顿散射的偏振研究 姜云国 山东大学(威海) 合作者:常哲 , 林海南.
函数的应用(Ⅱ) 北京三十五中 季晓丹.
《解析几何》 乐山师范学院 0 引言 §1 二次曲线与直线的相关位置.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10.2 立方根.
第3章:原子核与放射性 第3节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第十章原子核物理 掌握:衰变定律、衰变常数、半衰期、放射性活 度、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熟悉:电离比值 放射性核衰变类型
原子核与放射性 信息工程学院 数理教研室.
1.1.2四种命题 1.1.3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
核医学概论.
第 12 章 原子核及基本粒子简介 大亚湾核电站夜景.
第五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置函数与速度 函数的联系 二、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三、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初中数学 七年级(上册) 6.3 余角、补角、对顶角(1).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元素周期律.
                                                                                                                                                                
Presenter: 宫曦雯 Partner: 彭佳君 Instructor:姚老师
光学谐振腔的损耗.
§3.7 热力学基本方程及麦克斯韦关系式 热力学状态函数 H, A, G 组合辅助函数 U, H → 能量计算
龙湾中学 李晓勇 学习目标: 能根据所给溶液写出单一溶液、混合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关系式。
 做一做   阅读思考 .
第六章 自旋和角动量 复旦大学 苏汝铿.
NaI(TI)单晶伽马能谱仪实验验证 朱佩宇 2008年1月3日.
Μ子寿命测量 王纬臻 合作者 吴泽文 指导老师:乐永康.
测井方法与数据处理 教师:庞巨丰教授.
第6节 表示物质的符号2.
28.1 锐角三角函数(2) ——余弦、正切.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第三章 辐射 学习单元2 太阳辐射.
看一看,想一想.
第三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 同分异构现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解方程(一) 马郎小学 陈伟.
从物理角度浅谈 集成电路 中的几个最小尺寸 赖凯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本科2001级.
过程自发变化的判据 能否用下列判据来判断? DU≤0 或 DH≤0 DS≥0.
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线 性 代 数 厦门大学线性代数教学组 2019年4月24日6时8分 / 45.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用计算器开方.
辐射简介 辐射类型.
激光器的速率方程.
第15章 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 初步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主讲:尹冬静.
第五节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两种物质的性质 浓度 pH值 共轭酸碱对间的质子传递平衡 可用通式表示如下: HB+H2O ⇌ H3O++B-
1.2 子集、补集、全集习题课.
物理常见题型解题法(十二) 1.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的应用 【例1】 天然放射性元素 (钍)经过一系列α衰变和β衰变之后,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第18 讲 配合物:晶体场理论.
利用DSC进行比热容的测定 比 热 容 测 量 案 例 2010.02 TA No.036 热分析・粘弹性测量定 ・何为比热容
第二节 函数的极限 一、函数极限的定义 二、函数极限的性质 三、小结 思考题.
《离散结构》 二元运算性质的判断 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王爱丽.
温州中学选修课程《有机化学知识拓展》 酯化反应 温州中学 曾小巍.
第十三章 波粒二象性 原子结构 原子核 第2讲 原子核.
章末总结 热点讲座 15.原子物理复习中的“一二三四五” 热点解读 原子物理主要介绍了人类认识微观世界、逐步
Timing & charge yield of Surface and Bulk event
§17.4 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一. 德布罗意假设(1924年) 波长 + ? 假设: 实物粒子具有 波粒二象性。 频率
本章优化总结.
FH实验中电子能量分布的测定 乐永康,陈亮 2008年10月7日.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田春林 2018年11月14日.
N = 47原子核91Ru的低位能级结构研究:g9/2壳三准粒子激发
§4.5 最大公因式的矩阵求法( Ⅱ ).
GM计数器与核衰变的统计规律研究 报告人:李金艳 刘畅.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天然放射现象

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自1895年起一直研究由硫化物和含铀的化合物产生的磷光现象,1896年2月,26日、27日两天,因阴雨无法进行实验,他把用黑纸包住的照相底片连同它上面的磷光物质一起放进抽屉里.3月1日细心的贝克勒尔想抽查一下照相底片是否会因黑纸漏光而曝光.照相底片冲洗出来后,他大吃一惊,底片受到很强的辐射而变得很黑了,这显然不是漏光和磷光形成的.第二天他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了他所发现的新的“不可见的辐射”.这种辐射可以穿透黑纸而使底片感光,这就是后来提出的物质的放射性.在贝克勒耳工作的启发下,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更强的元素镭和钋。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耳同获诺贝尔奖金。

人们认识原子核的复杂结构和它的变化规律就是从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天然放射就是原子核的一种变化.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具有发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元素这种自发的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

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82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天然放射现象 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82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放大了1000倍的铀矿石

三种射线 ⑴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有三种: α射线、 β射线、 γ射线. 如何判断是何种射线? 天然放射线的分离及其鉴别 法一:利用磁场 法二:利用电场

射线的偏转实验 卢瑟福及其同事对天然放射性元素作了详细研究,他们将放射线引入电场(或磁场)根据偏转情况,确定射线的组成。实验装置如图。 在电场的作用下射线分成三束:带正电的为α射线,带负电的为β射线,不带电的为γ射线。

三种射线的本质 电场 磁场

三种射线的本质和特性比较 C 射线种类 组成 速度 贯穿本领 电离作用 射线 粒子是 氦原子核 粒子是高 速电子流 波长很 短的电磁波 弱 一张很薄的 纸就能挡住 很强 能穿过几 毫米厚的铝板 最强 能穿过几 毫米厚的铅板 约 接近 等于 很强 很小 较弱 C

电离本领和贯穿本领之间的关系: α粒子是氦原子核,所以有很强的夺取其他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力,但以损失动能为代价换得原子电离,所以电离能力最强的α粒子,贯穿本领最弱;而γ光子不带电,只有激发核外电子跃迁时才会将原子电离,所以电离能力最弱而贯穿本领最强。

放射性与元素存在的状态无关. 研究表明,元素的放射性与它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无关,且天然放射现象不受任何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影响,这种性质说明了什么? 元素的放射是稳定的,是由元素的原子核决定的,射线是从元素的原子核中放出的,放射现象说明了原子核是具有结构的.

二、原子核的衰变 元素自发地放出射线后,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为新核的变化叫做原子核的衰变 放出α粒子的称为α衰变,放出β粒子的称为β衰变. 1、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放出α或β射线后,其自身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什么叫原子核的衰变?原子核的衰变有哪几种情况?原子核衰变过程遵循什么规律? 3、原子核在放出γ射线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衰变?为什么?

1、两种衰变:α衰变、β衰变 例:α衰变: β衰变: 2、衰变规律:电荷数、质量数(注意与质量守恒定律”的区别)、能量和动量都守恒 α衰变规律: β衰变规律:

实质: α衰变 β衰变 γ衰变 α衰变或β衰变后产生的新核往往处于高能级,不稳定,要向低能级跃迁.放出γ光子. γ射线是伴随着α射线和β射线产生的. 放射性物质发生衰变时,有的发生α衰,有的发生β衰变,同时伴随γ射线.这时三种射线都有.

写出镭226、钋210、氡222的一次α衰变方程 写出铜66、磷32、铋210的一次β衰变方程 23892U衰变为22286Rn共发生了   次α衰变和    次β衰变 思考与讨论:当原子核发生衰变后,粒子与新核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况如何?

半衰期 α衰变、卢衰变表示了原子核是可以变化的.每一种元素的衰变快慢一样吗?衰变快慢有什么规律?如何描述这一变化规律? 1、定义: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 ,叫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用符号τ表示

2、衰变规律:m0:放射性元素的原有质量;m:经过n个半衰期的时间后剩余的放射性元素的质量,则有 3、决定半衰期的因素: 由原子核内部的因素决定,只与元素的种类有关,跟元素所处的物理或化学状态无关。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对大量原子进行观察的统计规律,是个概率的问题,对于个别原子是无意义的。不能确定哪个将要发生衰变。 考古学家确定古木年代的方法是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时钟”,来测量漫长的时间,这叫做放射性同位素鉴年法.

  自然界中的碳主要是12C,也有少量14C,它是高层大气中的原子核在太阳射来的高能粒子流的作用下产生的.14C是具有放射性的碳同位素,能够自发地进行β衰变,变成氮,半衰期为5730年.14C原子不断产生又不断衰变,达到动态平衡,它在大气中的含量是稳定的,大约在1012个碳原子中有一个14C.活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环境交换碳元素,体内14C的比例与大气中的相同.植物枯死后,遗体内的14C仍在进行衰变,不断减少,但是不再得到补充.因此,根据放射性强度减小的情况就可以算出植物死亡的时间.

例如,要推断一块古木的年代,可以先把古木加温,制取1g碳的样品,再用粒子计数器进行测量.如果测得样品每分钟衰变的次数正好是现代植物所制样品的一半,表明这块古木经过了14C的一个半衰期,即5730年.如果测得每分钟衰变的次数是其他值,也可以根据半衰期计算出古木的年代.   我国考古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鉴年法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外椁盖板杉木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该墓距今2130±95年.通过历史文献考证,该古墓的年代为西汉早期,约在2100年前,两者符合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