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物质与世界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要求:本章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本章要求弄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理解社会的物质性,搞清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及人工智能的实质和意义。 重点与难点: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意义。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意识的本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一编 伦理学概述 第一章 什么是伦理学 第一节 “ 伦理 ” 、 “ 道德 ” 概念的语义学分析 从伦理道德出发对人类行为和品质的分 类 伦理学的界定 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道德学说的层次性及其分类.
Advertisements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第一章 基本理论.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统一性是以物质为本原、以意识为最高产物、以实践为中介的多样性的统一
总览 第四课 第一 框 第二单元 知识细解一 知识细解二 对点训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安徽理工大学 人文社科部原理教研室.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欢 迎 学 们 学 同 习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原 理 主讲教师: 武天林.
5.1意识的本质.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二课时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生活与哲学》 高考第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世界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高等数学》(理学)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 袁安锋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 李娟.
《小学教育学》 模块二 小学教育源流 第五单元 小学教育走向的探究成果分享 自主学习指南.
《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复习.
必修四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二\三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马哲).
基于解释性语言的手机跨平台架构 Sloan Yi. Qt MTK.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例题 教学目的: 微积分基本公式 教学重点: 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教学难点: 变上限积分的性质与应用.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编著 陈先达 杨耕.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八章 认识与实践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要求: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掌握认识的本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解认识的辨证过程;深刻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及党的思想路线。 重点与难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际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
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006/04.
第五章 人类历史之谜的探究 ——人类社会的基础和本质特征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中安专升本教育 政治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上海金融学院政法学院.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斯多德为友, 更重要的,以真理为友 ---哈佛大学校训.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制作、讲授:郑来春(政法学院思政一部) 电话:
第二课 探索规律 事实求是.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考点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考点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018/9/2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基督徒 和 心理学.
Geophysical Laboratory
心理学 和 新纪元运动.
Oct 杨 金 民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怀柔暑期学校( )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过程自发变化的判据 能否用下列判据来判断? DU≤0 或 DH≤0 DS≥0.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线 性 代 数 厦门大学线性代数教学组 2019年4月24日6时8分 / 45.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4.2 证明⑶.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定理21.9(可满足性定理)设A是P(Y)的协调子集,则存在P(Y)的解释域U和项解释,使得赋值函数v(A){1}。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一) 教学内容:世界本质的追寻 ——世界本质的物质性.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范康年教授 等 2019/5/9.
第二节 函数的极限 一、函数极限的定义 二、函数极限的性质 三、小结 思考题.
我们能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
第三节 数量积 向量积 混合积 一、向量的数量积 二、向量的向量积 三、向量的混合积 四、小结 思考题.
第四章 UNIX文件系统.
Reading Training 授课教师:王立民.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2.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 上册 轴对称 高效课堂编写组 高向玲.
§2 自由代数 定义19.7:设X是集合,G是一个T-代数,为X到G的函数,若对每个T-代数A和X到A的函数,都存在唯一的G到A的同态映射,使得=,则称G(更严格的说是(G,))是生成集X上的自由T-代数。X中的元素称为生成元。 A变, 变 变, 也变 对给定的 和A,是唯一的.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章 物质与世界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要求:本章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本章要求弄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理解社会的物质性,搞清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及人工智能的实质和意义。 重点与难点: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意义。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意识的本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基本内容: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第二节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第三节 从物质到意识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思考练习题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历程 1、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哲学分歧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历程 1、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哲学分歧 世界本原问题就是对我们所看到的千差万别的事物共同本质问题的思考,归根到底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思考。思考的结果有以下几种答案: (1)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因而世界是统一的,这个统一的本原派生出万事万物,用这个统一的本原可以说明一切事物。大多数哲学家都是一元论者。 二元论则认为世界不是统一的,世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这些本原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不存在派生和说明的关系。在哲学史上只有少数哲学家是二元论者,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笛卡儿和波普尔。

(2)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在一元论的阵营里,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精神,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物质。 (3)唯物主义一元论内部的对立 在唯物主义一元论内部,由于对物质本原认识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历史形态和不同哲学流派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我们重点考察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世界的物质本原所进行的探索过程,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所处的历史地位。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这里所说的古代是指人类认识史上的古代,它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类在这个历史阶段形成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物质观。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观点。 (1)古希腊时期哲学家的观点: 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限”是世界的本原; 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空气”是世界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2)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观点: 西周时已形成的“五行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到后来宋明时期张载等哲学家提出的“元气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元气”。 万物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它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这种物质观缺乏科学根据,只是根据生活经验所作出的一种朴素的直观猜测,这种猜测混淆了物质和物质形态。

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这里所说的近代是指西方从15世纪到19世纪这段历史,人类在这个历史阶段上形成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它根据近代科学研究的成就, 把物质看作是原子,并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2)这种物质观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并用这种物质观批判宗教唯心主义,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3)这种物质观仍有缺陷,它的历史局限性表现为: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恩格斯对物质观的科学说明: 恩格斯针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原子的缺陷指出:“原子决不能看作简单的东西或者甚而看作已知的最小的物质粒子。”他提出哲学所说的“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物理学革命引发的哲学危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有了突破性的发现,原子被打开了,放射性现象的发现使人们深入到原子的内部,比原子更小的电子等基本粒子概念的提出,给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造成危机,只有提出新的物质观,才能概括新的科学成就。

3、列宁对物质观的科学规定: 列宁根据新的科学成就,给物质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确立了哲学的物质概念,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三、物质的存在方式 1、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运动是指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 化和过程。因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本性和存在方式。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不能分离,现代科学可以证明。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事物的静止状态,它把静止理解为运动的特殊状态,这种状态有两种具体的表现:一是机械运动中的位置没有移动情况;一是事物处在量变阶段上的相对稳定状态。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它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则是相对的。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 (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和利用事物;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的绝对运动。

2、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是一维性的,而且是由过去、现在到将来一个方向流逝,因而具有不可逆的特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现实空间具有三维性特性。认识时空的这些特性,对人类的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离的,首先,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实在内容。离开特定的物质运动过程,时间就是一个无法存在、不可想象的东西,(如年、月、日等);离开运动着的物质,空间就成了空无一物、不可想象的虚空。其次,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必须有时间性,即过程持续的长短和过程发生的先后;运动着的物质必须有空间性,即存在着体积的大小和坐标的方位。

(3)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和相对性 列宁说:“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而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为此就必须批判时空观上的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也必须承认时空的相对性,即把时空的具体特性看作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在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和相对性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错误的观点:一是借相对性来否定时空的客观实在性的唯心主义时空观念;二是反对相对性来固守形而上学不变论的绝对时空观。 (4)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则是无限的。承认整个物质世界在时空上的无限性,对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对时空无限性的证明则是一个无限的认识过程。

第二节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一、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前提 1、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2、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第二节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一、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前提 1、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2、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3、劳动是揭开人类历史之迷的钥匙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地理环境及其作用; 人口因素及其作用; 生产方式及其决定作用。 2、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交往与经济全球化 4、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第三节 从物质到意识 一、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第三节 从物质到意识 一、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应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物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物质进化程度的不同,也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形式,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反应形式,它源于低级的反应形式,我们把这种高级反应形式称为反映。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和资料,人们把意识看作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由最低级的反应形式逐步进化的结果,这个进化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从非生命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直接刺激感应性。 (2)第二个阶段是从低等生物的直接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 (3)第三个阶段是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到人类的意识活动。 人的意识和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有本质的不同:首先是物质基础不同;其次是反映形式不同;再次是反映内容不同;最后是反映功能不同。因为意识还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意识虽然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但却不是自然而然的东西。自然进化只为人类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这是意识产生的自然条件。人类意识的产生还需要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它就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意识产生的社会根据。 (1)物质生产活动使意识的产生不但成为必要,而且也具有可能。人类的生存方式要求人们的反映形式必须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因此,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必须进化为人的意识活动;而物质生产活动也能够产生高级的反映形式。 (2)社会交往活动使语言的产生不但成为必要,而且也具有可能。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社会的产物。没有社会和社会交往,就不可能有语言,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意识。 (3)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中,类人猿的动物脑进化为人脑,有了人脑,意识的产生才有了物质基础。

二、意识: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人脑和动物脑的区别不仅是量上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质上的。这种质的区别是由社会实践活动造成的。 (2)意识产生的生理过程和机制。人脑是如何产生意识现象的?科学研究告诉我们,意识活动的生理过程和机制是人脑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最新的研究成果是人脑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传递生物电、处理信息流的过程。 (3)人工智能的创造和使用,一方面证明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成功地模拟了人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意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它 的产生不仅仅是人脑中所发生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变化过程,我们不应该把意识看作是人脑的产物,只能把意识看作是人脑具有的一种机能。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1)人脑具有意识的机能,这个机能的实现即意识的产生,必须有客观世界对人脑的刺激和人脑对它的反映。人脑是意识发生的生理基础,客观世界才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2)客观世界反映到人脑中,必然要进行加工改造,以主观的形式而存在,因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加工改造的原料则是客观的,即意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们的形式都是主观的,内容都是客观 的。区别仅仅在于形式与内容是否统一。

三、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1、意识是人类独有的精神现象,它有十分复杂的结构。从高低层次看,有潜意识和显意识之别,在显意识中又有感性和理性的区分;从反映的领域看,有认知、情感和意志,认知向外,情感指内,意志把内外结合起来,直接控制人们的行动。 2、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的行为中、在人的生理活动中、在对客观世界的变化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1)意识使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 (2)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可以起到控制和调节作用。 (3)意识支配人的实践活动可以改造客观世界。 3、正确发挥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正确处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坚持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既反对机械唯物主义抹杀意识能动性的观点,也反对唯心主义夸大意识能动性的观点。 四、意识与人工智能 1、什么是人工智能 2、电脑不能代替人脑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或世界统一于物质是唯物主义对世界的本原问题所给出的答案,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更完满,它不但提出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而且还认为必须依靠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这个原理。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辩证唯物主义首先坚持世界的统一性,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2)其次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3)最后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在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历史观等问题上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

2、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科学和哲学证明 (1)科学依靠实证一方面要证明万物的同源性和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要证明意识的派生性和物质根源性。 (2)哲学依靠世界观一方面要揭示“天国”的虚构性和现实根源性,另一方面要说明意识的依赖性和相对独立性。 (3)科学和哲学的证明都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必须依靠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来不断地证明。

思考练习题 一、解释概念 1、物质 2、运动 3、静止 4、时间 5、空间 6、意识 7、人类世界 二、区别范畴 1、运动和静止 2、时间和空间 3、人类世界和自然界

三、简答问题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是什么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是什么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5、为什么说意识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6、怎样理解意识的本质和功能 四、论述分析题 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之间的关系? 3、试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分析割裂它们的关系会导致什么样的错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