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9 金融监管体系
第九章 金融监管体系 outline 金融监管理论及其发展 金融监管体系 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第一节 金融监管理论及其发展 一、金融监管的含义 二、金融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金融监督管理”(简称金融监管),是指一国的金融管理部门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行外部监管、稽查、检查和对其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以达到稳定货币、维护金融业正常秩序等目的所实施的一系列行为。 二、金融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 金融监管理论及其发展 三、实行金融监管的意义 四、金融监管的理论发展 1.金融监管的需求和供给 2.金融监管理论的演进
第二节 金融监管体系 一、金融监管制度的演变 二、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选择 分业监管 综合监管
第二节 金融监管体系 三、金融监管机构 四、金融监管客体 五、金融监管国际化
第三节 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一、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 1992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是全国唯一的监管机构,监管所有的金融机构 1992年,证监会成立 1998年,保监会成立 2003年,银监会成立
第三节 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二、我国主要的金融监管机构及其职责 分业监管体系 中国银行业 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 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 管理委员会
第三节 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三、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水平 1.转变监管方式,提高监督效率 2.金融监管与金融竞争、创新和发展的关系 3.金融监管的国际规范和中国特色 4.改进监管手段,加强监管队伍建设
本章结束,谢谢观看
金融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1.信息不对称和金融机构的脆弱性使得金融体系得外部效应容易被放大 2.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有限性使得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大、风险的可测性和可控制性被削弱 3.金融体系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金融需要监管
实行金融监管的意义 实施严格有效的金融监管,是维护正常金融秩序、保持良好金融环境的重要保证。 实施严格有效的金融监管,有利于增强宏观调控的效果、促进经济和金融的协调发展。 实施严格有效的金融监管,是一国金融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金融监管的需求和供给 减少信息不对称 客观原因 减少未来不确定性 减少负外部性 金融 监管 需求 金融机构的需要 主观原因 金融活动参与者的需要 政府提供的监管 金融 监管 供给 行业协会提供的监管 金融机构内部监管
金融监管理论的演进 20世纪30年代以前,“自由银行制度”思想 20世纪30年代起至70年代,“安全优先,严格监管”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效率优先,放松监管” 20世纪80年代至今,“谨慎监管,控制风险” 金融约束理论 监管动态理论 监管契约理论
分业监管 分业监管是指国家按不同的金融行业分别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并按行业分别设立监管机构,实施行监管。 美国——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1935年银行法》 《2010年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 英国——1986年《金融服务法》 《1987年银行法》 德国——1935年《德国银行经营法案》
综合监管 综合监管是指国家对金融领域各行业监管有一个机构执行,或者通过制度规定形成各监管机构在实施监管中互相配合与合作的有效机制。 1.集中监管——日本(1998)、英国(1997) 2.合作监管——美国(1999)
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选择 金融监管组织结构是指一国金融监管机构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问题,通常由各国现行金融体制所决定。 1.“一元”监管 2.“多元”监管
金融监管机构 1.中央银行 2.财政部 3.证券监管机构 4.保险监管机构 5.银行监管机构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银监会成立对我国央行体制改革和银行监管产生的影响: 2003年4月28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中国银监会根据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行使原由中国人民银行行使的监督管理职权的决定》建立,负责统一监督管理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维护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 中国银监会成立对我国央行体制改革和银行监管产生的影响: 1、有利于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 2、有利于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