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肝炎病毒 生命科学学院 蒋金辉.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生物高考 精讲专题 第 18 讲 免疫调节 乔文军北京特级教师2015. 《考试大纲》 3-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4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 5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Advertisement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肝炎病毒.  熟悉肝炎病毒的类型;所含核酸除乙型肝 炎病毒为 DNA 外,其他型均为 RNA ;熟悉 5 个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掌握 5 个型肝 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致病性;掌握乙型肝 炎病毒的抗原组成;熟悉乙型肝炎病毒的 微生物学检查法;掌握乙型肝炎病毒抗原 和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熟悉 5.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段冠清 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 甲肝病毒( HAV ) 基因结构: 基因结构: 5’- 非编码区5’- 非编码区 编码区 编码区 3’- 非编码区3’- 非编码区  HAV 疫苗研究近况.
调查人数 421 人 回收 415 份 有效卷 402 份 调查结果 目前同学近视人数多.
科学认识肝炎 ,健康幸福生活 制作:.
第六教案 课 题:传染病预防.
第二节 病毒性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平凉医专内儿护理教研室.
病 毒 性 肝 炎 首都医科大学 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王曙照.
预防猪流感.
传染病疫情报告 年 7月.
乙肝检验临床意义.
第二十四章 病毒性肝炎.
发光乙肝五项定量检测意义.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点及对策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王 宇 2010年5月19日.
肝炎病毒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 主要感染靶细胞——肝细胞 迄今为止,肝炎病毒分为七型:
第23章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第二十三章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病毒性肝炎.
第27章 肝炎病毒.
第二十四章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流行病学教研组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乙型肝炎的防与治 首都医科大学 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王曙照.
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 以肝脏为主要靶器官,对肝脏有亲嗜性,引起肝脏炎症的病毒。
第29章 肝炎病毒 1.掌握HBV的形态结构,HBV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掌握五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三) 抗原组成 HBV主要有下述4种抗原 1.HBsAg 为HBV 3种颗粒所共有,是机体受HBV感染的标志。代表HBsAg的结构单位。HBsAg大量存在与感染者血清中,是HBV感染者的主要标志。HBs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HBs为NT抗体,能与HBV表面结合,使其失去感染性。HBsAg也是制备疫苗的最主要的成分.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第八章 妊娠合并症妇女的护理 急性病毒性肝炎 贫血 肺结核
 病毒性肝炎☆ ☆ 塘厦医院 ☆ 陈 平 ☆ ☆ ☆.
肺结核.
我们为什么需要接种不同的疫苗 第十五章 健康的生活 主讲人:郑岑 北京市密云区密云三中.
非酒精性脂肪肝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田 丰.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病 毒 性 肝 炎.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肝脏健康知识宣教 宣讲人:.
PCR检测HBV DNA 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谢瑞玉.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 及治疗进展 张定风.
第十九章 肝炎病毒  .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学习方法 概述 病因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预防 治疗 预后 体现四早.
乙肝诊断检查.
糖尿病流行病学.
常见传染性疾病预防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医院.
第29章 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 李冬青
第七章 常 见 病 毒 第3节 肝 炎 病 毒 Hepatitis Viruses
肝炎病毒.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 乏力 食欲减退 恶心、呕吐 肝肿大 肝功能损害 黄疸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北一女中家長會 會務報告 104學年度親師懇談會 105年3月5日 陳正忠.
病 毒 性 肝 炎 Viral hepatitis 主 讲 何步东
乙肝的诊断.
常見的傳染病.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第一节 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第31章 其他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gilloma Virus.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疟疾基础知识 中国援加纳医疗队.
HIV阳性母亲所生儿童 免疫程序说明 无法确定是否感染HIV的儿童
HBsAg阳性肝细胞的膜表面HBsAg抗原的检测
医学病毒学 Medical Virology 第21章 肝炎病毒 高等教育出版社.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
临床表现 潜伏期 HA 30天(15—45) HB 70天(30—180) HC 40天(15—150) HE 40天(10—70)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四讲 肝炎病毒 生命科学学院 蒋金辉

引起肝炎的原因 引起肝脏发炎的原因有很多: 病毒感染: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 药物或化学毒物:许多药物和化学毒物都可引起肝脏损伤,发生药物型肝炎或中毒型肝炎。 酗酒:酒精能够引起肝炎。主要是由于酒精(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的毒性对肝细胞直接损害造成的。 其他:很多全身性传染病都可侵犯肝脏,如EB病毒、细菌性传染病中的伤寒等,都可以引起血清转氨酶的升高或其他肝功能异常。 总之,肝炎是一个名称,包括许多病因不同的肝炎。但日常中由于病毒性肝炎最常见,大家对它也最熟悉,因此人们习惯地把病毒性肝炎简称为"肝炎"。

病毒性肝炎临床主要表现 (1)疲乏无力、懒动、下肢酸困不适,稍加活动则难以支持; (2)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及腹涨,往往食后加重; (3)部分病人尿黄,尿色如浓茶,大便色淡或灰白,腹泻或便秘; (4)右上腹部有持续性涨痛,个别病人可呈针刺样或牵拉样疼痛,活动、就座后加重,卧床休息后可缓解,右侧卧时加重,左侧卧时减轻; (5)医生检查可由肝肿大、压痛、肝区叩击痛及黄疸表现; (6)血清谷丙转氨酶及血中总胆红素升高有助于诊断。也可进一 步作血情免疫学检查以明确肝炎类型。

我国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点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研究报告指出:   ①甲肝(HA):人群总感染率为8.9%,农村高于城市,城乡差异最大年龄段为 20岁以下,西部地区高于东部沿海。   ②乙肝(HB):人群中HBsAg阳性率9.8% ,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东部沿海高于西部,长江以南高于长江以北。   ③丙肝(HC):全国总感染率3.8%,流行因素中有受血史者阳性率3.76%,性传播为重要途径,无家族聚集现象,母亲 HCV阳性对儿女影响很小。   ④丁肝(HD):我国 HBsAg携带者中 HDV检出率平均 1.15%,无性别差异,城市高于农村,我国是世界上 HDV感染极低区。   ⑤戊肝(HE):目前尚无可靠检测试剂,在我国呈散发流行状态,华北、东北可能为高发区,抗HEV人群中随年龄增大而增高,20-59岁多见,男高于女,青壮年发病率高。

病毒性肝炎为一全身性疾病,儿童与成人的 急性病毒性肝炎大多数是由以下病原体引起的: 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引起甲 型肝炎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HBV )引起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以及 丙型、丁型等肝炎病毒(非甲非乙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引起急性肝炎,导致发生临床症 状,有发热、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黄 疸)等,但不论病原为哪型病毒,肝脏的病理 组织变化都是相同的。

一、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 (一)生物学性状 1973年 Feinstone 等使用免疫电镜技术在甲型肝炎急性期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到的一种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HAV )颗粒在电镜下多呈球形,大小为27nm,为sRNA病毒,无包膜。 HAV对乙醚、酸或56度30分钟稳定。鉴于HAV有相当大的抵抗力,难以杀死,对肝炎病人及其排泄物应特别小心。 黑猩猩和两种南美洲猴对HAV易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病人; 由感染至发病的潜伏期为15~50天(平均30天); 病毒常在转氨酶升高前5~6天便存在于病人的血液及粪便中,故病人在潜伏期后期及急性期,血液和粪便均有传染性。很快随着血清中病毒特异性抗体的产生,血液和粪便的传染性即行消失,HAV极少通过血液传播; 临床上甲型肝炎的无黄疸病例发生率要比黄疸型高许多倍,故前者在流行病学上是更重要的传染源。 HAV经粪 — 口途径侵入人体,呈散发性流行,偶而暴发流行。

(三)预防与控制 HAV主要通过粪便污染饮食和水源经口传染。加强卫生宣传和饮食业管理,保护水源,是预防甲型肝炎的主要环节; 军营或集体单位中出现肝炎,常为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情况不良的象征; 人免疫血清球蛋白(immune human serum globulin , ISG)注射,对甲型肝炎有明显的被动免疫作用; 预防与控制肝炎的最终目标是制备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

大家关心的问题!

甲型肝炎传染性何时最强? 甲肝病毒主要存在于甲型肝炎患者或隐匿性感染者的粪便中,排毒或长至2~3周,在潜伏期末和发病初期大量排毒。因此,甲型肝炎潜伏期后期及黄疸出现前数日传染性最强。当黄疸高峰后逐渐消退时,病情好转,传染性亦减弱。一般黄疸出现后两周,虽部分患者粪便中仍可检出病毒颗粒,但实际传染性明显下降;黄疸出现后3周时,患者粪便中已很难找到甲肝病毒,此时基本上无传染性。近年有人认为,急性甲型、乙型肝炎患者同住一室,对其出院的乙型肝炎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未发现交叉感染甲型肝炎的现象。因此,对黄疸消退后的甲型肝炎患者,已无需再进行严格限制或隔离。但为了最大限度地防止甲型肝炎病毒扩散,我国规定对甲型肝炎患者采取隔离措施,自发病日起不少于30日。

甲型肝炎好发于什么季节?    甲型肝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秋冬及早春季节发病率高,可能与秋冬大量上市的水产品有关。毛蚶、醉蟹等引起的甲型肝炎暴发,都发生于冬春;早春甲型肝炎增多,可能与春节期间人口流动频繁有关。甲型肝炎的流行每7年1个循环,并与社会经济条件有关。甲肝病毒可存活1个月,98℃加热1分钟、紫外线照射、含甲醛或氯的去污剂都可将它灭活。甲肝病毒在水生贝类里能存活3个月左右,在流行季节里对本病扩散具重要意义。潜伏期内的饮食、保育、卫生人员和爱喝生水、吃生贝类,都是引起非季节性广泛流行的重要条件。

毛蚶引起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流行 每只毛蚶每日能过滤40升水,将甲肝病毒在体 内浓缩并贮存。南方沿海省市居民喜吃毛蚶,习惯 只将毛蚶在开水里浸一下,蘸上调料食用,味道鲜 美,但病毒不能被灭活,可在食用者中引起甲型肝 炎流行。 毛蚶主要产地是江苏省启东县,当地水源受污 染十分严重。严重受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在短时 间内(1987年11月至1988年1月)销往上海,食蚶 人数将近 1/3,遂酿成了1988年l~4月上海甲型 肝炎暴发流行。

甲型肝炎暴发流行前,上海市居民血清甲肝抗体 检测结果表明,20~39岁抗体阳性率低于50%,即这个 年龄组的人群,一半以上对甲肝病毒易感,在这次暴发 流行中,这个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占总发病人数的 83.5%。甲肝抗体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40岁以 上抗体阳性率高达90%以上,与这次40岁以上年龄组发 病率显著低下也是一致的。 实验感染的研究表明,毛蚶可浓缩甲肝病毒29倍, 并可在其体内存活3个月之久。对从毛蚶中分离的甲肝 病毒 VP1N端 cDNA序列分析证明,上海这次甲型肝炎 流行并非是由于甲肝病毒变异所致,上海市人群在对甲 型肝炎免疫力下降的基础上,居民习惯生食已被甲肝病 毒污染的毛蚶是造成流行的主要因素。

甲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粪-口(或肛-口),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怎么得的? 甲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粪-口(或肛-口), 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甲型病毒性病毒而得病。人类感 染甲肝病毒后,首先在消化道中繁殖,在短暂的病 毒血症中,病毒又可继续在血液白细胞中繁殖,然 后进入肝脏,在肝细胞内复制繁殖。在甲肝潜伏期 和黄疸出现前数日是病毒排放高峰,处在这个时期 的患者,尤其是无症状的亚临床感染者,是最危险 的传染源。一旦易感者吃了含有甲肝病毒的食物或 被污染的饮用水,或生食用粪便浇灌过的蔬菜、瓜 果等,均可患甲肝,引起暴发或散发感染。

甲肝能发展为慢性肝炎吗? 一般来说,甲肝绝大多数呈自限性,极少慢性化。甲肝即使呈迁延经过,但仍为良性过程,肝组织学并无明显的病变。但少数甲肝,不仅在临床上程迁延经过,而且肝组织学亦有明显的慢性化改变,表现为门脉区纤维化,部分门脉区之间有结缔组织狭条相连结,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且超越界板,部分达到小叶中区,小叶区可见个别细胞脂肪变性和肝细胞坏死,肝组织结构基本正常。由此可见,对于甲型肝炎发展成慢性化的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甲型肝炎好发于什么季节? 甲型肝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秋冬及早春季节发病率高,可能与秋冬大量上市的水产品有关。毛蚶、醉蟹等引起的甲型肝炎暴发,都发生于冬春;早春甲型肝炎增多,可能与春节期间人口流动频繁有关。甲型肝炎的流行每7年1个循环,并与社会经济条件有关。调查表明,甲型肝炎病毒在哪个季节流行与它在环境中存活能力有关。在由传染源污染的一般环境中,甲肝病毒可存活1个月,98℃加热1分钟、紫外线照射、含甲醛或氯的去污剂都可将它灭活。甲肝病毒在水生贝类里能存活3个月左右,在流行季节里对本病扩散具重要意义。污染严重的水即使用常规氯浓度亦不能杀灭病毒;水源清洁但水管通过的地区被污染,仍可发生传播。潜伏期内的饮食、保育、卫生人员和爱喝生水、吃生贝类,都是引起非季节性广泛流行的重要条件。

甲型肝炎的诊断依据: 1 、在病人粪便中检出甲型肝炎病毒颗粒。 2、 在发病早期,病人血清抗甲型肝炎IgM抗体阳性。 3、 流行病学指征阳性,也可考虑为甲型肝炎;如有肝炎爆发流行,流行规律符合甲肝,并排除乙型肝炎者。

如何预防甲型肝炎? 1 、从根本上说,应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及卫生常识,搞好环境及个人卫生; 2、管理好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特别是在甲肝流行区,不仅隔离现症患者,更重要的是早期发现并隔离现症患者周围的隐性感染者; 3、 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加强饮食、水源及粪便的管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污染; 4 、保护易感染者,包括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两种方式: a.被动免疫:对家庭内密切接触者,尤其是婴幼儿,应于接触后一周内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02~0.05ml,有一定预防作用。 b.主动免疫:甲肝减毒活疫苗及灭活疫苗已研制成功,动物实验和人体应用,证明能产生保护性抗体,可以广泛应用。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怎么得的? 甲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粪-口(或肛-口),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甲型病毒性病毒而得病。 人类感染甲肝病毒后,首先在消化道中繁殖,在短暂的病毒血症中,病毒又可继续在血液白细胞中繁殖,然后进入肝脏,在肝细胞内复制繁殖。于起病前1-2周,甲肝病毒由肝细胞的高尔基体排向毛细胞管,再通过胆管进入肠腔,从大便排出。在甲肝潜伏期和黄疸出现前数日是病毒排放高峰,处在这个时期的患者,尤其是无症状的亚临床感染者,是最危险的传染源。他们的粪便、尿液、呕吐物中的甲肝病毒,如果未经很好的消毒处理,就会污染周围环境、食物、水源和健康人的手。另外,患者的手及带病毒的苍蝇,也能污染食物、饮用水和用具。一旦易感者吃了含有甲肝病毒的食物或被污染的饮用水,或生食用粪便浇灌过的蔬菜、瓜果等,均可患甲肝,引起暴发或散发感染。

甲肝愈后还会得其他类型的肝炎吗? 首先要明确肝炎不止是一种病,而是一个疾病群。甲型肝炎只是肝炎的一个类型。能导致记性肝炎的病毒至少有7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7种病毒。除丁肝病毒只有在乙肝病毒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双重或再感染外,期余6中病毒均可造成独立的再感染,它们形态不同,抗原性不同,相互间无交叉免疫,所以甲肝痊愈后,仍可患其他各型肝炎,从理论上讲,一个人可患1~5次急性肝炎。事实上,一生中患两次肝炎者也大有人在。

甲型肝炎疫苗的现状如何?   预防甲型肝炎的疫苗目前有3种:活疫苗、灭活疫苗和基因重组疫苗。   1992年以来甲醛灭活的全病毒甲型肝炎疫苗,已经过广泛的临床考核,近年来已被对多个国家获准使用,1996年在美国也获准使用。这种灭活疫苗的优点是安全,使用方法简单,每毫升中含甲肝病毒的浓度为720或1440酶联免疫吸附(ELISA)单位,仅1次注射,对各年龄组都安全,且具有高度免疫源性, 100%的试验人群获得了保护性抗体。 我国自制的甲型肝炎病毒减毒活疫苗也已面市,并在人群中广泛使用,在免疫人群中获得较高水平的甲肝病毒抗体,肯定了甲肝病毒减毒活疫苗的预防效果。   国际上正在研制甲肝活病毒载体和其他嵌合体疫苗,合成肽疫苗和独特型疫苗,还有在原核或真核细胞中表达的亚单位疫苗及基因重组疫苗等。

甲型肝炎患者的唾液有传染性吗,用唾液是否可以诊断甲肝? 回答是肯定的。甲肝患者的唾液有传染性因为从急性甲肝患者采集得来的唾液,无论经口还是经静脉接种给黑猩猩,均使黑猩猩患了甲肝,因此认为甲肝病毒可以通过唾液传播。 用唾液也可以诊断甲肝,国外有人用放射免疫法,从甲肝患者急性期或近期感染甲肝病毒者采集得来的唾液,以及在近6周内出现黄疸者的唾液中,均检出了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秋蛋白M。依次来诊断甲肝,获取标本是非侵袭性的,不会给患者增加痛苦。

甲型肝炎有复发病例吗? 一般来说,甲型肝炎复发的可能性小,但近来不断有甲型肝炎复发病例的报道。 近年国内外资料均表明,少数甲型肝炎病例,具备临床及生化方面的复发指征,并有周期性排毒现象,说明甲型肝炎存在复发。

为什么儿童和年轻人易患甲型肝炎? 正常人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除了出现一系列症状体征外,体内同时会产生抗甲型肝炎病毒的抗体,这种抗体可以持续存在多年,也就是获得了较持久的免疫力,对甲型肝炎病毒的侵袭就有抵抗力。我国是甲型肝炎的高发地区,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很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30岁以上正常人群中,体内查到抗甲型肝炎病毒抗体者接近90%,也就是说30以上的人几乎都有了免疫力,故而不容易再患甲型肝炎。而多数儿童和青少年由于体内没有抗甲型肝炎病毒抗体,因而对甲型肝炎病毒没免疫力,成为容易被感染的易感人群,所以在有甲型肝炎流行时,这一年龄组的正常人群容易被感染而发病。所以应注射甲肝疫苗,以刺激产生HAV-IgG抗体,来预防甲型肝炎的发生。

甲型肝炎患者的餐具如何消毒? (1)湿热消毒法:①煮沸是餐具消毒的一种可靠的方法,用水煮沸1分钟,可使甲肝病毒失去传染性。②压力蒸气灭菌法,达到15磅压力,温度达到12℃,历时2分钟,可使甲肝病毒灭活。 (2)化学消毒法:将餐具中的残渣倒去后,直接在含有次氯酸钠和十二烷基磺酸钠的洗消液中浸泡10分钟,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即可使用。消毒效果满意,速度快,食具经它洗消后洁白光亮,无油无垢。在农村和临时隔离室亦可将餐具放在 3%漂白粉澄清液中浸泡1小时后再洗净。   对患者的剩饭菜须经煮沸后再弃之;餐具消毒水中加 2%的食碱,消毒去污效果会更好。

接触了甲型肝炎患者该怎么办? (1)对家庭或托儿所、幼儿园的甲型肝炎密切接触者,特别是婴幼儿,应于接触后(最长不超过1周)立即注射丙种球蛋白; (2)学校、工厂及机关等单位发生散发甲型肝炎,其他人一般不需要预防注射; (3)对接触者要加强保护,注意休息,足够睡眠,饮食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室内保持空气新鲜,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感冒、腹泻等疾病发生;    (4)对接触者,特别是在甲型肝炎流行区,对现症患者周围的人群,应密切注意监视,定期查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 M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以期及早发现患者(包括隐性感染者),及时采取措施;

(5)对甲肝患者的餐具采取煮沸消毒,衣物被褥清洗后日光曝晒,室内用20%漂白粉上清液喷洒清扫或0.2%~0 (5)对甲肝患者的餐具采取煮沸消毒,衣物被褥清洗后日光曝晒,室内用20%漂白粉上清液喷洒清扫或0.2%~0.5%过氧乙酸雾化消毒,以避免继续传播。   (6)密切接触甲型肝炎患者的人在1周内接种甲型肝炎疫苗,仍能提供保护。

一、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HBV ) (一)生物学性状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HBV )在电镜下为双层外壳的圆形结构,直径约为42nm,称为Dane颗粒,外层厚度约7nm,为病毒包膜,含有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HBsAg)。 用去垢剂处理Dane颗粒,将其外壳剥脱而暴露出直径约27nm的核心颗粒,其表面含有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核心中还含有病毒dsDNA的和DNA聚合酶。 (HBeAg) ,e抗原,病毒核心的一种可溶性蛋白。

(二)致病性与免疫 乙型肝炎病毒不直接损害肝细胞,肝组织损伤是通过机体免疫反应所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在感染肝细胞后,可改变肝细胞表面的抗原性,并刺激T细胞变成致敏淋巴细胞,体内也相应产生了抗肝细胞膜抗原的自身抗体,它们都攻击带有病毒的肝细胞,在清除病毒的同时,导致肝细胞破裂,变性和坏死,免疫反应正常的人一般表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在恢复期中有足够的免疫功能清除体内病毒而获得痊愈.

免疫功能过强者可成为重症肝炎,是因为大量的病毒被消灭的同时,广泛的肝细胞被破坏 免疫功能过强者可成为重症肝炎,是因为大量的病毒被消灭的同时,广泛的肝细胞被破坏.如果体内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缺陷,循环T细胞减少,抗-HBs缺乏,因此不能完全清除病毒,抑制其复制,并且有部分肝细胞在致敏淋巴细胞作用下不断被破坏,而使病变持久不愈,形成慢性活动型肝炎.破坏轻微者为慢性迁延型肝炎;如果患者的T细胞功能很差,病毒可在细胞内自由出入,持续增殖复制,产生大量HBsAg,但肝细胞变性和坏死极轻微,则成为HBsAg的携带者。

大家关心的问题!

什么是乙肝表面抗体,如果阳性表示什么?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一般简称表面抗体。当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人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淋巴细胞分泌出一种特异的免疫球蛋白G,就是表面抗体,它可以和表面抗原特异地结合,然后在体内与人体的其他免役功能共同作用下,可以把病毒清除掉,保护人体不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故称表面抗体为保护性抗体。有了表面抗体,证明人已产生免疫力,人自然感染后或注射乙肝疫苗后,均可产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产生表面抗体。如查出抗-HBs阳性结果,就表示不会再感染乙型肝炎了。

如何接种乙肝疫苗? 除新生儿外,接种迁硬检查血清HBsAg核抗-HBs,若二者均为阴性,就可以注射乙肝疫苗,若其中一项是阳性,则不需要注射。一般注射方法是:分别在0、1、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10μg;但母亲是HBsAg单阳性的新生儿,HBsAg阳性者的密切接触者,高危医务人员以及无条件检查HBsAg的地区,应首次注射30μg,及分别是0、1、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30、10、10μg。母亲是HBsAg和HBsAg双阳性的新生儿应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和应用,方法是在出生后0、6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个1支,HBsAg病再2、3、6并在 2、3、6个月分别注射乙肝疫苗10μg。

乙型肝炎的确切指标 (1)有接触史(输血,注射过血浆,白蛋白,人血或胎盘球蛋白等,或有过不洁的性接触;用过消毒不严格的注射器,接受过针灸,文身,拔牙和手术) (2)有乙肝的临床症状,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腹泻及腹胀,部分病例有黄疸发热; (3) 化验结果异常,肝功能异常,血清乙肝表面抗原,乙肝病毒去氧核糖核酸,去氧核糖核酸聚合酶均为阳性。

乙型肝炎的流行特征? 由于人群对乙型肝炎普遍易感,所以本病遍及全球。本病无一定的流行周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属散发。主要与有无流行、卫生习惯、居住条件、人群免疫水平和防治措施等有关。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率热带地区高于温带,男性高于女性,儿童高于成人,城市高于农村。国内调查发现,HBxAg的亚性具有一定民族性,汉族adr为多,adw次之;蒙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是ayw亚型,几乎无adr亚型者,这对HBV的传播和演变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肝炎高发区,1995年由我国预防医科院牵头组织,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防疫站参加,报告了全国第二次大调查结果:用放免法检测的人群HBsAg阳性平均携带率为9.75%,其中男性为11%,女性为8%,乡村10%,城市8%;1-5岁幼儿组的年递增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江南地区明显高于江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平均为10.8%,高于西北边降低区8.58%;华北地区相对低,为5.5%,中南和华东部分省市为最高携带率地区。全国抗-HBs阳性率为27.4%,抗HBc阳性率为49.8%;感染过HBV的总流行率为57.63%。感染流行率岁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50岁以后呈渐下趋势。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应注意的问题 HBsAg携带者除不能献血外,可照常参加工作学习,一般不必治疗,因为目前所有的抗病毒疗法及免疫方法对我们都无明显疗效,盲目的服用"转阴"药物,有时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诱发肝炎,使携带者变为肝炎患者,但应注意下列几类: 1)不能作献血员;不能从事幼托及饮服工作。 2)如身体某部位轻微受伤、皮肤发炎或鼻衄时尽可能自己处理,在未到医院治疗以前,接受家人或同事的处理时,应尽量防止血液和分泌物和他人接触; 3)专用刮脸刀、牙刷等日用品,不可与他人互借共用; 4)对乳幼儿不能直接用嘴喂食物或亲吻; 5)处理月经后的手应用流动水冲洗10分钟,月经纸要焚烧处理;

6)排尿、大便后用流动水冲洗数分钟。如注意以上事项,则家庭生活习惯没有特别改变的必要, 也没有必要限制一般的日常生活活动和工作, 但应接受定期(3-6个月一次)的检查。中年以后尤应做B超和AFP(甲胎蛋白)的定期检查。 7)戒烟酒 8)生活规律,无劳累要知道无症状携带者有一部分人的肝脏可能有炎症,实际上是慢性肝炎;也有一部分携带者一生不会犯病。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持续阳性对身体是否有害 HBsAg阳性,意味着宿主免疫机能存在着某种缺陷,不能产生足够的抗HBs,去中和HBsAg,乙肝病毒得以不断复制。这是乙肝病毒感染转为慢性肝炎,重型肝炎的重要原因。 据研究,HBsAg慢性携带者(携带时间超过半年)的肝组织,90%左右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约有32%可诊断为慢性肝炎,7%可诊断为进展期慢性肝炎,其余为肝脏非特异性炎症改变。如HBsAg阳性,并伴有抗HBc,e抗原和HBV DNA阳性,则预后较差,仅HBsAg及抗HBc阳性者预后较好,单纯抗HBc阳性的预后也较好 。

乙肝小三阳患者要不要治疗 从理论上来说小三阳都应该进行治疗。但从目前医疗技术来看应该区别对待,有的需要及时治疗,有的却不需要治疗。 建议遇到下列情况时要积极治疗:(1)有明显的症状,如疲乏,食欲不振,腹胀,肝区不适。(2)肝功能反复波动,转氨酶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3)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检查呈阳性的。治疗原则:恢复患者的肝功能,抗病毒,阻止肝纤维化的联合治疗。治疗方法:口服拉米夫丁(抗病毒),6-12个月为一个疗程;口服复方鳖甲软肝片(阻止肝纤维化),6-12月一个疗程;口服肝得灵等一些保肝类药物,6-12个月为一个疗程。上述3种药物联合使用,效果更佳。当然也可服用一些增加机体免疫力的药物如多抗甲素片,维生素C等药品。

如果是下列情况可暂时无需治疗:(1)身体没有明显不适。(2)肝功能检查长期保持正常。(3)定期检查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始终为阴性。这样可以无需治疗,但可以进行一些非药物疗法如;体育疗法,心理康复疗法等。注意不要劳累,调整良好的生活规律,保持好的心态,这些都会有注身体的康复。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传播他人? (1)经血传播:如输入全血、血浆、血清或其它血制品,通过血源性注射传播。  (2)胎源性传播:如孕妇带毒者通过产道对新生儿垂直传播;妊娠晚期发生肝炎的孕妇对胎儿的感染等。  (3)医源性传播:如医疗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引起传播;用1个注射器对几个人预防注射时亦是医源性传播的途径之一;血液透析患者常是乙型肝炎传播的对象。

(4)性接触传播:近年国外报道对性滥交、同性恋和异性恋的观察肯定:乙型肝炎的性传播是性伙伴感染的重要途径,这种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间的传播。  (5)昆虫叮咬传播:在热带、亚热带的蚊虫以及各种吸血昆虫,可能对乙型肝炎传播起一定作用。  (6)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与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液、血液、胆汁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粘膜而传播乙型肝炎。

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怎么形成的? 多数学者认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形成主要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还与年龄、性别及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  (1)首先是母婴传播:母亲对子女的垂直传播是出生后携带者最主要的感染来源。在没有预防措施的情况下,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双阳性的母亲,引起母婴乙肝病毒传播率几乎是100%。婴儿对大量入侵的乙肝病毒感染缺乏免疫清除能力,呈现"免疫耐受状态"。入侵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可与婴儿肝细胞的染色体基因组合,利用婴儿肝细胞复制繁殖,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表现为长期乙肝病毒携带状态而并不出现症状。

(2)婴儿期感染:幼婴如长期与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阳性母亲、保姆、亲属密切生活接触,如哺乳、喂食、亲吻等可导致感染;也可通过预防接种和注射途径感染。婴幼儿期在易感的环境中比成人的感染并携带的机率约高8倍。  (3)抵抗力较弱: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全的青少年、成人接触乙型肝炎病毒后,可表现为不发病,但又不能清除病毒,使病毒与机体处于共存状态,成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

突然接触阳性乙肝病毒血液的意外事故者应如何预防? 对经皮肤(针刺、咬伤、裂伤)或粘膜(眼结膜或粘膜)接触乙肝患者血液的意外事故,首先要搞清血液的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病毒其他标记状况,同时了解接触者的乙肝疫苗接种及免疫应答情况。   (1)对未接种过疫苗或未完成全程免疫的接触者,应接种乙肝疫苗。如条件允许,接触后应尽早注射单剂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每千克体重0.06ml,切勿超过24小时;第1针乙肝疫苗可与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或接触后7天内在不同部位肌注,以后 2针可在接触后1个月和6个月接种。如果接触者已种过疫苗,但未经全程免疫,应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后按免疫程序补上全程免疫。

(2)对种过疫苗,并已知乙肝表面抗体应答状况的接触者,应根据其乙肝表面抗体水平而定。如果乙肝表面抗体水平足够可不必处理;水平不够应加强1针疫苗;如初次免疫无应答者应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各三针。  (3)对已种过疫苗,但不知乙肝表面抗体应答状况者,应立即检测乙肝表面抗体后,按(2)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