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标 说教材 说建议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高一年级 张岩
内容结构 知识与技能 教材的 编写特点及目的 教学建议 课程目标 评价建议 内容标准
返回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总目标 课 程 目 标 树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观点,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增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觉悟;树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观点的思想,树立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坚定真理的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知识目标 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对待真理与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是学生坚定的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承认世界是可知的,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错误。 分类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内容标准 2.4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返回 2.4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2.5 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2.6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把握确定内容目标的基本思路 新课程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为统领,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体系结构中,一以贯之,这是本课程框架的基本特征。从四个单元的构成来看,学生的生活关切和需要是基础,如生活的结晶、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智慧、生活的选择。在这一凸现生活实践线索的架构中,教材讲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实践的观点,矛盾分析的方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等内容,既引导学生领悟并用以观察世界、分析事物、解决问题,又引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把握这一思路的要点是:走出以往课程的学科框架,以“求真务实”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为主导,以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问题和事例为基础,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集中进行“三观”教育。这既是体现“模块式”课程整合的特定要求,又是体现本课程进行理论教育的特定要求。
编者意图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其中应有之意; 更为有效 。 是课程充分反映党的创新理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与时俱进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必要举措; 从贯彻三贴近 的原则来看 从把握课程性质 的要求来看 从充实课程目标 的意义来看
教材的体例和特点 教材的 体例 教材的 特点 返回 1、本册教材分为单元、课题、框题、目题四个层次。 2、单元题下面有一段简洁的导语,告诉学生学习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义, 以便把同学引入该主题的探究领域。 教材的 体例 3、每个单元设有2~3课,每一课由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主题构成课文 的主题内容。课题下设的导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讲明了本课的主题。 4、每一课设2个框题,每一框大致是一个课时的内容。 5、每一框题下设3个目题,目题下面的内容分为正文和辅助文两部分。 教材的 特点 1、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时代感 2、呈现方式多样化 3、综合性---与其他学科比较 4、衔接性---初中、大学 5、生动性---形式、内容
实践(第六课)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综合探究) 意识(第五课)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综合探究) 物质(第四课)
第二单元知识结构是: 物质(第四课)———意识(第五课)———实践(第六课)—————实事求是(综合探究)。 7个概念即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真理、实践;4个关系即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2个要求即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意识的能动作用;一个体系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意识是能动的!
返回
含 义 认 实 识 践 真 理 含 义 属 性 特 追求真理 征 是一个过程 谬 误 条 具 客 体 观 件 性 性 性 基础 客观物质性 含 义 基础 指导 认 识 实 践 真 理 客观物质性 特 征 主观能动性 追求真理 是一个过程 社会历史性 上 升 性 反 复 性 无 限 性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发现和发展真理
认识论知识线索 决定 反作用 实践 认识 实践 认识 实践 。。。。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物质(第四课) 哲学的物质概念什么是哲学上的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是可知的、运动的、无限的。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劳动起决定作用,)、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这是概括,具体的体育运动、思维、物理化学生物运动都是哲学运动的表现形式,不能等同。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论,都是错误的。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运动包含相对静止)。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不可知论和诡辩论。 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或创造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意识(第五课)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学前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意识的内容(反映什么)是客观的,形式(怎么反映)是主观的(因人而异,受立场、知识结构、世界观等影响)。注意: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作用原理)人不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意识的指导作用不同)。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意 识 静 止 统一于 物 质 规 律 运 动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第四课、第五课) 自然界 统一 人类社会 人的意识 决 定 起 源 承担者 规 律 运 动 固有属性 存在方式 决 定 能动作用 起 源 生理基础 内 容 认识世界 作用 意 识 改造世界 本质 客观存在在 人脑中的反映
( 2 )“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几个注意点: 物质决定意识 ( 1 )辩证关系原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 2 )“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关系 ①区别:两种作用性质不同,不能等量齐观 1)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是基础是前提。 2)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制约,是第二位的。 ②联系:两种作用不可分割,割裂二者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
① 前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后者是马克思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的回答。 ( 3 )区别:“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 前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后者是马克思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的回答。 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回答 唯物主义 物质与意识谁为第一性(最重要方面)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 分为两个方面 唯心主义 可知论 意识能否反映物质 不可知论 (4)“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它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奠定了马哲的理论框架,构成了辨证的唯物论,回答了世界是什么。
第二单元的知识线索 唯物论知识线索 静止 客观世界 物质 运动 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整个世界 反作用 决定 基础 条件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主观能动性 主观世界 意识 运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实践(第六课)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唯一来源、发展动力、检验的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积极、消极)。 方法论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及其基本属性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内容客观,形式主观。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正确认识的形成总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回到实践不断上升和无限发展的过程。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综合探究 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怎样的关系? 1、党的思想路线 (1)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的基本观点,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2)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注意顺序) (3)重要地位 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提示】我党制定方针路线的客观依据是我国国情。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返回 3、求真务实(理解) (1)含义 “求真”侧重于认识世界,体现的是科学性的品格,着力于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务实”侧重于改造世界,体现的是实践性的品格,通过认识指导实践,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2)地位: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求真务实不但涵盖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精神,而且发展了其“实践”精神。
教学建议 2.4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例如,有神论与无神论的争辩,尊重规律或违背规律的事例,从中得出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结论. 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探讨客观世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2.5 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讨论:以"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为题.包括精神状态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精神状态与发挥潜能的关系,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客观规律的关系. 2.6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例如,过去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历程,当前尚未破解的自然之谜和新出现的社会问题. 讨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追求真理的信念与坚持实践标准相统一,就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撰文:《实践论》读后感.
总体线索(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
教学策略 关注现实性 倡导主体性 强调活动性 新课导入——引人入胜 提出问题——启迪思维 选择事例——生动贴切 课堂小结——画龙点睛 返回 1 新课导入——引人入胜 2 把握思想性 关注现实性 倡导主体性 强调活动性 提出问题——启迪思维 3 选择事例——生动贴切 4 课堂小结——画龙点睛 5 巩固练习——巧学活用
评价建议 本课程评价要贯彻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对课程的组织实施和教学效果进行监控,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一)评价要求 1.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2.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应重视学生参与评价,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要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如对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各自不同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效果,都可提供相应的自我评价的机会和要求. 3.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如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搜集与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等,都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 4.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学业的完成,需要经历必要的过程;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更要在一定的过程中表现.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 5.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考试,包括结业和升学考试,作为高中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价方式,应注重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在提供多种题型的同时,倡导综合的,开放的题型.而对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的评价,要更为关注其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 6.采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要有利于激发教师不断进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做出良好的行为表现,保持对本课程教学工作的热情和信心.开放式的教学评价,就是要采取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特别要关注教师是否认同并完成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人格完善,而不能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 .
(二)评价内容 1.对知识目标的评价.既包括理论观点和原理,又包括应用性知识及其操作规范.要注重考评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实际理解和把握.要注意"内容标准"对有关概念,原理,观点,方法等内容目标的陈述,使用不同的行为动词在不同意义上表达了对相关知识评价的不同要求. 2.对能力目标的评价.主要伴随着相应的活动展开,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动态的,综合的,有侧重的评价.既包括学习能力的评价,又包括实践能力的评价;既要注重对理论观点,原理的运用能力进行考评,又要强调对"动脑"思维,"动手"操作的能力进行评估. 3.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评价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变化的趋向.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参与各类活动的行为表现,以及学生对当前社会现象和问题所表达的关切,所持有的观点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一)丰富,拓展课程资源 文字与音像资源.最主要的资源是思想政治教科书,其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各类社会科学,以及时事政治等方面的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也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资源. 人力资源.思想政治课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人力资源还包括家长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 实践活动资源.广义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讨论,辩论,演示等,也包括课堂外的参观,调查,访谈等.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教育基地等,都是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信息化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网上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等. (二)主动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特定部门和人员的专业行为,更是教师主导的活动. 自主开发.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分析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目标实现的关系,评估课程资源的特点及其价值;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 特色开发.学校要从具体的地域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出发,发挥各自的优势,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有效实现特色开发. 共同开发.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共同收集,处理,展示课程资源,有效利用.
师生收获 返回 学 生 心灵的洗涤 情感的升华 素质的提升 老 师 思想的引领 合作的伙伴 执教的快乐 ←教学相长→
理想课堂 ★课堂是活力四射、师生互动的舞台。 ★学生激情澎湃,汲取知识,陶冶情操。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 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焕发出生命活力。 以“情感”为纽带, 以“情景”为亮点, 以“思维”为核心, 以“生活”为源泉。
敬请各位评委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