圯上敬履 司马迁 制作人:东湖镇中心学校 赵志欣
温故知新 1、本文节选自《 》,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字 ,夏阳人。著名的 家、 家。他用毕 生的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人把这部书称为《 》,记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共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称为“ ” 。 史记 西汉 司马迁 子长 史学 文学 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解释句中加线字意思。 顾为良曰:“孺子,下取履!” 顾, 与老人期 期, 良因怪之 怪 , 直堕其履圯下 直, 良业为取履 业, 顾为良曰:“孺子,下取履!” 顾, 与老人期 期, 良因怪之 怪 , 直堕其履圯下 直, 良业为取履 业, 长跪履之 履, 下取履 履, 回头看。 约会。 认为……奇怪。 故意。 既然,已经。 … 给……穿鞋。 鞋。
整体感知 : 1、本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 2、老父用哪些方法考验和历练张良? 3、从张良的“取履”并“长跪履之”和“三次约会”的过程中,看出: 张良具有哪些品质? 老父是怎样的老人? 分别运用怎样的写人方法来刻画两个人物形象的? (请以“张良是 的人,因为 。运用 描写方法。 老父是 的人,因为 。运用 描写方法。”的句式回答) 张良敬履,老父赠书。 取鞋穿鞋 三次约会
3、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张良的经历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张良的优秀品质,做事要懂得忍让,对老人要有恭敬之心,不可盲目、急躁。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坚持不懈。 要有知错就改的精神。 4、对照张良的优秀品质,列举生活中不良现象与同学交流?
合作探究 : 从文中“直堕其履圯下”“命良取履”“履我”等词语看,老人有些过分。可是老人是用这种方法来考验张良是否具备成就大事业素质和性格。 1、老人对张良的种种要求是否过分?他真实的意图是什么? 从文中“直堕其履圯下”“命良取履”“履我”等词语看,老人有些过分。可是老人是用这种方法来考验张良是否具备成就大事业素质和性格。 2、汉高祖刘邦对张良的评价是“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你认为这与张良青年时代的经历有何关系? 张良之所以最后能辅佐汉高祖刘邦成就帝业,应得益于青年时代特殊的经历。 古代所说的豪杰之士,必定有超人的节操,以及一般人在情感上不能忍受的气度。普通人一旦受辱,就会拔剑而起,跟对方拼,这算不上勇敢。世上堪称大勇的人,突然面临意外而不惊慌,无故受到侮辱而不愤怒,这是因为他抱负远大,志向远大。
3、张良已为老父“取履”并“长跪履之”,老父为什么没有立刻将《太公兵法》送给他? ①“取履”和“长跪履之”确实表现出张良的隐忍和敬老,可是《太公兵法》是要传给真正能成就大事业 之人。 ②这种人不仅要忍常人所不能忍,更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和最起码的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与老人期而后,是绝对不允许的。 ③老者后来的几次三番的离去,一方面是继续考验张良的隐忍程度究竟有多大,另一方面也是用行动来培养张良持之以恒、虚心求教、勤奋刻苦的精神,足见老者真是循循善诱、用心良苦。
阅读拓展 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人有类似张良的人生经历, “忍小忿而就大谋”,最后终获成功,请举例说明。 ①韩信曾忍受胯下之辱,后来终登帅位。 ②司马迁曾身受宫刑;但他忍辱负重,后来终于完成《史记》,青史留名。 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后,打败吴国,成为一方霸主。
从这几件事,我们看到了他们精神成长的过程中共性特征: 这是他们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 ——“能忍”的过人之节。
巩固提高 见老父扔鞋,张良最初想法是什么?后来他为什么改变了? 作者借老父考验张良一事表达了怎样的人才观? ①良愕然,欲殴之;②为其老。 真正的人才,是能够忍常人所不能忍,遵守承诺, 守信重约,精通所学的技艺的人。
出自本故事的成语是: 意思是: 根据自己对张良的了解并结合课文内容,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联。 孺子可教 指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授给他。 忍一时怒气,跪圯桥上敬翁履, 得 半部 天书, 坐 帷幄 中 挥 汉师。
阅读后回答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1)、用一句话概括故事。 (2)、与课文对比,分析张良的性格。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李白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下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作业: 《史记》的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它 把事、理、情熔为一炉。生动形象地写 人、记事,借事以达理,借事、理以抒情,从而使《史记》在修史的同时成为一部划时代的文学巨著。课外读《史记》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与同学交流自己对其文学价值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