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之度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小组成员 组长:董佳琦(讲解) 组员:贾亚克(资料搜集及PPT制作) 康 迪(资料搜集及PPT制作) 郭鑫丽(资料搜集) 周 旭(PPT制作)
鲁迅 生平简介 主要成就 客观评价 人生感悟
生平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学名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1882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 很大的熏陶和影响。
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 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
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此后,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青年时期的鲁迅
关于鲁迅弃医从文 鲁迅早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之后他弃医从文,其原因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事件。匿名信事件使鲁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鲁迅想通过医学将中国人身体变得强健,但看电影事件,使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他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婚姻 创作 鲁迅的 与 鲁迅的作品之所以那么富有感染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他的婚姻生活是影响他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对母亲“特殊”的爱,鲁迅违心地接受了母亲送给的“礼物”——鲁迅与朱安的婚姻。鲁迅的这段旧式婚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这段长达20年痛苦无爱的婚姻生活对鲁迅来说,无疑是一场悲剧,然而也在某种程度上对鲁迅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鲁迅的徘徊、忧郁、敏感、多疑等心理;鲁迅作品中对“伟大而束缚人”的母爱的深刻体会;鲁迅作品中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鲁迅作品中对“小脚”女人的无比愤恨和同情;鲁迅作品中关于妇女问题的深刻思考等等,都自觉不自觉地与他的这段婚姻经历有关。 而与许广平的结合,总算是使鲁迅走出了爱情的“苦海”,生活也逐渐趋于平稳。在这一时期,鲁迅的思想和事业也都逐步走向成熟。与许广平生活的九年里,鲁迅所写作品比前九年要多九倍,这与许广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鲁迅原配夫人朱安 鲁迅与许广平及他们的孩子
主要成就 鲁迅作为一个民主战士,用他的文章与敌人战斗,并且通过文字表达了对国人当时状态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可以警醒世人,为中国当时的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鲁迅也给中国当时的文学青年带来很多先进的思想,推动了中国的文化进步。另外在文学方面,鲁迅推动了白话文进程,创作了大量的白话文作品,翻译了很多国外的进步文学作品。 鲁迅的文章渗透着一种沁人心脾、回味无穷的感性美。鲁迅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最深刻地反映了农民悲惨命运和提出了农民问题的伟大作家。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奠定了基石。鲁迅在反映下层人物的作品中,他的着意描写并非是那些惺惺相惜般的无病呻吟,总是把活生生的现实同残酷的封建制度以及国人所具有的劣根性紧密相连, 以现实中的小事刻画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鲁迅的作品揭示着催人奋进、闪烁着时代光辉的理性美。鲁迅从留日时期就确定致力于中国国民性的改造。《呐喊》、《彷徨》中的作品,就是改造国民灵魂的艺术实践。在获得世界声誉的《阿Q正传》中,鲁迅更把几乎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特别是“精神胜利法”,融进了阿Q这个不觉悟的落后的农民形象中,从而完成了一个包涵复杂思想和社会心理的具有很高美学价值的精神典型。
客观评价 鲁迅是一个真正的、严峻的现实主义者。他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特别擅长通过平常小事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同时,鲁迅又决不机械地恪守前辈现实主义在创作中已经形成的特点和格调。鲁迅生活在新旧交替嬗变的时代,有价值的东西常常在现实中遭到毁灭。因此,鲁迅的作品尤其是小说具有深刻的悲剧性,总体上呈现出沉郁的风格。但在暴露上流社会的堕落和国民性的弱点时,作家讽刺和幽默的才能又不可抑制的表现出来,使这些作品中的悲剧因素跟喜剧因素互相渗透,互相转化。读者在接触鲁迅笔下所描写的悲惨、龌龊、病态的现实之后,不是悲观失望,而是引起深沉的思索和疗效的注意。 文如其人,文为心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通过自己的作品把现实与理想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如果不能把鲁迅当作中国的民族魂的话,那么鲁迅宛如滚滚长江之上的一颗熠熠闪光的指路航标则是当之无愧的。鲁迅作品永远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珍贵瑰宝。
人物评价 毛泽东: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 和媚骨。这是殖民地 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使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使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鲁迅名言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正死掉了。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正死掉了。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 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人生启示 选择也要遵从于特定历史环境下整个民族的需要,当国家和民族有 难时,个人就需要把自己融入集体中,为我们的同胞为我们的民族 特定的时代环境造就所需要的时代英雄,个人的人生道路怎么 选择也要遵从于特定历史环境下整个民族的需要,当国家和民族有 难时,个人就需要把自己融入集体中,为我们的同胞为我们的民族 倾尽自己的所有。现在是和平年代,我们都在为 自己的美好明天做 奋斗,很少能体会到鲁迅先生当年的 心境, 我们现在的人生选择上 都是个人的理想选择, 而如果有特定的情况,就应该从国家民族更高层面去思考做出无悔的人生选择。 鲁迅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他为苦难深重的中华构筑起了一条精神上的万里长城,极大地鼓舞和激励着后来者。我们当代人,面对自己的人生选择这一重大课题,应当谨慎、严肃、冷静、前瞻。血雨腥风的上个世纪的黑暗时代需要鲁迅先生那样豪迈的斗士,此时和平的年代迫切需要的是建设者和创造者。不论是从哪一个方面,只要是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都算是继承和发扬了鲁迅的那种伟大的人格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