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与茶艺 主讲人: 李倩.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付俊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03 级 学号: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物种从数量和种类 来说都占了地球上物种数量和种类的绝大 多数。但教材上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介绍。 这篇论文将从昆虫的生存特性和生理特 点来介绍地球上昆虫繁盛的原因。
Advertisements

喝 周作人 一、中国茶文化 神农时期: 唐 · 陆羽《茶经 》: “ 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氏 。 ” 陆羽像 《茶经》首页 1. 茶的起源.
主讲:于希增. 一、茶的发展简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 茶树的国家。《茶经》记载 :“ 茶之 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 远古时期, 老百姓就已发现和利用 茶树, 如神农《本草经》记载 :“ 神农 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 之。 ”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四 川产茶已初具规模,茶树栽培、制.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1 第一单元 茶叶知识 一、茶的起源、发展与传播 中国俗语历来有开门见山七件事: 在中国、在全世界,人们不仅把饮茶当 做物质的需要、精神的享受,还当做一 种促进人们交流的润滑剂。
说 茶 任明兴 二0一六年四月十九日.
迅航基于云服务的 美业Saas软件.
第二节茶的介绍 我国茶区大体可分为四个: 1、西南茶区 2、华南茶区 3、江南茶区 4、江北茶区
茶的发现与利用 一、茶的历史 二、茶利用方式的演变 三、茶烹饮方式的演变.
科学饮茶 健康长寿 胡锦涛主席对茶的评价.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探究1: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吉水三中王鹏.
主题活动三春天的聚会 ——神奇的中草药 大班(下) 文昌湖区萌水镇希望幼儿园 黎萌.
与生活 12 2008  文芳出版社.
语文研究性课题 茶与茶文化.
三种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茶文化 三(3)班 翟文清.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茶文化与台湾功夫茶 育 才 与 培 正 的 文 化 交 流.
茶文化 及品味生活.
折线统计图 张家产中心完小.
中国茶道 ZHONG GUO CHA DAO Tea culture is one of the common traits shared by all the 56 ethnic groups in China. Many Chinese people believe that a day is not.
第七单元 烹茶法小结.
中国茶馆文化.
四、茶文化的形成 何为文化? ——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制度等。
中国茶文化 现代教育技术 耿菲.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植物和我们.
茶 与饮茶.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广州茶叶市场报告 小组成员: 刘洪彦、陈秋龙、黄昱涛 汪逸楠、秦琦、鸥俊鹏.
茶文化.
茶的文化 謝宛庭 吳珮綺.
第1课 茶香四溢 (第一课时) 设计、制作:沈佳妮 沈元璋.
特殊教育课程---茶道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初级中学 杜静.
中国茶水知识.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数 控 技 术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Interpreting Pertemuan XIII
BUSINESS POWERPOINT THE Scenery DESIGN.
本节我们结合AD5724驱动时序给大家介绍一下状态机在实际工程中的使用。
河北省综合实践展示课 问题如何转化为课题 ——碳和食物 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 尚静.
用event class 从input的root文件中,由DmpDataBuffer::ReadObject读取数据的问题
Shǔ huā shēnɡ 数 花 生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电子软件互联网 扁平化创意手绘模板 专业PPT定制 封面和内页的所有素材均可自由配色分层编辑.
西藏 Tibet.
英语口译 3 Culture and Language.
获奖类别: 获奖题目: 获奖学生: 指导教师: 研究内容:(400~500字,2~3幅插图)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手把手教你学STM32-STemWin》 主讲人 :正点原子团队 硬件平台:正点原子STM32开发板 版权所有:广州市星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能量饮料是世界各地的 一个十分大的行业 每年超过50亿升!. 能量饮料是世界各地的 一个十分大的行业 每年超过50亿升!
Internal River Transportation
海报题目 简介: 介绍此项仿真工作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添加合适的图片。
公司企业介绍模板.
公司企业介绍模板.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影响风险评估专家研讨会 ACCC Workshop: Climate Change Impact and Risk Assessments 内蒙古 Inner Mongolia.
10/19 今天的学习目标 (Today’s Learning Objectives)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浅谈医生灰色收入 第三小组.
我们 欢聚一堂 新员工入职培训 Westin有限公司 w 培训师 Westin 2016年3月19日.
请添加标题 请添加作者.
§2 自由代数 定义19.7:设X是集合,G是一个T-代数,为X到G的函数,若对每个T-代数A和X到A的函数,都存在唯一的G到A的同态映射,使得=,则称G(更严格的说是(G,))是生成集X上的自由T-代数。X中的元素称为生成元。 A变, 变 变, 也变 对给定的 和A,是唯一的.
Sssss.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海报题目 简介: 介绍此项仿真工作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添加合适的图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走进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与茶艺 主讲人: 李倩

茶叶,咖啡、可可是世界 三大饮料。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中国人为什么爱茶,因为,喝茶有益,喝茶有礼,喝茶有道。

岁 月 如 歌 人 生 茶

十岁的稚气是柠檬茶,人生初显露,淡淡的青涩醇味,回味甘甜。。

二十岁的青春是雨花茶,初识情怀,至真至纯,滋味鲜凉而气色清香

三十岁的年代是碧螺春, 阅历人生是一种过程, 去除了浮躁又保持了香味而具有了独特美的风格

四十岁的岁月是西湖龙井,简单中体现了完美, 成熟中体现了高贵。而又让这种高贵是如此可以亲近于人

五十岁的时光是乌龙茶,经历了岁月磨练,开始磨练岁月。 事过千万,不需过分显露,真情自然涌出

六十岁的年月是祁门红茶,经自然调和,收日月精华,滋味浓厚

七十岁的人生是银针白毫,已不必看见全人, 只见其点滴,便可勾勒出全部风华,人性已飘荡其身形之外

过了七十岁的岁月集众茶的甘香于一体,经历了所有性情中事而观止

八分茶于十分水,其味十分。 十分茶于八分水,其味八分。 只有搭配的好才会芳香扑鼻,入口生津。 请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壶茶,演绎人生美好茶韵

走进茶文化 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利用茶的国家。茶与养生有着密切联系,一可健体;二可养生;三可清心;四能修身养性;五能解毒:“神龙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汤茶而解之”此为解毒也。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都充分体现了茶在我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回归自然,步入山中,采茶品茶,将您带入一个物我两忘的奇妙意境,领略茶文化的精髓……

走进茶文化 一.中国茶文化的渊源 1. 茶的起源 2. 茶圣陆羽的介绍 3. 茶利用方式的演变 4.茶马古道的传播

茶文化的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 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 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 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 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代,茶业昌盛,出现茶馆、茶宴、茶会. 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

我国的茶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相传五千年前,我国的山东半岛有位神农氏。在《茶经》中明确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龙氏”。他教会当地老百姓怎样识别可食用的植物和药物,并且教会老百姓怎样吃或供药用。关于饮茶“发乎神农”的传说以外,神农还有诸多发明获得了肯定,因此,我可以肯定饮茶是起源于史前。 面对如此有研究价值的国粹,我们应对它有更深的了解。在以下的介绍中,我们将一一为大家介绍茶叶在生产、保健、贸易方面等的发展,展示茶业的神秘面纱。

一、茶的历史 走进茶文化 茶之起源 1.茶的发现 * 茶叶最早的药用记录在公元前2780年。 《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 茶之起源 神农像

茶源 神农氏采集百草尝试,以发现治病救人的草药。一天,遇毒晕死于茶树下。碰巧茶树叶片上的露水,滴入口中,于是起死回生,因而发现茶的药用价值。 原子时代的 饮料 神农氏采集百草尝试,以发现治病救人的草药。一天,遇毒晕死于茶树下。碰巧茶树叶片上的露水,滴入口中,于是起死回生,因而发现茶的药用价值。 另说神农肚皮透明,吃下东西外面能看清楚。有一天尝到一种树叶,发现叶子在肚子里往复流动像在检查什么。一次神农 中毒,他就采那种叶子来 吃,结果得救。因而称为 “查”,后人们叫成“茶”了。

《神农本草》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唐代《本草拾遗》指出:“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饮品 食品 祭品 药品 汉 西周 春秋 战国

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 茶蜜 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秦汉说 西汉.王褒《僮约》:   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餔。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 鳌。烹茶尽具。餔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 。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 “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已有饮茶习俗。

A、茶树原产地 关于茶树原产地,国内外均属有争论的问题。在19世纪末期这前,全世界一致公认是原产于我国。但自从1877年在印度东北部发现有大茶树,茶树到底原产于印度还是我国到现要还是争持不休。解放后,我国茶叶工作者和一些植物学家对此问题曾进行研究,从各方面提出不少资料和论据,都证明茶树原产地无疑在我国。但原产于何地,尚有分歧,有的认为在我国南部,有的认为在云贵高原,有的认为在四川,有的认为在云南。

B、区位因素分析 那为什么茶能在我国上述这么多地区发现有其生长产痕迹呢?而且现在还发展到全世界有51个国家栽培呢?原因在于茶树的适应性很强,如果没有多变的特性,茶树是无法传播到各种生态条件下生长发育的。茶树共同的特性是适于酸性土壤,喜湿,耐阴又喜光。它对土壤条件要求还是比较严格而保守的。气候适宜,土壤不宜,茶树不能生存;土壤适宜而气候不宜,茶树生长不好,但还能生存,经过人工培育也能使之逐渐适应,但要改变土壤条件就困难了。

茶叶生成正是整个农业区域组成之一。回顾过去我国的茶业生产,直到现在还保留着过去的特点: (1)分散性 产茶省份有16个省(区),均为小农经济分散状态。 (2)多样性 由于过分分散,栽培管理和采摘没有统一的标准,新品种技术难以推广。 (3)落后性 栽培管理紊乱,新技术难推广,以致年产低,品质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4)多层性 管理机构重叠,层次多,人员多,消费者负担重,不符合经济规律。 因此要改变上述那制约茶业发展的绊脚石,只有改革生产。 茶叶需要的生态长条件包括光、热、气、水、土壤等五个因子。

走进茶文化 一.中国茶文化的渊源 2. 茶圣陆羽的介绍

走进茶文化 茶圣——陆羽,唐代 陆羽著: 《茶经》 我国、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 陆羽: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 茶之起源 陆羽像

走进茶文化 茶圣陆羽.《茶经》 說茶不能不說陸羽,陸羽的身世頗有傳奇色彩。 陸羽本是一名戰禍中難民的棄兒,由竟陵龍蓋寺住持積公從湖邊抱回收養,轉託于李老家中。童蒙時代接受儒學,後來在積公身邊當小沙彌,兼作僮役,抄寫經文,學習佛事,供奉茶水,服侍師父。他不願為僧,卻愛讀詩文,曾與積公辯論佛儒之道激怒了師父,被罰為賤役,洗廁刷牆,割草放牛,並常受師兄的鞭撻。繁重的勞務,加上嚴酷的折磨和責罰,都不能使生性倔強的陸羽回心轉意。他決不皈依佛門。13歲時,終於逃離了龍蓋寺,獨自謀生。最初他匿身于雜耍戲班裡,充當丑角。時而替戲班編劇本作曲。以後又撰寫“謔談”三篇,在戲台上表演后博得觀眾好評,賣座率高,他的名氣也因此大了起來。雖然如此,他在空閒時仍手不釋卷,學業較前更加進步。李齊物謫守竟陵,巧遇陸羽,發現其材可以深造。於是升他為伶師,親授詩文,還推薦他去火門山鄒夫子門下授業,使他有機會苦學七年。天寶11年(公元752年),陸羽19歲,學成下山,回到竟陵城外的西湖畔。 茶圣陆羽.《茶经》

陸羽為人正直,講義氣,守信用,多詼諧,善言談,生性淡泊,不慕名利,到處為家隨遇而安,他當過地方小官,在他任職期間,以傣祿所得積了一些錢。有了錢,他也知道享受。可他的享受與眾不同。他不求生活奢侈,而是買了最好的茶葉和茶具。烹煮香茗與朋友同享,這是他唯一的樂趣。這與從小就在龍蓋寺受積公泡茶的影響分不開。他由嗜茶而對茶進行研究,終於形成了一種向社會推廣的學問。 從那時起,他已決心寫《茶經》,讓後人都知道種茶、焙茶的技術以及飲茶、品茶的益處和樂趣 。

走进茶文化 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 茶之起源 * “茗,苦,寒,破热气, 除瘴气,利大小肠,食宜热,冷即聚痰。---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 宋-苏东坡诗云:“何须魏帝一丸药, 且尽卢同七碗茶”。 茶之起源

走进茶文化 茶之起源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奇新茶》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之起源

走进茶文化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茶之起源 “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 ----茶气味苦甘,微寒无毒,主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止渴,悦志。下气消食,破热气,除瘴气,清头目,治中风昏愦,治伤暑,治热毒赤白痢,止头痛------” 茶之起源

走进茶文化 一.中国茶文化的渊源 2.2 茶的名字

走进茶文化 2.茶的名字 茶之起源 茶有文字记载已有4千多年了。 成书于秦汉间的古文字书《尔雅,释木》:“苦荼”。 东晋·郭璞注:“树小如桅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 在唐代以前:荼,或槚、舛、茗、蔎等。 自唐代后统一:陆羽《茶经》将“荼”改为”茶”. 茶之起源

古代对茶的描写 走进茶文化 茶之起源 秦汉间,《尔雅,释木》:“苦荼”, 东晋·郭璞注:“树小如桅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蜀人名之苦荼”。 茶之起源

走进茶文化 茶字的变化: 茶之起源 在唐代以前:荼,或槚、舛、茗、蔎。 唐至今:茶、茗。

茶字的来历: 1200多年 走进茶文化 茶之起源 源于:唐代上元初年, 《茶经》,陆羽(733--804)著, 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的专著。 书写统一:茶,荼字减去一横——茶 读音统一: Cha,至今 1200多年。

英文Tea的来历— 走进茶文化 茶之起源 世界各国关于茶的读音(ti)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出去: 茶,福建省厦门方言中,音 “退”,音“TEY”。 在明末清初,西方国家远洋船队来华贸易时,将“退”音“TEY”译成“TEA”。 从此以后英文TEA便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茶名。 茶之起源

茶字的象形含义 走进茶文化 茶之起源 茶字是象形文字,茶字有十笔划, 字形构成: 上部为廿,像茶的芽叶; 中部是人,像树冠; 下部为木,代表树干,是木本植物。 象征意义:人应该根植于大地,就能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茶之起源

茶字的生命寓意 走进茶文化 茶之起源 茶字也是寓意文字,有长寿之意: 茶字分解三部分 上部为廿,中部为八,下为十八, 廿加八十八,合计为一百零八岁, 寓意:人常喝茶健康长寿,可以活到108岁。 茶之起源

米字的生命寓意 走进茶文化 茶之起源 米字也是寓意文字,有长寿之意: 米字分解三部分 上部为八廿,中部为十,下为八, 上中下合起来:八十八,即为88岁。 茶之起源

走进茶文化 生命年轮的演变 茶之起源 花季少年——十六岁:花样年华 而立之年——三十岁:三十而立 不惑之年——四十岁:四十不惑 知天命——五十岁:五十知天命 花甲——六十岁:年过花甲 古来稀——七十岁:人活七十古来稀 茶之起源

走进茶文化 人生不同阶段的描述 十六:花季少年 三十:而立之年 四十:不惑之年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之年 七十:人活七十古来稀 茶之起源

对长寿的描述: 走进茶文化 茶之起源 米寿:八十八,88岁。 百(白)寿: 99+1 =100(谐音), 99岁。 茶寿:二十 + 八十八,108岁。

走进茶文化 茶的利用 茶的利用 一.中国茶文化的渊源 3. 茶利用的演变

 1.煮茶法 是我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首先要将饼茶研碎待用。以精选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烧开。只要鱼目似的水泡微露之时,便加入茶末。二沸时出现沫饽,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茶与水进一步融合,波滚浪涌,称为三沸。此时将二沸时盛出之沫饽浇入釜中。待精华均匀,斟入各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饮茶的历史变化   2.点茶法 宋代斗茶所用。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入碗。需以茶筅拼命用力打击,这时浙起沫饽,潘潘然如堆云积雪。茶的优劣,以饽沫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是否慢来评定。点茶法直到元代尚盛行。现今日本末茶法类似元明点茶法。     3.毛茶法 即在茶中加入干果,直接以熟水点泡,饮茶食果。茶人于山中自制茶,自采果,别具佳趣。    

 4.点花茶法      为明代朱权等所创。将梅花、桂花、茉莉花等蓓蕾数枚直接与末茶同置碗中,热茶水气蒸腾,双手捧定茶盏,使茶汤催花绽放,既观花开美景,又嗅花香、茶香。色、香、味同时享用,美不胜收。  5.泡茶法 此法明清以至现代,为民间广泛使用。由于现代茶的品种五彩缤纷,红茶、绿茶、花茶、冲泡方法皆不尽相同。大本说,以发茶味,显其色,不失其香为要旨。近年来宾馆多用袋装泡茶,发味快,而又避免渣叶入口,也是一种创造。   饮茶的历史变化 6、分茶 唐代以釜煮茶汤,汤熟后以标分茶,通常一釜之茶分五碗, 分进沫饽要均。宋代用点茶法, 可以一碗一碗的点,分茶准则同于唐代.明清以后,直接冲泡为多。自泡自吃的小壶起码能斟四、五碗的茶壶。所以,这种壶叫作“茶娘式”,而茶杯又称“茶子”,由壶注杯,表示母亲对孩子们的关心。

走进茶文化 茶叶利用方式的几种演变: 1.药用→2.食用→3.饮用→4.送礼、收藏

1、药用: 走进茶文化 唐代,《三皇本纪》:神农氏“始尝百叶,始有医药”。 神农氏发现茶,作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古人又将茶作祭品,是药用观点的反映。

2、食用: 走进茶文化 古人打猎肉食多,从生嚼茶叶到煮食茶叶,古人发现茶叶可助消化, 茶叶 + 粮食——煮“茶粥”、“羹饮”, 茶鲜叶—焯煮—捞起—调料—茶食佐餐。 如:云南——“凉拌茶菜”, 以茶为主的“茶餐馆”“茶菜” 海南的“茶饭”

走进茶文化 3、饮用:解渴、提神、保健三结合。 饮茶汤比饮水解渴,并发现可提神,解乏,故煮成茶汤备饮。 在牧区掺入牛奶共饮, 南方山区用作擂茶、打油茶。 早期的茶汤,既是流质食品,又是解渴的饮料

走进茶文化 打油茶—祛寒健体 打油茶工具 打油茶佐料

走进茶文化 4.送礼、收藏—文化、时尚

走进茶文化 三、茶目前利用的领域 (一)食用 1.茶主食:茶粥、茶饭、茶糕点、茶馒头、茶饺子、茶饼干、茶面条。 主要是作为配料,添加量约为3~5%。 2.茶菜:主要用作为去腥、膻的配料,添加量约为3~5%。 例如:碧螺炸虾仁、红茶东坡菠萝煲、龙井清蒸鲫鱼、凌螺羊肉扣等。 3.茶羹: 以茶点缀羹饮。

走进茶文化 (二)茶饮 1.液体茶饮料:用纯净水提取茶叶,并采现代消毒灭菌技术,灌装上市。饮用方便、快捷,消费面较广,男女老少皆有。 2.速溶茶:用纯净水提取茶叶固溶物,经浓缩、提纯、干燥等工艺,制成细粉末,即冲即饮。 3.配方保健茶:除茶叶为主分外,还配以花、中草药等,一起泡饮。 4.泡饮茶:用沸水冲泡茶叶,饮汁留渣。 5.待客茶:客来泡茶,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走进茶文化 (三)药用 1.外用: * 以鲜茶叶捣汁涂抹,可治皮肤癣疾。 * 以鲜茶叶捣碎敷外伤创面,可尽快痊愈。对消除血瘀肿痛效果较好。 * 以老茶树根,煮汁擦洗,可治风湿骨痛病。 * 以茶熬浓汁,浸涂烫伤部位,可消肿止痛,防止感染。 2.内服:如治哮喘茶、止咳茶、治感冒茶等。 如:白僵蚕30克、茶末30克,沸水冲泡,临卧温服,可治哮喘,消炎止咳。

走进茶文化 茶色素 ——从茶叶中提取的色素:茶黄素、茶红素、 能够去脂,降低血压 增加血管韧性 稳定心律

走进茶文化 (四)抗氧化、防腐 茶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消除自由基的效果, 可用于化妆品、食物, 尤其是腊制品的防腐、保鲜、保质, 无毒、无副作用,安全卫生。

走进茶文化 (五)防治病虫害 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很好的抗菌消炎的作用, 在植物的生物防治中,常用作抑菌剂、防虫剂,防霉剂。 效果好。

走进茶文化 四、饮茶烹制的三个发展进程 唐煮 → 宋点 → 明泡 ↓     ↓   ↓ 煮茶 → 点茶 → 泡茶 吃茶 吃茶 喝茶

1.唐煮: 走进茶文化 唐代及唐以前是“饼团茶”,用茶鲜叶压制成茶饼,焙干、收藏备用。食用时,先碾成粉末。 煮茶时,先烧开一锅水,放盐调成咸味,茶粉撒人锅内稍煮,即舀入茶碗,趁热连汤带茶粉末一道喝下去————谓之“吃茶” 。

走进茶文化 煮茶: 旧时“煮茶” :烧水开→调味盐→撒茶粉入锅→煮沸→舀入茶碗→连汤带茶粉→“吃茶”。 现代煮茶:水开→投茶→煮沸→喝茶去渣。

2.宋点: ——“点茶”。 点茶——即将茶碾碎成粉,放入茶碗,用沸水冲泡茶粉、饮用。 用汤瓶烧水,瓶有柄有流,先冲少量开水调匀,谓之“击沸”,再冲至满,饮用。 茶粉→入茶碗→加沸水→茶筅用力击打→茶水交融→茶泡沫(茶糊糊)→饮用。

2.茶在经营上的应用 谋生、经营—获得收入的增加 经营—公司、业务员 销售—茶庄、茶楼、茶艺馆、销售员

经营:卖茶—茶庄、茶楼、茶艺馆

茶馆—传统时尚

3.茶在饮食上的应用 解渴、茶膳—获得感官上的满足 解渴:泡茶喝茶、茶饮料、 茶膳:茶菜、茶食、茶饭、茶粥、茶面条

4.茶在医药上的应用 治病、保健、美容—获得身体的健康 治病:茶爽含片—咽喉消炎, 茶色素—降脂消食、降压 保健:提高免疫力,保持体内代谢平衡 美容:茶粉面膜、茶汁面膜—祛斑、嫩肤、滑爽 茶粉 + 蜂蜜 + 珍珠粉 滑肤 保湿 细嫩

资料记载: 在我国各种医书中,记录有1100多种有治疗作用的“茶”类饮品, 而近20年中新发展的、有案可查的各类药茶、中草药保健茶就有350种之多。

5.茶在文化上的应用 送礼、收藏、演艺—获得额外的收获与提升 送礼—联谊、送建康,既有礼节,也有祝福、 演艺—茶艺表演、茶艺展示、茶文化活动 收藏—茶砖、茶饼、工艺茶

送礼送建康

茶艺表演,弘扬茶文化

收藏增值

说茶 、唱茶、写茶 著书立说,流芳百世: 唐代:陆羽《茶经》 现代:陈宗懋《中国茶经》

4. 中国茶的传播与发扬

它主要穿行于今藏、川、滇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一条古代商道。也是我国古代西部地区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汉藏民族间的一种传统的贸易往来和经济联系之道。 茶 马 古 道

茶马古道 --通行难度最大的文明古道 茶马古道所穿越的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地区是世界上地形最复杂和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区,故其崎岖险峻和通行之艰难亦为世所罕见。 茶马古道沿线高寒地冻,氧气稀薄,气候变幻莫测。清人所记沿途“有瘴气”、“令人欲死”之现象,实乃严重缺氧所致之高山反应 茶马古道是汉、藏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和纽带 茶马古道是迄今我国西部文化原生形态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条民族文化走廊