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付俊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03 级 学号: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物种从数量和种类 来说都占了地球上物种数量和种类的绝大 多数。但教材上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介绍。 这篇论文将从昆虫的生存特性和生理特 点来介绍地球上昆虫繁盛的原因。
Advertisements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任教师培训专题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安徽理工大学 人文社科部原理教研室.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第三讲 认识论.
药物分析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专题一之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1.3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高二数学 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 李娟.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成都市树德中学政治教研组 梁 妍.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编著 陈先达 杨耕.
  2010江苏高考考点: 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第八章 认识与实践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要求: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掌握认识的本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解认识的辨证过程;深刻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及党的思想路线。 重点与难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际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
第六课复习 《求索真理的历程》.
1.
中安专升本教育 政治理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上海金融学院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斯多德为友, 更重要的,以真理为友 ---哈佛大学校训.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制作、讲授:郑来春(政法学院思政一部) 电话: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说课标 说教材 说建议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高一年级 张岩.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二级基础知识 第二章 程序设计基础.
实践的含义 实践及其特点 人 实践的特点 的 认 识 从 何 而 来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宇宙无限,没有中心 地球是世界的中心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基督徒 和 心理学.
心理学 和 新纪元运动.
1085至1125年间的官员地域分布与社会关系 1.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第4章 非线性规划 4.5 约束最优化方法 2019/4/6 山东大学 软件学院.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 第五节 梯形(第二课时)
网页设计与制作 —— 学习情境二:网页模板设计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有效性 感城中心学校 陈利平.
定理21.9(可满足性定理)设A是P(Y)的协调子集,则存在P(Y)的解释域U和项解释,使得赋值函数v(A){1}。
Logo 思维 力量 商务展示·企业内训.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范康年教授 等 2019/5/9.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0×5=?.
导 言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需求和供给.
TEM8人文知识 ——英语国家概况部分讲解 上外贤达学院 昌兰华.
我们能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位似.
《偏微分方程》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 上册 轴对称 高效课堂编写组 高向玲.
主讲:俞熹 By Dr. WhyX whYX MSN: 2007年3月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教学要点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关键词 反映论 实践 认识 真理 价值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本章问题的关键所在 人们认识、改造世界都离不开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真理是一元的,而价值是多样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深刻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是依赖于实践的。 一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是依赖于实践的。 —— 坚持了两者关系的唯物论 在这一前提下,又承认认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对实践的反作用。 —— 坚持了两者关系的辩证法

认识论 : 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以及认识发展过程的哲学学说。 因此,在这一章中,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人们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二是:人们获得认识的过程,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还是需要多次反复?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实践概念已经出现: 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把实践看作是主观的东西。 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等同于动物式的本能活动,把实践看作是没有精神能动性的本能性的东西。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之间的关系是“分有”、“摹写”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就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首先,把实践同动物的本能活动区别开来了,因为 “改造世界”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动物只能消极的适应世界; 其次,又把实践同精神活动区别开来 “客观物质活动”是同精神活动相对立的。 所以,实践既是属人的活动,又是物质性活动,前者体现了主体性原则,后者体现了客观性原则。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实践要素的含义(三要素) (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在生产中, 人客体化 ,在消费中, 物主体化”。 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在生产中, 人客体化 ,在消费中, 物主体化”。 ——马克思

(1)“人客体化”是说主体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活动积淀,凝聚和物化在客体中。 例如 : 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2) “物主体化”是说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 主体也需要把客体的一部分作为直接的生活资料加以消费 , 或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 例如:近视眼镜、高科技再造人体器官,移植到体内等等。

(2)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事物,使其本质不断暴露,有利于掌握规律; (二)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正是实践把主体和客体联系在一起; (2)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事物,使其本质不断暴露,有利于掌握规律; (3)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是源和流的关系。

(1)实践的需要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 , 推动着人们继续探索新的领域 , 从而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1)实践的需要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 , 推动着人们继续探索新的领域 , 从而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说:“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2)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手段,使认识的深入发展成为可能。 哈勃太空望远镜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3、实践是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是否正确,具有客观标准。这就是必须拿到实践中加以检验 ,才能判定。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此外,再无其他客观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马克思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4、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和最终归宿 认识的任务是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但我们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就整个认识活动来说,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即为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1、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成功。 (三)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认识指导实践有两种情况: 1、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成功。 2、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招致失败。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 的能动反映 —— 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要正确地把握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就要划清以下三条界限:

(一)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界限 —— 两大阵营之间的界限 1 、 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反映论 反映论 : 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 ,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例如:洛克的“白板说”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路线是: ——“从物质到感觉和思想”

先验论 例如:柏拉图的“回忆说” 2 、唯心主义认识论是 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先于实践 ,先于客观事物 ,是先天就具有的。 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是: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质” 以上 , 是列宁概括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可知论:认为认识是通过人的主观反映客观获得的。 (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 ——认识论上的第二条界限 1 、可知论 : 认为外部世界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 唯物主义可知论:认为认识是通过人的主观反映客观获得的。 唯心主义可知论:黑格尔的观点 2 、不可知论 : 认为人们不可能认识世界 , 或不可能彻底的认识世界。

认为人与社会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 人正是在自觉地、主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能动地反映世界的。 (三)辨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界限 ——同一阵营内部的界限 1 、辨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认为人与社会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 人正是在自觉地、主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能动地反映世界的。

指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辨证过程。 (2)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 指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辨证过程。 “ 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 、但是 , 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整的反映 , 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 , 即概念 、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 ” 。

2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其根本缺陷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1 ) 他们离开人类社会实践来观察和理解认识问题 ,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 ( 2 ) 他们不了解认识发展的辨证本性,把认识看作是机械的和一次就可以完成的。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 毛泽东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 这种形式 ,循环往复 , 以致无穷” 。 —— 这说明人们获得认识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需要多次反复的辨证过程。

感性认识 :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 , 通过感觉器官, 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 (一)从实践到认识 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认识过程第一次能动的飞跃 1、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 :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 , 通过感觉器官, 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 它需要经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基本的心理反映形式。

理性认识 :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进行概括和抽象 ,从而得出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它也经过三种基本的心理反映形式 : 概念、判断、推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环节,因而,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 2、两者的辨证关系 (1)两者的区别 :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环节,因而,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和客观事物之间隔着感性认识这一中间环节,因而,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2)两者的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就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抽象,从而得出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 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成了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 。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认识的任务是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 而只有掌握了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才能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达到有效地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目的。因而,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

“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个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二个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 ” ——毛泽东 “悟性不能直观,感觉不能思维。唯有二者联系,始能发生知识。 ” ——康德

如果割裂两者的关系会导致“ 经验论 ” 或“ 唯理论 ” 。 3、割裂两者的关系导致的错误 如果割裂两者的关系会导致“ 经验论 ” 或“ 唯理论 ” 。 (1)“经验论”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 贝克莱 “存在就是被感知 ” 唯心主义: 经验论 洛克 “白板说 ”,认识来源于经验 唯物主义:

(2)“唯理论”轻视实践,轻视感性经验,片面夸大书本知识的作用。 唯心主义: 笛卡尔:“天赋观念” 唯理论 斯宾诺莎:认识是“理性直观获得的” 唯物主义: 哲学上的“经验论”和“唯理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法,它们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3)是实践的要求——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二)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过程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1、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 (1)是检验认识的需要——认识是否正确 , 必须通过实践加以检验才能判定。 (2)是由认识的目的决定的——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 它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完成 。 (3)是实践的要求——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2、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1)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 ,坚持一般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2)理论必须被群众所掌握 , 真正化为群众自己的活动 。

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总要受当时科学技术、生产发展水平等认识手段的限制。 (三)认识运动的 1、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的 (1)客观条件 客观事物的本质是逐步表现逐渐暴露的过程,因而也就限制了人们不可能一下子就认识事物的全部本质。 认识总要受当时科学技术、生产发展水平等认识手段的限制。

认识总要受个人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的限制。 (2)主观条件 认识总要受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认识总要受个人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的限制。

2、认识运动的无限发展 客观事物的运动是永不停息的 , 从时间上看 :一个过程完结了, 新的过程又开始了, 新东西层出不穷 ; 从空间上看 : 物质的领域和层次也是无限的 ,要不断的扩展和深化 , 因此 , 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就永无止境。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其属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一)真理的客观性 —— 客观真理 2、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一、真理及其属性 真理:是指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一)真理的客观性 —— 客观真理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1)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真理的绝对性也叫绝对真理,它有两层含义: (1)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1)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其一个部分或片断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认识还有待于扩展; 真理的相对性也叫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它也有两层含义: (1)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其一个部分或片断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认识还有待于扩展; (2)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对该事物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认识还有待于深化。

(3)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构成了绝对真理。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关系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 。 同时它们又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2) 相对真理之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总是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3)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构成了绝对真理。

(1)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3、割裂两者的关系导致的错误 (1)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绝对主义真理观 绝对主义真理观否认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它把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达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确的认识凝固化,使之变成僵死的教条。 (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顶峰论”)

相对主义真理观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 (2)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相对主义真理观 相对主义真理观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诡辩论、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坚持唯物论 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这在主观范围内无法解决 ,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回答。而只有寻找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 、沟通起来的“桥梁”或“纽带”——社会实践

2、这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就是人(主观)改造世界(客观)的物质活动,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 引出现实的结果, 加以对照和比较,才能最终被确定。

——坚持辩证法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 (1)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确定的、无条件的,此外再无第二个标准。 (2)无限发展着的实践最终会对人们的一切认识作出检验,这也是确定的、无条件的。

(2)实践本身是发展的,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经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具有相对的近似的正确性,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 (1)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理论、观点,不可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作出确定的检验。 (2)实践本身是发展的,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经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具有相对的近似的正确性,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1)逻辑证明给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它能够使实践经验由特殊提高到普遍,以便于实现实践检验真理的作用。 (三)实践标准和逻辑证明的关系 1、逻辑证明的作用 (1)逻辑证明给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它能够使实践经验由特殊提高到普遍,以便于实现实践检验真理的作用。 (2)逻辑思维又给予实践以理论根据。通过逻辑证明,从而给人的实践以力量和信心。

2、逻辑证明不能代替实践 (1)逻辑证明中的推理前提是在以往的实践中被证明的正确的认识。 (2)逻辑证明中使用的逻辑规则是在实践中产生,并被实践证明过的。 (3)逻辑证明所得的结论还要再回到实践中去由实践最后判定其真理性。逻辑证明在根本上依赖于实践标准。 因而,严格的科学的逻辑证明的作用,不过是实践检验作用的间接的、集中的表现,也恰恰是尊重实践的必然要求。

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必须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 人们的实践活动都是在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真理所涉及的是物的尺度 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 ——价值所涉及的是人的尺度 人们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即遵循了真理尺度,又遵循了价值尺度,并且实现了两者的辨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1、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人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具体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

2、价值的特性 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这是因为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 人和人的需要都是客观的。 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是客观的。 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客观的。

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 具体表现为: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会由于不同主体的需要和要求的不同或同一主体需要和要求的变化而转移。 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人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

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对外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 在实践中,人们往往会由于特定条件下的特殊需要而实现它的某一种或几种价值,同时却要放弃它的其他价值。因而,人们在创造或实现价值时,必须对某一价值作全面的考察以决定取舍。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人类的全部认识可以分为两大类:知识性认识与价值性认识 知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对客体本身的性质、状况、结构、规律等的反映,是回答关于“是什么”等问题的认识。

价值性认识:则是认识主体在知识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关系的反映,是回答关于“好不好?” “要不要?” “该不该?” “有没有用?”等问题的认识。 价值性的认识也叫价值评价。

1、价值评价的特点 第一,价值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第二,价值评价结果与评价的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以主体的特点为转移的。 第三,价值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以上特点表明了:价值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价值评价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价值关系的评判也要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 2、价值评价的标准 价值评价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价值关系的评判也要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 基本要求: 一是对客体的正确认识, 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认识或正确的评价。

3、价值评价的方法论原则:  主体性原则:(人的需要、目的、计划、指向性等); 实践性原则:最根本的原则。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视线,使实践的目的,离开实践价值无法评价; 科学性原则:主体的需要必须是合理的,必须以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依据;主体的评价必须符合规律,按规律办事;坚持和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1、价值评价的功能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精神驱动、制约和导向的作用。 首先,价值评价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推动力; 其次,价值评价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 最后,价值评价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

2、价值观的特点及其社会意义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 价值观具有普遍的原则和方法论性质,是处于统摄、制约其他一切价值意识的至上性地位的价值意识。

价值观的特点: 价值观的作用: 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时代性、民族性和意识形态性等特点。 价值观在人们实践中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它能够在一个相当长的社会历史时期内引导特定的社会集团前赴后继,持续不断地为解决社会生活和实践所提出的根本问题或重大问题而进行不懈的努力。

价值观通常还渗透在文化中,对以民众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起着凝聚人们完成共同的重大实践任务的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通常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反映了社会发展、历史进步和人民群众要求的价值意识。它会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人的成长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促进作用。

(四)价值和真理在 实践中的辨证统一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因为: (四)价值和真理在 实践中的辨证统一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因为: 其一,以什么样的理论指导实践,会影响实践的结果; 其二, 正是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即真理。

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 因为: 其一,人们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正是为了追求满足人的需要; 其二,客体对人的价值,又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1、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辨证关系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实现以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2、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实践中服从真理、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以求真、求实为基础特征的自觉意识。 人文精神:是以尊重人、爱护人、维护人民和人类利益、促进社会进步为核心的,以求善、求美为基本特征的自觉意识。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人类创造世界的基本活动有两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们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使认识和实践相统一。 那么,什么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呢?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1)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 (2)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确定我们行动的目标、计划和方案。

2、“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关键在于尊重事实、全面深入地把握事实 (1)必须老老实实地承认事实、尊重事实、忠于事实; (2)必须全面地看问题; (3)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3、“一切从实际出发 ”的基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1)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观察和解决 问题,而不能光凭热情; (2)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灵活运用理论,而不能生搬硬套。

(二)实事求是 1、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 就是从主客体的实际出发,在掌握主、客体的两种尺度的基础上求得两种尺度的统一即把握行动规律,也就是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探寻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来具体实现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以达到改造世界和完善自我之目的,而这也正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之所在。

2、实事求是的现实意义

1、立足中国和世界的实际,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问题 (1) 立足人民,从实际出发; (2) 独立自主,走中国的路; (3) 勇于创造,开拓创新; (4) 反复实践,驾驶规律; (5) 实事求是,矢志不渝。

2、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以自觉主体的姿态务实求是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胡锦涛看望老革命

(一)对待真理的唯一正确态度是即坚持又发展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一)对待真理的唯一正确态度是即坚持又发展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辨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1、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坚持真理是发展真理的基础; 3、发展真理是坚持真理的前提。

(二)在实践中坚持真理:捍卫真理、实践真理 1、要为真理而斗争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2、努力实践真理

(三)在实践中发展真理:坚持理论创新 1、理论创新的含义及重要作用 (1)理论创新:是在继承已有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吸取下的实践经验、新的群众智慧,形成新认识的过程。 (2)理论创新的作用: 理论创新不仅是真理发展的基本形式;而且是政党、民族、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必须继承已有的思想成就,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怎样才能实现理论创新 (1)必须继承已有的思想成就,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必须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根本; (3)必须勇于实践,深入调查,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4)必须进行大胆的假设和反复的验证。

3、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辅相成 (1)创新性的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根本动力。 (2)理论创新又是一切实践创新的先导。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辨证统一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是人们从观念上把握世界,把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变成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改造世界:是人们现实地把握世界,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客观事物结构和形式,使其满足自己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互相促进 (1)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和基础; (2)正确地认识世界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先导。

(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辨证统一 1、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含义 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 改造主观世界:是指改造人的内心世界,提高人的思想素质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改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2、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促进 (1)只有改造主观世界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2)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活动中才能改造主观世界。 3、自觉地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

(三)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1、必然和自由、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含义 必然就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必然王国是指人类尚未掌握客观规律,盲目地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行动状态;自由王国是指人类掌握了客观规律,并自觉地利用客观规律为自身谋利益的行为状态。

2、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1)人类是不断地从不自由、不太自由走向更加自由的; (2)人类的自由程度取决于主观认识与客观实践的统一程度。

3、人的自由是相对的 人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完全摆脱约束,不要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不可能存在的。 自由并不意味着为所欲为,随心所欲,而是受着条件的限制,因为在条件背后隐藏着客观的必然性,正是这种客观的必然性从根本上构成了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和约束。 自由不过是“戴着镣铐的舞蹈”

思考题 1、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如何理解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如何理解认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辨证统一? 5、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阶段?

阅读文献 恩格斯:《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第一编哲学,3、9、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节选)第二章,1、4、5、6,《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选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向世陵:《中国哲学智慧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本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