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规律的存在和作用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稳定性。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关于外部世界的主观映象。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了,而是要求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和利用规律。 社会规律有别于自然规律,它的存在和作用是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社会历史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在个体能动选择中体现出来的。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物质运动有许多不同形式,如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命的、社会的等等。这些不同的运动形式又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规律一般有如下特点:客观性、必然性和稳定性
规律具有客观性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本质和事物是同一的,事物是客观的,本质也是客观的,规律也必然是客观的。规律的客观性表现为它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因人的好恶而改变,也不管人们认识与否它都依然存在着发生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破消灭。正如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所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规律具有必然性 规律是一种必然联系。这种必然联系,就是指事物的发展在某种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即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只要确定的条件存在,必然性就存在,规律就一定发生。规律的必然性是和它的客观性完全一致的。
规律具有稳定性 规律是本质联系,是与本质同等含义的概念。本质并不像现象那样易逝多变,它作为各种现象中共性的东西,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规律也必然具有稳定性。规律的稳定性还表现为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同样条件,规律就会重复出现。如价值规律是一切商品生产所共有的规律,只要有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就重复出现,就起作用。
(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和区别 事物的本质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反映本质联系的规律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就是蕴涵在自然运动和社会运动过程中的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种不同规律。它们的差别表现在:
自然发展是自然界各种因素自发的、盲目的交互作用的结果,自然规律形成于自然界诸因素盲目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而社会发展则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们交互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说,历史不过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社会规律在根本上形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以及物质和观念变换的过程中。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自从人和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世界除了物质现象 以外,又有了精神现象即意识现象。为了科学地 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彻底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还必须对人类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等问题, 做出科学的说明。
1、 意识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物 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促使人类意 1、 意识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物 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促使人类意 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实践活动即劳动。
第一,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 感应性。 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 和心理。 (1)意识是物资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自然界发展过程看,意识是物质普遍具有的反应特性长 期演化的结果,它的产生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 第一,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 感应性。 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 和心理。 第三,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 生。
3 2 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的意识 意识的自然产生经历了三个阶段: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非生物类似感觉的反应特性 意识的起源①
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 反应形式的进化 自然界的进化 物 质 反应形式 反应器官 举 例 岩石风化 空谷回音 无机物 反应特性 物质 葵花向阳 食人草 低等生物 刺激感应性 细胞膜 高等生物 感觉心理 大脑 警犬破案 谈虎色变 苹果与万有引力 人 意识 人脑
从动物感觉、心理是怎么发展出人的意识的?► 人的意识动物心理和之不同: 决定条件 反映形式 社会性 人 的 意 识 社会存在 (人们的交往、生产活动等) 以理性为主;离不开语言 有 (阶级社会里还有阶级性) 动 物 心 理 自然条件 (动物本性和周围环境) 具体的感性;没有语言 无 从动物感觉、心理是怎么发展出人的意识的?►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社会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劳动是人类产生的决定性环节,也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第一,劳动促使猿脑发展成为人脑,从而形成了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和途径。第三,劳动促使语言产生为意识更加完善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形式。第四,劳动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促进意识向更深层次发展。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不仅表现在整个人类意识形成的过程中,而且对于现代人的个人意识的形成也是这样。
2.意识的本质规定 ——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这是对意识本质的科学规定。意识的这一本质,体现了人对物质世界把握的能动性。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这是对意识本质的科学规定。意识的这一本质,体现了人对物质世界把握的能动性。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产生意识的根据和条件 人脑结构复杂、机能完善。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结构复杂、机能完善。 人脑产生意识的 根据和条件 脑功能 脑分析
接受外部具体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 信号的信号:语言和文字系统 人脑是怎样产生意识的呢? 人脑产生意识的(生理)机制 接受外部具体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 从生理机制看,意识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神经活动的结果。 信号的信号:语言和文字系统 主客体相互作用时,信息通过感官转化为神经冲动,经神经传导大脑皮层,引起大脑皮层活动,产生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绪等意识活动。
人脑在第一、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心理、意志和思维活动就是意识。 前面有梅林,到那里有梅子吃!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的形成机制 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 人脑在第一、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心理、意志和思维活动就是意识。
人的意识过程是大脑通过神经细胞接受、传递、处理信息的过程。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的形成机制 现代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对意识活动的生理机制的了解,已从反射过程深入到了神经细胞活动过程的水平。 研究表明,当大脑在兴奋或抑制状态下,除脑电波发生变化外,脑内的蛋白质以及氨基酸的成分也同时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并对神经的兴奋或抑制起着调节作用。 人的意识过程是大脑通过神经细胞接受、传递、处理信息的过程。 此过程的结果是什么?►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 离开了客观物质世界,人脑自身不能产生意识。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 列宁
一方面,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另一方面,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① ►一方面,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①感性、理性形式(如感觉、知觉、表象及概念、判断、推理等)及情感、意志为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 如:“泰山石”…… ②对同一对象,个体意识有差异; ③创造理想或虚幻的观念形态。 如:龙、鬼、月宫、上帝、天国……
“鬼”、“上帝”等都似人,月宫、天国……“宗教”……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② ►另一方面,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①感性、理性形式所(直接或间接)反映的对象客观存在; 海市蜃楼、神话世界、图画…… ②个体意识差异源于客观因素; 如人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等 ③正确的、错误的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reflection)。 “鬼”、“上帝”等都似人,月宫、天国……“宗教”……
4.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第一,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的全部意识形式。 第二,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 第三,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是人的智能的物化。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有着本质的差别: 第一,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的全部意识形式。 第二,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 第三,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
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1. 物质决定意识 2.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3、意识的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所谓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或能动作用,是指意识具有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作用性。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具有超前反映性的功能,在人们行动前能给予目的性和计划性的指导。人的每个行动都要受意识支配,并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人无论做任何事情,在行动之前总要有个预定的目的,计划、措施等等,然后才能去行动,这种能动性是人所特有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蜘蛛织网的活动与织工的纺织活动相似,蜜蜂构筑蜂巢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②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在反映世界上,不仅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外部联系,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并把一般的,共同性的认识上升到理论,形成一系列的精神成果。至今,人类社会所有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以及哲学等繁多的科学体系和学说,都是人类意识能动认识世界的精神成果。意识不仅能反映现实的对象,还能追溯过去,“再现”旧世界,创造出现实世界所没有的东西,预测未来,幻想未来。这种全方位、多视角、多方式地反映客观世界,正是意识在认识世界上的能动创造性的表现。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使精神变物质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在于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 预测未来而形成目的,更重要的是指导实践活动 把观念性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在认识成果的 指导下,人类已经从自然世界中创造出了一个人 化世界,从长城、运河、高楼大厦、机械厂房、 铁路火车,到飞机火箭、宇宙飞船、导弹卫星、 原子激光、电讯电脑等等。每一步都展示了人类 意识能动作用的伟力。
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机能具有能动的调控作用。 科学证明了意识或心理情感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有影响和制约作用。人的意识心理过程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同时又积极地作用于人体的生理过程。比如:中医学理论认为:七情连五脏。所谓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所谓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人的情感对人体脏腑器官的健康起调节作用。如果七情不畅就会损伤五脏。即,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这些都反映了人的心理情感,思想意识对人的生理机能的调控作用。所以,要使人生快乐健康,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具备健康的心理、陶冶高尚情操。
如何实现意识的能动性?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以及思维所固有的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 ― 实践才能达到。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所谓意识的“物化”,就是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的感性活动,即化为实践;通过实践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一般说来,作为认识器官之延长的科学观测设备越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至于改造世界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手段,更是不言而喻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肯定规律的客观性,并不等于人类的活动只能听天由命,相反,人类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规律、驾驭规律,从而获得自由。
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人们总是通过对规律的探索,自觉地使自己的实践活动遵循客观规律,并且在实践中驾驭客观规律,使它更好地为自己的目的服务。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表现为以下两点: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只有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正确的充分发挥,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才能得到成功。对客观规律认识得越充分,主观能动性发挥就越大,也就越能有效地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预期目的。如果无视客观规律,主观盲干,必然要受客观规律的惩罚。经过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遵循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基本规律的结果。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主观符合客观,社会主义事业就前进、发展,否则就要受到挫折。
(2)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这种关系的实质就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在实践基础上的互相转化。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虽然是对立的,但在实践中二者又是统一的,可以互相转化。首先是客观规律向主观意识的转化,这是说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了事物的规律,用观念去把握这种规律,这时客观规律便转化为人的主观意识。人的意识再把已经认识的规律同目的、理想结合起来,形成计划、方案、政策、方针等,并把它付诸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使之又转化为客观的东西。只有正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才能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发挥、不断地认识自然和社会规律并自觉地运用这些规律的历史。
尊重和利用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在实践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现实条件出发,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有大胆创新精神,保持旺盛的革命干劲,又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既要反对否认客观规律,不顾客观条件,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性的精神万能论、唯意志论,又要反对以强调客观规律、客观条件为借口,否认或忽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听命于自然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宿命论的观念。
社会趋向与个体选择 社会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进步的深刻根源 发展 趋势 具有客观 必然性 社会进步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 一个 民族 发 展道 路的 选择 民族利益 个体 选择性 国内外交往 对历史必然性和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所谓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定人在可能性空间内的选择。马克思指出,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具体阶段上,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客观趋势和可能性,而人则需要确定自己对待它们的态度,应当作出选择。
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主体的能动性就体现在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之中。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之所以强调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是为了实现主体的正确选择。 例如19 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面临种种选择。主体选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在于主体选择不能违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