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应急救援 侯建盛 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
内 容 1、地震地质关系 2、地震灾害概况 3、应急救援体系 4、地震应急处置 5、合作内容建议
个人简介 199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化学专业 1996-2000年,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工作 2000年至今,中国地震局应急救援司工作 我1973年3月出生于山西省平遥县,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
一、地震地质关系 地震与地质相伴相依
地震与地质相伴相依 人员 专业 业务 灾害
人员 方樟顺 副部长 担任国家地震局局长 宋瑞祥 部长 担任中国地震局局长 汪 民 副部长 担任河南省地震局局长助理
1963-78年担任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1978年担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 人员 195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 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
专业 中国地震局局长 北京大学地质系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 北京大学地质系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 长春地质学院地质仪器系
专业 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地质系 196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
业务
灾害
彝良地震余震引发山体滑坡,道路被阻隔。摄影:彭洪 灾害 彝良地震余震引发山体滑坡,道路被阻隔。摄影:彭洪
二、地震灾害概况
全球地震分布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两大板块挤压
地震活动特点 频度高 震源浅 强度大 分布广
频度高 全球陆地面积占比 全球陆地破坏地震 数量占比 中国 1/3 中国 1/14
震源浅 约2900km 地壳平均厚度33km 地幔 地核 约3400km 6378km 77%的地震发生在地壳15公里以内
大陆强震分布
分布广 本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14次8级以上地震,震中在陆地的2次8级地震均发生在我国 · 5.0-5.9 6.0-6.9 7.0-7.9 8.0 以上
地震灾害特点 突发性强 灾害深重 设防薄弱
时空突发 地震往往具有时间突发性,空间不确定性,瞬间破坏性。
灾害深重 全球人口 占比 全球地震 死亡占比 中国 1/2 中国 1/5
4/7 我国历史记载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 万人 中国大陆地震灾害 1976年 河北唐山 24万人 1920年 宁夏海原 23万 1920年 宁夏海原 23万 万人 1303年 山西洪洞 20万人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对历史地震的文字记载。到目前为止,造成人员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4次,他们是—击鼠标 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造成20万人死亡; 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造成23万人死亡;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造成24万人死亡; 1556年陕西华县8.3级地震造成83万人死亡,是目前世界上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占全球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的7次地震中的4次,达4/7。 1556年 陕西华县 83万人 25
1920年海原地震 死亡 23.4万 被地震错开的大树
唐山地震 百万人口城市瞬间夷为平地。死亡24.2万,受伤70.9万,重灾区4.27万平方公里。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占当年全国GDP的3.4%
唐山地震
汶川地震 死亡8.72万,受伤37.46万,重灾区12.55万平方公里,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占当年全国GDP的2.7%
汶川地震
汶川地震
中国大陆地震灾害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 死亡人口:2698人 失踪人口: 270人 经济损失:228亿元 玉树县城
中国大陆地震灾害 2013年芦山7.0级地震 死亡人口:196人 失踪人口: 21人 经济损失:估计超过500亿元
设防薄弱 城市高风险,大量老旧建构筑物未达到设防标准;广大农村基本不设防。小震致灾,大震巨灾。
城市高风险 62% 北京建筑38%达到2010设防标准
农村不设防
小震致灾 云南盐津5.1级地震死22人 江苏高邮4.9级地震死1人
三、应急救援体系
我国地震应急救援形势 地震具有突发性、瞬时毁灭性、次生灾害连发性等特点,对地震应对与处置的时效性要求非常高。
政府社会对地震应急的需求 地震应急工作有序高效,尽可能把应急状态控制在局部范围,减少对社会正常秩序的冲击; 缩短恢复周期,避免和减少灾害给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行造成的中断或迟滞。
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目标 灾情信息准 反应速度快 应急力量强 救灾物资足 公众意识高 人员死亡少 社会影响小 灾区恢复快
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体系 应急法律法规建设 应急管理机构建设 地震应急预案建设 应急技术平台建设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灾害处置能力的依据 1 应急法律法规建设 法和条例 技术标准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灾害处置能力的依据
1 明确各级政府在地震应急中的职能;规范社会的地震应急行为 保障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推动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发展
1 技术标准 GB/T 17742-1999,《中国地震烈度表》 GB 18208.1-2006,《地震现场工作 第一部分:基本规定》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灾害处置能力的核心 2 应急管理机构建设 国家和各级政府领导机构 中国地震局管理机构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灾害处置能力的核心
2 各级政府地震应急指挥管理机构 2000年2月国务院成立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建立了国务院防震救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机构(防震减灾联席会议或防震减灾领导小组)。 各市、县也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2 指挥长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 国 务 院 领 导 同 志 指挥部办公室 (设在中国地震局)
指挥机构 国务院抗震救灾 指挥部 医疗救治和 卫生防疫组 (卫生部牵头) 基础设施保障和 生产恢复组 (发展改革委牵头) 社会治安组 抢险救灾组 (总参谋部牵头) 地震监测和 次生灾害防范组 (地震局牵头) 国外救援队伍 协调事务组 (外交部、地震局牵头) 医疗救治和 卫生防疫组 (卫生部牵头) 群众生活保障组 (民政部牵头) 救灾捐赠涉外、 涉港澳台事务组 基础设施保障和 生产恢复组 (发展改革委牵头) 地震灾害调查及 灾情损失评估组 (民政部、地震局牵头) 社会治安组 (公安部牵头) 信息发布及 宣传报道组 (中央宣传部牵头)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 2
国家地震应急指挥组织体系 副总理 总参谋部协调 地震局协调 省长 市长 县长 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 抢险救灾组 地震监测组 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 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 市长 县长 县级抗震救灾指挥部
2 地震系统应急管理机构 中国地震局设立了震灾应急救援司,组建了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大部分省级地震局按照“三定方案”设立了地震应急救援处 部分市级地震局也设立了地震应急救援机构。
地震系统应急救援管理体系 2 中国地震局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省级地震局 应急救援处 市级地震局(办) 应急救援科 县地震局(办)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灾害处置能力的基础 3 地震应急预案建设 编制分级分类应急预案 开展地震应急检查 开展地震应急演练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灾害处置能力的基础
3 制定地震应急预案 分级分部门预案体系
3 省级政府地震应急预案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地震应急预案
3 家庭地震应急预案
3 应急检查
3 应急演练 山西永济地震应急综合模拟演练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灾害处置能力的支撑 4 应急技术平台建设 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 地震灾害救援培训基地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灾害处置能力的支撑
4 全国一体化地震应急救灾指挥技术体系 国家级 一级区域 二级区域 现场系统 重点城市 技术系统 技术系统 技术系统 60 个重点城 16 个指挥 市地震应急 改造扩建 技术系统 决策反应系统 15 个指挥技术 17 个现场 系统建设 系统
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 4 指挥大厅图片
4 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 技术支撑平台 基础数据库 地震应急信息 通告系统 地震应急指挥 地震应急快速 响应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 地震应急指挥 命令系统 地震应急辅助 决策系统
4 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 位于海淀区凤凰岭西山农场,占地面积12.94公顷, 一期建设用地67633平方米,项目投资:2.5亿元
教学综合楼 虚拟仿真教学楼 可控废墟 体能训练馆 学员宿舍 物资仓库
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灾害处置能力的保障 5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 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灾害处置能力的保障
5 地震灾害救援队伍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 31个省(区、市)建立地震灾害救援队 黑龙江、山西等省也建立了城市地震灾害救援队伍。
5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China Inter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Team (CISAR) was established on April 27, 2001. Primer Wen Jiabao handed over the Team Banner.
5 2001年4月27日成立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中国国际救援队)
5 救援队构成 保 障 工程部队 医疗单位 医疗 营救 搜索 技 术 支 持 中国地震局 有关单位
5 救生搜索犬 热红外生命搜索仪 医疗救助设备
71支省级地震救援队 5
5 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小震 自救 中震 互救 大震 救灾 步骤 地震事件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小震 自救 中震 互救 大震 救灾 灾害发生后首先是居民的“自救”、然后是邻里和社区的“互救”、最后是政府的“救灾”。反映了动员全社会抗御地震的有效机制,将自救、互救、救灾贯穿到小震、中震、大震事件处理的每一个阶段。
5 日本阪神地震救出人员77%为近邻救出
5 志愿者队伍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6 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建设 人员密集场所应急避险设施建设 应急救灾物资仓库建设 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6 城市基础设施抗震能力建设 推进交通、电力、通信、供水、供气等公共设施的抗震能力建设,减少和消除地震可能造成的隐患。
6 人员密集场所救生避险设施建设 对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排查隐患,配置必要的救生避险设备、救援工具。
6 应急救灾物资仓库建设 以县为单元建立应急救灾物资仓库,储备帐篷、衣被、药品、设备等救灾物资,制定物资储备和调用办法,保障救灾物资充足、调度通畅。
6 初步建立救灾物资储备系统 Disaster relief materials reserve system The prepar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disaster relief reserve system
6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利用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等空旷地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具备安全避险、医疗救护、基本生存保障等功能。每个县的县城必须至少建设一处应急避难场所。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6 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
6 北 京 市 27 个 地 震 应 急 避 难 场 所 图 示
青岛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青岛市李沧文化公园和八大峡广场在有效利用现有城市公园和广场资源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的已有做法和经验,增强公园和广场的实用功能,完成了两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四、地震应急处置
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 协同联动 分级负责 属地为主
地震灾害分级
应急响应主体 国务院 省级政府 市级政府 县级政府 特别 重大 较大 一般 实施Ⅰ级响应 领导抗震救灾 省政府 组织抗震救灾 市政府 县政府 组织支援灾区 实施Ⅱ级响应 较大 地震局等部门 协助支援灾区 实施Ⅲ级响应 一般 实施Ⅳ级响应
芦山7.0级地震 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震源深度13公里,六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18682平方公里,涉及四川省21个县(市、区),255个乡镇,造成196人死亡、21人失踪、因灾伤病人口13019人。
地震灾害情况——房屋破坏严重
地震灾害情况——基础设施损坏严重
地震灾害情况——地质灾害频发
国务院启动抗震救灾一级响应,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震后第一时间,启动中国地震局地震一级应急响应, 派出中国地震局现场指挥机构和现场应急队。
芦山抗震救灾特点 领导决策科学冷静 政府救援行动迅速 统一指挥调度军队 新闻发布及时 志愿者逐渐成熟 科学技术支撑大幅提高
五、合作内容建议
1、大震趋势发展研究 2、地震烈度评定研究 3、大震滑坡危险性研究
面对灾难 我们责任重于泰山 面对灾难 我们心手相连
谢 谢! 侯建盛 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 北京市复兴路63号,100036 电子邮件:hjs@seis.ac.cn 电话:010-88015324 QQ:656374810 博客:cn12322.blog.sohu.com
专业 北京大学 地球物理系 北京大学地质系 北京大学地质系 北京大学 地球物理系 上海外国语大学 西俄语系 长春地质学院 地质仪器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