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婴幼儿行为与社会环境 婴幼儿的动作发展 婴幼儿时期的语言发展 婴幼儿情绪行为的发展 婴幼儿时期认知行为的发展 婴幼儿时期社会性的发展
婴幼儿的动作发展 婴幼儿期(0—3岁)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产生互动的关键时期 婴幼儿的动作发展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行走跑跳等全身动作的发展,称为大运动的发展;一是手的动作的发展,又称精细动作—适应性的发展 四肢与身体的动作在刚出生时也是一种自然的原始反射动作,经由发展,原始反射动作逐渐消失,随着婴幼儿开始有意识使用身体的特定部位,动作的控制能力开始迅速发展
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基本原则 由头至脚原则:儿童最先学会抬头,然后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走 由中心发展至外围原则 :靠近头部和躯体的部分先发展,然后是远离身体中心部位动作的发展 由大动作发展至小动作原则 :先是学会臂和腿的动作,即活动幅度较大的所谓“粗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手和脚的动作,特别是手指的“精细动作” 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儿童动作发展的方向是越来越多地受心理、意识支配,动作发展的规律也服从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从无意向有意发展的趋势 总之,动作发展具有顺序性 ,一个较早学会坐的婴幼儿,亦会较其它幼儿早学会走路 。有国外学者提出计算婴幼儿学会走路的时间,是将开始爬的年龄乘以1.5,或以婴幼儿能稳稳独坐之年龄乘以2
影响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因素 基因。包括体型、智力,均有显著影响 胎儿活动得越多,产后动作发展的越迅速 好的产前环境,特别是母亲的营养,会增强产后动作的发展 困难的生产,尤其是暂时的脑部损伤,会阻碍动作发展 良好的营养及健康会加速动作的发展 高智商的儿童较正常及低智商的儿童动作发展为迅速 模仿、鼓励、机会等加速动作之发展 过份的保护会阻碍发展 早产的儿童动作发展较为缓慢 生理的缺陷,如眼盲,会阻碍动作之发展
婴幼儿时期的语言发展 婴幼儿对母语的理解和产生能力的获得,主要是指0—6岁儿童的口语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获得 儿童的语言发展包括对语音、语义和语法的理解和表达 婴幼儿语言发展分为前语言期和语言发展期两大阶段 婴儿出生后大约一年半时间内逐渐发展起来的前语言感知能力分成3种水平层次:辨音——辨调——辨义 从1岁半开始,儿童正式进入语言发展期,其语言发展具体表在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技能3个方面的发展上 在3到6岁,是幼儿语言的发展的关键期。在这段时期,幼儿通过游戏、学习、劳动等活动,迅速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他的语音应迅速变得准确,而且,在没有任何人专门教授的情况下奇迹般地掌握母语的语法
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因素 器官问题 :幼儿成长阶段若有脑部发育不全、脑受伤或先天性障碍时,语言发展会迟缓 健康问题:体质瘦弱或长期生病的孩子,可能因游戏机会减少,学习经验欠缺,而不如健康幼儿的语言发展顺利 家庭状况 :和谐的家庭、亲切的父母,通常可以提供孩子较丰富的语言刺激和学习环境,孩子因而较早开始说话,表达能力也比较好 学习能力 :某些幼儿因具有较敏锐的学习和模仿能力,语言发展得较早、较好;反之,则语言发展容易有偏差、迟缓的情形 性别差异 :一般而言,女孩的语言发展起步会较男孩早,而且口语表达能力也较好。但在进入小学后,性别差异现象就会减少,男孩、女孩的语言能力也没有明显差别了 人格特征 :先天气质较害羞、内向、畏缩的幼儿,语言能力会较差些
婴幼儿情绪行为的发展 婴儿刚出生时情绪比较单一,到1岁后逐渐分化,2岁左右出现各种基本情绪 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①社会化 ,②情绪、情感越来越丰富、越深刻 ,③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婴幼儿期情绪的特点 依恋 反抗 :2-3岁 是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 ,是婴儿走向独立的起点 好奇 :2-3岁的婴儿,其独立性除了表现在反抗行为方面以外,还突出地表现在“好问、好动、好做事”等对新异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往往大人越是禁止的,他越要去看看、摸摸,稍不留意还可能出现各种意外事故
婴幼儿时期认知行为的发展 认知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心理过程 婴幼儿最主要的感知觉是触觉、听觉和视觉 幼儿时期主要发展是无意记忆,幼儿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大多是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无意地、自然而然地记住的。 婴儿时期只有对事物的感知、对事物之间联系的最初认识,基本上没有思维。到了幼儿期,思维的发展开始萌芽,表现在思维开始和语言相联系 幼儿的思维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开所接触的事物,离开动作就没有了思维,所以也称这种思维为直觉行动性思维
婴幼儿时期的社会性行为 害羞行为 模仿行为 竞争行为 反抗行为 利社会行为 分享与合作 攻击行为 性别角色发展行为 角色取替行为
婴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模仿父母交往 借助动作交往 易受成人影响 自我中心化 易被玩具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